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理推理与演绎推理
人教版
选修1-2
2.1.1
合情推理
人人都熟悉地图,可并不是人人都知道,绘制一张地图最少要用几种颜色,才能把相邻的国家或不同的区域区分开来.这个地图着色问题,是一个著名的数学难题,它曾经吸引了好几代优秀的数学家为之奋斗,并且从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杰出的成就,为数学的发展增添了光彩.在地图上区分两个相邻的国家或地区,要用不同的颜色来涂这两个国家或区域.显然,用两种颜色是区分不开的,不过有时三种颜色就够了.A,B,C三国各用一色,D国和B国用同样的颜色.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如果地图中的四个国家中任何两个都有公共边界,必须用四种颜色才能把它们区分开.
情景导入
于是,有的数学家猜想,任何地图着色只需四种颜色就足够了.正式提出地图着色问题的时间是1852年.但这个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直到1976年9月,《美国数学会通告》宣布了一件震撼全球数学界消息: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位教授阿贝尔和哈根,利用电子计算机证明了地图的四色猜想是正确的!他们将地图的四色问题化为2
000个特殊的图的四色问题,然后在电子计算机上计算了1
200个小时,终于证明了四色问题.
四色猜想经历了归纳、猜想等推理活动,最后获得了圆满证明.同学们,你想知道推理与证明的有关知识吗?就让我们步入本章的学习吧!
1.能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
2.会分析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自主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解读
重点:理解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含义,并能利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进行简单的推理.
难点:1.能运用合情推理进行简单推理.
2.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展示
思维导航
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我们曾经由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凸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2×180°,凸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3×180°,归纳出结论:凸n(n≥3,n∈Z)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
这种猜想方法是否具有一般性,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一定是正确的?这种方法在认识发现中有何作用?
教材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归纳推理
新知导学
1.归纳推理
由某类事物的__________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__________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__________概括出__________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________到_______、由_______到_______的推理.
2.金导电、银导电、铜导电、铁导电,金、银、铜、铁都是金属,因此可猜想所有金属都导电,这种推理形式为__________.
部分对象
全部对象
个别事实
一般结论
部分
整体
个别
一般
归纳推理
思维导航
在学习数列一章时,我们由等差数列{an}具有性质:“已知n、m∈N
,若n+m=2p,则an+am=2ap”,作出猜想:“对于等比数列{an},若n、m∈N
,n+m=2p,则am·an=a”,这种猜想方法是否具有一般性?这样猜想出的结论是否一定是正确的?它在数学发现中具有什么作用?
知识点二:类比推理
新知导学
3.类比推理
由两类对象具有______________和其中一类对象的______________,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__________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____________的推理.
4.合情推理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进行________、________,然后提出________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称为合情推理.通俗地说,合情推理是指“合乎情理”的推理.
某些类似特征
某些已知特征
这些特征
特殊到特殊
已有的事实
观察、分析、比较、联想
归纳
类比
猜想
5.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______,由具体到______,由特殊到______,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__________的思维模式.
类比推理是在__________的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之处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__________之处的一种推理模式.
类比推理是由______到______的推理.
整体
抽象
一般
一般结论
两类不同
相同或相似
特殊
特殊
牛刀小试
3.鲁班发明锯子的思维过程为:带齿的草叶能割破行人的腿,“锯子”能“锯”开木材,它们在功能上是类似的.因此,它们在形状上也应该类似,“锯子”应该是齿形的.该过程体现了( )
A.归纳推理
B.类比推理
C.没有推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 B
[解析]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来确定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上述过程是推理,由性质类比可知是类比推理.
[答案] D
[解析] 根据箭头方向找规律,每相邻四个数字,箭头方向相同,2014÷4=503余2,故从2014到2016与从2到4的方向一致,故选D.
