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下面请看电影
《辛德勒的名单》片段,看看纳粹法西斯是如何处理大屠杀后成千上万的受害者的。
1945年1月27日,席卷波兰的苏联红军在波兰南部克拉科夫的奥斯维辛小镇发现了一座用铁丝网围起的集中营,当时有7000多人,他们大部分是犹太人。所有人都表情呆滞,瘦弱不堪,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此为外人所知。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它在1939年修建。到苏联红军解放时为止,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这里成为了犹太人永远的“噩梦”。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这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纪念馆吧。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整体感知
请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从作者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
文章哪些描述是让人触目惊心的?在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怎样让人惨不忍睹的惨无人道的事实?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
1、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
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通过他们的一系列行动神态来反映惨绝人寰的历史事实以及他们内心的感受。如:
“惊惧万分”、“张大嘴巴”、“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用恳求的目光”等描写,开启了想象所带来的一份无尽的恐怖。
2、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
“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这里进行集体屠杀”
“用人体做各种试验”
“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
“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
“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
“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
“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以上的描述足以说明奥斯维辛集中营充斥着杀戮,惨无人道,是名副其实的“死亡工厂”。
让人最受震撼的是:
孩子们追逐游戏、
雏菊花怒放 、
温和的微笑……
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
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原来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顽强!
下面,请看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拍摄的照片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门上的格言非常著名: “劳动意味着自由”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焚尸炉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的德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触目惊心——大批的犹太人尸体。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死时的姿势。
纳粹警察正在对大规模“解决”后
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
一半不到,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解放后
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苏联摄影师尤金1945年在奥斯维辛
集中营拍摄的照片
二、精读品析
“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高尔基
细读课文,
品析细节,
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
合作、探究、讨论:
1、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
点拨、明确:
“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的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
2、整篇文章是否都是压抑沉重的,在这种灰暗色调之中,有没有一些亮色让我们看到一丝光明?
品读细节 品味精彩之一: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品读细节 品味精彩之二: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 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三、感悟提升
再速读课文,理解“奥斯维辛没 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
合作、交流,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3、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声明的“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能最终获此殊荣,并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1、明确: 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明确: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回答第3小题,请先看下面两则时事新闻:
11月1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正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新华社记者 刘建生 摄
暴雪致湖北逾百万人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过亿元
中新社武汉十一月十七日电 (记者 艾启平)受冷空气南下影响,十一月十五日以来,湖北省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目前,灾害已造成湖北省二十一个县(市、区)一百一十六点八二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一点四四七亿元人民币。
3、明确:
我们平时所见的新闻大部分是相对客观的报道;本文记者罗森塔尔则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本文是主观性很强的报道。
课堂小结:
十四年的岁月长河,流走了数不完的鲜花和果实,流走了想不完的梦幻和希望,但流不走的是人们对法西斯鲜血淋淋的记忆,流不走的是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的奥斯维辛对未来的昭示。这里不该再有什么新闻了,新闻也不过是过眼烟云,能让历史昭示未来,这难道不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吗!
四、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选文 ,并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选一个角度写一则阅读感受,不少于300字。(课外完成) ①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②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
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实在不能不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了。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中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
③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她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④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
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⑤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⑥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牢记历史,
珍惜今天,
祝福明天!《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展示第1张)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向大家展示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点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1的第一册第四单元是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新闻特写两篇,报告文学、通讯各一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新闻特写,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第二篇。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经典之作,它获得了1958年的普利策奖。《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描述了曾经是德国法西斯的 “杀人工厂”,如今却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的情形,似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出,然而在这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却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罪恶与善良的对立,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写出了没有新闻却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课件展示第2张)
2、说教学目标
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既应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品读文章,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
(2)细心领悟,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3、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是如何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把握文中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对新闻特写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在课堂上,鉴赏应该尽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习惯。因此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问答欣赏法、探究式学习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以图片导入新课:(课件展示第3-13张)
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25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课件展示第14张)
第二步:作者简介。
先由学生查资料介绍,老师再补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步:阅读全文,品味文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把握文中的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并且讨论问题:
合作探究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课件展示第15、16张)
2、在课文的第一段中,哪一个词表示了作者的惊讶 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课件展示第17、18张)
分析鉴赏(阅读第三至第六段,思考:)
1、在第三段至第五段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血腥的历史,他谈到了集中营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年纳粹在集中营里的暴行。
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逐渐走近了那个如今美丽曾经恐怖的地方。
站在集中营里,身为记者的罗森塔尔又有了一种什么感情?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课件展示第19、20张)
2、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课件展示第21、22张)
3、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课件展示第23、24张)
4、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课件展示第25张)
5、揣摩: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课件展示第26张)
6、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课件展示第27张)
拓展研究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课件展示第28张)
第四步:布置作业
阅读《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两篇新闻,课外自己再查资料,谈谈对此的看法。(课件展示第29-35张)
四、说板书设计
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授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根据授课实情,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课件展示第36张)
五、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后,能领会到作者打破新闻写作的限制,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其中的写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被共同营造的氛围深深感染。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会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通过比较阅读《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并深入查阅资料,又从理性上对纳粹法西斯的罪恶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对当今时代有了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