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单选题
1.1854年,外资银行阿拉加银行先在上海设立分行,次年在广州设办事处。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外资银行纷纷考虑将上海作为中国境内首先设立分行的地点。外资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 ??)
A.?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B.?说明晚清政府政策发生异化
C.?推动了中国贸易格局的变动 D.?源于近代民主革命遭到破坏
2.1898 年 5月,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女学堂——经正女学堂在上海诞生,中文课程主要有《女孝经》《女四书》《内则衍义》及十三经、唐诗、古文等,对学生的管理也提出“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女子教育( ??)
A.?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 B.?注重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C.?得益于维新运动的推动 D.?摒弃了“中体西用”思想
3.1841年,林则徐被道光皇帝发配前往伊犁。途中,他与魏源在镇江相遇时,依然十分关注战局的发展,倾吐了“忠无已时,且他国效尤”的担忧。由此可见,林则徐( ??)
A.?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 B.?洞察新旧交替的时代变局
C.?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 D.?具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4.1874年9月,轮船招商局在《申报》发布公告:“今届一年结总之期,除将办理情形及总账刊刻分送外,务请在股诸公于八月初一日午刻至本总局看账议事,凭折取利。倘远在他省,即请就近赴各分局看账,凭折支利。特此布闻。”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 ??)
A.?采用近代企业经营模式 B.?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
C.?初步达成“自强”目标 D.?已具官僚资本主义雏形
5.19世纪70年代,部分官员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但直到90年代,以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棉纺织业才真正诞生。据此可知(??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B.?官督商办是近代企业先导
C.?民族工业始于棉纺织业???????????????????????????????????????D.?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薄弱
6.鸦片战争后,长江流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贸易路线由传统的“京广大水道”构成的南北纵向路线,转向以上海为中心、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东西横向路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B.?外国经济势力渗透???????????C.?交通工具的进步???????????D.?京津地区社会动荡
7.近代中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列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府。”文中的空缺处应填(?? )
A.?沙市?????????????????????????????????????B.?宁波?????????????????????????????????????C.?杭州?????????????????????????????????????D.?福州
8.1875--1894年,清廷共计派出76位常设驻外使领。此前清廷只有前往藩属册封的“天使”,和偶尔派出的负有特殊使命或观光考察性质的临时性使节。这种变化反映( ??)
A.?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终结 B.?清廷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中外关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D.?清朝外交近代化
9.严复认为中国对人民体质“害效显著”者乃鸦片泛滥和妇女缠足二事,使中国“种以之弱,国以之贫,兵以之寙(懒惰)”,陋习不除,“则变法者,皆空言而已矣”。最贴近该观点的解释是( ??)
A.?彻底革除了社会陋习 B.?挑战传统陋俗,拯救民族危亡
C.?女性的主体意识薄弱 D.?传播人权意识,进行社会改革
10.1897年,清廷发布上谕,下令将江南制造局移至湖南近矿之处。这一决定首先受到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强烈反对与抵制;不久,清廷不得不将沪厂迁移的计划暂时搁置。这反映出晚清政府( ??)
A.?面临严重财政危机??????????B.?战争动员能力下降??????????C.?地方离心力增强??????????D.?腐败现象日益严重
11.在民族危机日趋加深,时代风云剧烈变换的历史条件下,梁启超以“具有魔力之健笔,撰声情激越之文字”,连续发表政论文章,指出:“吾中国数千年来,惟有狭义的革命,今之持极端革命论者,惟醉心狭义的革命。”康有为则向全国同胞大声疾呼“今日人人有亡天下之责,人人有救天下之权。”上述言论旨在( ??)
A.?以彻底的民主革命来挽救民族危机 B.?考订不同的革命方式,找到最佳的革命道路
C.?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提倡以政治改良的方式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
12.1866年,奕?建议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随即获得清廷批准。虽然待遇优厚,最后报名应考者还是寥寥无几,参加考试的仅有72人,最后勉强录取30名,翌年因学习不合格者被淘汰20名。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A.?得益于清廷全力支持??????B.?缺乏广泛社会基础??????C.?受制于中体西用理论??????D.?注重规范考试制度
13.洋务派在“自强”口号下,19世纪60年代起创办军事企业,建立陆海军;在“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民用企业,同时开始筹划海防。该运动工业资金来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民用工业资金来自政府 B.?军事工业资金来自于民用工业
C.?军事工业资金来自民间 D.?民用工业资金来自政府和民间
14.19世纪末,中国翻译事业蓬勃发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特点,如广译西方书籍,译书的重点由应用科学转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要求开辟译书阵地,加快译书速度,在注重政教翻译的同时,开始顾及小说翻译等。此材料可以佐证( ??)
