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阳楼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2 19:5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0张PPT)
江南三大名楼
楼以文传,文以楼传
人文古迹
湖北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江西滕王阁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湖南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李白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吕洞宾
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岳阳楼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因其位于天岳山之阳,遂命名为「岳阳楼」。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原为三国吴将鲁肃的阅兵台。
唐张说谪守岳州时,兴建此楼。
现存乃是清重建。
岳阳楼记四绝
滕子京重修
范仲淹作记。
苏舜钦缮写。
邵竦(餗)篆额。
滕子京(宗谅)
与范仲淹同榜进士,又是知心摰友。曾知庆州,防御西夏人颇有成绩。
为人豪迈,崇尚风节。
苏舜钦誉为:
忠义平生事,声名夷狄知。
言皆出诸老,勇复冠全军。
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同榜进士,做官后又同在御使台为谏官,滕子京因心直口快,上朝言责仁宗皇帝:“日居深宫,流连荒宴,临朝多赢倦色,决事如不挂圣怀。”因此得罪仁宗。仁宗怒斥他乱言宫闱之事不实,将其贬官出朝,放至凤翔府为知府。
滕子京任泾州
庆历二年元昊举兵进犯,西夏军打到渭州时,距滕子京守军泾州只120里。他沉着应战,动员数千百姓共同守城;又招募勇敢之士,侦探敌军之远近及兵力之多少,檄报邻郡使之做好防备。
后环庆路马步军都部署、泾略安抚招讨使范仲淹率一万五千人解泾州之危。滕子京张罗供应柴粮,确保了战争所需一切物资,终于将西夏军击退。在保卫泾州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争结束后,滕子京大设酒宴,犒劳羌族首领和士兵,又按当时边疆风俗,在佛寺里为在定川战争中死亡的士卒祭神祈祷,并安抚死者亲属,其良苦用心是笼络少数民族民心,借以求得边民心安神定和边疆的安稳。
驻扎在泾州的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泾略安抚招讨使郑戬告发滕子京在泾州滥用官府钱财,监察御史梁坚对其进行弹劾,指控他在泾州费公使钱十六万贯,随即遣中使检视。
滕子京恐株连诸多无辜者,将被宴请、安抚者的姓名、职务等材料全部烧光。其实,所谓十六万贯公使钱是诸军月供给费,用在犒劳羌族首领及士官的费用只有三千贯。
滕子京精明能干,善长经营之道,来到岳阳后,凭借岳阳地处水路交通要道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和实业,大搞招商引资,兴建公共设置,兴办学校,一下子推动了岳阳的经济发展,岳阳城内旧貌换新,他的执政措施深得人心,又募得资金重修了岳阳楼。这座楼在当时是过往官员迎进送出的地方,滕子京在楼前为自己的政绩感到欣慰,又为遭贬之事忿忿不平,心情十分复杂,寄书一封并附上一幅洞庭秋色图,请求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接信后,生怕滕子京忘乎所以再遭人嫉恨,闯出祸来,于是规劝滕子京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不要过于计较个人得失,挥笔而就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时人评价
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称“滕子京谪守巴陵,治为天下第一。”
《宋史》滕子京传曰:“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予,及卒,无余财。所莅州喜建学,而湖州最盛,学者倾江、淮间。”
范仲淹的出身
二岁而孤。母谢氏因家贫无依,改嫁淄州朱翰文,范仲淹更名:朱说。
二十一岁读书于醴泉寺,刻苦自励。画粥以食三年。
二十三岁知身世,遂感泣,辞母而去。至应天府睢阳学舍依戚同文学,昼夜苦读。
二十七岁登进士第。初授广德军司理参事。
二十九岁迁集庆军节度使。迎母归养,始还姓更名经略陕西。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宋史》
范仲淹的生活道路
范仲淹出身微寒,幼年丧父,靠奋发读书举进士第之后跻身仕途。他耿直豪爽,不避权贵,积极主张革除旧弊,却时遭劫难。先是因抨击宰相吕夷简多用私人,谪知饶州,既而以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还朝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后,又因提出十条政治改革措施,遭保守派反对罢相,贬邓州,而后谪守杭州、青州,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最终在赴颖州仕途中病死。
范仲淹虽然三次被贬,名望却越来越高。
第一次外贬时,亲朋们一直把他送到都门外,称赞他说:“此行极光(非常光荣)。
第三次被贬时仍有人不顾吕夷简的威胁恫吓去送别,并安慰他说:"此行尤光(尤其光荣)。"
范仲淹的称号
范希文(字)
小范老子
龙图老子
范龙阁 范学士(官)
范文正(谥号)
评价范仲淹
欧阳修评价他“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舍取”。
南宋人认为“本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宋儒气象由范仲淹以身作则首开。
明代人认为“宋亡,范公不亡”。
后人用他自己的题词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军事成就——巩固西北边防,
范仲淹主持训练乡兵、番兵、弓箭手,三者都是当地民兵,使得西夏骑兵不敢轻易前来进犯。
西夏军都敬畏他是“小范老子”、“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范仲俺的率领下,西北军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边境上流传着一首歌谣说:“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仲俺),西‘贼’闻之惊破胆。”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政治上的建树  
范仲淹制定和推行庆历新政,主要内容是整顿吏治、加强军备、发展经济。其中心是吏治改革,由于损害了不少官僚的既得利益,得罪了不少的人,被反对派攻击为朋党之首,改革也喜忧参半,很多措施不了了之。
后又被仁宗免去参知政事一职,官贬邓州为知府,改革也就此告终。
经济的专家
