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培优题典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安徽省怀宁中学高一月考)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并发表祭黄帝陵文。这反映出
共产党祭黄帝陵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国民党祭黄帝陵文
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
A.抗战全面爆发激化了民族矛盾 B.日本侵华增强了中华民族认同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 D.蒋介石放弃反共团结各界抗日
2.(2021·安徽高一月考)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立即诉诸国联,期待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事变。1933年2月,国联召开特别大会,通过《国际联合会特别大会关于中日争议之报告书》。3月,日本政府发表《退出国际联盟的通告文及诏书》:“帝国政府认为已经无与国联合作之余地。”据此可知,日本退出国联是因为
A.日本不满英法主导国际联盟 B.中国的抗争获得了国际支持
C.国联对日本进行了经济制裁 D.国联对其侵华权益构成束缚
3.(2021·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高一开学考试)张学良自述中说:“当是时也,共产党之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高唱入云,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动摇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深人少壮者之心。”这表明张学良
A.决定改旗易帜 B.决心实行兵谏
C.与东北抗联合作 D.放弃与日本妥协
4.(2021·安徽高一期末)1928年,因日本制造“济南惨案”,中国举行全国反日大会,提出“打倒日本在华经济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保护关税,以发展中国实业”等要求。这表明当时
A.革命重心由政治转向了经济领域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D.反帝斗争与增强国力相结合
5.(2021·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月考)1933年,日本向中国东北进行移民,移民低价在中国购买土地并进行垦荒。1936年日本军部又提出20年内向伪满洲国移民百万户的计划,并对移民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日本移民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对华侵略战争 B.输出国内过剩人口
C.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D.长期殖民东北地区
6.(2021·安徽高一开学考试)1935年12月5日,部分中共高层私下致信杨虎城,提出:“凡愿加入抗口讨蒋之联合战线 者,鄙人等无不乐于提携,共组抗日联军,并设国防政府,主持抗日讨蒋大计。”这表明当时的 中国共产党
A.积极释放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诚意
B.已初步具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C.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
D.做好了应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准备
7.(2021·安徽宿州市·)1937年9月22日,中央通讯社以《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宜言》为题发表中共在1937年7月15日提交的宜言。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有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
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D.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8.(2021·安徽省怀宁中学高一月考)有学者认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关键是如何处置蒋介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蒋介石生死存亡的问题,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首倡者无疑应该是发动事变的当事人。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有
①张学良、杨虎城的立场 ②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斡旋
③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④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形成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9.(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高一月考)“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和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方针以及绥远抗战胜利的影响之下,张学良、杨虎城率领的东北军、西北军,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了对蒋介石的兵谏,并向全国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材料中事件的解决
A.标志着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开始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D.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
10.(2021·安徽淮北一中高一月考)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了停止使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之政策,而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方针。这一方针
A.成为中共全国性的土地纲领 B.壮大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力量
C.形成了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 D.有利于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
11.(2021·云南高一期末)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分布情况。
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反映出
A.工农联盟的不断发展壮大 B.中共的群众基础更加广泛
C.国内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 D.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12.(2021·湖北高一期末)1934年农历除夕、初一、初二在大光明电影院首轮上演《红羊豪侠传》,三天午夜场爆满,开创了中国电影“贺岁档"的先河,其主要剧情是颂扬太平天国,“青天白日光明”“复兴汉族把国保”。这反映了当时
A.人民向往公平正义的生活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C.土地革命激发人民的热情 D.民族危机激发爱国救亡情绪