A.?西方列强正掀起瓜分狂潮 B.?清政府非常重视翻译事业
C.?维新变法运动向纵深发展 D.?严复等知识分子奋起抗争
15.所谓“三世说”,原出自儒学经典《春秋公羊传》,该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依次发展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康有为对此重新解释道:“《春秋》始于据乱,立君主;中至升平,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为民主。”由此可知,康有为( ??)
A.?认为共和制最适合中国 B.?借助儒学传播西方政治学说
C.?传承了传统儒学的观点 D.?宣扬了科学的社会发展史观
16.魏源建议设立造船厂制造战船。他认为,“舟舰缮矣,必练水师”,在武举考试中增设水师一科,“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并且特别提出,出洋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请,可派战舰护航,以保安全。魏源的构想( ??)
A.?尚未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 B.?强调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
C.?反映了洋务派专业人才的匮乏 D.?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
17.《马关条约》签订后,许多报纸竞相发表文章,喊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呼声。官员们也上奏反对割台,一时间“章满察院,衣冠塞途”。由此可见,《马关条约》的签订( ??)
A.?加速国人民族意识觉醒 B.?导致君主立宪思想兴起
C.?激发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D.?鼓舞官员积极上书言事
二、非选择题
18.
材料? 黄遵宪,字公度,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生于广东省嘉应州攀桂坊。在外交中,他主张“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光绪八年(1882年),黄遵宪奉命调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美期间;美国不准华人假道美国。黄遵宪指责这是“背条约,妨国例,且有违公法”的,表示要“与之力争”,“争之亦终必收效”。经过黄遵宪的交涉,美国政府同意“华商人等由他国来美,及曾居住美国再来与执领事护照而再来者,均得通行;华工假道旧金山往他处者,亦由领事给照,不受留难”。对此,旅美华商华工“无不感戴恩泽”。美国官吏还以不卫生为由,逮捕了许多华侨。黄遵宪亲自到监狱看望被捕华侨。他让随从人员测量关着华侨监狱的面积,质问美国官吏:“此处卫生,顾右于侨居耶!”美官吏理屈辞穷,只好释放被捕华侨。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黄遵宪赴美开展外交活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黄遵宪的外交思想和实践。
19.甲午之役,民族之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廷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摘自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材料二:“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
——[日]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
材料三: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刘新如《“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看重六十一轮回的甲子之年》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廷舰队”建立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从中日双方分析造成甲午战争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谈谈对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理解。
20.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所以外资银行纷纷考虑将上海作为中国境内首先设立分行的地点,这进一步加强了上海作为对外通商贸易口岸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中国贸易格局的变动,故C正确;
19世纪50年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尚未产生,排除A;
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行并不代表清政府政策的异化,排除B;
外资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是外国侵略的影响,并非源干近代民主革命遭到破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854年,外资银行阿拉加银行先在上海设立分行次年在广州设办事处。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外资银行纷纷考虑将上海作为中国境内首先设立分行的地点”,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经正女学堂的创立使女子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教学的内容仍然是儒家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女子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A项正确;
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经正女学堂的教育内容与此观点不符,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维新变法与经正女学堂的关系,无法推断出C项结论,排除;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观点,与材料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的教育,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主旨的把握,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难度一般。
3.【答案】 D
【解析】【分析】 材料中的“十分关注战局的发展”“倾吐了‘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的担忧”体现了林则徐对鸦片战争的战局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故D符合题意;
A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不符合题意;
B项说法过于夸张,B不符合题意;
C项是指魏源而不是林则徐,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历史人物。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十分关注战局的发展”“倾吐了‘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的担忧”。本题主要通过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林则徐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
4.【答案】 A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务请在股诸公于八月初一日午刻至本总局看账议事,凭折取利”可知,轮船招商局实行股份制,采用了近代企业的经营模式,A符合题意;
B项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得出轮船招商局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B不符合题意;
C项不符合史实,C不符合题意;
D项官僚资本主义强调的是利用国家力量发展私人企业,与题干信息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务请在股诸公于八月初一日午刻至本总局看账议事,凭折取利”。
5.【答案】 D
【解析】【分析】19世纪70年代,一些官员已经产生创办近代织布局的动机,但是过了20年才付出实际行动,说明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薄弱,故选D项;
