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8 16:5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世界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
18世纪
19世纪
1840年
1949年
1730—1851
世界城市化兴起
1851—1950
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
基本实现城市化
1950—1990
世界广大国家
向城市化迈进
【学习目标】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
——《吴越春秋》
城者,可以自守也。
——《墨子·七患》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
①城市规模小
②军事作用突出
③人口较少
④多是自发形成
中国古代的城市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一、城市化的演进
城市:《辞源》一书中,城市被解释为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解释为: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化(城镇化)是一个变传统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其主要表现是: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地区集中,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在该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
——王旭《美国城市史》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50—1990
世界广大国家
向城市化迈进
1851—1950
欧洲和北美
发达国家
基本实现城市化
1730—1851
世界城市化兴起
1、城市化的含义
材料: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1801年已经发展到9.5万人,1841年有35万人,成为当时英国的第二大城市。
2、西方国家的城市化
工业革命展开。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 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1)背景:
(2)表现:
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3)现代世界:
3、近代中国城市化
(1)背景: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影响:
材料一: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2万人,至1894年增至2351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直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商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二: 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城市。 ——《新中华杂志》,第九期(1933年)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
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活跃
? 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 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特点
过程:起步晚,发展缓慢;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
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
(3)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原因和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迅猛发展。
4、现代中国城市化
1.居住条件
(1)条件:城市发展和建筑技术革新。
(2)表现:①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②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③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3)意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
现代高层住宅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2.生活服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各个方面的服务;各种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
社区服务设施
探究 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因素
材料 成功的城市靠的是什么?构建神圣的空间;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拥有一个商业市场。其实城市大多都或多或少的拥有这些功能。但可能最引人注目的成功的城市建设,是在新儒学信仰体系与外来西方科学理性主义结合之下进行的。今天,城市既要与没有约束的市场资本主义的不良影响抗争,而且还要与自私自利的腐败的权贵们周旋。
——摘编自[美]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科特金认为“城市成功靠的是什么”?并分析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哪些?
提示:成功的条件:成为政治或宗教信仰的中心;能够提供安全保障;具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市场。
其它因素:消除自由市场带来的不良影响;与自私自利的腐败权贵作斗争;注重儒家思想在城市化中的运用;发挥西方科学理性主义的作用;注意城市发展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提升市民的现代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等。
(1)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2)历程:
①西方国家
a、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b、煤气灯、电灯的出现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③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④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⑤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②中国
a、近代: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逐渐发展,但是,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b、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交通工具出行。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导致空气污染;生活与工业废水造成水源污染。
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工厂沿河而建,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与工业废水排进合流,造成城市水污染。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工业化之后,伦敦的工厂如雨后春笋,高大的烟囱林立,处处浓烟滚滚,能见度极低。……(其他城市)正如恩格斯说的,“凡是可以用来形容伦敦的也可以用来形容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形容所有的大城市”。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呼吸系统的疾病,特别是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和气喘等,已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由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
(一)发达国家
2、贫富分化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19世纪,城市的工人住房拥挤昏暗,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一)发达国家
3、交通拥堵
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逐渐分隔,为解决远距离出行的交通问题,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
美国1950年城市公路里程为32.3万英里,到2000年达到85.9万英里,但新拓出的道路很快就被汹涌的车流淹没。2011年美国单位车辆平均年拥堵时间达到38小时。
(一)发达国家
(二)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国家同样经历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与此同时,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2005年居住在平民窟的人口比例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达到62%,在南亚达到43%。人口的拥堵、贫富差距的悬殊,伴随的还有犯罪率的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
课堂小结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世界城市化(工业革命、二战后)
城市化的演进
居住条件的改善
中国城市化(鸦片战争后、新中国)
居住条件(条件、表现、意义)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
生活服务(社区发展、服务设施)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
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应对措施
1.近代以来,城市化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  )
A.新航路的开辟 B.交通工具的改进
C.工业革命的扩展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解析】选C。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由于工厂制度建立,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故选C。A是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初现;B是促进世界市场联系紧密;D属于政治因素,与材料城市化信息不符合。
课堂检测
2.1959年我国城镇人口增加了1 650万人,城市化水平提高了2.2%,到1960年全国城镇人口达13 073万,城市化水平达到19.8,三年净增31.4%。材料表明(  )
A.生产力发展推动城市化
B.城乡社会结构严重失衡
C.城市化脱离城市承受力
D.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解析】选C。材料表明大跃进时期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加快,超过了城市承受力,故选C。A与当时史实不符;材料所述城市化水平达到19.8,不能说明城乡社会结构失衡,B错误;材料中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大跃进的结果,不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限,D错误。
3.1900—1938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加速,城乡之间移居基本上自由。1938年中国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总人口是2 730万,占5亿人口的5%—6%。由于城市化可以将一个大分工网络所需的交易集中在一点进行,因而大大改善交易效率。这一现象说明 (  )
A.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B.中国城市化水平整体较高
C.近代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D.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推力
【解析】选D。材料“由于城市化可以将一个大分工网络所需的交易集中在一点进行,因而大大改善交易效率”,说明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推力,故选D。20世纪30年代,中国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A错误;由“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总人口是2 730万,占5亿人口的5%—6%”可知,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化发展的作用,没有体现城市化发展的原因,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