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人教版
八年级上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新知巩固·逐点练透
1
2
3
B
A
C
4
B
5
6
7
C
C
C
8
A
1
2
3
C
A
C
4
B
新题精题·培优提能
5
见习题
1.下表为近代晚期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中国共产党( )
阶级
占乡村人口
比例(%)
占有土地比例(%)
地主富农
<10
70—80
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
>90
20—30
A
.彻底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B.进行根据地经济建设
C.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D.推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答案】C
2.【2021·安阳期末】“1947年……这种改革和其他改革将解放军攻势所及的数百万农民吸引进了人民解放军的阵营,国民党后方的成千上万的农民也纷纷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军和国民党政权。”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B.《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
C.“平均地权”政策的提出
D.“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B
3.【2020·青岛】观察下图,可以看出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A.挺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解放南京
A
4.【2020·常德】毛泽东曾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这个事实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C.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B
5.【2020·株洲】某纪念馆解说员说:“他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他担任了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他先后参与指挥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他”指的是湘籍元帅( )
A.肖劲光
B.贺龙
C.罗荣桓
D.陈赓
C
6.【2021·安阳期末】毛泽东曾赞扬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与哪次战役有关(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C
7.“共产党从东北地区突然发起猛攻,攻克了华北各大城市,到1949年4月时,他们已在横渡长江……”材料中涉及的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军事行动依次是( )
A.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辽沈战役、渡江战役
C.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C
8.【2020·南充】“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战役”( )
A.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A
1.【2020·铜仁】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时期
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打土豪,分土地
全民族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A
.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
C.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
D.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答案】C
【点拨】三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共同说明共产党重视农民的革命作用,故C正确。A是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是指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是指全民族抗战时期,排除。
2.从历史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请观察以下三幅图片并指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影响( )
A.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D.表明了南京国民党政权已经垮台
【答案】C
【点拨】通过题干给出的三幅图片中的相关人物与事件可知,它们分别反映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2021·达州达川区期末】南京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缩影,见证了太多的震荡和沉浮。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又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面能够说明“起点”与“终点”的事件是( )
①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②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
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④日军攻陷南京
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占领南京
A.①⑤
B.②⑤
C.③④
D.①③
【答案】A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于南京,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4.【史料实证】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一惟听天命而已。”蒋介石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B.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取得节节胜利
C.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北平
D.毛泽东和朱德下达了渡江战役的命令
【点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发生在1947年6月,A不符合题意;1948年9月—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接连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敌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江南奠定了基础。故1948年12月31日,蒋介石发出“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一惟听天命而已”的感慨,B符合题意;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是在1949年1月31日,C不符合题意;毛泽东和朱德下达渡江作战的命令是在1949年4月,D也不符合题意。
【答案】B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真正觉醒起来,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之中。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不论是男人、妇女,不论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之中,有多少人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有多少人毁家纾难,捐资破敌;有多少人宁死不屈,
以身殉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场面,到处是汹涌澎湃的救亡图存浪潮,到处是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景象。
(1)据材料一,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以国共两党的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材料二
70多年前,国共两党关系再次破裂,解放战争爆发。“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陈毅的这句名言人人皆知。
项目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约430万人
约127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多万日军的装备,获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军共有300多万人伤亡,军人死亡60多万人,平民直接死于战争的人数在50万—100万之间。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中国共产党能以弱胜强,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军队的英勇善战;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3)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得民心者得天下。(共26张PPT)
第七单元巩固强化复习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人教版
八年级上
人民解放战争
争取和平
双十协定
和谈
中原解放区
转战陕北
人民解放战争
内战
中国土地法大纲
耕者有其田
人民解放战争
内战
千里挺进大别山
淮海战役
南京
比较西安谈判和重庆谈判
事件
项目
西安谈判
重庆谈判
背景
(1)日本占领东北,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3)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4)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抗日战争胜利,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2)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
事件
项目
西安谈判
重庆谈判
中共代表
周恩来等
毛泽东、周恩来等
结果
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签署“双十协定”
落实情况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事件
项目
西安谈判
重庆谈判
启示
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的根本利益,任何党派、团体和个人都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4
C
1
2
3
B
B
D
5
见习题
6
见习题
1.“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转战陕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南京解放”。上述事件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主力决战
B.国民党政权垮台
C.人民解放军进攻
D.人民解放战争
D
2.1947年底,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匪帮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覆灭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毛泽东作出此判断,主要基于( )
A.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B.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重庆谈判,和平建国
D.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
B
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淮海战役
②转战陕北
③解放南京
④挺进大别山
A.④①③②
B.②④①③
C.①②③④
D.④②③①
B
4.【2021·北京昌平区期末】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和平诚意和“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建国口号,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解放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让农民无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使共产党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这段话揭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 )
A.爆发原因
B.发展历程
C.胜利原因
D.历史作用
【点拨】根据材料可知,正是由于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和平诚意和“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建国口号,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解放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让农民无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使共产党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故选C。
【答案】
C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未寒(未寒即8月14日)
(1)材料一中,蒋中正邀请毛泽东“共同商讨”“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次商谈实现了国内和平吗?请用史实说明。
重庆谈判。 没有。 原因: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材料二
为推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1947年7月至9月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平均分配。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土地分配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三
见下图
(3)根据材料三的信息,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的原因是什么。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材料四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4)材料四中毛泽东、朱德号召发动什么战役?其结果怎样?
