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习题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习题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8 09:06:46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八单元巩固强化复习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人教版
八年级上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甲午中日
一战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官僚资本主义
轻工业
崇洋逐新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社会生活、教育文化的发展
综合点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原因
影响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洋务运动的推动和列强侵略的刺激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阶段
时间
原因
影响
初步
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
外因: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内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阶段
时间
原因
影响
“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内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外因: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在思想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阶段
时间
原因
影响
再度
受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在“三座大山”压迫下,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阶段
认识
产生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民族资产阶级的实力软弱,资本主义道路不可能救中国。(2)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才能迎来光明的前途
初步发展
“短暂的春天”
再度受挫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近代中国历届政府也不断推行各种政策,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政策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3)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综合点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4
B
1
2
3
A
D
C
5
见习题
6
见习题
1.下图是1912年1月1日出版的《申报》。其表明《申报》(  )
A.创办于辛亥革命期间
B.专门报道政治新闻
C.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
D.是革命派的机关报
【点拨】据“1912年1月1日出版的《申报》”及报道的内容中“中华民国”等字样可知,《申报》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
【答案】
C
2.下列各项中,能了解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有(  )
①科举制度的废除
②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③清末状元张謇退出官场办实业
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A
3.下面是两幅商标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东亚公司“抵羊(洋)”牌商标(1932年创办);华强火柴厂“7·7”牌火花(1937年创办)。商标图案的设计体现了民族资本家怎样的民族情感(  )
A.实现民生幸福
B.实现民主共和
C.发展民族经济
D.反对帝国主义
【点拨】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抵羊(洋)”即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7·7”即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发动七七事变表示愤慨。商标图案的设计体现了民族资本家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情感。
【答案】D
4.现在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与事实不符的“穿帮”镜头。下列情景属于“穿帮”的是(  )
A.光绪皇帝下诏建立京师大学堂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C.慈禧太后在听太监李莲英读《申报》
D.1912年3月,南京街头一群年轻人拿着剪刀寻找留长辫的男人
【点拨】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所以A正确。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所以B错误,属于“穿帮”镜头。《申报》创办于1872年,慈禧太后可以看到,C正确。剪辫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所以D正确。
【答案】
B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年1月29日《申报》第八版发表了署名“江东”的两首绝句,《自民军光复南京,各省纷纷剪发,不亦快哉,戏成二绝以博一笑》:“一自降旗出石城,西风吹散剪刀声。从今而入文明国,要与欧西并马行。”“专制沉沉毒已深,谁知胡尾久如林。义旗一指群心解,烦恼千丝无处寻。”同一天,《申报》还报道了一条新闻《宽限剪辫》,
说是自光复后,杭州下令剪辫,极为严厉,于是杭州市郊乡民,大起恐慌,相约不再进城买卖。杭州城内的六十二家商号联名请求浙江军政府,宽限十天,以准备年货。
——摘编自杨早《头发的故事》
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光复”的含义。
(2)辛亥革命后兴起的剪辫运动不仅仅是社会习俗的变革,还有深远的政治意义。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剪辫的政治意义。
辫子象征清王朝的统治,剪辫表示与封建专制统治决裂的决心。
市郊乡民,大起恐慌,相约不再进城买卖;杭州商户请求宽限剪辫。 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或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3)结合材料,指出杭州严令剪辫在杭州百姓中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4)除剪辫外,请再举一例说明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入文明国”“与欧西并马行”。
跪拜等旧式礼节被鞠躬礼、握手礼取代;“大人”“老爷”等称呼改为“先生”“君”,政治理想相同的人之间互相称“同志”。(或改礼节、改称呼)(答出一点即可)
6.近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和教育文化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八(2)班同学正在探究,请你参与进来。
材料一
1894年之际,洋务军事工业雇用工人约10800人;洋务民用工业雇用工人约8000人;洋务矿业雇用工人约20000人,总计约为39000人……1843年至189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2072万增加到2351万,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至6%。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加,河北的唐山、河南的焦作、湖北的大冶、江西的萍乡、台湾的基隆等地,正是洋务派在那里采用新法开矿,才发展为近代城市。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与哪一运动有关?
