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三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三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8 08:4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测试
在印尼海域打捞上来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件烧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记”题记的瓷器。结合对他处出土器物的考证,有专家认为“黑石号”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可靠证据之一。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B. “黑石号”的沉船年代不早于唐朝
C. 题记这样的广告词表明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直接监管
D. 由“湖南道”可知“樊家”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
古典时代,欧亚大陆上各个帝国的活动区域几乎完全局限于其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以至于在世界地图上看起来就像汪洋大海中的几座孤岛。然而到公元1世纪时,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这条文明地带(  )
A. 得益于帝国的官方支持 B. 将铁器由西方传入东方
C. 加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D. 促进了四大发明的西传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自“一带一路”倡议问世至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纷纷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之对接。这说明
A. 安全先行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合作的显著特点
B. “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
C. 中国积极开展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上海合作组织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导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 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 B. 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C. 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D. 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2016年9月4日晚,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震撼盛放。在最自然的美景与全息高科技的辉映中,在东西方文化的完美交融里,这台“既有国际范儿,又有中国风,更有杭州味道"的水上交响乐实景演出,美妙绝伦,摄人心魄。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里,中华文化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B. 文艺演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C.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能够相互交融
D. 中国借助文化活动向世界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862年,英国曼彻色特商会会长托马斯·贝兹利宣称:“印度巨大的利益将会来自农业,而不在制造业和机械方面”。此言论表达的真实含义是()
A. 印度尚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 B. 英、印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C. 印度理应成为英国的经济附庸 D. 印度农业应当服务于世界市场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法、荷等国家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它负有政治、军事等职责。特权贸易公司的建立()
①意味着殖民统治的正式确立 ???②各洲贸易不断扩展的表现
③欧洲对外贸易从入超到出超 ???④加速欧洲殖民扩张的进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中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总条数的一半,如关于商业损失补偿风险分担机制的规定等。这反映了古巴比伦()
A. 控制丝绸之路 B. 货币大量出现 C. 政府垄断商业 D. 商业比较繁荣
“乌拉圭回合”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名义下的最后一轮(1986—1994年)谈判,这次谈判明确把非货物贸易的壁垒,诸如服务、知识产权、投资等壁垒,正式作为谈判的对象,制定了相应的协定和减少壁垒的安排(以前主要解决了货物贸易壁垒问题)。这可以用来说明()
A. 经济霸权主义的行为已无法实行 B. 发展中国家左右经济规则的制定
C. 建立更加开放的世界是大势所趋 D. 世界贸易的各种壁垒将不再存在
《明史?食货志》中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当时亦有“用陕西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之说。明朝廷对走私茶叶定性为“通番”,明太祖朱元璋还规定“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极刑。”这反映出唐宋至明朝的茶马贸易()
A. 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典范 B. 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C. 开启了中国闭关锁国的时代 D. 有利于中原王朝的边疆稳定
美国史学家帕尔默说:“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两颗门牙”指的是英国和荷兰
B. 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兴旺
C. 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发达
D. 大西洋的开放促进各洲贸易的大幅扩展
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A. 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 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 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 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德国人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
A. 交通非常发达 B. 商品贸易极其繁荣
C. 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 名胜古迹众多
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 B. 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 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 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影视公司拍摄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影片一时风靡全球,以致“中国人在电影院花钱看老外拍的中国故事”。这一现象()
A. 是全球贸易网络形成的结果 B. 得益于美国资本对外扩张
C. 说明中国经济影响力提高 D. 反映了区域经济壁垒消除
1997年12月,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当今东亚社会,正在发展……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作者意在说明( )
A. 世界文明应具有多元性 B.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一体化
C. 东亚社会引领世界发展 D. 两极对峙格局下东西方对抗趋缓
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 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 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 D. 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
有学者将丝绸之路划分为“三个时代”,认为丝绸之路2.0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在此“时代”()
A.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达到全盛 B.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代
C. 东西方文明有机交融 D. 海上丝绸之路被开辟
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是昭武九姓。他们是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者其后裔的泛称,有康、安、石、米、史、何等姓。他们以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由此可见()
A. 丝绸之路是由汉族商人控制的贸易之路
B. 昭武九姓是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
C. 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商品是丝绸和瓷器
D. 昭武九姓控制着丝绸之路上的所有贸易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具有福建泉州特征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被认定为当时国内船体最大的远洋贸易商船,2007年12月22日成功打捞出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沉船的出发地是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港的泉州
B. 沉船上有荷兰东印度公司定制的瓷器
C. 沉船地点位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
D. 沉船上有大量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罗马共和国末期(公元前1世纪)汉朝与罗马帝国就有了经济上得往来。公元2世纪以后,罗马对中国汉朝丝绸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丝绸成了罗马市场上的畅销商品。史学家马塞利阿努斯说:“以前丝绸只适用于贵族,而今已普及于社会各阶层,甚至于社会的最下层。”
