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完善教案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4、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名句)学生课前齐读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枚《山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今天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二、破题感知,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
“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
明确:“故都”与“北平”相比,都能表明“地点”,但“故都”一词“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能营造出沉静、寡淡的心境,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秋”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三、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应该说江南也是美的,且作者大部分时日在江南度过,为什么不写江南的秋呢?
明确: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给作者的感觉是“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说明了南国的秋比不上北国秋的味。且文章结尾也写道,“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正是用对比手法,写出南国之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遗憾,衬托出故都秋的醇厚与浓郁。
2、文中哪些语言流露出作者对故都“秋”的无比喜爱之情呢?
明确: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3、那么北国的秋在作者看来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明确:“清”、“静”、“悲凉”
4、作者通过哪些景物写出故都秋的这一特点?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
明确:写了牵牛花、槐树、落蕊、秋风秋雨、秋蝉、枣树等,通过这些景象让读者去体会故都的“秋味”。
5、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请大家想一想并相互交流,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为什么?
明确:要让读者产生共鸣,就应写大家所熟悉的事物。陶然亭、钓鱼台、潭柘寺等地方都是名胜古迹,但很多人不一定去过,且游者众多,太闹,与文中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特点不相一致。
通观全文,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6、作者像一位丹青妙手给我们描绘了五幅图画,具体展现了故都秋的这一特点,请用三个字给五幅图画命名。
明确: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师:下面我们就重点来领略这五幅图画的美妙之处。
提示: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静、悲凉。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三、赏析景物描写,把握文章的神,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示范鉴赏第一幅:秋晨图
1、散文一定要多读,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明确: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可与天公媲美;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抬头望碧空,俯对牵牛花,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
师:画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虽然作者选取的都是平常之景,但秋的美、秋的情趣却完全整合在这蓝天白云之中,让人感到几分悠闲与惬意。
2、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景象中有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蓝色给人以宁静、深远之感;白色给人以素雅、纯静之美),还有秋草。这些景物都给人以清凉疏朗的感觉,再加上泡茶坐观、静对花朵的清闲之人,进而塑造出一幅恬淡、优美的画面来。所有这些,正是故都秋味中“清、静”特点的完美体现。
2、学生分小组自由赏析余下四幅图画,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句式表述出来,并略加分析
3、小组代表发言,师生评价
鉴赏第二幅:秋槐图
设想你就是作者,你就漫步于这一个落蕊满地的街道,你有怎样的感觉?
清静、闲适 (自由自在的漫步,脚踏落蕊无声,边走边看扫帚留下的丝纹……)
作者为什么从扫帚的丝纹中有细腻、清闲和落寞之感?
细腻——丝纹细、密,作者看的那样细心,那样认真。
清闲——(1)行人少,扫帚留下的丝纹真真切切。
(2)慢慢的走,细细的看。
落寞——由落蕊而想到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亦有人生之秋的感觉。
教师点拨:从槐树的落蕊中“一叶知秋”,不仅仅感受到了自然的秋天,更感觉到了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也正是这种清闲,使他苦闷,使他落寞,所以深沉也在这些地方。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都寄寓于一年将尽、天气转凉的氛围之中,这就是好文章的极致。一幅秋槐落蕊图,能读出眷恋、向往、赞美之情的同时,也不乏让人感受到悲凉、孤寂之味。
鉴赏第三幅:秋蝉图
“蝉”是寄托多样人生感怀的重要意象(出示诗句)
我从秋蝉衰弱的残声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静、悲凉的特点。
教师点拨:作者笔下的秋蝉衰弱的残声唤起了关于生命漂泊与衰亡的感喟。而且,这北国的秋蝉,还因为树多屋低的缘故而到处都能听到它们的啼唱,而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市井小民所熟知,体现了作者审美趣味中生活化、平民化的一面。
鉴赏第四幅:秋雨图
为何要写都市闲人?
明确:一般来说,都市生活的节奏是紧张的,身在都市而“闲”的人,就显出了一种情调,尽管他们是些没有多少身份和地位的平民,不一定有多少高雅的文化修养,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那一份淡然而悠远的态度,却为高雅的文化人所欣赏。
为何突出闲人们的答话?
