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书
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yù
赞叹
交相辉映
存在
消散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人间
谢灵运
欣赏
1、这幅山水画中有哪些景色呢
2、你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这些景色的特点吗?
3,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思考:
品味,探究
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观察角度:有 ,有 ;
时间跨度:有 ,有 ;
景物状态:有 ,有 ;
感官冲击:有 , 有 。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静景(高峰……具备)
早晨(晓雾将歇)
黄昏(夕日欲颓)
视觉(高峰入云)
听觉(猿鸟乱鸣)
动景(晓雾……竞跃)
1、请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
2、想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2)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关注到了大屏幕,那屏幕上打出的这几个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的题目,有谁能解释一下这个题目的意思?
生:答是答谢的意思,大概是一封答谢信。
师: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我觉得答是答复的意思,因为根据课下注释知道谢中书是一个人,题目的意思应该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师:解释得非常准确。那陶弘景的这封信与我们现在的书信有区别吗?
生:我们现在写信都有称呼。
师:嗯,形式上不同。那内容方面呢?我们现在的书信一般闲话家常,这封信主要写什么?
生:这封信主要描写景色。
师:给别人写信怎么会写景呢?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朝的历史有什么特点呢?
生:乱。
师:对,政权更迭特别频繁,不仅对百姓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还影响到文人创作。文人们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失望,纷纷遁迹山林,怡情山水,但又不是完全的隐居,和朋友们还保持着书信往来,但在书信中不敢表达明确的政治观点,所以只能写安全无害的山水,因此诞生了一批山水小品名作,涌现了很多因写山水小品而闻名的作家,陶弘景就是其中之一,好,我们一起来简要了解一下作者。(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
陶弘景 南朝梁时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道教的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不到20岁,召为南朝宋末诸王侍读。齐武帝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辞官归隐茅山,徘徊于山水之间,以听松涛、吟咏为乐,自号华阳陶隐居。沈约为东阳郡太守时,慕名多次寄信相邀,都不赴约。
师:找一名同学把作者资料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
师:通过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一陶弘景隐居山林,二他是一个文学家,文笔很好,曾经有人评价过他这篇文章说它就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像诗,那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
师: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提两个要求,读准字音,注意断句。(出示课件)
师:找一名同学读文章,检查一下掌握的情况。
生读。
师:这位同学字音把握非常准确,读得也很流畅,只是注意一下最后一句的断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好,再找一名同学读一遍。
生读。
师:看来,大家对这篇文章的字音和断句都已经掌握了,我们齐读一遍,加深一下印象。
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
师:在大家初步感知文章后,老师要提高一点要求了,让我们再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短文描述出来。(出示课件)
学生边读边疏通文意。
师:大家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生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同学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她解答这个问题?
生2: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还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
师:那你觉得这个“复”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2:“再”
师:那这句话应该是什么意思会更准确一些?
生2: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
师:说得真好。
师:(转问提问的学生)这位同学的回答帮你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
生1:解决了。
师:其它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3:“四时俱备”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她解答?
生4:四季常青
师:这里“俱”是什么意思?
生4:都的意思。
师:四季都具备,四季常青,真好!
师:又有一位同学的疑问得到解决了。还有吗?
师:既然没有疑问了,那老师找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短文描述一下。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
生1:山川的美丽,向来是共同谈论的。山峰很高,水流很清。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青翠的树木,四季都有。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有猿鸟在乱叫;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底的鱼争相跳出水面。实在是人间的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很流畅地翻译了这篇短文,大家觉得他翻译得怎么样?
生2:景象都描述出来了,但是我觉得描述还可以更生动些。
师:那你再给大家描述一下,好吗?
生2:山川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师:找一位同学点评。
生3:他的语句更流畅,也更形象。
师:疏通文意这个环节大家做得还不错,下面给同学们一两分钟的时间,把课下重要的注释记住。
四、赏析课文。
师:大家合上书,谁能告诉我,给你留下记忆的景物?
生1:高峰,清流。
生2:晓雾,猿鸟。
生3:夕日,沉鳞。
生4:林竹,石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陶弘景仅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写出了这么多景物,你们觉得这些景美吗?美在哪里?作者又是运用了哪些写法写出景物之美的?(出示课件)
自由朗读,细细品味,品出一字之美,一词之美或一句之美,再深入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法和巧妙的匠心描写出景物之美的?
温馨提示:写法可以从视角变换、 调动感官、 修辞等方面着手赏析。
小组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的美点及作者的写法。
生1:“沉鳞竞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嗯,这位同学从修辞的角度作了分析,那麽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1:让人感觉鱼儿有了人的主动性,争先恐后,很有活力。
师:活力,这是一个动态的词语,鱼儿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争相跳跃的呢?
生2:夕日欲颓,很宁静的背景。
师:动与静相结合。寂静不是一片死寂,而是充满生趣的。
师:哪个小组再来谈谈?
生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的。
师:作者调动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感受这里的美。这句话里还有一个字值得我们去品味一下,哪个字?
生:乱字
师:如果我们换个字,比如:齐,你们觉得哪个字好一些呢?
生4:乱字好,因为用乱很自然,齐感觉像人为训练出的。
生5:我也觉得乱字好,齐字像是规划好的,乱字却很自由。
生6:乱字让我感觉到一种活力。
师:这几位同学都很有见解,我们把他们精彩的发言记录在书上。
师:哪个小组再说?
生7:我们小组觉得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很美,那麽多种颜色交相辉映。
师:嗯,从颜色角度来写。
生8:我们小组认为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很美,山很高,水很清。
师:抓住了山高和水清的特点在写,山高,高到什么程度?水清,清到什么程度?
生:入云,见底。
师:往上看,云雾缭绕,往下看,清澈见底。先说出事物的高和清的特点,再诠释如何高如何清,这是一种从概括到具体的写法,除了这点,这句话还有视角的变换。
生:先仰视再俯视。
师:通过几个小组同学代表的发言和互动交流,我们知道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写法变换了多种角度写出了景物之美,比如,动静结合,仰视俯视,视觉听觉等。边总结边板书。
五、体悟感情。
师:作者的高明之处还不仅仅是写出了景物之美,他还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了自己的情感,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出示课件)
生1:我从“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中感受到作者对美景的赞叹。
生2:我感受到他欣赏美景的愉悦。
师: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文章的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里的“康乐”指的是南北朝一个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从他以后,没有人再能欣赏这里的奇丽景色,那作者能不能呢?
生:能。
师:这句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一种自豪之情。
师:这么短小的一篇文章,写了那麽多景物,又运用多种写法把景物写得那麽美,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难怪有人这样赞美过陶弘景的这篇小品文,说它: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纳百意。我们可以给它再加个横批,一字千金。(出示课件)
师:这么经典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
生背诵课文。
师:给大家留一个作业:加上合理的想像,用优美的文字把景物再做一下细致的描绘。(出示课件)谢谢大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