--郭小红《古罗马向东方的探索与丝绸之路》
材料二:(大秦)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缴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1944年法国学者马勒莱发掘越南南部古海港奥克。艾奥遗址,认为其为东西海上交通的中继站。发掘出的中国物产包括西汉的规矩镜、东汉三国时期的八凤镜等,罗马特产包括152年和161~180年发行的罗马金币,这些金币以及罗马或仿罗马式金银装饰品、雕像中安敦时代的风格,表明二世纪中后期是罗马帝国与东方交往的高潮时期。
汉朝与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强国,两国官方都有建立直接交往的愿望,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愿望长期未能实现的原因,指出公元2世纪两者的交流出现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的交流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史学家本特利对于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以及互动过程中各个文明的变型,提出了两个观点:
第一与历史上曾反复出现的跨地区技术传播和病毒传播相比,文化传播遇到的阻力要大得多,因为每一种文化对异质文化都持抵制态度,主动推进文化融合的事例在历史上虽然并非没有,但毕竟罕见。
第二全球运动的总趋势表现为互为因果的三点:人口增长、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对上述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或另有观点均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略
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条文明地带连接了从东亚到西欧的几个大帝国,通过商贸、文化交流使得各个帝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相互影响,加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故C项正确。
材料中的这条文明地带是随着各个帝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而自然形成的,与帝国的官方支持无关,故A项错误。
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后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时间“公元1世纪”可知,当时处于汉代,结合所学可知,四大发明只有造纸术发明是在汉代,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交流。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中这条文明地带的范围,进而得出这条文明地带加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本题考查古代欧亚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略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学东渐,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C.“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说明各种思想兴起,并不能说明AC,故AC错误。
B.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此时中国各种社会思潮涌动。但尚未有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故B正确。
D.题干说的是各种力量导致各种思想的兴起,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C
【解析】略
6.【答案】C
【解析】略
7.【答案】D
【解析】略
8.【答案】D
【解析】略
9.【答案】C
【解析】略
10.【答案】D
【解析】略
11.【答案】D
【解析】略
12.【答案】D
【解析】略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可知体现的是丝绸之路促进各种文明交流,有利于东西方的文化传播和经济交流,故C符合题意。
A.交通发达与题干无关,故排除A。
B.商品贸易极其繁荣与题干无关,故排除B。
D.名胜古迹众多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题干“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可得出,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主要是因为上海紧随世界潮流,体现了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故D正确。
A.题干只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巴黎已成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故A错误。
B.题干只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故B错误。
C.题干未体现出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故C错误。
故选D。??
1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题干可知,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的电影大片在全球风靡,这本身就是全球贸易网络形成的结果,故A正确。
B.题干体现的是影视艺术,而非资本,故排除B。
C.该项题干未体现,故排除C。
D.“消除”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故选A。??
1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通过题干中“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这说明每个地区都在发展自己的文明,各个文明之间共同发展,也体现了文明的多元化,故A正确。
B.题干未提及经济全球化对多元文化的影响,故排除B。
C.引领世界发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
D.题干时间是1997年,两极格局已经瓦解,故排除D。
故选A。??
1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依据题干可知,丝路畅通的秦汉、隋唐、元朝都是政治统一的王朝,所以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故C正确。
A.根据题干“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可见明清以前丝绸之路就曾经衰落但后来再度兴盛,因此虽然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但不一定完全消亡,故A错误。
B.宋代重视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状态,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丝路日益衰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兴衰与统治政策有关,故B错误。
D.依据题干可知,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期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所以不能说明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故D错误。
故选C。??
18.【答案】D
【解析】略
19.【答案】B
【解析】略
20.【答案】C
【解析】略
21.【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可以得出安息在大秦和汉朝之间从事转手贸易;结合所学从生产力落后、地理环境的阻碍等方面分析其他原因。第二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缴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可以得出由间接的交流到直接交流。
(2)本小问的用哪个想,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从推动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1)原因:生产力落后;地理环境的阻碍;安息在大秦和汉朝之间从事转手贸易。
变化:由间接的交流到直接交流。
(2)影响: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的对外交流。(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相关信息,结合所学从生产力、地理环境以及安息的中介作用分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分析概括;(2)本小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对丝绸之路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汉朝与罗马帝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本特利认为文化的传播遇到的阻力更大,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和社会交往推动了世界的交流与发展。对本特利的这两个观点可以持赞成态度,也可以持否定态度,引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举例:
观点:跨地区的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证明: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以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的进步,火药瓦解了,中世纪的骑士阶层,印刷术和造纸术促进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思想的发展,而指南针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技术条件。近代以来,西方的资产阶级物质和制度文明在中国传播,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国家,拯救社会的思想武器,最终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总之,跨地区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地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文明交流,要求学生结合影响文明文化交流的因素以及文化交流的模式和产生的作用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对影响人类文明文化交流的因素和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解答时要特别注重格式,先要表明观点,其次要进行论证,最后要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