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2 20:01:01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里柯克
母亲节的由来
第一个母亲节于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 法定的母亲节。在这次节日里,康乃磬被选中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以此流传下来。
作者简介
里柯克,加拿大作家、经济学家。是加拿大著名的幽默作家,也是加拿大第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在美国,他被认为是继马克·吐温之后最受欢迎的幽默作家
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力所能及 点缀 兜(dou)游 扫兴漫无目的 硬朗 拽(zhuai)拉 筵席屡次三番 迁就
朗读课文,整体理解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故事情节的?
决定过节——准备过节——意料之外的安排——出现波折——解决波折——游逛钓鱼——晚归盛宴
2、我们全家为报答母亲成年累月的操劳,是怎样准备过母亲节的?
请假、为自己买帽子、领带等。
4、当车上只能坐5人时,我们都找了什么理由说自己留下不合适?你觉得这些理由成立吗?
3、带母亲兜逛的计划为什么发生了变化,是为母亲着想吗
因为父亲想钓鱼,且买了新鱼杆。不是为母亲着想。
父亲说自己三年来一直没有过过一个真正的假日,且留在家里我们知道他一定会闯祸;姐妹俩认为不展示一下新帽子未免太遗憾;我们在准备饭菜上帮不上忙。
5、母亲留下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可以安静的休息;二是准备午饭;三是避免着凉。
6、父亲说,他出去钓鱼主要是让母亲安静的休息,这说明了什么?
他只要在家里,就没有让母亲安静过。
7、母亲为什么说今天是她有生以来最快活的一天,眼里含泪说明什么?
母亲以家人的快乐,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她从没有让家人如此快乐过,所以她很高兴、很激动,因此眼里含了泪水。
8、如何理解“我们大家都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这句话?
让母亲快乐,让我们享受节日的美好(玩好、吃好、休息好)。
文章结构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1、我们决定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庆祝。
2、计划出现意外,家人出去钓鱼,母亲在家休息。
3、我们外出游玩的很愉快
4、游玩回来母亲忙着让我们吃饭直到晚上休息。
母亲节,母亲既没有游玩,也没有休息,却是“最快活的一天”,大家都“得到了最大的报偿”。
讽刺意味浓厚
人物的形象
母亲:以亲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甘愿付出,做出牺牲的伟大母亲。
家人:虚伪、自私。
质疑探究
这家人不爱自己的母亲吗,他们的爱表现在哪里,这爱与母亲对家人的爱相比如何?
拓展延伸
1、我们有没有像文中的人物,让自己的母亲过这样的母亲节?
2、我给母亲说的话:
祝福天下母亲
看着母亲一丝一丝的白发/一条一条逐日渐深的皱纹/多年含辛茹苦/哺育我成人的母亲/在这属于您的节日里/请接受我对您最深切得祝愿:节日快乐,永远年轻!
也许我很任性,固执,令您操心,惹您生气;也许我总爱自作主张,自作聪明,把您的话当成罗嗦.但是,在我的心里,妈妈,我其实很爱您!《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一)运用圈划、批注的阅读方法,捕捉文中的细节,思考细节的内涵;
(二)在语言的品味中,想象文中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内心;
(三)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幽默背后的深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味文中细节的内涵,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幽默的语言风格表现深沉的母爱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吗?(五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那么你们又是怎样给母亲过节的呢?(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做法。)好,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方式,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里柯克家看看他们一家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整体内容,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1、作者一家原打算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明确:决定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庆祝,把这一天过得像圣诞节或别的盛大的节日一样隆重,让母亲兜车享受。
2、但实际上为了庆祝母亲节,父亲和孩子们为母亲做了些什么?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同桌合作完成事件统计,交流统计结果及感受。明确:
我们:什么也没有为母亲做。
母亲:为我们准备晚饭;伺候父亲;帮忙上菜;洗碗块。
3、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课堂交流:通过对比显示母亲的伟大,同时以一种对比来显示反讽,显示父亲和孩子的自私,也从反面显示出母亲的无私。
(三)研读课文,品位细节
仔细研读课文细节,反复品读相关段落,思考:
1、我们”一家的“出发点”是为了给母亲过节,但是,最后,母亲却独自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等待一家人郊游归来,事实上又回到了起点。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圈划出“我们”一家过母亲节的细节,结合感触最深的细节谈谈自己的理解。
小组交流,说说各自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当初决定父亲留下,父亲说了一大堆他留下来的好处,其中又说到大家也用不着顾虑他三年来一直没有过过一个真正的假日这回事,还说,本来,他想过什么节就是想入非非。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两句是真话还是反话,有无言外之意?
