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培优题典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安徽省肥东县第二中学高一期中)1945年10月,国共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国民党当局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B.确定军队国家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原则
C.国民党当局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D.协定的所有内容最终都没有实施
2.(2018·安徽高一期末)1947 年的最后一天,蒋中正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B.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3.(2020·安徽高一月考)如图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的社会现象,有民谣形容为“马路才过两三条,米价已经跳三跳”。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上囤积居奇严重 B.百姓赋税负担沉重
C.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 D.官僚资本肆意盘剥
4.(2021·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一期中)历史地图是学习战争史的重要资源,下列地图所反映的战役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④①③② B.①②④③ C.①④③② D.②①③④
5.(2021·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开学考试)1946年11-12月,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并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当时部分国民大会代表担忧:“……各党皆为会议中主体。必须主体完全存在,始终遵守,由此会议产生之宪法,方能有效。今共产党及民盟皆不来参加制宪,是政治协商会议之主体,已不完全存在,由此产生之宪法,安能期其有效。”这反映了
A.国民党坚持独裁,《中华民国宪法》不合程序
B.国民党力求实现三民主义
C.通过《宪法》结束了国民党一党专政
D.国民党为发动内战做准备
6.(2018·安徽六安市·毛坦厂中学高一期末)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 )
A.迫使国民党军队停止全面进攻 B.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C.开始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 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7.(2021·安徽滁州市·)1949年元旦,蒋介石在《新年文告》中写道:“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政府……乃在于共党一转念之间。”此文告折射出
A.蒋介石欲推脱发动内战罪责 B.国民党政权已经走向全面崩溃
C.国民党已失去了战争主导权 D.中国共产党拒绝了蒋介石求和
8.(2021·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高一开学考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这一讲话是基于
A.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 B.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C.民主革命任务已完成 D.党内教条主义思想的盛行
9.(2020·安徽省明光中学高一月考)据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回忆录中记载,“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到重庆,全市为之轰动,大家都在热烈地庆祝胜利,但是我却一个人闷在家里。”张治中郁郁不乐,主要是因为
A.国内问题危机四伏 B.国民党主力被基本消灭
C.国民党丧失军心、民心 D.中日战争即将再次打响
10.(2018·安徽淮北市·淮北一中高一月考)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耻辱和记录了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足迹。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签订《南京条约》 ②渡江战役 ③南京大屠杀
④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⑤太平天国定都
A.①③④⑤② B.①⑤④③② C.①④③⑤② D.①②③④⑤
11.(2021·河南洛阳市·高一期末)1948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明确提出建国的基本目标,即“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一目标提出的背景是
A.渡江作战已经准备就绪 B.解放军开始进入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即将取得胜利 D.解放区土改即将全面展开
12.(2021·浙江湖州市·高一期末)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下列史实发生在西柏坡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②毛泽东做《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③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取得胜利④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20·陕西宝鸡市·)1946年7月8日的《解放日报》刊载: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着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这一现象
A.说明中国民族企业受到严重的排挤 B.导致中国的小农经济彻底地瓦解
C.体现出民国政府大力提倡使用洋货 D.抑制了官僚资本迅速膨胀的态势
14.(2021·陕西宝鸡市·高一期末)钱理群在《1948: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
A.社会秩序空前稳定 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D.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15.(2021·广西梧州市·高一期末)在北平解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巧妙地将打与谈结合起来,通过与国民党傅作义的三次谈判,最终实现了对国民党军队的和平改编和权力的和平交接。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放北平旨在
A.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B.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彻底颠覆蒋介石的政权 D.保护城内市民的生命财产
16.(2021·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一期末)重庆谈判期间,大公报社负责人重提所谓共产党“不要另起炉灶”一事,毛泽东回答说:“如果蒋委员长是大锅饭让大家吃,共产党决不另起炉灶。如果他不给大家吃大锅饭,饿了两天还可以,饿到第三天,非另起炉灶不行。”毛泽东意在
A.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B.争取和平、民主建国
C.主张国共两党共治中国 D.铲除列强的残余势力
17.(2021·建平县实验中学高一期中)下表为人民解放战争进程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人民解放战争
重大事件
时间
概况
内战爆发
1946年6月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战略反攻
1947年6月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
A.使民主革命迅速走向胜利 B.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C.兼具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D.突出了革命统一战线作用
18.(2021·渝中区·重庆巴蜀中学高一期中)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钢》,要求“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而国民党在1949年5月发行了中国货币史上面额最大的纸币,面值高达60亿元,按当时上海市米的价格计算,这张纸币只能买到大约77粒大米。其分析得出的结论最有可能是( )