渡江战役。 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几年……现在一有战争就走,怎么对得起老百姓?所以,我决定和陕北老百姓一起……我不离开陕北,还有一个理由,现在有几个解放区刚刚夺得主动,如果蒋介石把胡宗南投入别的战场,那里就会增加困难。中央留在这里,蒋介石就会多下些本钱。这样,咱们负担重些,就能把敌人拖住,不让他走,最后还要消灭他。
——选自毛泽东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不离开陕北”的原因有哪些。
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牵制敌人的兵力,支援其他解放区。
材料二
1949年的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解放军解放上海后,很多战士睡在马路边上的照片,照片标题为“国民党统治时代结束了”。
(2)“国民党统治时代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原因是什么?
南京解放。 人民解放军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材料三
日本投降后不久,内战爆发。国民党处于劣势。得不到控制的通货膨胀、食物短缺以及官员腐败使得国民党不得人心,并且摧毁了军队的士气。尽管国民党从美国得到军火,但是同组织良好并赢得广大农民支持的共产党相比,它仍不能取得军事优势。1948年,战争的天平倒向共产党。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北京,同年10月,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蒋介石和他的追随者们逃往台湾岛。
——亚历克斯·沃尔夫《世界简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在内战中失败的自身原因。
经济困难;政治腐败;丧失民心;军队士气低落。
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综合上述材料,你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共24张PPT)
第23课 内战爆发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人教版
八年级上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新知巩固·逐点练透
1
2
3
B
B
C
4
B
5
6
7
D
A
D
8
A
1
2
3
D
A
B
4
B
新题精题·培优提能
5
见习题
1.【2020·长沙】“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该材料发布于(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胜利后
D.解放战争胜利后
C
2.【2020·东营】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编陶希圣说:“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由此可见,国民党发起谈判的真实意图是( )
A.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B.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C.讨论建立联合政府
D.确定和平建国方针
B
3.【2020·顺德模拟】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之前说:“在谈判中,我亦准备给以必要的不伤害人民根本利益的让步。”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共同意签署“双十协定”
B.中共准备用让步换得和平和民主
C.政协会议提出和平建国方针
D.中共准备揭穿蒋介石的内战阴谋
B
4.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其内容不包括( )
A.改组国民政府
B.改革土地制度
C.整编全国军队
D.召开国民大会
B
5.毛泽东一次出行前指示:“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下列事件证实了毛泽东的论断的是( )
A.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张、杨剿灭红军
B.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C.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
D.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D
6.【2021·长春二道区期末】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论说世事。下图是华君武先生创作的一幅名为《磨好刀再杀》的漫画。蒋介石举起屠刀,发动全面内战,开始于( )
A.签署“双十协定”
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孟良崮战役
D.进攻中原解放区
D
7.【2020·内江】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后,开始了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其进攻的主要目标是( )
①陕北解放区
②中原解放区
③山东解放区
④大别山解放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A
8.1947年3月,国民党25万精锐部队进攻延安,而解放军西北野战部队只有两万多人。为此党中央采取的正确对策是( )
A.主动撤离,与敌周旋
B.主动出击,以攻为守
C.发动群众,固守待援
D.分兵拒敌,寸土必争
A
1.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其主要依据是( )
A.消除了内战重启的威胁
B.使人民看到了和平民主的希望
C.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
D.国共两党再次实现了合作
【答案】B
【点拨】根据“1945年8月”“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可知是重庆谈判。重庆谈判后,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为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所以B符合题意;A中的“消除”太绝对,排除;C与“1945年”不符,排除;重庆谈判后,国共两党没有实现合作,排除D。
2.【2020·广东模拟】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报刊在报道中注重强调“解放者”的概念,强调“解放区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并在1946年的《解放日报》社论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这种做法旨在( )
A.取得各民主党派的信任
B.落实重庆谈判的成果
C.扭转解放战争不利局面
D.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
【答案】D
【点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解放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出现明显是为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服务的,是为了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故D正确。A、B、C与材料不符,排除。
3.【史料实证】据统计,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大小进攻达4300多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座,村镇2500多处。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国民政府破坏“双十协定”
B.全面内战已经爆发
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D.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A
4.在电视剧《潜伏》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仗有很多种打法,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反映了“有一种胜利叫撤退”的历史事件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C.西北野战军青化砭、沙家店战役
D.华东野战军的孟良崮战役
【答案】B
【点拨】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只有两万多人,处于绝对劣势。大敌当前,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转战陕北,指挥全国各个战场的作战。经过5个多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5.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中国又处于内战的阴云之下。结合下列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材料一
见下图
(1)解读材料一中两幅漫画,判断它们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图中的“磨刀”“手枪”有何深层次的含义?
事件:重庆谈判。含义: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二
谈判的办法是政学系想出来的,政学系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陶希圣所说的“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以及“更有文章好做”?
“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蒋介石内战准备不充分,可以借和谈之机,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更有文章好做”:共产党如果不去重庆谈判,蒋介石可以将内战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以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材料三
在战争开始的8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70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解放军为什么能够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原因: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