城镇人口、城市数量增加。 洋务运动。
材料二
(2)图一、图二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发展进程艰难曲折;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意思对即可)
材料三
1865年,英商在北京铺设了0.5千米的窄轨铁路,并试行小火车。这一举动引起京城市民的惊诧和猜疑,视其为怪物。窄轨铁路很快被清政府责令拆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修筑了卢汉、沪宁、津浦铁路,形成近代中国第一个筑路高潮。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292千米。
(3)材料三中,对于火车的引入,近代中国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
从不接纳、反对(排斥)到接受并修建铁路。
原因:①西方先进交通工具的传入;②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③近代化的推动;④西方思想的传入。
材料四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人们生活,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存,中式服装改良,出现中西结合的服饰。出现西餐馆,西式的糖、烟、酒、饮料和糕点传入且逐渐被百姓接受。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丧葬习俗、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服饰:出现中西结合的趋势;饮食:西式饮食传入且逐渐被百姓接受;习俗:剪辫、易服,劝禁缠足,婚姻丧葬习俗、社交礼仪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4)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材料五
1902年共有近代学堂35787所,1912年增至82272所;学生则从1006743人增至2933387人。比较起来,这批人在数量上更多于八股士类。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的大批出现,体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随着他们的产生,同时出现了种种前所未有的职业,如记者、编辑、律师、医生(西医)、近代学堂的教师以及职业革命家,等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新式的专业人才逐渐取代了传统知识分子。
作用:满足了近代社会对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的需要。
(5)材料五中“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指的是什么?概括指出这一“新陈代谢”对近代社会产生的作用。(共27张PPT)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人教版
八年级上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新知巩固·逐点练透
1
2
3
D
D
B
4
见习题
5
6
7
A
C
C
1
2
3
B
D
C
4
B
新题精题·培优提能
5
见习题
1.【2020·鄂尔多斯】下图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B.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
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D.“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艰难成长起来的。下图所示材料反映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是(  )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B.海外华侨们竞相投资
C.地区分布极为不平衡
D.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D
3.辛亥革命后,荣氏兄弟逐渐成为“面粉大王”。20世纪30年代又发展为“棉纱大王”。但是九一八事变后,荣氏企业逐渐负债累累。其原因不包括(  )
A.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B.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
C.封建主义的压迫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限制令
D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1)写出材料一中“这场运动”的名称,并根据材料归纳这场运动的作用。
洋务运动。作用:奠定了中国工业的初步基础。
材料二
《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关条约》中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是哪一条款。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三
清末状元张謇曾说:“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为此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立了大生纱厂。1914年至1921年这八年中,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大生一、二两厂利润高达1000万两以上。20世纪20年代,张謇的企业处境艰难,濒临破产。
——摘编自《大生纺织公司年鉴》
(3)根据材料三,概括张謇的救国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生纱厂在1914年至1921年快速发展的原因。
主张:实业救国。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实业救国的热潮等。
5.【2020·济宁】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变。下列社会生活现象的出现与辛亥革命直接相关的是(  )
A.吃西餐
B.住洋房
C.剪发辫
D.看电影
C
6.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推动社会风气的改良。这说明推动社会风气改良的主要动力是(  )
A.政府的推动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西方思想的影响
D.西方列强的侵略
A
7.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这段材料说明近代中国(  )
A.风俗习惯已经发生深刻变化
B.休闲娱乐方式出现崇洋媚外的趋向
C.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D.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C
1.【历史解释】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点拨】材料为“外国杂货”的广告,强调的是外国,用品涉及“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比较丰富的新式物品,这反映了近代随着列强的入侵,大量外来的新式物品传入中国,使中国物质生活时尚发生变化。材料未提及自然经济的瓦解和社会阶级分化加剧,虽提到一份《上海新报》,但未对中国办报事业进行其他描述。
【答案】C
2.【2020·温州】下表信息能够反映(  )晚清税收统计表(单位:万两)
A
.甲午战争后政府许可外商在华设厂
B.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了晚清收入
C.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资本雄厚
D.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项目
年份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1849
3281
969
1885
3071
3923
【答案】B
【点拨】据“晚清税收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工商杂税收入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了晚清收入,故B符合题意。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A、C、D时间不符,排除。
3.【2020·张家界】民国以后,“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些变化体现了(  )
A.婚姻自主意识增强
B.交通通讯新变化
C.休闲生活方式新变化
D.自由平等新风尚
【答案】D
【点拨】据“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可知,这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新风尚,故D符合题意;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4.【2020·眉山】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行法令,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民间争相效仿。这说明当时(  )
A.人人享有充分自由
B.政治影响社会生活
C.实现社会民主平等
D.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B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天津通商之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1)写出材料一中图一与图二之间的历史联系。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发型的变化是其表现之一。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直接受哪一因素的影响。这一因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社会积贫积弱,人民生活贫困。
(3)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中国年轻人,那么,请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说说你的生活。
答案略。(可从生活用品、交通、衣着、礼节等方面进行回答)
(4)从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社会要进步,如果制度跟不上,就要去改变;对待外来文明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27张PPT)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人教版
八年级上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新知巩固·逐点练透
1
2
3
C
A
B
4
见习题
5
6
7
D
A
C
8
C
1
2
3
D
C
C
4
D
新题精题·培优提能
5
见习题
1.【2020·鄂尔多斯】1902年清政府有学堂35787所,1906年猛增到59117所。近代学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B.废除了科举制
C.民族危机日益加重
D.传统思想盛行
B
2.【2020·重庆A】全国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机关报坚持“团结全国抗日力量,巩固民族统一战线,发表正确救亡言论,讨论救亡实际问题”,站在宣传抗日的第一线。该机关报是(  )
A.《新蜀报》
B.《友声》
C.《新华日报》
D.《巴声》
C
3.【2020·沈阳】19世纪40年代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在其影响下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报纸和出版机构。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
A.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B.经济的变化
C.外交事业的发展
D.科技的进步
A
名称
地位
《申报》
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大公报》
《新闻报》
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商务印书馆
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个文化出版机构
新华书店
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迫)于教育。”
(1)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什么态度?简述百日维新在教育方面的措施。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是什么?
