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丹湖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返校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本小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0高一上·许昌月考)《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材料主要体现了周王( )
A.重视王畿之地的经营 B.酬报开国辅臣的功绩
C.欲行德政的贤明形象 D.开疆拓土的集权统治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从周王分封的对象来看,不仅仅有自身的家族成员,还有古代先贤的后代,这体现出了周王的贤明的形象,故选C;
A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材料分封对象是古代先贤的后代,不是开国辅臣(功臣),排除B;
这一做法并没有体现出权力集中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时期的分封之下除了有王族还有功臣和先代贵族,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塑造周王贤明形象。
2.(2020高一上·许昌月考)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 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可知,在秦朝( )
A.君主专制制度创立 B.三省彼此牵制监督
C.“三公"分工明确 D.地方自主权力过大
【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秦始皇在全国三十六郡的长官设置上,仿效中央政府,用“守”、“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地方民政、兵事和监察,反映出秦朝时期,中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等“三公"分工明确,C项正确;
材料与君主专制制度创立无关,A项错误;
三省彼此牵制监督是隋唐时期才有的政治特色,B项错误;
秦朝时期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地方自主权力受到了限制,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
3.(2020·太原模拟)唐代以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持国家正常运行,以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据此可知,唐代( )
A.权力制衡特征明显 B.“台省”平行和平等
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监察权成为最高层级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代行政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可知,尚书省负责各项行政事务的运作,而御史台负责国家的监察系统,各司其职,彼此制衡,故A项说法正确;
两个权力机构的权力难以实现平行和平等,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中并未涉及行政效率的问题,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
材料中体现不出监察权是最高层级,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尚书省负责各项行政事务的运作,而御史台负责国家的监察系统,说明两个部门各司其职,互相牵制。
4.(2020高一上·许昌月考)“秦兼天下,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这表明秦朝( )
A.政治管理体系严密 B.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C.地方割据隐患消除 D.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统一后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及三公九卿制,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体系,管理体系严密,故A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行政效率是否得以提高,排除B;
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消除”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C;
题干未体现等级制度的固化,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建后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管制,政治管理体制严格。
5.(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明代的廷推制度,指当大臣缺员应补,不待考核期满而推升时,主要由吏部主持,会同九卿、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由于经过几方考虑,一般比较合适,“廷无闲议"。这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B.选官制度趋向多样化
C.原决策机构权力丧失 D.刑法比以往更为严苛
【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题干“要由吏部主持,会同九卿、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廷无闲议”进一步强化对相关在任官员和新任官员的控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A正确。
题干并不能体现选官制度的多样化,排除B。
C说法绝对,不会史实,排除。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有:要由吏部主持,会同九卿、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
6.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和成功识读使商朝成为中国信史的开端。下列对“甲骨文”的研究和描述,还不够确切的是:( )
A.甲骨文主要出土“殷墟”
B.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商朝社会
C.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前身
D.甲骨文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 ,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ABC选项表述正确,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7.(2020高一上·黑山月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铁农具的使用 D.“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铁农具的出现,生产力进步,使得土地所有制、社会阶层等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推动了社会转型,选项C正确;
诸侯争霸、土地私有制和“初税亩”的出现均会推动社会转型,但是不是根本因素,选项A、B、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推动社会阶层等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转型应从生产力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8.(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对贵族特权的触犯,结合所学可知,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触犯了贵族的特权,遭到他们的反对,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需要掌握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的分析理解,结合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的影响解答即可。
9.(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 )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④ 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 商鞅变法中什伍连坐制的实行,使“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奖励军功则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得“家给人足”,故①②③正确;
题干没有反映出播诗书而明法令带来的影响,而且这一措施带来的主要是消极影响,故排除④。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商变法,解题的关键是“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家给人足”。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商变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017高二下·曲靖期中)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A
【知识点】孔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事正确的;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以及各国的改革,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故BCD项不符合材料的要求。所以答案选A。
11.(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这主要反映了( )
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材料中“自然为之也”体现了自然界万事万物有其自身规律,“何劳人为乎”意为没必要人为去干预,即老子所说的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故C符合题意;ABD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2.(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出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
B.封建土地所有制因井田制的崩溃而确立
C.人们渴望重建因诸侯割据而被破坏的社会秩序
D.思想家希望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意义与影响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关于“仁”“礼”的思考。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乱不堪,儒家学者游历各国,希望统治者采用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故C符合题意;
A是政治上的发展趋势,A不符合题意;
B是经济制度,B不符合题意;
D是老子的思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13.(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
B.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C.施刑罚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D.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提出加强君主的权威,可以增强国力,从而结束分裂,实现统一。这些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材料强调统治者的驭人之术,严刑峻法并不构成主要原因,A不符合题意;
选项B是韩非子的思想得到统治者认可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
