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最新教学资料:《沁园春 长沙》(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最新教学资料:《沁园春 长沙》(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2 22:41:38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桑梓,指家乡)
下关职教中心 邹志红
悟“言”:正音释词
1、字音 :
(1)沁园春( )
(2)峥嵘岁月( )
(3)百舸争流( )
(4)怅寥廓( )( )
(5)挥斥方遒( ) (6)浪遏飞舟( )
2、字形
橘子 头 百 争流 自由 来百侣
书生 激 文字 浪 飞舟
岁月
qìn
zhēng róng

liáo
kuò
qiú
è



峥嵘
意气



词朗读时的节拍停顿
(1)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
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
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领字后面要停顿。
如:看/万山红遍;恰/同学少年。
(4)四字句按“二二”停顿。
如:湘江/北去;层林/尽染;
悟“言”:指导朗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毛泽东
快速浏览诗歌上下阙内容。概括上阕和下阕基本内容。
上阕写眼前之景及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
理清思路
写景
抒情
词中勾勒了哪几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概括主要内容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悟“境”赏析意象,品味意境
1、用自己的话把“独立寒秋”图描述成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
深秋季节 ,橘子洲头,立着一位英姿勃发的年轻革命家,他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水,凝重的眼光里透出无限遐思。
2、词中的 “独立” 改为“站立 ” 、“直立”好吗?为什么?
不能,只有用“独”字,才能展现出诗人面对滚滚北去的湘江水时所展现出来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诗人如何描绘这幅图,写到了
哪些景物?是如何写的?
远景
近景


静态景物
动态景物
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讨论“湘江秋景图”中,哪些字用的好?并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
第一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第二组: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第三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第四组:万类霜天竞自由