5.观察下列等式
1=1
2+3+4=9
3+4+5+6+7=25
4+5+6+7+8+9+10=49
……
照此规律,第五个等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6+7+8+9+10+11+12+13=81
[解析] 第1个等式有1项,从1开始;
第2个等式有3项,从2开始;
第3个等式有5项,从3开始;
第4个等式有7项,从4开始.
每个等式左边都是相邻自然数的和,右边是项数的平方,故由已知4个等式的变化规律可知,第5个等式有9项,从5开始,等式右边是92,故为5+6+7+8+9+10+11+12+13=81.
观察以下各等式:
典例探究学案
命题方向一:数与式的归纳
[分析] 观察三个等式的左右两边的特点,包括三角函数名称及角的大小的规律,写出反映一般规律的等式,最后对其进行证明.
[方法规律总结]
1.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1)观察:通过观察个别事物发现某些相同性质.
(2)概括、归纳: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概括、归纳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
(3)猜测一般性结论
2
.归纳推理的基本逻辑形式是:
S1是(或不是或具有性质)P,
S2是(或不是或具有性质)P,
S3是(或不是或具有性质)P,
……
Sn是(或不是或具有性质)P.
∵S1、S2、S3、…,Sn是S类的对象,
∴所有S都是(或都不是或都具有性质)P.
3.由已知数、式进行归纳推理的方法
(1)要特别注意所给几个等式(或不等式)中项数和次数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2)要特别注意所给几个等式(或不等式)中结构形式的特征.
(3)提炼出等式(或不等式)的综合特点.
(4)运用归纳推理得出一般结论.
跟踪训练
下面各列数都依照一定规律排列,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命题方向二:数列中的归纳推理
[分析] 要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必须正确地判断出每列数所具有的规律,为此必须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揣摩.常用方法是对比自然数列,奇数列,偶数列,自然数的平方列找关系,分数可先理顺其分母(或分子)的规律,等等.
[解析] (1)考察相邻两数的差:
5-1=4,9-5=4,
13-9=4,17-13=4,
可见,相邻两数之差都是4.按此规律,括号里的数减去17等于4,所以应填入括号里的数是17+4=21.
[方法规律总结] 由数列的递推公式容易写出数列的前n项,观察数列的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分析特点发现规律,猜想其通项公式,然后再给予证明是解答数列问题常用的方法.
若an+1=2an+1(n=1,2,3,…).且a1=1.
(1)求a2,a3,a4,a5;
(2)归纳猜想通项公式an.
[解析] (1)由已知a1=1,an+1=2an+1,得
a2=3=22-1,a3=7=23-1,a4=15=24-1,a5=31=25-1.
(2)归纳猜想,得an=2n-1(n∈N
).
跟踪训练
如图,在一次珠宝展览会上,某商家展出了一套珠宝首饰,第一件首饰是1颗珠宝,第二件首饰是由6颗珠宝构成如图①所示的正六边形,第三件首饰是由15颗珠宝构成的如图②所示的正六边形,第四、五件首饰分别是由28颗和45颗珠宝构成的如图③,④所示的正六边形,以后每件首饰都在前一件的基础上,按照这种规律增加一定数量的珠宝,使它构成更大的正六边形,依此推断第六件首饰上应有__________颗珠宝,第n件首饰上应有__________颗珠宝.
命题方向三:归纳推理在图形中的应用
[分析] 将图形问题转化为数列问题,利用归纳推理求解.
[解析] 解法一:5件首饰的珠宝颗数依次为:1,6=2×3,15=3×5,28=4×7,45=5×9,归纳猜想第六件首饰上的珠宝颗数为6×11=66,第n件首饰上的珠宝颗数为n(2n-1)=2n2-n.
解法二:5件首饰的珠宝颗数依次为:1,1+5,1+5+9,1+5+9+13,1+5+9+13+17,则第六件首饰上的珠宝颗数为1+5+9+13+17+21=66,即每件首饰上的珠宝颗数构成一个以1为首项,4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并且第n件首饰有n项,故第n件首饰的珠宝颗数为1+5+9+…+(4n-3)=2n2-n.