优先发展。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京师大学堂。
材料二
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1906年)中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2)“此事”指什么?与此同时,哪一出版机构以编印新式教科书为主,为近代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
废科举。 商务印书馆。
材料三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3)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对此,陈独秀提出什么主张?结合“法令”内容,指出这些主张对近代教育的作用。
文学革命。 促进近代教育发展。
(4)综合上述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历程,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先进人物引领教育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推动教育发展;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5.【2020·新疆】在鲁迅的小说中,深刻剖析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的是(  )
A.《子夜》
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
D.《骆驼祥子》
C
6.下列有关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搭配,正确的是(  )
A.聂耳——《黄河大合唱》
B.郭沫若——《雷雨》
C.齐白石——《愚公移山》
D.老舍——《骆驼祥子》
D
7.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首抗战救亡歌曲,带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力量。创作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激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斗志的歌曲有(  )
①《义勇军进行曲》
②《毕业歌》
③《黄河大合唱》
④《定军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A
8.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为www.,其中“1905”的寓意是这一年(  )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中国告别无声电影
C.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D.废除科举制
C
1.【2020·洛阳模拟】严复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留学回国后是难得的人才,却因科考多次落榜不能入仕为官,王韬、郑观应通晓中西,是国家急需的人才,也因未参加科考不能为政府所用。这说明(  )
A.洋务运动培养大量人才
B.戊戌变法推动思想启蒙
C.制度变革成为时代要求
D.西学东渐成为社会共识
【点拨】据“严复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留学回国后是难得的人才,却因科考多次落榜不能入仕为官”“王韬、郑观应通晓中西,是国家急需的人才,也因未参加科考不能为政府所用”可知,这说明了科举制已经不能适应中国近代的人才选拔要求,故C正确。A、B、D都与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C
2.【2020·聊城】广播剧最早产生于英国。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诞生了《木兰从军》《文天祥》《史可法》等一大批赞美英雄人物的广播剧作品。这主要反映了(  )
A.崇洋媚外思潮泛起
B.历史研究水平提高
C.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D.民众关注国家命运
【答案】D
【点拨】据“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诞生了《木兰从军》《文天祥》《史可法》等一大批赞美英雄人物的广播剧作品”可知,中国此时诞生了一大批宣传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广播剧作品,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日本的侵华,中国文艺界对国家命运加以关注,故D符合题意。A、B、C与材料不符,排除。
3.1902年的一天,京师大学堂的日本老师在生物课上解剖了一只羊,慈禧太后(属羊)听说后大为震怒,管学大臣张百熙急忙入宫叩头请求处分。这表明(  )
①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入侵
②慈禧太后迷信守旧
③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教育改革艰难
④近代科学进入了新式学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点拨】1902年,京师大学堂的生物课上解剖羊,说明近代科学进入了新式学校;属羊的慈禧太后听说解剖了羊后大为震怒,说明慈禧太后迷信守旧;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入宫请求处分,说明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教育改革艰难。由此看,②③④符合题意。解剖学不是日本文化,而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近代科学,代表的是进步文化,不是文化入侵,由此可见,①说法错误。
【答案】C
4.【2020·黄冈】20世纪30—40年代初期,著名画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在全国传播;优秀歌曲《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在全国传唱;“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挽回利权,振我中华”等成为商业广告炙手可热的用语。这些(  )
A.反映商业和文艺空前发展和繁荣
B.表明实业救国开始成为主流
C.说明广告策划和营销有新的创意
D.凸显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点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激发民族抗战的意志,歌曲家创作了许多抗日救亡歌曲,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毕业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这些作品凸显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故D符合题意。A、B、C都不是时代的主题,排除。
【答案】D
5.【史料实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出现的重要报刊
时间
报刊名称
报刊的主要内容或宣传的主要思想
1872年
《申报》
社会新闻、时事评论,宣传新闻自由的思想
1895年
《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维新变法思想
1905年
《民报》
民主革命思想
1915年
《青年杂志》
民主和科学
1918年
《每周评论》
马克思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与其他报刊的区别有哪些。
《申报》属于大众传媒,受众广泛,其他报刊属于政治报刊,受众单一;《申报》报道社会新闻,传播新闻自由的思想,不局限于某一政治观点,其他报刊传播某一特定的政治思想。(意思接近即可)
材料二
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表
(2)观察材料二,指出相比1902年,1912年报刊数量激增与近代中国哪一事件直接相关。结合两则材料,你认为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3)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传播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推动了社会变革;社会变革丰富了报刊传播的内容,刺激了有识之士创办报刊的热情,推动了报刊业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