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8 07:0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诵读文章,掌握文言知识。
2.理清本文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3.领悟“十思”内容及其现实意义,赏析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学习重点:
1.诵读文章,掌握文言知识
2.理清本文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1.赏析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学会倾听理性的声音
课时:1
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劝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司马迁遭受宫刑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但是在唐代,有一谏臣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这位大臣就是——魏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文气和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二、检查课前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梳理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曾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后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称“诤臣”,
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其言论散见于《贞观政要》。
2(二)文言知识梳理(抽查)
三、文本探究(一)品读课文,理清结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理解作者的论证结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及每段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学生回答(师)明确: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积其德义→目的是:思国之安)(板书)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积其德义”的必要性。(为什么积其德义→载舟覆舟)(板书)第三段,提出具体做法,如何“积其德义”,即“十思”。
(积其德义→提出“十思”)(板书)师:综上所述,本文的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清晰,一目了然,我们再回看题目。
(二)解读题目:由《谏太宗十思疏》可以得知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文体及本文重点内容)生:谏,它是指下对上的规劝,指出君王和尊长的错误,使其改正。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十思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师:《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帝王,如果想要自始至终都“知明而行无过”的话,就需要时时“深思、反思”自己。魏征在这奏疏里就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下面我们先看十思的具体内容。
(三)探究“十思”的要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十思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1.生:齐读第三段并标出“十思”内容。注意诵读语气、排比句式、文章气势;同时
“诚能”充满真情。
师:确定十思的具体内容:“君人者——勿因怒而滥刑。”这部分内容比较多,同学们试着对“十思”再压缩,各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十思”的内容。
如:见可欲—思知足明确:
①见可欲—思知足;
②将有作—思知止;
③念高危—思谦冲;
④惧满溢—思容纳;
⑤乐盘游—思节制;
⑥忧懈怠—思敬终;
⑦虑壅蔽—思纳谏;
⑧想馋邪—思正身;
⑨恩所加—思恩赏;
⑩罚所及—思刑罚。
师:“十思”的核心内容就是正己安人,魏征从生活、待人、处事、用人、执法,五个方面阐述,概括即为“五戒”,请同学们讨论概括一下。
(如①②戒奢侈扰民,即:生活→俭;)
明确:
①②戒奢侈扰民,即:生活→俭;
③④戒骄傲自满,即:待人→谦;
⑤⑥戒纵欲过度,即:处事→慎;
⑦⑧戒轻信人言,即:用人→明;
⑨⑩戒赏罚不公,即:执法→正。
学生再齐读“十思”和“五戒”压缩内容小结:这是“十思”的要义,魏征为何写十思呢?这是有现实原因的。
背景介绍: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先下令修了飞仙宫,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老百姓为了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的大臣向他进谏,他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他不再像过去那样高兴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了。(2)师:魏征的“十思”内容层层深入,思维非常缜密,其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明确:
①针对铺张浪费,习近平总书记提倡节俭,倡导光盘行动。
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反腐倡廉,反腐必须有“永远在路上”的执着。
③针对新冠疫情“最美逆行者”富有谨慎之心,慎终如始、善作善成。
④习总书记谈立德树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个人层面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3)
师:以上说明这一奏疏,对今天乃至后世仍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咱同学们也可以结合目前自身的情况,选择其中一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说明理由!
明确:
①知足常乐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谦受益,满招损
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⑤有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⑦兼听则明偏听则暗⑧正人先正己大家结合现实及自身情况,都说出了自己的态度、理由。读完这篇奏疏,太宗也把它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所以把它当作座右铭的同学也都有了做国家领导人的潜质了。
同学们,试设想一下,如果你是皇帝,你的大臣带着这十条建议,进入宫殿单刀直入的告诉你:尊贵的皇上啊,我认为你必须做到以上十点国家就可以进入太平盛世了。试想,作为高高在上的您,在众大臣面前能心悦诚服的答应吗?可能会龙颜大怒,因为挑战了皇帝的权威,那么魏征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就关乎到他的劝谏艺术。
(四)赏劝谏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劝谏艺术)劝谏艺术之妙,妙在论证、妙在蓝图、妙在语言。
1.师:魏征劝谏,妙在论证上:学生自由朗读,合作探究魏征劝谏太宗的论证方法?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魏征没有单刀直入谈政治,而是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亲切、生动形象容易为人君接受。同样,魏征以“载舟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对刚刚经历过隋朝灭亡的李世民来说这是触目惊心的大事。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谏唐太宗时,举现象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一繁一寡;再从取守天下的不同心态对比: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最能触动唐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唐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通过以上论证给唐太宗阐明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的重要性、必要性。切中了要害,令人警觉更能让唐太宗欣然接受。
2.师:魏征劝谏,妙在绘蓝图:提出“十思”即“积德义”之后,魏征又给唐太宗李世民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宏伟蓝图呢?(学生合作查找并诵读)明确: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3.师:魏征劝谏,妙在语言:揣摩文章语言
①”臣闻”能否改成“臣以为”?——不可以。”臣闻”是奏议中的敬辞,语气不卑不亢;“臣以为”有自以为是、显摆自己聪明之嫌。
②“诚能见可欲”能否改成
“是故见可欲”——不能,“诚能”表示希望和商量的口吻。而“是故”论述的口气,较为生硬。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在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更何况是面对皇帝。所以魏征这句话很鲜明的摆正了自己的身份,抬高了君主的才能。所以要读出这种谦恭的语气。同时还话里有话,期望太宗如明哲一般。学生再读师:所以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唐太宗懂得
“忠言逆耳利于行”,
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唐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表明自己观点说“臣闻”(而非臣以为)。
这些用语,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又合理,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试想,如果魏徵恃宠骄横,连主子都不放在眼里,那么,即使他心再诚,也不会有好下场,最终只能落得身首异处。
师:看完奏疏,唐太宗也深受感动。
在《答魏征手诏》说了这样一句话: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据史载,魏征死后,唐太宗极为伤感地对众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可见魏征这面镜子照出了他的瑕疵,也促使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四、总结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爱国心、报国心!做一名新时代的敢言善言的有正义的担当者!
五、作业(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一方面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学会拓展运用)
1.背诵全文
2.
高中生活有良师有益友,同样也充满各种诱惑,也会迷失自我,一日三省,才能完善自己,善始善终,方能走向成功。仿照《谏太宗十思疏》以《谏己三思疏》为题目,写出自己的三思。要求:120
字左右,结合学校现状或自身情况,感情要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