[答案] 66 2n2-n
[方法规律总结] 通过一组平面或空间图形的变化规律,研究其一般性结论,通常需形状问题数字化,展现数字之间的规律、特征,然后进行归纳推理.解答该类问题的一般策略是:
如图,由火柴棒拼成的一列图形中,第n个图形中由n个正方形组成: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第5个图形中,火柴棒有__________根;第n个图形中,火柴棒有__________根.
[答案] 16 3n+1
跟踪训练
[解析] 数一数可知各图形中火柴的根数依次为:4,7,
10,13,…,可见后一个图形比前一个图形多3根火柴,它们构成等差数列,故第五个图形中有火柴棒16根,第n个图形中有火柴棒(3n+1)根.
[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确定好类比对象.平面中圆类比空间中球,平面中长度类比空间中面积,平面中面积类比空间中体积.
命题方向四:
将命题的条件、结论类比推广
[方法规律总结] 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1)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
(2)用一类事物的已知特征、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具有类似的特征、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或猜想).
(3)检验这个猜想
一般情况下,如果类比的两类事物的相似性越多,相似的性质与推测的性质之间越相关,那么类比得出的结论就越可靠.类比推理的结论既可能真,也可能假,它是一种由特殊到特殊的认识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
跟踪训练(共33张PPT)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理推理与演绎推理
人教版
选修1-2
2.1.2
演绎推理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自主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解读
重点:演绎推理的含义及演绎推理规则.
难点:演绎推理的应用.
重点难点展示
思维导航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这样的推理形式:“所有金属都导电,因为铁是金属,所以铁导电”,它是合情推理吗?这种推理形式正确吗?
教材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演绎推理
新知导学
1.演绎推理
从______________出发,推出__________情况下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____________的推理.
2.三段论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
(1)大前提——已知的__________;
(2)小前提——所研究的__________;
(3)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______.
一般性的原理
某个特殊
一般到特殊
一般原理
特殊情况
判断
其一般推理形式为
大前提:M是P.
小前提:S是M.
结 论:__________.
利用集合知识说明“三段论”:若集合M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P,S是M的一个子集,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演绎推理中,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只要前提是真实的,推理的形式是正确的,那么________必定是正确的.因而演绎推理是数学中严格证明的工具,而合情推理的结论__________正确.
S是P
S中所有元素也都具有性质P
结论
不一定
牛刀小试
1.演绎推理是( )
A.部分到整体,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B.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C.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D.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答案] C
2.(2015·厦门高二检测)“所有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某奇数是9的倍数,故该奇数是3的倍数.”上述推理( )
A.小前提错
B.结论错
C.正确
D.大前提错
[答案] C
[解析] 9=3×3,所以大前提是正确的,又小前提和推理过程都正确,所以结论也正确,故上述推理正确.
3.在三段论中,M、P、S的包含关系可表示为( )
[答案] A
[解析] 三段论中,S是M的子集,M可能是P的子集,即具有这种性质,也可能不是P的子集,即不具有这种性质.
4.给出下列结论:
①演绎推理的特征为,前提为真时,结论一定为真;
②演绎推理的特征为,前提为真时,结论可能为真;
③由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为真;
④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都可以用于证明;
⑤合情推理不能用于证明,演绎推理可用于证明.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为__________.
[答案] ①⑤
5.判断下列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因为过不共线的三点有且仅有一个平面(大前提),而A、B、C为空间三点(小前提),所以过A、B、C三点只能确定一个平面(结论).”
[解析] 不正确,因为大前提中的“三点”不共线,而小前提中的“三点”没有不共线的限制条件.
将下列推理写成“三段论”的形式:
(1)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故零向量也有大小和方向;
(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正方形是矩形,所以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
典例探究学案
命题方向一:把演绎推理写成三段论形式
[分析] 首先分析出每个题的大前提、小前提及结论,再写成三段论的形式.