明确:因为它触动了自己内心隐秘的伤痛:天气转凉,一年将近,人到中年,光阴几何,尘满面,鬓如霜,一切还在飘零之中。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秋风秋雨、凉意萧疏的氛围中。
鉴赏第五幅:秋果图
6、仿句作结: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在小院的每一朵牵牛花上;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四、合作探究:
1.这五幅图给读者展现了故都秋的“清、静”之美,表现出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和眷恋,为什么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呢?(结合作者的自身经历分析)
明确:1)不逢北国之秋已十余年了。
2)作者青年时期曾随兄留学于日本,饱受民族的歧视和凌辱,所以对故都的秋更增几分眷恋和热爱之情。
2.郁达夫钟情于“秋”的“清、静、悲凉”之味, 那么在你十几年的人生之旅中,你品味出的 “秋”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回答)
示例: 我眼中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园里,果实累累,瓜果遍地。 成熟的国树上挂满了红通通的苹果,黄灿灿的桔子,玛瑙般晶莹透亮的葡萄。果园里不时传来一阵阵欢乐的笑声。 天夜里,农民伯伯们在收割着成熟的庄稼。 被太阳晒得通红的脸挂满了辛勤的汗水, 流露出灿烂的笑容。
我眼中的秋天是绚丽多彩的, 秋天是金黄的,一片片枯叶飘落下来,多么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辽阔的田野金黄黄的,秋天是蓝色的, 天空湛蓝湛蓝。 秋天是红色的,满山的枫叶火红火红。
我眼中的秋天是凉爽的,大街上不时吹来一阵阵凉风,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不再像夏天那样汗流浃背,浑身湿漉漉的,也不像冬天那样穿得很多衣服。 这正是我们和大自然接触的大好时机。有时在风中还能感到一点凉意。
五、迁移训练
师:我们从色彩等方面鉴赏了郁达夫笔下的秋景。郁达夫写景、状物、抒情选取的景物多带有凄凉、破败、萧瑟的特点,这种选景手法在别的作家作品中也有,你记得哪些?马致远的《秋思》似乎随意拈来几种景物入诗,便做成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我们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牌,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写一首小诗,过一下当诗人的瘾。
参考:长草小院牵牛,槐蕊枣树驯鸽,残蝉风雨人声,故都景物,胜过南国许多。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
六、教师小结
郁达夫爱故都的秋爱的如此深切,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拥抱秋,用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溶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与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位有心人,只有平日对生活的细心体悟,才会有独特的感受,方可写出好的文章来。(共27张PPT)
“故都” 指哪儿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故都的秋
一、学习目标
1、分析五幅秋景图,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
2、学习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的悲凉、伤感之音。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幼年贫困而发愤读书。精通日语、英语、德语、 法语、马来西亚语。 1921年与郭沫若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 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罪恶,表露了内心苦闷。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在小说和散文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个人生活的轨迹,也深深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有那个时代的感伤情调。
二、作者简介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背景介绍
混沌hùndùn:无知无觉状。
一椽chuán:一栋。椽,椽子。
落寞:寂寞、冷落。
歧qí韵:不相符合的读音。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秋士:指到了晚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廿niàn:二十。
2、“故都的秋”体现在哪里?
4、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的?
3、本文的行文结构是怎样的?
五、 整体感知
1、深受作者眷恋的“故都的秋” 有何特点?请找出全文的文眼句。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冷、清幽、清闲,寂静,悲凉)
1、深受作者眷恋的“故都的秋” 有何特点?请找出全文的文眼句。
2、“故都的秋”体现在哪里?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来体现故都的秋的。
你能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五幅秋景图吗?
小院秋晨(秋晨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斜桥话秋)
秋果胜景(庭院秋果)
3、先总写(1-2段)再分写(3-12段)最后又总写(13-14段)。
3、本文的行文结构是怎样的?
4 、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
4、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的?
开头和结尾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用意何在?
强调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直接抒发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故都的秋
小结:
总起
分写
总结
1、对北国之秋的感受
2、对南国之秋的感受
记叙
议论:
1、秋院图
2、秋槐图
3、秋蝉图
5、秋果图
4、秋雨图
清、静、悲凉
1、对比南国北国之秋
2、热爱痴迷故都之秋
抒发神往眷恋之情
流露忧思落寞之感
情景交融景人合一
六、思考探究
1、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绘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
2、作者为什么写故都旧院的秋最详细?