13.(2021·浙江宁波市·高一期末)下图为赵一曼烈士遗书照片。在该书最后部分,她希望儿子“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时间为“1936年8月2日”。根据上述信息结合所学推断,赵一曼牺牲时,她所属的部队的名称是
A.东北人民革命军 B.东北抗日联军
C.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D.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14.(2021·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一期末)1937年12月,陈毅来到安徽舍会山,传达中共中央决议,随后国共双方经协商达成了舍会山协议。以下是某博物馆关于此协议部分内容的展板。该协议的达成有利于
A.国共对峙局面的结束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国共合作抗战的发展 D.全面抗战路线成为共识
15.(2021·云南丽江市·高一期末)国际上很多学者和专家将中国抗日战争界定为14年,即从1931年至1945年。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十四年抗战”看法已成为人们共识。下列对此概念错误的理解是
A.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共抗战的作用
B.“十四年抗战”更强调了反侵略的持久性
C.是对抗日先烈的尊重
D.体现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
16.(2021·广东汕尾市·高一期中)1934年新华影业公司上演新剧《红羊豪侠传》,颂扬太平天国“使远在西区之帝国主义大为震动”,其插曲《天下太平歌》反复咏叹“青天白日光明”“复兴汉族把国保”。这反映了
A.影视公司偏爱历史题材 B.人民向往绝对平均主义
C.民族危机激发抵抗情绪 D.土地革命激发人民热情
17.(2021·福建)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之后,天津学生又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人民中间宣传抗日救国。杭州、广州、武汉、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继举行游行示威。学生的爱国运动
A.成为了扭转时局的枢纽 B.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 D.统一全国人民抗战思想
18.(2021·广东广州市·高一期中)下表为日伪时期上海配给物资的变化表。据此推知,日伪实行配给制意在
每月人均
1942年(7到12月)
1943年
1944年
1945年8月之前
食米
不到0.5斗
不到0.446
0.304斗
0.019斗
面粉
4.09
4.125斤
2.54斤
0.75斤
杂粮
——
0.19斤
0.33斤
0.125斤
肥料
——
4两
4.63斤
0.625斤
肥皂
——
1小块
0.407块
0.25块
A.与国民政府争夺市场 B.掠夺敌后根据地财富
C.阻止民族工业的内迁 D.转嫁侵华战争的负担
19.(2021·河南高一期中)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期间,在沦陷区各级中小学宣扬日本没有霸占中国领土,皇军是帮助中国驱逐欧洲白种人,以建立王道乐土来的,所以中国人不应当敌视日本人,而应该中日亲善,否则就是恩将仇报、不仁不义。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便于中日两国友好交流 B.把中国纳入到大东亚共荣圈
C.对中国人进行奴化教育 D.消除中国文化中的封建因素
20.(2021·福建龙岩市·高一期中)抗战时期广泛发行的《救亡手册》中写道:“在民族危机高于--切,亡国奴的威胁要降临到每个中国人的头上时,不仅是广大的工农大众,就连资产阶级甚至封建军阀也发现了他们的存亡问题,而逐渐改变他们犹疑畏缩的态度,走到救亡阵线中来。”下列选项和材料中观点相匹配的是
A.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B.全民抵抗保证了抗战胜利
C.民族危机消弭了国内矛盾 D.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转变
21.(2021·河南五一中学高三其他模拟)1935年3月中下旬,上海商界率先以“中日交涉迄今尚未解决”而“群谋抵制日货”,上海商人的行动很快得到全国各地商人的遥相呼应,由此形成了一场全国性抵制日货的运动。这场运动
A.开创了全国性抵制洋货的先河 B.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C.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D.遭到了南京国民政府镇压
22.(2021·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高三月考)1936年12月15日,苏联《真理报》针对中国的西安事变发表社论:“毫无疑问,张学良部队举行兵变的原因,应当从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奴役中国的事业的那些亲日分子的阴谋活动中去寻找。”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苏联的态度受到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 B.苏联认识到事变将是团结抗日推进器
C.苏联的社论批判了国际上的绥靖政策 D.推动事变和平解决是苏联的根本目的
23.(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1935年1月,日本迫使南京政府承认察哈尔沽源以东地区为“非武装区”。5月至7月,胁迫南京政府接受日军所提取消冀、察两省境内的国民党党部等多项要求,使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为应对时局,中共
A.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布署整顿党内的“左"倾错误
C.积极开展彻底的反围剿斗争 D.领导学生运动要求华北自治
24.(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1936年7月,中共中央规定,地主的土地财产被没收后,仍分给以耕种份地及必需的生产洪工具和生活资料,这就改变了1931年以来实行的“地主不分田”的政策;1937年2月10阳日,中共中央作出承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这一变化说明
A.民主革命基本任务发生变化
B.社会矛盾变化影响土地政策调整
C.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共识
D.全民族抗战促进救亡运动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25.(2021·辽宁朝阳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兄弟们! 大家起来! 冲破日寇蒋贼的万重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组织全 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
——《中共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材料二 中共中央再次郑重地向全国宣布:(1)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 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2)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 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3)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 权之统一。(4)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 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有什么延续? 有什么变化?