范仲淹出任杭州知府时江苏、浙江两地天灾严重,饥民遍地,他调发了朝廷运来的救灾粮食,还募集了很多民间资金来救灾,使灾民们生活安定,社会秩序平稳。
还召集各大寺庙的主持开会,告诉他们灾年工价低廉,可以大兴土木工程,于是杭州一方建筑工程兴盛。他又带头修建仓库和官员宿舍,每天动用民工一千多人。
监察机关弹劾他嬉戏游乐,毫无节制,耗费民间财力。范仲淹上书朝廷说:“杭州一处,每日就有好几万灾民就业,这是再好不过的救灾措施了。”
这种措施赈救了灾民,又兴了民间之利,后被人称为圣古先王之美德。
写作背景
有人贺楼成,滕悲愤道: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
范仲淹借题发挥:滕贬后有愤恨不平之气。豪迈自负,罕受人言。范自抒怀抱,亦有规劝之意。
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个事物有感受,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如:
全是叙事《桃花源记》
(感情隐含)
全是写景《小石潭记》
叙事、写景、状物、议论兼有《岳阳楼记》 (卒章显志)

1、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意思:
(1)乃重修岳阳楼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前人之述备矣 (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若夫霪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长烟一空 (12)宠辱偕忘
(13)或异二者之为 (14)是进亦忧,退亦忧
于是、就
通“嘱”,嘱托;写文章
美好的景色
这就是;雄伟壮丽的景象
详尽
既然这样,那么……;直到
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描述的助词,相当于“像那”
迫近
指示代词,此,这;离开;国都
用于又一段话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的词,相当于“至于像”;日光
有时
一起
或许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当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荒废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在楼上。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段落大意:
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写记的缘由。
谪:政治失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绩斐然
作者对滕子京积极处理政事并且取得成绩表示赞赏。
如何重修?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为后文设伏笔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包含着远处的山,吞吐着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晴晚阴,景象变化万千。这就是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它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被贬的政客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吧?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段落大意:
概括描绘洞庭湖的美景。
总起句: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具体描写:衔远山,……气象万千。
“此”的指代作用?
前面的具体描写。
“前人之述备矣”在文中的作用:
呼应前文“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写的是什么内容?起作用?
地理位置
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原因,引出下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像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停,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虎长啸猿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别人的诽谤、害怕别人的讥笑的情怀,就会觉得满眼景象萧条,内心感慨至极,不仅悲从中来。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段落大意:
迁客骚人风雨天登楼观景时的普遍心理状态——悲。
为后文议论“不以己悲”写下伏笔。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波浪不兴,天色湖光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泳;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耀着金光,静静的月影象沉在水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感到心旷神怡,一切荣辱都被遗忘,此时手端酒杯,微风拂面,心里是多么的喜洋洋啊!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段落大意:
迁客骚人天气晴好时登楼观景时的普遍心理状态——喜。
为后文议论“不以物喜”写下伏笔。
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 异
(第四段):晴——喜
(第三段):阴——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情感,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他们不会因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官就为百姓分忧;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为君王分忧。这样入朝官也忧,辞官隐居也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那么一定会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段落大意:
作者的宽广的胸怀和政治抱负。
以“古仁人”和“迁客骚人”对比。
也是对自己高远志向的揭示。
(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写作缘由.