3、《故都的秋》是怎样开篇和结尾的?
5、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4、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为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别具慧眼而捕捉了如下画面: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胜景。
写秋院: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看碧绿的天色、听驯鸽的飞声、细数丝丝日光,是人的静处,也是心的悲凉。而牵牛的朝荣潜藏了作者的落寞。
写秋槐:脚踏落蕊,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感出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是境的静谧,更是心的沉静。扫街的条条扫帚丝纹,便平添了心的悲凉。
1、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绘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
写秋蝉:嘶叫的秋蝉,是景的衰飒。还有蟋蟀、耗子,它们都是家家户户的家养,这使居所有了沧桑感,是境遇的悲凉。
写秋雨:雨声息列索落、都市闲人穿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有境的冷清,也有心的悲凉。念“一阵”错如“一层”,更使凉意彼此传递。
写秋果:枣子淡绿微黄的颜色,是北国的秋的基色。枣树叶落枣子红完,
最是北国清秋全盛将尽,清静中果子颜色渐浓,终至西北风起,也不无凉意。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无处不在。
普通的旧院落,在北平最具居家的代
2、作者为什么写故都旧院的秋最详细?
表意义,它固有的清静以及沧桑味,再配合这故都秋意,其色彩就格外浓烈起来。写北国旧院落还可说明秋意无处不在,也表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文章开篇就点明了北国的秋的这种不同韵味,并将这种“清静悲凉”作为情感线,使贯穿全文。开篇和结尾都采用了对比手法,其目的是抑彼
3、《故都的秋》是怎样开篇和结尾的?
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
感受:同为秋,北国胜江南。末了,回扣开篇,作者热爱北国的秋的情感得到强化。
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
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4、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一是以情驭景,色彩独特。作者所处的时代给他在心理上投下忧郁冷寂的阴影,他想追求“清净”的生活,内心又有无从摆脱的“悲凉”,因此在他的笔下,北国的秋带有郁达夫式的主观色彩,写景也以冷色为主。
二是随感取材,布局巧妙。作者从北平名胜写起,逐一展开秋院、秋槐、秋蝉、秋雨、
5、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秋果等风物的描写,主观上的读秋、尝秋的意味非常浓烈。行文兼顾“故都”“秋”的两个元素,自然、人文气息并重,且收放自如。
六、欣赏品味“语言美”
1、品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
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分号后的三句话,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辅以结构助“得”,形式整齐划一,有种整齐的美感。作谓语的形容词,“慢” “润”“淡”,表现的都是平淡细腻的意味。
2、品味“秋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是合适的”。
拿名花与美酒与秋作比,说明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半开”不美,“半醉”没味,江南的秋就像这半开的花,半醉的酒,让人“赏玩不到十足”的秋意。
3、品味第13段“南国之秋,……黄犬之与骆驼”。
黄酒之与白干一个温和一个刚烈,稀饭之与馍馍,一个稠润一个硬实;鲈鱼之与大蟹,一个细腻,一个鲜美;黄犬之与骆驼,一个灵活一个沉稳。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秋的平淡北国秋的浓味;稀饭之与馍馍,比喻淡薄和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柔软和刚烈;黄犬之与骆驼狭小和范围大。这个比喻在味觉角度又从不同方面写出了故都的秋的浓烈深长,敦实厚重。通过对比,以南国的慢、润、淡烘托故都秋色的秋味浓厚。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颂扬,眷恋之情。
这是一篇悲秋之作, 而作者并非为景写景,为文造情,而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作者将时代的阴影、个人的悲剧融入到秋景之中, 这种故都的秋的“ 清、静、悲凉” 的特点其实是作者内心“ 清、静、悲凉” 心境之秋的折射; 是北国之秋—— 不, 是当时整个中国“ 清、静、悲凉” 的社会现实的浓缩。
第12段:“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 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 幽远, 严厉, 萧索的感触来的。”
故都的秋的特点是 (四个字)。
清在 (两个字);
静在 (两个字);
悲凉在几乎每一处景物上。
本文情与景的关系可以说是 (四个字)。
作者的感情落寞悲凉。在感情的统率下,景和感情协调,景的修饰语也和感情协调,如:租人家一椽 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 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 天下驯鸽的飞声……或在 壁腰中, 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 朵。
清、静,悲凉
秋色
秋声
以情驭景
破
浓
青
破
静
蓝
八、课堂练习
2、以《秋》或《雨》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通过对雨景的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伤、喜悦、愤怒、惆怅等。)
九、布置作业
1、完成《世纪金榜》相关练习。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破屋小院浓茶,
碧天蓝朵黄枣,
驯鸽鸣蝉落雨,
槐蕊铺地,
快乐人在故都。
天净沙·秋思
破屋小院浓茶, 碧天蓝朵黄枣, (秋色) 驯鸽鸣蝉落雨,
槐蕊铺地, (秋声) 落寞人在故都。(情)秋声 秋色 秋滋味——《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浙江上虞春晖中学 钱林波
教学设想:
1通过“改写”,让学生在不同言语形式的比较中感受语言节奏的变化,深入领会
散文语言调子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味。
2引导学生体验文字中的“声音,色彩,气味,触觉”等细微的感官描写,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效果——清、静、悲凉。并用一首“小令”来进行再创造。
3通过“互文对读”与背景介绍,还原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本的独特蕴涵。
师:秋天到了。在这样一个秋天,看到一个“秋”字 ,你会想些什么啊?
