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课件+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课件+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2 20:02:17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借助注解,理解念、遂、盖、闲人等含义。
②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句体味诗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引入微薄,激发兴趣;初读课文,唤醒情感;细读课文,品味探讨;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复杂、丰富的情感,领略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句体味诗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2.难点:体会诗人复杂、丰富的情感,领略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微博,激发兴趣:
1、出示微博标志,了解微博作用,引出苏轼是微博鼻祖。
2、出示《东坡志林》,引入文章。
此书内容广泛,包括游记、祭祀、异事、古迹、论古等五卷,无所不谈。其文大多短小,寥寥数语,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朗读全诗,注意字音和断句。
⑴行xìng 乐lè 荇xìng 柏baǐ
⑵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配乐范读,全班齐读。
3、根据题目,捕捉信息。解读“游”字。
【1】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
【2】不固定。
【3】河流的一段。
【4】交往,来往。
【5】从容地行走。
【6】姓。
从容的行走:悠闲、愉悦的心情。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自由朗读文章,思考:你感受到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⑴愉悦: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入:悄悄进入,柔美恬静。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亦:心有灵犀;步:悠闲漫步。
张怀民: 1083年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 。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误读法,如,盖
朗读指导,盖:原来,吃惊。语气助词联想法。
总结:皎洁的月光,摇曳的竹柏,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伴,真是乐哉。可是,是人的心情真的只有愉悦二字么?
⑵孤独:念无与为乐者。
⑶悠闲:相与步于中庭。
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忧伤。闲人:清闲的人。
背景介绍: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引发 “乌台诗案”。
八月,被捕入狱。
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朗读指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闲适。闲人:闲情逸致的人。
③豁达:(资料引入)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朗读指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哈——哈——哈——哈!
⑸……
总结:这堂课,我们跟着苏轼一起夜游承天寺,在月光下体会到苏轼微妙的心情变化,感受到他赏月的愉悦,贬谪的手上,漫步的悠闲,生活的闲适,少伴的孤独,心胸的豁达等等复杂而丰富的情感,让我们领略到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四)主题升华,读出深意:
1、名家评价
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灵动,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
——康震《百家讲坛》
苏东坡在苏杭等地留下很多诗文,它们造就了可爱的苏东坡。黄州让他涤尽繁华与喧闹,让他沉静孤独,让他脱胎换骨、看清自己,从而变得可敬。中国历史上文人可敬的多,可爱的不太多,可敬又可爱的很少。
——余秋雨
2、文字留白: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在为人上,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他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他即使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五)设计作业,巩固所学:
1、发一条微博,写一写你眼中的苏轼。
2、课外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愉悦
悠闲
忧伤 ……
孤独
闲适
豁达(共16张PPT)
此书内容广泛,包括游记、祭祀、异事、古迹、论古等五卷,无所不谈。其文大多短小,寥寥数语,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
苏轼
苏轼
【1】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
【2】不固定。
【3】河流的一段。
【4】交往,来往。
【5】从容地行走。
【6】姓。
你感受到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
/

闲人

八月,被捕入狱。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
引发 “乌台诗案”。
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黄州: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哈哈哈——
……
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灵动,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
——康震《百家讲坛》
苏东坡在苏杭等地留下很多诗文,它们造就了可爱的苏东坡。黄州让他涤尽繁华与喧闹,让他沉静孤独,让他脱胎换骨、看清自己,从而变得可敬。中国历史上文人可敬的多,可爱的不太多,可敬又可爱的很少。
——余秋雨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在为人上,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他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他即使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1.发一条微博,
写一写你眼中的苏轼。
2.课外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一、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借月抒怀,那同学们能想出那些呢?(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以上的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记承天寺夜游》咏月却别具一格,你想知道怎么个“别”法吗?让我们一起去欣赏。
二、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文章的停顿及字词的含义。
ppt:解:脱 户:窗户 然:……的样子 念:想到 遂:于是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于:在 但:只 耳:罢了
2、师读课文,注意文章的语气及感情
三、深入探讨
(一)描写
过度:老师读完了,现在轮到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文章的停顿和语气。读得很好,请同学们画出文章中的描写句。(板书:描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过度:该句的描写对象是什么?
假设一:积水 假设二:月亮
有谁能确定答案从文中找出依据的?(积水前有个“如”字)
过度:哦,好,那你把这句话翻译一遍。
月光照在院子里像积水一样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过度: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夜月色有什么特点?用四个字。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月色如水等
过度:可以说,前半句没有一个月字,却恰如其分的写出月光之美,月光下的竹柏的影子也是交错纵横。好,同学们现在来对比这两句话: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
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能否去掉加点字?不能,这个字点明了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之美,让人如临其境。
(二)议论、抒情
过度:让我们再来齐读课文,感受这月色如水之美。面对如此美景,我们的作者说了什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过度:xxx同学,你来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那里没有月色?那里没有竹子和柏松?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过度:为什么作者说自己和张怀明是“闲人”呢?哪些语句和“闲”有关?
假设: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睡不着觉起来,不顾时辰与距离寻伴赏月,有闲情逸致。
总结:ppt:作者与张怀明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说自己和张怀明时清闲之人,闲来无事才来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此时此地的月亮是幸运的,因为有“我”和怀明这样高雅的人欣赏它。
过度:文章开头很具体的交代了此次夜游的时间,那同学们知道苏轼这段时间的遭遇吗?
ppt: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宁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总结:ppt:所以此处“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他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因此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四、小结
庭下如积水空明,写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错写了松柏倒影的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最后几句寥寥数语,意境隽永。
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来诵读文章,读出作者所包含的种种微妙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面对次次的挫折,我们的大文豪苏轼尚能做一个“闲人”,同学们,当我们面对逆境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
六、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描写
议论、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