其中有意识地突出滕子京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4)写迁客骚人览物而生的两种感情.围绕“记”重点描写岳阳楼及其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作者先点出作记的主体“我”,从“我”的视角,描写亲身所见的“岳阳楼之大观”,渲染出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接着用“然则”轻轻一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下边作者分两段,既写景又抒情,从阴晴两种不同的天气引出人们的感受,表现出迁客骚人因物而悲或喜的心情。
(5)抒写宽广胸怀和政治抱负.
从迁客骚人引出进一步的议论,正面阐述作者的观点,写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中心,前边的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抒发这一理想服务的。
岳阳楼记
记叙
交待写作缘由
描写
抒情
总写
洞庭全景
感情不同
分述
霪雨霏霏
阴景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悲情
春和景明
晴景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喜情
议论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与友共勉
收束全文
思考与讨论: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的悲喜感情跟民生疾苦有关。
1、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
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会快乐。
他借古仁人表达“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宽广的胸襟,借古仁人之言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以此与滕子京共勉,为后人争相传诵和效仿。
立意高远
课文分析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用相当多的篇幅记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本身并不是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作者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先由叙事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记意图。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不到一年工夫,就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里已暗含“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这对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乃至最后写“古仁人之心”,都具有引发作用,决非闲笔。
接着承上文“重修岳阳楼”写“岳阳楼之大观”,虽字字皆景语,却又显出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跟结尾“不以物喜……”一段议论互为表里。至“然则北通巫峡”,陡然一转,呈低回之势,用设问带出两个富于特征的画面,每一个画面又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力渲染“迁客骚人”们的悲和喜。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二者虽形态有别,而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
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是完全顺理成章的。
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所蕴含的政治理想呢?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源于民本思想,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客观上也有利于人民,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则有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以后始终严以律己,惟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被欧阳修誉为“立朝有本末”,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
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的抱负,决非虚语。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骈句和散句穿插运用,对偶和比喻等修辞突出了文采
语言优美
2、翻译下列语句: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迁客骚人)观赏景物时所触发的感情,能不因景物的不同而不同吗?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没有这种人,我能与谁一道呢?
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
一、回答下列问题,看看文章是怎样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然后背诵全文。
这一题主要是通过回答问题,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1.岳阳楼的景色是怎样的?第2段中哪句话引出下文的抒情?
这一题可用原文回答,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并背诵下来。全文共有三处写到景色:“衔远山……气象万千”;“若夫霪雨霏霏……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渔歌互答”。
第2段用“然则”引出“迁客骚人”,然后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下文的抒情。
2.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因物而悲的感情;一种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因物而喜的感情。
主要观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1.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就,于是
  制:规模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嘱咐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景象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因为
5.是进亦忧,退亦忧
  进:指在朝廷里做官
  退:指回到家里,不在朝廷里做官
《岳阳楼记》
景物描写的特点
1.字数不多,境界宏阔。
文章2、3、4自然段集中写景,仅162个字,却描绘了三幅景象:
一是写了洞庭湖雄伟壮阔的形势;
二是写了霪雨霏霏、凄凉阴森的秋景;
三是写了风光明媚、恬静愉快的春景。有总有分,有详有略,细而不腻,粗而不疏,可见作者的概括能力非凡。
2.抓住特点,着力描写。
作者总的抓住洞庭湖辽阔多变的特点和岳阳楼居高临下的地势来写。
用“霪雨霏霏”来揭示凄凉的秋景,以“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来写风浪的畏人;以“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薄暮冥冥”来反映天色的晦暗;以“樯倾楫摧”来显示航行的危险;以“虎啸猿啼”来衬托气氛的凄凉。
写春光明媚的春景,作者先总括一句:“春和景明”。接着写白天的湖面,天空,湖中景物,岸边花草;写夜晚的皓月,波光,渔歌。作者紧紧地把握住特征性的事物,写了光泽(“上下天光”),颜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动态(“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态(“岸芷汀兰”“静影沉璧”),声音(“渔歌互答”),从洞庭湖湖面的平静,花草的芬芳,月光的皎洁,渔夫的歌声等等,来渲染恬静愉快的气氛。