生:天气凉快许多,秋高气爽,感到精力很充沛。
生:校园风景更漂亮了,晚饭后,我很想在后校门外多呆会儿,看看山,看看水。
生:我想到了野餐和秋游,绍兴大香林就很好。(不少学生应和)
师:秋,总会给人们带来各种情感反应。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写哪儿的秋呢?
(学生齐答)---北平。
师:元明清的三朝皇都,政治文化中心。题目为何不直说“北平”,而说“故都”呢?不会是随意的吧?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觉得“故都”二字更多一种感彩。就像我们称“春晖中学”为“母校”一样。
师:说得好。故者,旧也,历史悠悠,岁月沧桑。都者,大也,人海茫茫,一身漂泊。汉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总是附带着些什么,“故都”二字比“北平”,就多了某些情味和色彩吧?读过课文,你知道了作者其实是表达对故都之秋的某种感情,文中有哪些语句是直抒其情的?
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师:这首秋天的恋歌多么深沉啊,“爱”是需要理由的。这故都的秋,作者到底爱它什么呢?
生:清 静 悲凉
师:第1节作者谈了对故都之秋的整体印象,我们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我把这节文字稍作修改,请看投影。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都很好,可是北国之秋却特别的清静和悲凉。我从杭州赶到青岛再赶到北平,就是想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师:老师这么一改,是不是更简洁利落一些。与原作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句子长短不一样,课文中短句很多。
生:课文中停顿用得很多。还有反复的语句很多。比如:“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师:对,停顿和反复。比如“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一句就很典型。我们体会一下,这两种表达意思差不多,到底区别在哪里啊?
生:他的语调比较慢,好象很忧郁的样子。
生:原文读起来是好象慢一些。忧郁,倒不一定。我觉得“可是啊”一句很明显有抒情感叹的味道。
师:对,深沉咏叹的调子。同学们读我的修改稿,很平淡。再用心读读原文,体会一下作者是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语调说话的呢?我来读两段。
(教师范读)
师:你是不是不由自主的被带入一种舒缓,平静,略略感伤的氛围里了。可见,这不是一般的日常话语,而是抒情话语----艺术语言。抒情散文的语气语调太重要了,作者首先就是用这种声音节奏来感染你,打动你的。接收不到这种声音讯息,也就是半个“文盲”了----文学鉴赏之盲。就像一个乐盲去听莫扎特的小夜曲一样,一定莫名其妙。
生:老师,你能不能再读一遍。
(师再读一遍,学生也跟读一遍。)
师:这是全篇的调子,平静舒缓,略带忧郁。一开篇,作者就概括了北国之秋的3大特点-----(学生:齐声--清 静 悲凉。)
接下去,3-----11段,就用他这种独特的语调从容地描绘了几个画面。你自己读读看,读到什么样的感觉呢?边读边划。记下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诵读, 交流体会) 教师小结 5个画面:(关键字板书)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师:除了语气,句式外。我们还要特别留心画面传达出来的效果----声音,色彩,气味,触觉。作者似乎调动了所有的感觉器官,我们正是从这些细微的地方读出了清、静、悲凉。
师:这幅 “秋院图”有声有色。不妨闭上眼睛,听我读一段,你来充分地想象。
(教师朗读。)
师:你得到的是怎样一个画面呢?