[解析] (1)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大前提
零向量是向量,小前提
所以零向量也有大小和方向.结论
(2)每一个矩形的对角线都相等,大前提
正方形是矩形,小前提
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结论
[方法规律总结] 1.分析演绎推理的构成时,要正确区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省略大前提的要补出来.
2.判断演绎推理是否正确的方法
(1)看推理形式是否为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只有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才是演绎推理,这是最易出错的地方;
(2)看大前提是否正确,大前提往往是定义、定理、性质等,注意其中有无前提条件;
(3)看小前提是否正确,注意小前提必须在大前提范围之内;
(4)看推理过程是否正确,即看由大前提,小前提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
(1)判断下面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奇数3,5,7,11是质数,9是奇数,∴9是质数.
(2)“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35不能被2整除,所以35是奇数.”把此演绎推理写成三段论的形式为: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踪训练
[解析] (1)错误.推理形式错误,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3,5,7,11只是奇数的一部分,是特殊事例.
(2)根据题意可知,此三段论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分别为: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是奇数;35不能被2整除;35是奇数.
已知在梯形ABCD中(如图),DC=DA,AD∥BC.
求证:AC平分∠BCD.(用三段论证明)
命题方向二:三段论在证明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解析]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大前提
△ADC是等腰三角形,∠1和∠2是两个底角,小前提
∴∠1=∠2.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内错角相等,大前提
∠1和∠3是平行线AD、BC被AC截得的内错角,小前提
∴∠1=∠3.结论
∵等于同一个角的两个角相等,大前提
∠2=∠1,∠3=∠1,小前提
∴∠2=∠3,即AC平分∠BCD.结论
[方法规律总结] 应用演绎推理证明时,必须确切知道每一步推理的依据(大前提),验证条件是否满足(小前提),然后得出结论.
用三段论分析下题的证明过程.
如图,D、E、F分别是BC、CA、AB上的点,∠BFD=∠A,DE∥BA,求证:ED=AF.
证明过程如下:
∵∠BFD=∠A,∴FD∥AE,
又∵DE∥BA,
∴四边形AFDE是平行四边形,
∴ED=AF.
跟踪训练
[解析] 上述推理过程应用了三次三段论.第一次省略大前提和小前提的部分内容;第二次省略大前提并承前省了其中一组对边平行的条件;第三次省略了大前提并承前省略了小前提,其完整演绎推理过程如下:
因为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大前提
∠BFD与∠A是同位角,且∠BFD=∠A,小前提
所以FD∥AE.结论
因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大前提
DE∥BA,且FD∥AE,小前提
所以四边形AFDE为平行四边形.结论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大前提
ED和AF为平行四边形AFDE的对边,小前提
所以ED=AF.结论
命题方向三:演绎推理在代数问题中的应用
[方法规律总结] 在几何、代数证题过程中,如果每一次都按三段论写出解答过程会很繁琐,也不必要.因此实际证题中,那些公认的简单事实,已知的公理、定理等大前提条件可以省略,那些前面证得的结论也可省略,但必须要保证证题过程的严密规范.
跟踪训练
(2015·郑州高二检测)已知定义域为[0,1]的函数f(x)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①对任意的x∈[0,1],总有f(x)≥0;
②f(1)=1;
③若“当x1≥0,x2≥0且x1+x2≤1时,有f(x1+x2)≥f(x1)+f(x2)成立”,则称f(x)为“友谊函数”.
规范答题样板
(1)若已知f(x)为“友谊函数”,求f(0)的值.
(2)函数g(x)=2x-1在区间[0,1]上是否为“友谊函数”?并给出理由.
(3)已知f(x)为“友谊函数”,且0≤x1[解题思路探究] 第一步,审题.
审条件,挖掘解题信息.
①定义域[0,1],在研究函数过程中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②“友谊函数”新定义包含三个条件,尤其条件③需严格证明后才能确定.
审结论,明确解题目标.