3.对比互衬,相得益彰。
作者写秋景和春景,完全不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例如同是写天空和湖面,秋为“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春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同是写夜晚,秋为“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春乃“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渔歌互答”。这样一对比,秋景更萧然,春景更明媚。
4.运用骈偶句,整齐优美。
在两段写景的文字中,四字句居多,短小精悍,整齐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这些对偶句,意思相近,结构相同。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风和浪意思相近,上下两句结构相同;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意思完全相对,一“浮”一“静”,一“跃”一“沉”,结构却又完全相同。
5.以景寓情,情景交融。
在这篇文章中,写景是为了抒情。为了要写“悲”,就写“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阴森凄凉的秋景;而秋景,正是突出了迁客骚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凉心情。为了写“喜”,就写“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美好明丽的春色;而春景,正是突出了迁客骚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洋洋的心情。
历史记载,范仲俺的父亲曾在澧县东邻的安乡县做官。安之乡和岳阳同为湘北门户,一东一西,隔洞庭湖相望。在澧县、安乡生活过几年的范仲淹自然对洞庭湖十分熟悉,感悟颇多,所以写起《岳阳楼记》驾轻就熟,一气呵成。
写作之妙,在于扬长避短。
没见过岳阳楼,就回避《滕王阁序》那样楼台景物的描写,对整个工程只做一般性社会背景的勾画,“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几语带过。并以“前人之述备矣”一句,示楼之形状并非中心,可以不提。
以更多笔墨,把八百里洞庭风光描绘得惟妙惟肖,绘声绘色,不惜文字,泼墨如注。看似文章重心,实则为最后自己的忧乐观做铺垫。用洞庭湖水的波澜,衬托自己胸中的波澜。
《岳阳楼记》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为人应心胸豁达,切勿患得患失,就如范仲 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那样:“_______________”,惟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
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面对烟波浩淼、气象万千的洞庭湖水,唐代诗人杜甫吟诵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孟浩然慨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范仲淹身在河南,仅凭一幅《洞庭晚秋图》,结合故乡太湖的风光,就写出了与之气势相近的文句: ,由此也可见诗人的旷达胸襟。
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 从而为国为民,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处陋室,喊出的却是“ , ”;
就像范仲淹,被贬邓州,胸怀的却是“ , ”之心;
就像龚自珍,辞官归隐,虽载“浩荡离愁”,吟诵的却是“ , ”。
拓展迁移:默写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安 得 广 厦 千 万 间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先 天 下 之 忧 而 忧 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落 红 不 是 无 情 物 化 作 春 泥 更 护 花
你知道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有哪些“迁客骚人” ?你能举例谈谈他们各自的人生态度吗?
韩 愈 左迁南关 《左迁南关示侄孙湘》“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马说》)
柳宗元 被贬永州 《小石潭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凄苦)
苏 轼 被贬黄州 《记承天寺夜游》“闲人”(忘情自然的恬适旷达和贬谪的苦闷)
滕子京 被贬岳州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励精图治)
拓展迁移:提问2
你熟悉历史上哪些迁客骚人?
战国:屈原(被放汉北)
唐代:李白(被放贵州夜郎国,今遵义)
白居易:流放江洲
韩愈:刑部侍郎——潮州刺史
王昌龄(被放岭南)
宋代:
苏轼:被放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琼州
欧阳修:参知政事——滁州太守
范仲淹:被放河南邓县
柳宗元:被放湖南永州
古人早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之说,“兼济天下”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人民疾苦,爱国爱民;“独善其身”者,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或安贫乐道、随缘自适,或洁身自好,不慕荣利,请结合已学过的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迁移:提问3
提示:陶渊明《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刘禹锡《陋室铭》
周敦颐《爱莲说》——“独善其身”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
龚自珍《己亥杂诗》——“兼济天下”(古仁人之心)
2005南京
天下之楼.以诗文而名。
《登鹳雀楼》中脍炙人口的一句“ , ”道出了千古志士登高致远的进取之心;
《黄鹤楼》中传诵不衰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则唱出了多少游子去国怀乡的羁旅之思;
李白登临谢朓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求理想的豪情令人神往;
范公撰《岳阳楼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系苍生的仁德谁不钦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2005临沂
你想成就一番事业吗?那么请你保持“ , ”的良好心态,真正做到誉毁不移志,荣辱不惊心,不达目标,永不止步。(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回答)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2004年辽宁省本溪市
(1)《岳阳楼记》中抒发了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4分)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2005随州
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二者之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2分)
一是 ;
二是 。
12.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13.读了本文,你可能会联想到我国古代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2分)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遭遇阴暗凄凉的景象而心生悲凉
看到清明亮丽的景物而其喜洋洋。
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台湾
单选题
1、「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句中「微」字用法与下列哪一项相同?
