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8 16:5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标要求】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三单元 第9课
1.时间:20世纪初。
2.表现: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3.结果: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20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发展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3
2
1
4
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2
一、 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一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社会主义国家
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1922年,苏联成立,实施新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③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这使得苏联工业总产值与1937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
①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知识回顾:新经济政策
3.评价(作用)
(1)经济
①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苏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资本主义国家
(1)经济危机爆发:
原因:一战后,经济有所发展,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导致了经济大危机
表现: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矛盾尖锐。
应对: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
(2)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拓展】
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
(三)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1)变化:
1)政府职能变化:
①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了战后20年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70年代调整:面对70年代“滞胀”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2)科技发展:①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②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阅读第3段,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二战后世界经济发生哪些变化?效果如何?
(2)评价:
①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自由主义政策
重商主义
新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主张政府管制商业活动、提高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
典型表现:政府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海盗式劫掠
守夜人
减少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国富论》
大管家
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实行国有经济;制定经济计划;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代表: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
中间路线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缩减福利开支
代表学派:
供应学派;货币学派
拓展提升: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
柯立芝繁荣
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期
80年代恢复
90年代发展
经济危机
政策调整
政策调整
经济危机
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1)苏联与东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时期推动经济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改革陷入困境。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2)中国
①奠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②改革开放: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结果: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3)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经济发展
史料:第三世界的多数国家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国,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贫困。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总的看来,前30年经济发展较快,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陷入停滞状态(被称为“失去的10年”)。90年代以后,才又出现新的发展势头。表现为:第一,创造了比独立前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甚至创造了比发达国家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二,畸形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第三,民族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第四,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
①背景:二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②成效: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
③存在问题: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④影响:冲击了世界格局,促进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经济发展
(四)21世纪以来
1.国际形势
①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
②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中国策略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材料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对进口商品关税征收最高达53%。这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各国纷纷提高关税,打起了关税权、倾销战和货币战,致使世界经济停滞,贸易总额相对于1929年减少了三分之二,世界经济全面衰退……这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根据材料回答并结合课本知识,概括面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及带来的后果,二战后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又有怎样的举措?
做法: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后果: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加深了已经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
措施:国际金融方面: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贸易方面:成立关贸总协定。
材料一 (面对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他们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经济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材料二 193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大幅度提高了800多种商品的关税。
1、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1)背景: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导致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二、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2)建立过程与发展
建立: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作用: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
材料:在关贸总协定的努力下,到1988年止,发达国家工业品的平均关税已从40年前的40%下降至4%-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也降至13%-15%。1950年至1973年,国际贸易额平均增长率为10.3%,国际贸易量年均增长7.2%
(3)影响
积极:促进了国际贸易自由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消极: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成为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1)时间: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意义: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政策性开放到制度性开放)
原因:①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
表现:电子商务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
影响: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3、贸易形式发生变化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建立: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
(2)两大支柱:
①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短期贷款、国际收支调整(金融危机)
②1945年世界银行: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中长期贷款、初期贷款对象集中在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
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
各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
美国为中心,美元为主导
三、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自1981年到2005年6月,世界银行对中国的贷款总承诺额累计近391亿美元,共支持了263个发展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32%)、城市发展(22%)、农村发展(22%)、能源(14%)和人力开发(4%)等领域。
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项目,不仅缓解了资金不足的矛盾,还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例如,云南鲁布格水电项目是世行在中国投资的第一个水电项目,它率先引进国际竞争性招标,
又如,京津唐高速公路是中国第一条利用世行贷款修建的跨省市高速公路,推动了中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等。
世界银行与中国
2、现代金融:
(1)主导趋势:20世纪90年年代以来,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 。
(2)两面影响:
①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
②现代国际金融也具有一定的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
(3)电子金融网络金融: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其日益普及,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3、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1)2009年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年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
(3)2015年发起成立亚投行;
(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
1.1921年,列宁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一“途径”指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掀起
D.计划经济的推行
【解析】选B。1918年,苏俄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这使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故答案为B。
课堂检测
2.罗斯福在美国总统竞选的演讲中说:“我的愿望是排除革命……既避免激进的革命,又防止保守的革命。”他就职后为“排除革命”而采取的重大行动是 (  )
A.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B.实施“新政”干预经济
C.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D.提倡“新经济”模式
【解析】选B。罗斯福是在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前提下上任的,面对经济危机,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故B正确。
3.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  )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进行社会改革,改善生活条件
C.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D.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
【解析】选A。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迎来了黄金时期,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即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故A正确。
4.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解析】选D。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是赫鲁晓夫的做法,故A错误;军备竞赛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故B错误;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是戈尔巴乔夫的做法,故C错误;三大改革都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D正确。
5.1929-1933年经济危机来临时,各国竞相提高关税,把其他国家商品挡在国门之外,导致危机加重和国际关系的恶化。战后为吸取这一教训而成立的国际组织是 (  )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欧共体
【解析】选C。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维系金融货币体系的两个机构,故A、B错误;关贸总协定宗旨是削减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故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