第(1)问已知f(x)为友谊函数,求f(0)可用赋值法求解;
第(2)问给出f(x)解析式和定义区间,判断f(x)是否为友谊函数,需紧扣定义验证f(x)是否满足三个条件.
第(3)问要证f(x1)≤f(x2),需依据条件③进行变换,注意条件①在变形中的应用.
第二步,建联系,确定解题步骤.
先用赋值法求第(1)问,再依次验证(2)中函数满足友谊函数的三个条件,最后,利用恒等变换技巧借助条件①③推证第(3)问.
第三步,规范解答.
[解析] (1)取x1=x2=0,得f(0)≥f(0)+f(0),
又由f(0)≥0,得f(0)=0.
(2)显然g(x)=2x-1在[0,1]上满足①g(x)≥0;
②g(1)=1;
③若x1≥0,x2≥0,且x1+x2≤1,
则有g(x1+x2)-[g(x1)+g(x2)]
=2x1+x2-1-[(2x1-1)+(2x2-1)]
=(2x1-1)(2x2-1)≥0.
故g(x)=2x-1满足条件①②③,
所以g(x)=2x-1为“友谊函数”.
(3)因为0≤x1所以f(x2)=f(x2-x1+x1)≥f(x2-x1)+f(x1)≥f(x1).
不要张冠李戴
如图所示,在△ABC中,AC>BC,CD是AB边上的高,求证∠ACD>∠BCD.
[错解] 在△ABC中,因为AC>BC,CD⊥AB,所以AD>BD,所以∠ACD>∠BCD.
疑难误区警示
[辨析] 错误的原因在于虽然运用的大前提正确,即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但AD与BD并不是在同一个三角形内的两条边,即小前提不成立,所以推理过程错误.
[正解] 因为CD⊥AB,所以∠ADC=∠BDC=90°,
所以∠A+ACD=∠B+∠BCD=90°,
在△ABC中,AC>BC,∴∠B>∠A,
∴∠ACD>∠BCD.(共34张PPT)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人教版
选修1-2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2.进一步体会合情推理、演绎推理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自主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解读
重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及思考过程、特点.
难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
重点难点展示
新知导学
1.定义
利用__________和某些数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过一系列的____________,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已知条件
定义
定理
公理
推理论证
教材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2.综合法的特点
从“已知”看“________”,逐步推向“________”,其逐步推理,是由______导_______,实际上是寻找“已知”的_________条件.
用综合法证明数学问题,证明步骤严谨,逐层递进,步步为营,条理清晰,形式简洁,宜于表达推理的思维轨迹,并且综合法的推理过程属于演绎推理,它的每一步推理得出的结论都是正确的,不同于合情推理.使用综合法证明问题,有时从条件可得出几个结论,哪个结论才可作为下一步的条件是分析的要点,所以如何找到“__________”和有效的__________是有效利用综合法证明数学问题的关键.
可知
未知
因
果
必要
切入点
推理途径
P
Q
[答案] D
[答案] 9
3.设a≥b>0,求证:3a3+2b3≥3a2b+2ab2.
[证明] 因为a≥b>0,所以a-b≥0,3a2-2b2>3(a2-b2)=3(a-b)(a+b)>0,
所以3a3+2b3-(3a2b+2ab2)
=3a2(a-b)+2b2(b-a)
=(3a2-2b2)(a-b)≥0,
即3a3+2b3≥3a2b+2ab2.
新知导学
4.分析法定义
从要证明的________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_______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结论
充分
知识点二: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5.分析法的特点
分析法是综合法的逆过程,即从“未知”看“______”,执果索因,逐步靠拢“________”,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要寻找“结论”的________条件.
分析法的推理过程也属于演绎推理,每一步推理都是严密的逻辑推理.
需知
已知
充分
P
7.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综合法是“由因导果”,而分析法则是“执果索因”,它们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证明方法.分析法便于我们去寻找思路,而综合法便于过程的叙述,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结合起来运用效果会更好.