思考,明确:父亲说的两句话当是反话。三年的时间和一次假日都没有真正过过,这在对比上是非常悬殊的,说“用不着顾虑”,其实就是提醒大家要考虑、要顾及。说本来他想过什么节就是想入非非,这已经近乎发牢骚、表抱怨。这些都是他话里的言外之意。
(2)最后决定母亲留下,父亲又说出免得她着凉等一大堆好处,这些话是真诚的吗?
讨论明确:决定母亲留下了,又要说免得她外出着凉,这是自己得了好处不承认,别人没得到实惠还要硬给她安上“得了好处”的虚名。表面上是宽慰别人,实质上是替自己解脱;表面上是替别人着想,实际上仍然打的是自己的小算盘。所以这些话是不真诚的。
写父亲突出他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的自私,他的言内和言外之意的矛盾充分暴露了他的自私,这里运用反语的手法。
(3)全文反复强调其他人不合适留在家里的理由,这与庆祝母亲节,“让母亲休息一天”的强烈动机有无矛盾?如有矛盾,作者不厌其烦地细写是要表达对父亲及孩子们态度的同情还是有点嘲笑意味?或者主要是歌颂母亲天生以牺牲为乐?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归纳:
反复强调其他人不合适留在家里与“让母亲休息一天”的强烈动机显然是有矛盾的。其他人留在家里的理由都是为了戴帽子之类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即使父亲所谓三年来没过过一个真正的节日的理由与操劳一生的母亲,又适逢母亲节这个特殊日子相比都是应当让路的。所以作者不厌其烦细写这一切包含了对父亲及孩子们的嘲笑。同时,文章这样写,更是歌颂了母亲天生以牺牲为乐,因为文中表现出,母亲对这一切“理由”似乎乐于接受或者至少是并不关注,她关注的是孩子们、亲人们过得愉愉快快,她能为这些提供她的服务就是她的最大快乐,就是她的节日。就象《养母》的母亲看着亲人们吃好吃的饭菜,自己一口不吃却觉得是最幸福的时刻;《慈母情深》的母亲辛苦挣来钱不许替她买罐头,而给儿子买书却感到挺高兴。父爱也一样,真正的父爱也是以牺牲为乐的,就像《背影》里的父亲,不顾年龄、身体、尊严,为二十岁的儿子忙这忙那,挑这拣那,忙得心甘情愿,做得心满意足。
(四)品味重点细节,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的结尾写到“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觉得她眼里含着泪水。”
想象,交流:
1、请想象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明确:觉得能让孩子和丈夫过得愉快,幸福感到高兴而满足。
2、在母亲节里,母亲劳累了一天,但她却说这是她有生以来最快活的一天,为什么,其他课文有无类似的例子?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讨论归纳:
这正是真正母爱的表现,以自己的孩子、自己亲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哪怕自己只有辛苦付出而没有享受也在所不计。其他课文中类似的例子有:《背影》中父亲付出一番艰辛买回橘子后“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慈母情深》中母亲为“我”讨回小人书;母亲在如此恶劣的工作条件下挣钱却又爽快地拿出大约等于二天工资的钱给儿子买书,并说:“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又责备儿子把这钱用来给她买了罐头,说:“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得给你钱的吗?”《养母》中的例子更多,凡是有一点好吃的,养母总是不吃,都留给自己的亲人,包括养父、“我”、她的兄妹几家人;看着自己亲人有滋有味吃那些好吃的饭菜,是她觉得最幸福的时刻;不惜以哭闹丢脸的举动为儿子争讨玉米面窝窝头,而自己却吃掺了玉米轴的玉米;乃至希望以自己替代丈夫的去世。
(五)布置作业,延续情感的体验
1、你是怎样给爸爸过父亲节的呢?记下你所做的事情,和你爸爸的反应。和你的朋友交流一下。
2、观察生活,你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作一番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