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3.思考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难点:思考孟子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一、文学常识
(一)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元朝追封为“亚圣”
齐读孟子的名言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主张“性善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其仁政思想具体体现为:
1、民本思想
2、性善论
3、施仁政,行王道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
二、初读
1.正音
怵惕(chù
tì)
恻(
cè)隐
内(nà)交
要(yāo)誉
羞恶(wù)
2.
题解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三、研习文本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注释]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斯:这。以:用、拿。
运之掌上:省略介词“于”,即“运之于掌上”。运,运转。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注释]
所以:……的原因。
乍:突然。
孺子:小孩。
于:介词,到。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
内:同“纳”,接纳。
交:结交。
要:求取。
乡党:同乡。
恶:厌恶。
然:这样。
[译文]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样的心理。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注释]
由是观之:由此看来。是,此;之,音节助词。
羞恶:意动用法,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辞让:谦逊推让。
[译文]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注释]
端:萌芽,发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人有这四种发端。之,助词,取独;是,这。
犹:犹如,好像。
四体:四肢。
[译文]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注释]
不能:不行。
贼:伤害。
[译文]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
我:自身。
然:通“燃”,燃烧。
达:流通,泉水涌出。
苟:如果。
以:连词,来。
保:安定。
事:服侍,侍奉。
[译文]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四、论证技巧
A论证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
第二层由“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
第三层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B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比喻论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举例论证(今人将见孺子将入于井…)
(一)运用比喻,生动易懂。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二)运用排比,精炼整齐。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
(三)举例论证,易于接受。
如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例来论述。
(四)对比论证,态度鲜明。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强调扩充“四端”在为人、为政方面的重要性。
五、主题归纳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认证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六、合作探究
1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请结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具体内容,谈谈这个问题。
明确:要。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
2.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而“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那么,学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后,你认可孟子的“性善论”吗?
观点1:认可。孟子的“性善论”肯定了独立人格,主张人格平等。孟子从人性本善出发,加上对仁义礼智扩而充之的补充,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鼓舞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大学》“八目”中,修身是核心。在孟子看来,人人皆有善心,然而关键在于保持住它。“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也就是说,孟子认为这些修养其实就是仁德、道义。只有具备了仁义,万物才能“备于我”。
由此看来,孟子通过“性善论”塑造出一个重视自身修养、有责任心、心怀天下的大丈夫形象。作为封建社会的“劳心者”,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居仁由义,涵养自身又能保持思想独立,从而实现了其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真正做到了“朝闻道,夕死可矣”。
观点2:不认可。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也就是说人类的本性是相似的,差别在于后天的习染。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也就是说人性本无善恶之分,生即是性,性即是生。事实也是如此,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不同的个体,不论其本性是善是恶,都受到后天的教化的影响。一个人如果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接触的都是讲究仁义礼智的仁人,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试问他要如何去行恶?相反,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很糟糕的环境中,周围都是一些鸡鸣狗盗之辈,他又如何知道善?人的本能和天性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善恶,但这种天性和本能并不起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其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这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七、拓展阅读
(一)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翻译】告子说道:“凡是有生命和知觉的东西,就有这个性。”
孟子听了,问道:“凡是有生命和知觉的东西,就有这个性。这不就是说,一切白的东西都叫做白,是吗?”
告子回答道:“是这样的。”
孟子又问道:“这样说的话,那白色的羽毛的白就是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是白玉的白。是这样吗?”
告子回答道:“是这样的。”
于是,孟子又问道:“照你这样说的话,那么狗的本性就如同人的本性了,牛的本性是不是也就如同人的本性呢?”
“生之谓性”是告子关于万物本性的认识,他认为,万物自诞生之时起,一切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性,也就是“生即是性,性即是生”,生和性是相同的。这遭到了孟子的反对和批驳。
孟子认为,天地万物,虽然有种类相同之物,但却绝无本性相同之物,生和性也是不同的,而告子的“生之谓性”认识错把人生的一切知觉、爱好都视为性。那么,孟子认为什么才是本性呢?根据孟子的说法,人的仁、义、礼、智等道德特征是性,人的良知良能是本性。
(二)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
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公孙丑问:)“什么叫能识别各种言论?”
(孟子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这些言论)从心里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从政治上表现出来,会危害各种事业。如果有圣人再次出现,一定会赞成我所说的。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