(2)联系:在分析法中,从结论出发的每一步所得到的判断都是使结论成立的________条件,最后的一步归结为已被证明了的事实.因此从分析法的最后一步又可以倒推回去,直到结论,这个倒推的证明过程就是________法.
充分
综合
分析法便于思考,叙述较繁;综合法叙述条理清楚,不便于思考,综合法是分析法的逆向思维过程,表述简单,条理清楚.所以实际证题时,可将分析法、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即:__________找思路,__________写过程.
在实际证题中,常将待证结论作为条件和其他已知条件结合起来分析,看能够得出什么“结论”来逐步探求证题的思路,也是常用方法.
分析
综合
[答案] b已知a,b是正数,且a+b=1,
典例探究学案
命题方向一:综合法的应用
[方法规律总结] 1.综合法证明数学命题的步骤
第一步:分析条件,选择方向.认真发掘题目的已知条件,特别是隐含条件,分析已知与结论之间的联系,选择相关的公理、定理、公式、结论,确定恰当的解题方法.
第二步:转化条件,组织过程.把题目的已知条件,转化成解题所需要的语言,主要是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组织过程时要有严密的逻辑,简洁的语言,清晰的思路.
第三步:适当调整,回顾反思.解题后回顾解题过程,可对部分步骤进行调整,并对一些语言进行适当的修饰,反思总结解题方法的选取.
跟踪训练
[分析] 直接利用均值不等式做不容易,考虑分析法.
命题方向二:分析法的应用
[方法规律总结] 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依据、方法与技巧.
(1)解题依据: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已知的重要不等式和逻辑推理的基本理论;
(2)适用范围:对于一些条件复杂,结构简单的不等式的证明,经常用综合法.而对于一些条件简单、结论复杂的不等式的证明,常用分析法;
(3)思路方法: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思路是从要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得到的充分条件是已知(或已证)的不等式;
(4)应用技巧:用分析法证明数学命题时,一定要恰当地用好“要证”、“只需证”、“即证”等词语.
跟踪训练
求证:当x≥0时,sinx≤x.
[分析]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可以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来解决.
[解析] 要证x≥0时,sinx≤x,
只需证x≥0时,sinx-x≤0即可.
设f(x)=sinx-x,则即证x≥0时,f(x)≤f(0).
即证x≥0时,f(x)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0.(
)
命题方向三: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综合应用
∵f(x)=sinx-x,
∴f
′(x)=cosx-1,∴当x≥0时,f
′(x)≤0,
∴f(x)在[0,+∞)上单调递减.
∴当x≥0时,f(x)max=f(0)=0,∴sinx-x≤0成立.
∴原不等式成立.
[方法规律总结] 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分析法与综合法往往结合起来使用,先分析由条件能产生什么结论,再分析要产生需要的结论需要什么条件,逐步探求两者之间的联系,寻找解答突破口,确定解题步骤,然后用综合法写出解题的过程.
设a、b是相异的正数,求证: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2+b2)x2+4abx+2ab=0没有实数根.
[解析] 要证明(a2+b2)x2+4abx+2ab=0没有实数根,
只需证△<0即可.
∵△=(4ab)2-4(a2+b2)·2ab
=16a2b2-8a3b-8b3a=8ab(2ab-a2-b2)
=-8ab(a2-2ab+b2)=-8ab(a-b)2.
∵a、b是相异的正数,
∴ab>0,(a-b)2>0,∴-8ab(a-b)2<0,
∴该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
跟踪训练
疑难误区警示
[辨析] 这里题目中的条件为a+b>0,而不是a>0,b>0,因此,应分a>0且b>0和a,b有一个为负值两种情况加以讨论.(共32张PPT)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人教版
选修1-2
2.2.2
反证法
1.了解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2.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自主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解读
重点:反证法概念的理解以及反证法的解题步骤.
难点:应用反证法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展示
思维导航
我们在立体几何证题中曾经使用过反证法,那么反证法的定义,反证法的原理,用反证法证题的注意事项是怎样的呢?