选项C不符合史实,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法家思想。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认识到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权威,这有利于实现大一统的专制国家,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4.(2020高一上·汕头月考)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的建立( )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从材料“汉武帝时期”“培养《五经》博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学发展,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故A项正确,D项错误;
中央官学不是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
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学发展,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
15.(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挣一日之短,以后拖着长辫,心里眷念帝制的老先生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作讨论,同席笑谴,这一场景最有可能发生于
(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 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之下的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各种社会思潮学生中间流传,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汇集一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D项符合题意;A、B、C项时期都没有激进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6.(2019高三上·宾县月考)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由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达1627家,平均每年注册102.8家;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1913年为279家,1920年为808家,1928年达到2327家。材料表明民国前期( )
A.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B.工业结构更加合理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1912—1927年间,批准注册的工商业企业数量很大,平均每年达到100多家。另外,1913—1928年间,规模超过30人的工厂逐年激增。这反映的是民国前期工商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其数量体现了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仅反映了工商业企业的数量,没有体现“工业布局”、“工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故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1912年至1927年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数量迅速增加可知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17.(2019高二上·北京期中)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是对学习内容的表述,属于表现,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原因;学习西方先后出现三个层次的变化,根本上是由于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加深,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变革先后出现不同的需要,B项正确;政府的推行力度不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中国的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与“器物”和“制度”层次无关’D项错误。
【点评】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西近代化的路径是不同的。西:思想——制度——器物;中:器物——制度——思想。
18.(2018高一上·北京期末)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B据材料提到,五四运动……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无产阶级革命,故正确。
A武装革命,没有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故A错误。
C民族革命,也不符合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背景,故C错误。
D国民革命,在1924年发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难度较小。
19.(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浙江嘉兴南湖的烟雨楼正厅有一副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这副楹联反映了( )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B.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C.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中国共产党诞生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 ABC与题干中的地点明显不符,ABC均不符合题意;中共一大在上海(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召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浙江嘉兴南湖”。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20高一上·朝阳月考)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了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护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出现这些事件说明( )
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 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的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说明了近代中国民主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艰难的,故A项正确;
辛亥革命的时代局限性是没有明确的反帝,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恰恰说明民主共和没有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和袁世凯称帝时还未出现军阀割据,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过程,还要搞清楚资产阶级维护共和的斗争。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21小题20分、22小题20分,共计40分。)
21.(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造就》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答案】(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
(2)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深刻影响后世。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 (1)据材料“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中央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各司其职,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故答案为:
(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
(2)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深刻影响后世。
【点评】 (1)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汉武帝的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答。
(2)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结合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作答。
22.(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
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
——《史记·商君书》
材料二 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材料三 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民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
并指出其目的。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
(3)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
【答案】(1)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目的:富国强兵(驱使人民为兼并战争和增强国力服务)。
(2)强国之道:官僚机器高效运转形成秩序和强权。认识:剥削压迫人民(或造成“其民不人”)。
(3)略
【知识点】商鞅变法;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 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结合商变法的内容可知,措施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
第二小问的目的,结合所学可知,目的是富国强兵。
(2)第一小问的强国之道,依据材料二“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可以得出强国之道是官僚机器高效运转形成秩序和强权。第二小问的共同认识,依据材料二“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依据材料三“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可以得出共同认识是剥削压迫人民。
(3) 本小问的立足点,依据材料一可知,反映的法家思想;
依据材料二可知,反映的是制度;
依据材料三可知,反映的是民本思想。
故答案为:
(1) 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目的:富国强兵(驱使人民为兼并战争和增强国力服务)。
(2) 强国之道:官僚机器高效运转形成秩序和强权。认识:剥削压迫人民(或造成“其民不人”)。
(3) 略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商鞅采取弱民强国的措施及其目的;秦的强国之道以及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需要掌握商变法的内容。
1 / 1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丹湖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返校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本小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0高一上·许昌月考)《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材料主要体现了周王( )
A.重视王畿之地的经营 B.酬报开国辅臣的功绩