A.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已经覆灭 B.群众基础广是赢得战争的重要原因
C.大额纸币发行破坏了解放区的稳定 D.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得民不聊生
19.(2021·浙江台州市·)1946年底,在内战炮声中,“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出席大会的国民党代表占85%,此外是依附于国民党的青年党、民主社会党和若干“社会贤达”。由此可见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A.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崩溃 B.国民党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C.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失败 D.国民党内部存在着李宗仁等反对派
20.(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1949年3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的社论。社论指出,只有恢复和发展生产,“才能够充分而便宜地供给乡村以必要的工业品,而换取其农产品,使乡村和城市,从相互敌对转变为相互依存。”这一社论
A.重申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B.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呼吁消除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D.体现了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
21.(2021·全国高三月考)据统计,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人民送到解放军前线的粮食815亿斤、食油722256斤、食盐868238斤、蔬菜更是不计其数。胶东、渤海、鲁中南的妇女给解放军做军鞋7622151双、军衣7355573套,军被1778855床。这可以用来说明解放区
A.群众路线深入人心 B.民主革命已经完成
C.农村经济迅速恢复 D.统一战线成效显著
22.(2021·重庆市綦江中学高三其他模拟)下图是1946年画家张仃发表的漫画《城头变幻大王旗》,表达了画家对时局的看法。该漫画
A.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B.揭露了帝国主义侵华罪行
C.讽刺了国民政府卖国政策 D.反映了美日侵华手段相同
23.(2021·安徽蚌埠二中高三其他模拟)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从1927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毛泽东有关工作重点转移论断的依据是
A.国民党军队主力的基本消灭
B.中共结合实践首次提出的重要论断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D.提升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4.(2021·山东淄博市·)如图为1946年邵宇创作的连环画《土地》的封面。《土地》讲述了地主霸占农民土地,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得解放的过程。这本连环画
A.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绘画风格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
C.有助于激发群众反封建热情
D.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25.(2021·福建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時期、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因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面几经转移,如表为1933年后中共中央关所在地迁移概况表。
迁移路径
上海→瑞金
瑞金—→延安
延安→西柏坡
西柏坡→①
开始迁移时间
1933年
②
1947年
1949年
迁移主要原因
“左”倾借误使党遭受严重损失;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
③
陕北透遇国民党重点进攻;解放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④
——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整理
(1)分別写出①处的地名和②处的年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③、④其中一处补充说明迁移的主要原因。
26.(2021·辽源市第五中学校高一月考)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转折年代》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随着一些大中城市的先后解放,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如何解决城市中的新问题。由于许多干部长期生活和战斗在农村,不熟悉城市工作,造成一些混乱。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先后转发《中央工委关于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等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城市工作的方针是建设,而不是破坏;决定在新占领城市实行短期的军事管理制度,“采取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先接后分”的办法完整接收城市;接管城市后,解决好恢复电力供应、稳定金融物价、收缴敌警枪支、发布政策稳定人心、发放工资等关键问题。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都很快趋于稳定。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出台一系列城市工作文件的背景和意义。
27.(2020·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诗词选集》
材料二 “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
——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
材料三 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首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印证材料二所作的结论。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道路,根据材料三说明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的策略方针发生的变化。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双十协定”并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国共两党就国内和平问题在重庆举行谈判并最终“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表明国民党当局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故答案为C项。根据所学可知,“双十协定”是在中国共产党做出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排除AB项;“所有内容最终都没有实施”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点睛】
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选D;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排除A;1947年2月,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但国民党仍然占据优势,排除B;1948年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排除C。
【点睛】