民族资本主义指民间投资经营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材料“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官局"是洋务民用企业,排除A项;
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但近代企业最早是洋务官办企业,排除B项;
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但直到90年代,以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棉纺织业才真正诞生”。
6.【答案】 B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西方大量商品由此进入了中国市场,长江流域的贸易地位提升,改变了传统的南北纵向贸易路线,故选B项;
洋务运动开始于同治帝时,排除A项;
交通工具的进步仅为次要原因,排除C项;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京津地区未受影响,长江流域却是战争区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西方大量商品由此进入了中国市场,长江流域的贸易地位提升,改变了传统的南北纵向贸易路线。
7.【答案】 C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中开放“重庆、苏州”关键信息可知,该条约是《马关条约》,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中规定开放湖北沙市、四川重庆、江苏苏州、浙江杭州为商埠,因此文中的空缺处应填杭州,故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马关条约》内容的掌握。
8.【答案】 D
【解析】【分析】 根据“清廷共计派出76位常设驻外使领”可以看出清政府已经走向了近代外交,较之前“清廷只有前往藩属册封的“天使””的传统外交来看,已经发生了制度性的变化,故D项符合题意;
A项终结的说法太绝对,A不符合题意;
B项摒弃太绝对,B不符合题意;
C项也表述太绝对,不能反映根本性变化,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9.【答案】 B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陋习不除,则变法者,皆空言而已矣”可以看出严复挑战传统陋俗,进行社会改革,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中的彻底革除不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C项不是材料主旨,C不符合题意;
D项在材料没有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考查严复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陋习不除,则变法者,皆空言而已矣”的分析理解。
10.【答案】 C
【解析】【分析】 ?从材料反映的江南制造厂迁址遭到地方总督反对后被迫搁置可以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权日渐式微,地方不是完全服从中央的决定,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面临财政危机,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反映的这一事件与战争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的腐败状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1.【答案】 D
【解析】【分析】 梁启超反对“狭义的革命”,康有为主张“今日人人有亡天下之责,人有救天下之权”,是唤起民众开展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联系所学可知,维新派是提倡以政治改良的方式开展斗争,故D符合题意;
A项康梁没有主张民主革命,A项 不符合题意;
B项康梁不主张暴力革命,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没有反映康梁启发人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吾中国数千年来,惟有狭义的革命,今之持极端革命论者,惟醉心狭义的革命”“今日人人有亡天下之责,人人有救天下之权”。
12.【答案】 B
【解析】【分析】A项清廷批准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并不能说明清廷全力支持洋务运动,且A项也不符合材料主旨,A不符合题意;
B项洋务运动开设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虽然待遇优厚,但报名应考的寥寥无几,说明洋务运动没有得到国人的广泛响应,缺乏广泛社会基础,故B符合题意;
C项材料信息与中体西用理论无关,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涉及规范考试制度的信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从19世纪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民用企业,同时开始筹划海防”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的资金一部分是政府出资,一部分是民间筹集,故D项正确;
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从19世纪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民用企业同时开始筹划海防”。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4.【答案】 C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向西方学习逐渐由器物过渡到制度,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加速推动了这一过程,因此译书的重点由应用科学转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这是向西方学习向纵深发展的体现,故C符合题意;
A项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与材料无关,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中译书重点的变化,不是清政府推动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涉及严复的信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要求学生结合维新思想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维新思想的特点和影响,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
15.【答案】 B
【解析】【分析】A项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制,A项不符合题意;
B项从材料信息看,康有为发展儒家的“三世说“,认为君民共主、民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可见康有为的主张借助传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政治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
C项这不是康有为的主要目的,C项不符合题意;
D项“三世说”不是科学的社会发展史观,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本题考查维新思想,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素养,史料实证素养。
16.【答案】 D
【解析】【分析】 A项题干没有体现魏源仍然受到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而是体现其具有务实的海权意识,A不符合题意;
B项魏源的构想强调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捍卫国家的领海主权和海洋利益,B不符合题意;
C项魏源属于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代表,而洋务派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不符合题意;