(A)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尚书.大禹谟》)
(B)「微」行,入古寺(方苞〈左忠毅公轶事〉)
(C)「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rèn矣(《论语.宪问》)
(D) 辅以学术之精「微」(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 C )
(A)道心惟「微」─精深。(B)「微」行─隐秘。
(C)「微」管仲─没有。(D)精「微」─奥妙。
下列有关〈岳阳楼记〉一文之叙述,何者有误?
(A)作者用了颇多篇幅,写巴陵之万千气象
(B)衔远山、吞长江,「衔」、「吞」二字,将静止的景物注入生命,化静态为动态
(C)作者虽有忠君色彩,但却更多忧民之情
(D)悲喜心境各有不同艺术画面,字字写景,却声声有情
( A )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二句是形容:
(A)月光下的湖景
(B)阳光下的湖景
(C)霪雨中的湖景
(D)阴风中的湖景
( A )
下列词语,何者不是形容「水势」?
(A)涓涓
(B)浩浩
(C)汤汤
(D)泠泠
( D )
解析:(A)涓涓─细水慢慢地流着。
(D)泠泠─音ㄌㄧㄥˊ。形容清脆的声音,清凉的样子。
下列何者兼具「视觉」与「嗅觉」的感受?
(A)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B)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D)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欧阳修〈采桑子〉)
( A )
下列词语解释,何者正确?
(A)处江湖(范仲淹〈岳阳楼记〉):身为武林中人
(B)居庙堂(范仲淹〈岳阳楼记〉):出家为僧尼
(C)侍东宫(李密〈陈情表〉):侍奉东宫太后
(D)执牛耳(美国的百货大王):行业中的首要人物
( D )
解析:
(C)侍东宫─侍奉太子(东宫─太子也)。
(D)执牛耳─古代诸侯结盟,割牛耳取血,盛在盘中,由主盟者持盘供立盟的人抹血在口上以发誓。后来称主持其事,居于领导地位的人。
微斯人,吾谁与归!」「斯人」指:
(A)迁客骚人
(B)古仁人
(C)滕子京
(D)唐贤今人
( B )
根据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描述,下列何者并不是作者所赞同的表现?
(A)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A )
解析:
(A)乃「以己悲」之迁客骚人的心情,非范仲淹所要强调的「古仁人之心」。
(B)皆为「古仁人之心」。
(C)皆为「古仁人之心」。
(D)皆为「古仁人之心」。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之为」乃指: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进亦忧、退亦忧
(C)晴喜、雨悲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C )
请选出意义相似之词语:
(A)迁客骚人─乡夫野妇
(B)一碧万顷─横无际涯
(C)宠辱偕忘─忘怀得失
(D)浊浪排空─波涛汹涌
( BCD )
不定项
补充阅读: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仕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选自钱公辅〈义田记〉)
(1)( )此文说明范文正公的什么美德? 
(A)奖掖后进(B)乐善好施
(C)淡泊名利(D)不与人争。
(2)(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主其计」相当于什么业务? 
(A)营销(B)教师
(C)公关(D)会计。
(1)B (2)D
(1)(B)此段文字记载购义田,以及施行之法。
(4)(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意谓:
(A)每天向别家讨得一升米,每年底再去乞讨衣物布料
(B)每人每天要生产出一升米,每人每年要织出一匹布
(C)每人每天给一升米,每人每年给一匹布
(D)每天买一升米,每年买一匹布。
(4)C
(5)( )「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疏而贤者」是指: 
(A)少数贤德的人
(B)关系疏远却贤德的人
(C)离群独居的人
(D)被贬官员中贤德的人。
 (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