C.欲行德政的贤明形象 D.开疆拓土的集权统治
2.(2020高一上·许昌月考)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 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可知,在秦朝( )
A.君主专制制度创立 B.三省彼此牵制监督
C.“三公"分工明确 D.地方自主权力过大
3.(2020·太原模拟)唐代以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持国家正常运行,以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据此可知,唐代( )
A.权力制衡特征明显 B.“台省”平行和平等
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监察权成为最高层级
4.(2020高一上·许昌月考)“秦兼天下,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这表明秦朝( )
A.政治管理体系严密 B.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C.地方割据隐患消除 D.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5.(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明代的廷推制度,指当大臣缺员应补,不待考核期满而推升时,主要由吏部主持,会同九卿、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由于经过几方考虑,一般比较合适,“廷无闲议"。这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B.选官制度趋向多样化
C.原决策机构权力丧失 D.刑法比以往更为严苛
6.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和成功识读使商朝成为中国信史的开端。下列对“甲骨文”的研究和描述,还不够确切的是:( )
A.甲骨文主要出土“殷墟”
B.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商朝社会
C.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前身
D.甲骨文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
7.(2020高一上·黑山月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铁农具的使用 D.“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
8.(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9.(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 )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④ 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10.(2017高二下·曲靖期中)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11.(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这主要反映了( )
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12.(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出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
B.封建土地所有制因井田制的崩溃而确立
C.人们渴望重建因诸侯割据而被破坏的社会秩序
D.思想家希望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13.(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
B.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C.施刑罚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D.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
14.(2020高一上·汕头月考)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的建立( )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
15.(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挣一日之短,以后拖着长辫,心里眷念帝制的老先生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作讨论,同席笑谴,这一场景最有可能发生于
(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6.(2019高三上·宾县月考)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由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达1627家,平均每年注册102.8家;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1913年为279家,1920年为808家,1928年达到2327家。材料表明民国前期( )
A.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B.工业结构更加合理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17.(2019高二上·北京期中)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18.(2018高一上·北京期末)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19.(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浙江嘉兴南湖的烟雨楼正厅有一副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这副楹联反映了( )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B.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C.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中国共产党诞生
20.(2020高一上·朝阳月考)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了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护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出现这些事件说明( )
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 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21小题20分、22小题20分,共计40分。)
21.(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造就》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22.(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
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
——《史记·商君书》
材料二 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材料三 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民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
并指出其目的。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
(3)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从周王分封的对象来看,不仅仅有自身的家族成员,还有古代先贤的后代,这体现出了周王的贤明的形象,故选C;
A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材料分封对象是古代先贤的后代,不是开国辅臣(功臣),排除B;
这一做法并没有体现出权力集中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时期的分封之下除了有王族还有功臣和先代贵族,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塑造周王贤明形象。
2.【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秦始皇在全国三十六郡的长官设置上,仿效中央政府,用“守”、“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地方民政、兵事和监察,反映出秦朝时期,中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等“三公"分工明确,C项正确;
材料与君主专制制度创立无关,A项错误;
三省彼此牵制监督是隋唐时期才有的政治特色,B项错误;
秦朝时期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地方自主权力受到了限制,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
3.【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代行政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可知,尚书省负责各项行政事务的运作,而御史台负责国家的监察系统,各司其职,彼此制衡,故A项说法正确;
两个权力机构的权力难以实现平行和平等,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中并未涉及行政效率的问题,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
材料中体现不出监察权是最高层级,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尚书省负责各项行政事务的运作,而御史台负责国家的监察系统,说明两个部门各司其职,互相牵制。
4.【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统一后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及三公九卿制,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体系,管理体系严密,故A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行政效率是否得以提高,排除B;
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消除”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C;
题干未体现等级制度的固化,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建后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管制,政治管理体制严格。
5.【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题干“要由吏部主持,会同九卿、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廷无闲议”进一步强化对相关在任官员和新任官员的控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A正确。
题干并不能体现选官制度的多样化,排除B。
C说法绝对,不会史实,排除。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有:要由吏部主持,会同九卿、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
6.【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 ,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ABC选项表述正确,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7.【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铁农具的出现,生产力进步,使得土地所有制、社会阶层等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推动了社会转型,选项C正确;