教材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反证法
新知导学
1.反证法的定义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__________,因此说明假设__________,从而证明了原命题__________,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
矛盾
错误
成立
2.反证法证题的原理
(1)反证法的原理是“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
(2)用反证法解题的实质就是否定结论,导出矛盾,从而说明原结论正确.
3.反证法常见的矛盾类型
反证法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这个矛盾可以是与__________矛盾,或与________矛盾,或与____________
______、事实矛盾等.
已知条件
假设
定义、公理、
定理
4.反证法的适用对象
作为一种间接证明方法,反证法尤其适合证明以下几类数学问题:
(1)直接证明需分多种情况的;
(2)结论本身是以否定形式出现的一类命题——否定性命题;
(3)关于唯一性、存在性的命题;
(4)________以“至多”、“至少”等形式出现的命题;
(5)条件与结论联系不够明显,直接由条件推结论的线索不够清晰,________的反面是比原结论更具体、更容易研究的命题.
结论
结论
牛刀小试
1.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b为实数,则方程x3+ax+b=0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假设是( )
A.方程x3+ax+b=0没有实根
B.方程x3+ax+b=0至多有一个实根
C.方程x3+ax+b=0至多有两个实根
D.方程x3+ax+b=0恰好有两个实根
[答案] A
[解析] 至少有一个实根的否定为:没有实根.
[答案] C
3.应用反证法推理过程中要把下列哪些作为条件使用( )
①结论的否定,即假设;②原命题的条件;③公理、定理、定义等;④原结论.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
[答案] C
4.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D为BC边上的高,AM是BC边上的中线,求证:点M不在线段CD上.
[解析] 假设点M在线段CD上,则BDAC矛盾,故假设错误.所以点M不在线段CD上.
求证:若两条平行直线a、b中的一条与平面α相交,则另一条也与平面α相交.
[分析] 直接证明直线与平面相交比较困难,故可考虑用反证法,注意该命题的反面情形不止一种,需一一驳倒,才能推出命题结论正确.
典例探究学案
命题方向一:用反证法证明直接证明不易入手的问题
[解析] 不妨设直线a与平面α相交,b与a平行,从而要证b也与平面α相交.假设b不与平面α相交,则必有下面两种情况:(1)b在平面α内.由a∥b,a?平面α,得a∥平面α,与题设矛盾.
(2)b∥平面α.
则平面α内有直线b′,使b∥b′.
而a∥b,故a∥b′,因为a?平面α,所以a∥平面α,这也与题设矛盾.
综上所述,b与平面α只能相交.
[方法规律总结] 用反证法证明数学命题的步骤
第一步:审题,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第二步:反设,做出与命题结论相矛盾的假设;
第三步:归谬,由假设出发,应用演绎推理方法,推出矛盾的结果;
第四步:下结论,断定产生矛盾结果的原因,在于开始所做的假设不真,于是原结论成立,从而间接地证明了命题为真.
已知p3+q3=2,求证p+q≤2.
[解析] 假设p+q>2,那么p>2-q,所以p3>(2-q)3=8-12q+6q2-q3,将p3+q3=2代入消去p,得6q2-12q+6<0,即6(q-1)2<0.这与6(q-1)2≥0矛盾,故假设错误.所以p+q≤2.
[点评] 本题已知条件为p、q的三次幂,而结论中只有p、q的一次幂,若直接证明,应考虑到用立方根,同时用放缩法,但很难证,故考虑采用反证法.
跟踪训练
已知x,y>0,且x+y>2.
[分析] 明确“至少”的含义→对结论作出假设→得出矛盾.
命题方向二:用反证法证明“至多”、“至少”类命题
[方法规律总结] 1.当命题中出现“至少……”、“至多……”、“不都……”、“都不……”、“没有……”、“唯一”等指示性词语时,宜用反证法.