3.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经济严重衰退,以致崩溃,为了筹措战争经费,国民党政府大量增发纸币,使通货急剧膨胀,物价急剧上涨,官僚资本利用政府贷款从事商业投机,利用得到的“粮贷”,高价抢购粮食,使市场的米价翻倍增长,投机商业成了利润最大的行业,漫画体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人民需要携带大量纸币前往米市进行交易,反映了当时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C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上存在的囤积居奇的现象,但不是材料主旨内容,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的现象,没有涉及百姓赋税负担,B项错误;官僚资本的盘剥是材料现象的原因之一,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D项错误。
4.B
【详解】
根据所学,①是1937年泸沟桥事变,②是1938年台儿庄战役,④是1949年4月渡江战役,③是1948年淮海战役。故B正确,排除ACD。
5.A
【详解】
根据“今共产党及民盟皆不来参加制宪,是政治协商会议之主体,已不完全存在,由此产生之宪法,安能期其有效”可知国民党召开的“国民大会”没有其他党派参加,属于一党独裁,所以该会议通过的宪法不符合程序,不能得到全国人民的承认,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实行一党独裁,而非力求实现三民主义,更没有结束一党专政,排除BCD;1946年11月内战早已爆发,排除D。
6.B
【详解】
根据材料“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结合所学知识,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所以B正确;“迫使国民党军队停止全面进攻”是处于解放战争的防御阶段,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A错误;辽沈战役开始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地点在东北地区,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C错误;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D错误。
7.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元旦,蒋介石喟叹“今日时局为和为战”关键“在于共党一转念之间”,反映出国内政局的主导权转移到了人民手中,国民党已失去战争主导权,C项正确;材料中蒋介石的说辞属于缓兵之计,并非是要推脱发动内战的罪责,A项错误;当时国民党政权尚未“全面崩溃”,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拒绝了求和与之后的北平和谈等不符,D项错误。
8.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全国革命即将胜利之际,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上毛泽东号召全党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并作出了相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胜利作好了充分准备,因此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的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9.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主要矛盾开始由民族矛盾转为阶级矛盾,因此“张治中郁郁不乐”,体现的是其政治家长远的战略眼光,A正确;B是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排除;C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排除;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随后陷入国共内战,D排除。故选A。
10.B
【解析】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杀戮。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故正确的顺序是①⑤④③②组合,选B。
11.C
【详解】
根据”1948年12月30日“这一时间信息可得出,当时三大战役已经基本结束,战略决战即将取得胜利,C项正确;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排除A;当时已经反攻,排除B;土改已经开始,排除D。
12.C
【详解】
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取得胜利以及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都是在西柏坡,C正确;毛泽东做《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是在中共七大,当时是在延安,排除A、B、D。
13.A
【详解】
根据材料“1946年……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着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可知,美国商品占领了上海市场。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争取美国支持其发动内战,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给予美国在华特权,使美国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几乎独占了中国市场,这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导致中国的小农经济彻底地瓦解”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当时国民政府未大力提倡使用洋货,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故D项错误。
1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中讽刺的1948年国统区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和金融秩序的混乱局面,加重了民族工业的生产成本,使民族工业陷入了绝境,C项正确;社会秩序空前稳定与国民政府滥发法币、“法币”严重贬值等不符,A项错误;严重的通货膨胀实际上减少了人们的收入,降低而非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B项错误;法币贬值和金融秩序的混乱阻碍而非促进了民族资本的发展,D项错误。
15.D
【详解】
和平解放北平有利于使民众免于战火以及保护北平城内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故D项正确;北平和平解放是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部分,转向战略反攻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故B项错误;彻底颠覆蒋介石政权的战役是渡江战役,故C项错误。
16.B
【详解】
根据“如果蒋委员长是大锅饭让大家吃,共产党决不另起炉灶。如果他不给大家吃大锅饭,饿了两天还可以,饿到第三天,非另起炉灶不行”,结合所学可知,重庆谈判中,毛泽东希望实行民主、和平的建国目标,而蒋介石坚持一党独裁专制,材料反映毛泽东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故选B;AC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
17.A
【详解】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解放战争的进程发展迅速,直接由防御转为反攻,解放军迅速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说明人民解放战争使民主革命迅速走向胜利,故答案为A项;B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C项与人民解放战争性质不符,D项发生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均排除。
18.B
【详解】
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钢》,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获得民众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国民党发行大额纸币敛财,造成民心丧失,这是其战争失利的原因。故选B;1949年推翻南京国民政府,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覆灭,排除A;国民党在国统区发行大额纸币,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的巧取豪夺,排除D。
19.B
【详解】
据题意可知,国民党召开的“国民大会”是国民党一党召开的会议,没有得到其他党派的支持,说明国民党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由此导致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灭亡,故选B;国统区财政经济的逐渐崩溃、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失败都是国民党失败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AC;国民党内存在反对派属于国民党内的争斗,不是国民党统治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D。
