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7 20:5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
了解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特点。
2.
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融为一体的写法。
3.
品味细节,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与态度。
教学过程
(一)明确文体
1.
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是“现场短新闻”。现场短新闻均为“迅速而及时来自新闻事件发生地的现场报道,即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头”反映事实。就是作者要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前。
(二)香港被英国侵占及回归历史
1、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
2、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
3、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从而占领香港全境。
4、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5、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6、1997年6月30日,英国政府正式将香港归还中国,举行郑重的结交仪式。7、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
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三)写作背景及设计思路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正如作者所言,写英国撤离香港,既不能喧宾夺主,只写中方,又不能对英方痛骂一顿,讽刺挖苦,但又要写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在香港回归报道中,英方撤离报道难度最大。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英方撤离”这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厚重感。本课主要探讨本篇的篇性特征。
(四)
文本探究
1.
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作为标题,有什么独到之处?
明确:
(1)不写与查尔斯王子或离任港督的告别,专写与极具代表性象征性的英国皇家游轮告别,更具有陌生化效果,也更能释放中国崛起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2)与一艘游轮告别,令人联想到古代送别诗的含蓄意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物代人,抒情更为醇永,也更能开辟想象空间。不同的是,经典送别诗词体现的是依依惜别的深情,而与“不列颠尼亚”号告别传递的则是民族自强后的无边快意。
2、本文中,时间成了主角,何时降下港督旗帜,合适举行告别仪式等写得不厌其烦,这种描写是否类同于流水账风格?为什么?
明确:(1)看似流水账式的忠实记录,实质上是不断渲染内心的激动、甜蜜和幸福。时间的不断被点击,对英国人来说是可谓是伤心疤痕的不断被揭开;对国人来说,则是一次次的幸福狂欢。
(2)但是,这种狂欢又是隐在的,是内心幸福潮汐的汹涌澎湃,典雅而艺术。(3)从4时30分的港督降旗到凌晨0点的易帜,犹如体育比赛倒计时,既紧张又亢奋,时间感与幸福感得到同步强化。
3、本文将历史背景与新闻事实结合起来写也是独到之处,找到文章中三处背景介绍,赏析其作用。
明确:(1)对港督府的介绍:英国殖民者在中国领土上恣意妄为的侵略行为将一去不复返,港督府最终会成为历史陈迹。
(2)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156年前,英国占领香港,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而1997年7月1日,殖民者必须滚出中国,让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3)最后一段:香港归属英国殖民统治长达156年的屈辱历史终于结束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三次背景介绍,对英国人来说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兴亡之感,对中国人来说是当家作主的扬眉吐气。精确的数字表达了作者深眷的爱国之情。简洁的语言蕴涵深刻。
其他细微独到之处的探究:
5、“雨”这一物象真的只是写实吗?
明确:“雨”成了新闻中的“草蛇灰线”,别具深意,对英国人来说是伤心的泪水,对中国人来说是幸福的甘霖。
6、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肯定不止两句,作者为什么只报道两句?
明确:这两句最能长中国人志气,扬中国国威,是抒发内心抑制不住的豪情的需要。
7、“日落仪式”为什么加引号?
明确:表面上写实,指傍晚,实质上更是象征,象征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凋落了。
8、赏析“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意蕴。
明确:(1)大英帝国当年耀武扬威地从海上来,今天却黯然地从海上离去,东方雄狮终于苏醒了,侵略者的梦想归零,中华民族终于再度进入了新时代;
(2)这种及其欢乐、自豪、鞭挞、自信的情感不是倾泻而出,而是含蓄典雅地表现,意味深长,既符合新闻客观报道的宗旨,又暗含了作者情感。
9、文中有多处“最后一次”,可谓多处回旋,分析其作用。
明确:(1)本文从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开始写起,“最后一次”成了名副其实的关键词;
(2)全文不断强调“最后一次”,是作者喜悦、自豪之情不断绽放的表现,也是对殖民者撤离中国领土的不断鞭挞。
四、作业
1.课堂或课后落实以上文本探究的问题;
2.如果你是新闻记者,要参加一次新闻报道的比赛,你将从哪些方面入手让你的报道脱颖而出与众不同?
3.(选做)
2019年香港出现暴动事件,有报道写道:显然,激进示威者不断升级暴力,一路向着恐怖主义的方向狂奔,暴徒针对警员的袭击愈来愈凶狠,除了使用砖块、大型弹叉、强力雷射笔(激光笔)之外,还向警员投掷汽油弹,令警员脚部二级烧伤;在社会上(逼)迫人罢工、罢课、罢市“三罢”,随意堵马路、堵铁路、堵隧道,绑架全港市民,令香港鸡犬不宁;针对香港经济命脉进行打击,连日来组织瘫痪香港机场行动,阻挠旅客登机,导致近千航班被迫取消,大量旅客滞留香港,损害民生和经济。中国政府为此在香港实施《国安法》。请思考香港当前形势和《国安法》的意义。
四、作业
1.
有学者评价该文“采用了寓柔于刚的表达方法,措辞委婉,但在变法原则上寸步不让”,你同意以上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阐明理由。
2.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据报道,美国国务卿3月6日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将新型冠状病毒称为“武汉冠状病毒”,并称由于中方不公开、不透明,美方获得的信息不完善,导致美方落后于疫情挑战。
请参照《答司马谏议书》的格式写一篇《答蓬佩奥书》,对西方一些政客进行反驳。(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