(2)有人认为,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它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创造性地处理了它所面临的复杂的矛盾,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你是否同意? 请概要论述。
26.(2021·福建厦门市·高一期末)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实践中开辟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为了达到全国一致抗日的目的,愿意作出如下四项保证:“(一)在全国范国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式装暴动方针;(二)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紅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三)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普选的彻底的民主制度;(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年2月10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出路的探索。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革命实践。
(2)材料三的内容引发部分党员干部的争议。如果你是领导干部,将如何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
27.(2021·江西赣州市·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瓦窑堡会议决议之所以能够提出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基本思想,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而且乡村中一部分富农和小地主、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将领也要求抗日。1932年9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会就指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各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更加激烈,随后又注意到法西斯势力在某些国家兴起,并逐步提出了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任务。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于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摘编自张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形成》
材料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广大民众抗日呼声的推动下,由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国民党最终顺应,从而形成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相对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围更加广泛,主要表现在两点:一、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帜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统战范围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围超越中国一国,具有更大的广泛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含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以中国青年党为代表的其他中间派别。由于历史原因,各党派各阶级政治力量不平衡,同时在地域分布上也表现出这种不平衡;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共两党之间的性质是根本相悖的,这使得统一战线内部的分散性在国共两党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民党内部的部分反动分子还是一味地否认统一战线,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对国民党的策略后,国民党的政策明显发生改变。国民党的方针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摇了国共合作。
——摘编自谷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征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共产党祭黄帝陵文”和“国民党祭黄帝陵文”的内容可以看出,在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国共两党都祭拜黄帝,内容上都体现了全国民众团结一心抗战的主旨,因此反映了日本侵华增强了中华民族认同,B正确;A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A;从时间可以看出,还没有正式形成,排除C;“放弃” 的说法错误,排除D。
2.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诉诸国联,1932年国联派李顿调査团来到中国,在最终的调査报告书中,提出中日两国都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这充分暴露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绥靖政策,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日本的行动是侵略中国,但否定了“伪满洲国”的合法性,并敦促日本撤兵,这引起了日本的不满,因此日本退出国联,以此达到维护和扩大侵华权益的目的,故D项正确。国联建立之后就在英法的主导之下,因此A项错误;从材料中得不出中国抗战获得国际支持,故B错误;国联没有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故C不符合史实,排除。
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史称“双十二政变”,这次事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因此根据材料“不只对良个人,并已动摇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深人少壮者之心”可知与西安事变有关,B正确;张学良改旗易帜是在1928年,此时抗日战争尚未爆发,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4.D
【详解】
根据“中国举行全国反日大会,提出“打倒日本在华经济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保护关税,以发展中国实业”等要求”可得出当时国人在反帝的过程中强调要促进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发展民族经济,因此反映了反帝斗争与增强国力相结合,D项正确;A项与主旨无关,排除A;B项是华北事变后,排除B;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移民东北是一个跨世几代人的阴谋,从上个世纪初持续到四十年代,三十多万日本人移民中国东北。日本政府赋于他们的使命,是永久地霸占这里的土地,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6.B
【详解】
根据“凡愿加入抗口讨蒋之联合战线 者,鄙人等无不乐于提携,共组抗日联军,并设国防政府,主持抗日讨蒋大计。”可得出,面对民族危亡,中共已初步具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要联合各族人民共同抗战,B项正确;西安事变还没有发生,排除A;C项不符合主旨,排除C;D项是抗战胜利后的内容,排除D。
7.B
【详解】
根据“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有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选B;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是卢沟桥事变,排除A;《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有关谈话的发表无法提下中共的抗战路线,也无法说明当时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排除CD。
8.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有张学良、杨虎城的立场;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斡旋等,故①②正确;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是在1942年,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形成是在七七事变后,故③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9.B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符合题意;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开始,A排除;七七事变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C排除;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D排除。故选择B。
10.D
【详解】
据材料1937年8月可知,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之政策转变为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方针”,这有利于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D正确;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而不是“中共全国性的土地纲领”,A说法有误;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国民政府奉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故B与题意无关;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是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C说法错误。
11.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27年到1933年,这一时期的党员比例中,农民的比例上升,这主要和当时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有关;到1938年,农民比例相对下降,此时的地主、中小商人和知识分子的比例上升,这主要和当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因此材料的变化反映出国内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农联盟的不断发展壮大”,所以A错误;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所以B错误;中国民主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没有发生变化,所以D错误。
12.D
【详解】
根据“青天白日光明”“复兴汉族把国保”并结合材料的时间信息可得出,《红羊豪侠传》的热映主要是与当时的抗日有关,其剧情能够激发爱国救亡情绪,D项正确;材料与公平正义无关,排除A;材料与民族工业无关,排除B;“青天白日光明”“复兴汉族把国保”与土地革命无关,排除C。