2.用反证法证题,必须准确写出命题的否定,把命题所包含的所有可能情形找全,范围既不缩小,也不扩大.常用反设词如下:
结论词
反设词
结论词
反设词
至少有一个
一个也没有
对所有x成立
存在某个x0不成立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两个
对任意x不成立
存在某个x0成立
至少有n个
至多有n-1个
p或q
?p且?q
至多有n个
至少有n+1个
p且q
?p或?q
跟踪训练
求证:方程2x=3有且只有一个根.
[分析] 本题中“有且只有”含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有”即存在;另一层为“只有”即唯一性,证明唯一性常用反证法.
[解析] 显然x=log23是方程的一根,假设方程2x=3有两个根b1、b2(b1≠b2).
则2b1=3,2b2=3.两式相除,得2b1-b2=1.
命题方向三:用反证法证明存在性、唯一性命题
∵b1≠b2,∴b1-b2≠0.
如果b1-b2>0,则2b1-b2>1,这与2b1-b2=1相矛盾.
如果b1-b2<0,则2b1-b2<1,这与2b1-b2=1相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从而2x=3的根是唯一的.
故2x=3有且只有一个根.
[方法规律总结] 1.证明“有且只有一个”的问题,需要证明两个命题,即存在性和唯一性.当证明结论以“有且只有”、“只有一个”、“唯一存在”等形式出现的命题时,由于反设结论易于导出矛盾,所以宜用反证法证明.
2.若结论的反面情况有多种,则必须将所有的反面情况一一驳倒,才能推断结论成立.
已知直线m与直线a和b分别交于A、B且a∥b,
求证:过a、b、m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解析] ∵a∥b,
∴过a、b有一个平面α.
又m∩a=A,m∩b=B,
∴A∈a,B∈b,
∴A∈α,B∈α,
跟踪训练
又A∈m,B∈m,∴m?α.
即过a、b、m有一个平面α
假设过a、b、m还有一个平面β异于平面α.
则a?α,b?α,a?β,b?β这与a∥b,过a、b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相矛盾.因此,过a、b、m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分析] 本题为否定形式的命题,直接证明很困难,可选用反证法、证题的关键是应注意分类讨论后,再找矛盾.
命题方向四:用反证法证明否(肯)定式命题
[方法规律总结] 应用反证法的注意事项
1.用反证法证题时,首先要搞清反证法证题的思路步骤,其次注意反证法是在条件较少、不易入手时常用的方法.
2.注意否定命题时,要准确无误.
3.用反证法证题时,必须把结论的否定作为条件使用,否则就不是反证法.有时在证明命题“若p,则q”的过程中,虽然否定了结论q,但是在证明过程中没有把“?q”当作条件使用,也推出了矛盾或证得了结论,那么这种证明过程不是反证法.
4.用反证法证题,最后要产生一个矛盾命题,常见的主要矛盾有:
(1)与数学公理、定理、公式、定义或已被证明了的结论相矛盾;
(2)与假设矛盾;
(3)与已知条件矛盾;
(4)与公认的简单事实矛盾.
矛盾是在推理过程中发现的,不是推理之前设计的.
跟踪训练
准确写出反设
已知a+b+c>0,ab+bc+ca>0,abc>0,求证:a>0,b>0,c>0.
[错解] 假设a≤0,b≤0,c≤0,则a+b+c≤0,abc≤0与题设条件a+b+c>0,abc>0矛盾.
∴假设不成立,∴原命题成立.
[辨析] 错解没有弄清原题待证的结论是什么?导致反设错误.“求证:a>0,b>0,c>0”的含义是“求证a、b、c三数都是正数”,故反设应为“假设a、b、c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0.”
疑难误区警示
[正解] 假设a、b、c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0,不妨设a≤
0,若a<0,则由abc>0,得bc<0,由a+b+c>0得,b+c>-a>0,
∴ab+bc+ac=a(b+c)+bc<0,这与已知ab+bc+ac>0矛盾.
又若a=0,则abc=0与abc>0矛盾.
故“a≤0”不成立,∴a>0,
同理可证b>0,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