诸侯争霸、土地私有制和“初税亩”的出现均会推动社会转型,但是不是根本因素,选项A、B、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推动社会阶层等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转型应从生产力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8.【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对贵族特权的触犯,结合所学可知,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触犯了贵族的特权,遭到他们的反对,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需要掌握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的分析理解,结合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的影响解答即可。
9.【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 商鞅变法中什伍连坐制的实行,使“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奖励军功则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得“家给人足”,故①②③正确;
题干没有反映出播诗书而明法令带来的影响,而且这一措施带来的主要是消极影响,故排除④。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商变法,解题的关键是“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家给人足”。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商变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孔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事正确的;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以及各国的改革,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故BCD项不符合材料的要求。所以答案选A。
11.【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材料中“自然为之也”体现了自然界万事万物有其自身规律,“何劳人为乎”意为没必要人为去干预,即老子所说的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故C符合题意;ABD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意义与影响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关于“仁”“礼”的思考。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乱不堪,儒家学者游历各国,希望统治者采用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故C符合题意;
A是政治上的发展趋势,A不符合题意;
B是经济制度,B不符合题意;
D是老子的思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13.【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提出加强君主的权威,可以增强国力,从而结束分裂,实现统一。这些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材料强调统治者的驭人之术,严刑峻法并不构成主要原因,A不符合题意;
选项B是韩非子的思想得到统治者认可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
选项C不符合史实,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法家思想。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认识到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权威,这有利于实现大一统的专制国家,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4.【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从材料“汉武帝时期”“培养《五经》博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学发展,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故A项正确,D项错误;
中央官学不是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
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学发展,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
15.【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 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之下的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各种社会思潮学生中间流传,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汇集一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D项符合题意;A、B、C项时期都没有激进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6.【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1912—1927年间,批准注册的工商业企业数量很大,平均每年达到100多家。另外,1913—1928年间,规模超过30人的工厂逐年激增。这反映的是民国前期工商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其数量体现了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仅反映了工商业企业的数量,没有体现“工业布局”、“工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故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1912年至1927年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数量迅速增加可知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17.【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是对学习内容的表述,属于表现,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原因;学习西方先后出现三个层次的变化,根本上是由于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加深,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变革先后出现不同的需要,B项正确;政府的推行力度不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中国的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与“器物”和“制度”层次无关’D项错误。
【点评】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西近代化的路径是不同的。西:思想——制度——器物;中:器物——制度——思想。
18.【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B据材料提到,五四运动……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无产阶级革命,故正确。
A武装革命,没有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故A错误。
C民族革命,也不符合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背景,故C错误。
D国民革命,在1924年发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难度较小。
19.【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 ABC与题干中的地点明显不符,ABC均不符合题意;中共一大在上海(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召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浙江嘉兴南湖”。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的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说明了近代中国民主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艰难的,故A项正确;
辛亥革命的时代局限性是没有明确的反帝,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恰恰说明民主共和没有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和袁世凯称帝时还未出现军阀割据,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过程,还要搞清楚资产阶级维护共和的斗争。
21.【答案】(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
(2)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深刻影响后世。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 (1)据材料“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中央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各司其职,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故答案为:
(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
(2)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深刻影响后世。
【点评】 (1)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汉武帝的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答。
(2)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结合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作答。
22.【答案】(1)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目的:富国强兵(驱使人民为兼并战争和增强国力服务)。
(2)强国之道:官僚机器高效运转形成秩序和强权。认识:剥削压迫人民(或造成“其民不人”)。
(3)略
【知识点】商鞅变法;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 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结合商变法的内容可知,措施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
第二小问的目的,结合所学可知,目的是富国强兵。
(2)第一小问的强国之道,依据材料二“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可以得出强国之道是官僚机器高效运转形成秩序和强权。第二小问的共同认识,依据材料二“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依据材料三“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可以得出共同认识是剥削压迫人民。
(3) 本小问的立足点,依据材料一可知,反映的法家思想;
依据材料二可知,反映的是制度;
依据材料三可知,反映的是民本思想。
故答案为:
(1) 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目的:富国强兵(驱使人民为兼并战争和增强国力服务)。
(2) 强国之道:官僚机器高效运转形成秩序和强权。认识:剥削压迫人民(或造成“其民不人”)。
(3) 略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商鞅采取弱民强国的措施及其目的;秦的强国之道以及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需要掌握商变法的内容。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