1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4.C
【详解】
根据材料时间和“舍会山协议的内容”可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国共双方继续探索抗战的发展,C正确;国共对峙局面的结束是在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后,A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建立于1937年9月,B排除;材料未涉及全面抗战路线,D排除。故选C。
1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四年抗战”突出的是全民族抗战的持久性,非突出中共的作用,因此A错误,符合题意;BCD关于“十四年抗战”的说法均正确,排除。故选A。
16.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4年正值中国人民进行局部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时期,新华影业公司借助太平天国对帝国主义的反抗,表达当时由民族危机激发的抵抗情绪,希望国民政府保家卫国,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一部影片,无法说明“影视公司偏爱历史题材”,故A项错误;材料与绝对平均主义无关,故B项错误;土地革命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7.C
【详解】
根据“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之后,天津学生又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人民中间宣传抗日救国。”可得出一二九运动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也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C项正确;A项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B项是1937年形成的,排除B;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D。
18.D
【详解】
根据材料“日伪时期上海配给物资的变化表”中的数据可知,配给制下物资配给逐渐减少,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日本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意在转嫁侵华战争的负担,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与国民政府争夺市场”,故A项错误;上海不是敌后根据地,故B项错误;材料与民族工业的内迁无关,故C项错误。
19.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奴化教育是外来民族在其他国家(地区)沦陷区对其原住民实施的精神控制法,目的在于消除沦陷区原住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将沦陷区原住民按照适合于侵略者需求的方式生活而进行的对原住民的洗脑过程使其侵略能够“合法”,并让后代不能认识到真相。因此结合材料可知该做法的目的是对中国人进行奴化教育,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20.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救亡手册》倡导中国各阶层的人们最广泛地动员了起来,形成了规模空前的抗日运动和抗日战争,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而不是全民抵抗保证了抗战胜利,排除B;国内阶级矛盾依然存在,而不是消弭了国内矛盾,排除C;中国的革命性质依然是民主革命,排除D。
21.B
【详解】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日民族矛盾,上海商界抵制日货的行动得到全国各地商人的呼应,这有力的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B正确;A中的“开创”表述错误,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到政府对这一运动的态度,排除D。
22.A
【详解】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苏联认为西安事变是亲日派造成的,是国民党内部争夺权利的“倒蒋”行为,这与当时英法等国“缓靖”政策有关,说明苏联的态度受到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团结抗日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对绥靖政策进行批判,排除C;D项说法错误,错在“根本目的”。
23.A
【详解】
1935年日本的做法使得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共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正确;B与题干涉及内容不符,排除;反围剿斗争是在长征之前,排除C;华北自治是日本提出的,排除D。
24.B
【详解】
根据材料“1936年7月,中共中央规定,地主的土地财产被没收后,仍分给以耕种份地及必需的生产洪工具和生活资料,这就改变了1931年以来实行的‘地主不分田’的政策”和“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作出承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受到了社会矛盾变化的影响。随着日本全面侵华,中日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团结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所以B正确;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材料中土地政策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民主革命基本任务发生变化,所以A错误;材料未涉及三民主义,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全民族抗战促进救亡运动的发展”的相关内容,所以D错误。
25.(1)延续:以抗日为中心。变化:由反对国民党变为联合国民党。
(2)同意。说明“坚定性”观点: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谋任何私利;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说明“灵活性”和创造性”观点:中国共产党以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社会矛盾、革命形势、革命力量、革命对象等客观条件的变化为依据,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斗争策略和中心任务,领导革命走向胜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详解】
(1)延续:根据“冲破日寇蒋贼的万重压迫”“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得出以抗日为中心。变化:根据“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结合所学得出由反对国民党变为联合国民党。
(2)同意。说明“坚定性”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谋任何私利;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说明。说明“灵活性”和创造性”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中国共产党国内形势的变化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斗争策略和中心任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等进行说明。
26.(1)探索: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思想论战。实践:创办进步报刊,组织工人运动,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
(2)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矛盾是阶级矛盾,中日矛盾是民族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高于阶级矛盾。首先应该解决民族矛盾再处理阶级矛盾。
【详解】
(1)根据“进步报刊分布图”、“早期共产主义小组分布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爱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出路的探索主要包括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思想论战。实践主要有:创办进步报刊,组织工人运动,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等。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7年2月是全民抗日战争爆发前期,此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越来越明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所以应该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角度展开思想工作。
27.(1)条件: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或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2)特点:成员具有广泛性;成员之间力量具有不平衡性;由中共倡导,以国共合作为基础而建立;具有分散性;发展过程比较艰难。
【详解】
(1)条件:根据“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得出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根据当前的形势可得出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会就指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各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更加激烈”得出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根据“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于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得出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或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2)特点:根据“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帜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统战范围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得出成员具有广泛性;根据“由于历史原因,各党派各阶级政治力量不平衡”可得出成员之间力量具有不平衡性;根据“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共两党之间的性质是根本相”得出由中共倡导,以国共合作为基础而建立;根据“这使得统一战线内部的分散性在国共两党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得出具有分散性;根据“国民党的方针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摇了国共合作。”可得出发展过程比较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