D项依据题干“舟舰矣,必练水师”“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出洋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请,可派战舰护航,以保安全”等信息可知魏源已经具有初步的海权意识,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维护中国的领海主权和海洋利益,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魏源与《海国图志》,材料主要体现了魏源已经具有初步的海权意识,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维护中国的领海主权和海洋利益。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再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17.【答案】 A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许多报纸竞相发表文章,喊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呼声”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刺激了国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A符合题意;
B项君主立宪思想在19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出现,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不仅涉及到官员,还有其他人,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许多报纸竞相发表文章,喊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呼声”的主旨,结合《马关条约》的签订的影响从民族意识觉醒角度分析。
二、材料分析题
18.【答案】 (1)列强加紧对华侵略,外交环境恶劣;华人华侨在美国的利益受到损害;西方外交理念传入中国,对清朝官员有所影响。
(2)主张“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是正义的外交诉求;在外交中勇于抗争、据理力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权益和华侨利益,具有爱国性;限于国际环境、国家实力,这些抗争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境遇。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美国不准华人假道美国”可知华人华侨在美国的利益受到损害;根据材料“黄遵宪指责这是背条约,妨国例,且有违公法的”可知,西方外交理念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列强加紧对华侵略,外交环境恶劣角度进行补充。
(2)评述:依据材料“在外交中,他主张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结合所学可知,黄遵宪主张“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是正义的外交诉求;依据“黄遵宪指责这是背条约,妨国例,且有违公法的,表示要与之力争’'争之亦终必收效’。经过黄遵宪的交涉,美国政府同意华商人等由他国来美,及曾居住美国再来与执领事护照而再来者,均得通行;华工假道日金山往他处者,亦由领事给照,不受留难’”、“旅美华商华工无不感戴恩泽”,结合所学可知,他在外交中勇于抗争、据理力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权益和华侨利益,具有爱国性;结合黄遵宪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由于限于国际环境、国家实力,这些抗争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境遇。
故答案为:
(1) 列强加紧对华侵略,外交环境恶劣;华人华侨在美国的利益受到损害;西方外交理念传入中国,对清朝官员有所影响。
(2) 主张“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是正义的外交诉求;在外交中勇于抗争、据理力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权益和华侨利益,具有爱国性;限于国际环境、国家实力,这些抗争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境遇。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第一问的背景,依据材料,紧扣黄遵宪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国际和国内形势分析;第二问的评述,依据材料中黄遵宪的活动,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答案】 (1)原因:政治,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且程度不断加深,清廷挽救统治危局;经济,洋务运动兴起,军工民用企业的创办;思想,“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传播;个人,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代表人物的推动作用。
(2)原因:日本军队属国家军队,由国家统一指挥;清朝军队属于地方势力,由个人决策;日本军队有武士道精神;清朝军队没有忠勇精神;日本对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或进行长时间的间谍活动)。
(3)理解:甲午战败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史实: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1)结合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且程度不断加深,清廷挽救统治危局;经济上:洋务运动兴起,军工民用企业的创办;思想上:“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传播;另外可从李鸿章、左宗棠等个人的努力进行分析;
(2)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和日本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中国:清政府军队属于地方势力,由个人决策;缺乏忠勇精神;日本:军队由国家统一指挥,有武士道精神,对中国蓄谋已久;
(3)结合“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及所学知识可知 :梁启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唤醒了国民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运动的发展。然后联系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史实,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难度较小,重点在于把握甲午中日战争唤醒国民民族意识的作用。
20.【答案】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据材料一“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无何北台陷…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得出海陆交织(局处海嵎);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北洋舰队避战不出,据材料一中“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军士露刃挟汝昌”得出将士贪生怕死,据材料一中“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得出洋员鼓动投降,据材料一中“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得出主帅指挥不力。
(2)据材料二中“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得出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据材料二“中国复乖于应付”、“中国乃不国矣”得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据材料二“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得出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结合所学概括回答。
(3)围绕“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学生要辩证看待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既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又加速了中国的觉醒,推动了近代化进程,本题难度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