20.D
【详解】
七届二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是如何将新民主社会转换为社会主义社会,材料中显示的是如何调节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只有正确调节好农村城市关系、才能促进新民主主义的胜利,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建立。选择D项;在井冈山革命时期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策略,但是在材料中城市与农村是同等重要的,并不是材料中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方式,所以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新中国的成立,与材料事件不符合,所以排除B项;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我们不能做到消除经济差距,所以排除C。
21.A
【详解】
根据“山东人民送到解放军前线的粮食815亿斤、食油722256斤、食盐868238斤、蔬菜更是不计其数。胶东、渤海、鲁中南的妇女给解放军做军鞋7622151双、军衣7355573套,军被1778855床。”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人民对于解放事业的支持,反映出群众路线深入人心,A正确;B项太绝对,排除B;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2.C
【详解】
从图片可以看出,图一是1931年九一八事迹,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沦陷。而图二是1946年蒋介石为美国侵略中国创造条件,发动内战。两图主旨都讽刺了国民政府卖国政策,C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排除A;材料主旨是揭露国民党的卖国行为,排除B;二者手段并不同,排除D。
23.A
【详解】
七届二中全会的时间是1949年3月,此时三大战役已经结束,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消灭,故A正确;20世纪20年代中共已有结合实践的理论,故B错误;此时解放战争还没有胜利,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1949年中国还不是社会主义,故D错误。
24.C
【详解】
连环画《土地》反映了地主霸占农民土地,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得解放,这有利于号召农民进行反封建斗争,故选C;现代主义的绘画采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注重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945年抗日战争即中日民族战争已经结束,排除B;D项中“顺利开展”表述太夸张,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25.(1)①处的地名:北京;②处的年份:1934年10月。
(2)原因:选③即中共中央由江西瑞金迁移到延安的原因为,“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实力,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即长征开始。选④1949年中共中央迁移到北京的原因是,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国革命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为了更好地建设新中国,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从西柏坡迁移到北京。
【详解】
(1)地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由西柏坡转移到了北京,①处的地名应为北京;年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从瑞金开始转向延安是在1934年10月,因而②处的时间为1934年10月。
(2)原因:首先从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然后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所选问题分析说明,如选③,即中共中央机关由江西瑞金迁移到延安的原因,就要指出当时中共中央和红军开始长征的主要原因,即“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实力,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如果选④,则首先明确其为1949年中共中央机关迁移到北京,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即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国革命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为了更好地建设新中国,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移到北京。
26.(1)经济: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2)背景: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解放后的城市出现了新问题;许多干部不熟悉城市工作。
意义:为中共城市管理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推动了新解放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为解放区经济繁荣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经济方面,对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军事方面,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2)背景:根据“ 随着一些大中城市的先后解放”得出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根据“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如何解决城市中的新问题”得出解放后的城市出现了新问题;根据“由于许多干部长期生活和战斗在农村,不熟悉城市工作,造成一些混乱。”得出许多干部不熟悉城市工作。意义:根据“文件中明确指出:城市工作的方针是建设,而不是破坏”得出为中共城市管理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根据“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都很快趋于稳定。”得出推动了新解放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再根据所学可从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为解放区经济繁荣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等角度概括。
27.(1)事件:秋收起义。
(2)趋向:模仿苏联。印证:秋收起义(或南昌起义),以苏联的“城市中心论”为指导;进攻当地中心城市长沙,结果失败。
(3)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
变化: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主要任务由革命战争转移到恢复发展生产。
【详解】
(1)事件:从材料“军叫工农革命”“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27年秋天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
(2)趋向:从材料“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是指中国模仿苏联。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的道路来印证中国模仿苏联。
(3)道路: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毛泽东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道路是指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变化:从材料“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中可以得出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的策略方针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