生:冷色调。碧绿,青天,连牵牛花也是蓝色,白色。很安静,只有驯鸽的飞声。
生:作者用了一些形容词,“一椽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让人感受到一种衰败萧条的气氛。
生:我觉得“人”也是画面的一部分。他喜欢破屋,浓茶,蓝花,还有尖细的秋草。
“向院中一坐”,看看天色,听听鸽声,静对着喇叭花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特别是“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些举动可以看出,他很安闲或者很寂寞。
师:你的感受力真好。作者描述画面中所流露的心情意绪,你也感受到了。在下面“槐树落蕊”一节是否也可以这样品评一番呢?
生:老师,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写“扫帚留下的丝纹”,而且还很有感慨的样子。
(不少学生点头表示同感)
师: 你早上来教室,看到值日同学在扫地,注意了扫帚留下的丝纹吗?你会“落寞,深沉”地感慨一翻吗?
生(大笑)没有,没有。
师:那你认为怎样的人才会去对这扫帚的丝纹大发感慨呢?
生:可能他比较寂寞,要么比较空闲吧。
师:寂寞,一个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才会同自然作这样最深切的交流。作者描写了秋院与落蕊,饱含情感。还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还有写秋雨的那段特别有味。
师:那么,大家齐声读一读。
(生齐读。)
师:“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这是多么爽朗利索的雨啊。就该是“息列索落”,不是“噼里啪啦”——那太猛,像夏天的暴雨。不是“淅淅历历”——那太柔,像江南的春雨。
生:作者写秋雨之外,为什么还要写到都市闲人呢?
师:你可以体会最后一句“天可真凉了——”。作者特意加了一个注,“这个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想想看,该怎么读。
(许多学生拖腔朗读。教师示范。)
师:一声长叹,写出寻常巷陌,都市闲人的散淡悠闲,作者在这些地方找到了“秋的味道”,我们也要仔细体会其中所流露的深沉落寞之情。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曾学过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学生齐背)----用意象罗列的方法酝酿了一个很美的意境,我们把这5幅画的关键词稍加连缀,也是一个美丽的小品。试一试。
(学生尝试,各有精彩。)教师示例:
浓茶小院破屋,青天鸽声槐树,残垣秋草蓝朵,落蕊满路,寂寞客在故都。
师:平民小院 , 寻常巷陌 , 都市闲人,就是这些寻常人事,“清 静 悲凉”让作者由衷地喜欢和眷恋。那么,你喜欢这样一个秋天吗?为什么?
(许多学生摇头)
师:人在秋天,清静或许是人的同感,那作者又为何会有这种悲凉的感受呢?作者明明一再宣称喜欢这故都之秋的。
( 学生思考,并显迷茫神色)
师: 以我们学过的课文为例:
一位指点江山的热血青年眼里的秋天是这样的生机勃勃----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位老病孤愁的诗人又是这般深沉感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位山居的隐者却如此轻轻咏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可见,笔下的风景总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密切相关。王国维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就是经典的说明。
我们来了解作者郁达夫及写作背景。
1933年4月,由上海去杭州,逃避政治高压,远离文艺界的人际纠纷,本意是想隐居。但很快就发现杭州一隅也绝非世外桃源,这样要捐那样要税,当时北方战云密布,东北沦陷,日寇开始觊觎整个华北,内忧外患中,他用诗句来寄情“烽火漫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
此后一年多,表面上看他似乎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或留恋诗酒山水,品茗赏花,闭门读书,然而实际并不轻松。一方面,卖文为生,不能不写一些应酬之作。一方面,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知识分子,有责任有良知,又无法忘怀世事,逍遥度日。“故都的秋”中“抑南扬北”,实际上也就是对自己身在南国。“混混沌沌”虚度光阴的苦恨和鄙视。一个知识分子,在这个多事之秋,终于到了这渴望已久的北国,心情是复杂的。文章那种“悲凉”更是个人身世和时代环境的投影。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再来比较一篇同学作文。(投影学生严芸芸作文,比较色彩﹑ 声音等。不谐之处集体讨论修改。)
布置作业:
探究性学习《秋》。见课后思考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