第一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写山之多,“遍”写枫林之广。
“层”写枫林之茂,“染”写树色之浓。
“漫”写出江水溢满之状,
“透”写出江水之清,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赏析诗歌,品味意境
第二组: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第三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用“击”不用飞,准确表现雄鹰翱翔的矫健姿态,用“翔”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的自由、像鸟儿一样盘旋的状态。
“竞”写出了万物的生机勃勃。
赏析诗歌,品味意境
第四组: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词中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意象,这些意象或广博或雄峻,烘托出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意境。
赏析诗歌,品味意境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胸襟情怀。
诗人忧国忧民 , 以天下为已任 ,表现了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胸襟情怀。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下阕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过渡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本部分突出了什么人的活动?由哪个字领起?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特点和精神?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蔑视功名利禄的豪迈气慨。
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
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国家责任感。
意气风发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赏析诗歌,品味意境
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设问 ,含蓄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用典,暗表心迹,要像祖逖一样,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暴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赏析诗歌,品味意境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 形象含蓄地给出“谁主沉浮”的答案: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赏析诗歌,品味意境
本词主要抒发什么情怀,表达什么志向
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志向。
悟“意”
本词通过对 的描绘和对
的回忆, 抒发出革命青年对 命运的感慨和以 为已任、蔑视 ,改造 的豪情壮志。
悟“意”
试归纳主旨。
湘江秋景
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
天下
反动统治者
旧中国
国家
反馈练习
⑴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què) 携来(xié) 百舸争流(gě)
B.奇葩(pā) 橘子(jú) 挥斥方遒(qiú)
C.岁月稠(chóu) 峥嵘(zhēng) 浪遏飞舟(è)
D.惆怅(chàng) 寥廓(guō) 沁园春(qìn)
D
⑵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回答问题
①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我孤独的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C.在这深秋的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
C
②对这首词上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头两句都省略了介词,应理解为“独立于寒秋,湘江向北流去。”
B.“万山”的“万”是概数,极言其多,“遍”、“尽”也是如此。
C.“长空”是形容天空辽阔,“浅底”是形容江岸边的水浅。
D.“怅寥廓”写出了因宇宙广阔引发的激昂慷慨的思绪。
C
④下列对词的理解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A.“层”字写出树林的高低远近;“染”字写出了树木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叶遍布的景象。
B.“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澄明的光与色;“争”字写出船只来往繁忙的景象。
C.“击”字写出了苍鹰飞翔高空的雄健姿态;“翔”字写出鱼儿在水中游动的自由与惬意。
D.“万类”写尽了一切生物;“竞”字写出了它们之间的搏斗。
D
1、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训练与指导练习
3、背诵本词
4、预习《再别康桥》
课后作业
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的如粪土一般。《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一、指导诵读。
朗读就体现着对词的理解程度。这首词,感情基调是深沉而豪迈,读的时候节奏要舒缓从容,表现出一种雄浑的气势。
比如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不能读快了,而应是从容镇定。青年毛泽东独立于江边,思绪渺然,感情的潮水随江水而北上。因此,要体现出一种深沉。”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也该读得响亮一些,以表现出无边无际的江面,‘百舸争流’更应该读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千帆竞发,这是何等的壮观!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唯有如此从容而气势豪迈的朗读,才能表现出毛泽东眼前那种生机勃勃的无边秋色!在这里,毛泽东已站在空中俯瞰地球的眼光向世界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你们读到这里,也应该把自己当作毛泽东,向世界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下阕回忆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可以稍微读快一些,以体现出一种青春蓬勃的生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应该读得这样激越而奔放。因此,读这几句我觉得节奏可以稍微快一些,一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应该斩钉截铁而英勇无畏,速度可以稍微放慢,尽量读的雄健一些:‘粪、土、当、年――万――户――侯!’最后一句更要读得激昂而豪迈:‘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少年学生时代意气奋发、忧国忧民、豪情万丈的思想体现。这些穿苍穹、树雄心;扬豪情、展雄风的诗句每每的读来,都能让人热血沸腾、豪气冲天。
二、读出自己,读出疑问。
(一)我们从毛泽东的诗词中感悟到什么呢?或者是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毛泽东,换句话说,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总体感受呢?
(二)如果拍一部反映青年毛泽东的故事的电影,以本词中哪个词或句子命名最好,为什么?
热播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
1、词中哪些句子展现了青年毛泽东及当年的同学的精神面貌?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群情激昂的词句。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找同学试读。
2、他们来到橘子洲头干什么?
他们不是来此观景赏月,饮酒弹琴,不是来弄风雅,谈恋爱来的,也不是一样来拍照片,摄录像来了。他们来谈论国家大事,来规划国家的蓝图,来抒发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他们可以做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视权贵如粪土一般。也就是把权贵当粪土。个人的荣辱安危名利都可抛弃,为了国家愿奉献所有。金钱算什么,万户侯算什么?就像粪土一样被抛弃在泥土中。
1913年,20岁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读着这几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和他的战友们在岳麓山上,湘江水旁,慷慨激昂,陈述志向的情景。让我们记住这几个形容青年人豪情壮志的好句子!有美好的年华,有青春的激情,有浩大的气势,有奋斗的欲望,有拯救民族兴亡的抱负。
(三)中流击水图
①中流击水:中流,江心水深处;击水,游泳。作者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之句。
用询问,引出诗人及战友们当年搏击波浪的画面,使词的收篇豪迈有力,富有气势,整首词昂扬激越的风格在结尾越发充分表现。寓意深刻,含蓄隽永。
一“击”一“遏”,其力至强,其神至壮,刻画出主人的激昂情态和凌云壮志。
胸怀开阔了,才能变得高尚,才能不是为了一已的悲欢而或喜或悲,青春的激情洋溢了,我们也才有可能去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然我们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和屋檐下的麻雀,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下片总结:一大批志存高远、一心发愤图强、报效祖国的年轻人,上下求索,他们更多思考的是国家的命运、是民族的未来、是他人的需求;那个年代的那群优秀的年轻人,他们胸怀鸿鹄之志,饱含忧患情怀,他们的身上铸写着中华民族的魂,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时尚的人。
上半片是否也有这样感情?
(四)独立寒秋图
“独立”,表明是一个人,虽为“寒秋”我却独自一人伫立在寒意的秋风之中,独立不屈的精神。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晏殊――独上高楼。
(五)怅问图
诗人在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世界,这国家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透过这一非同寻常的询问,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外电评论――一个诗人拥有一个中国。
(六)湘江秋景图
毛泽东将“寒秋”写得充满强烈的动感、强劲的力度、浓烈的色彩,艺术地描绘了秋色秋韵,揭示了秋力秋魄。
秋魂:动词――色彩(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生机(动感)生命力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作者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得如此生机勃勃,奋发自强,是有深意的。“秋”入诗人的情怀,多为悲秋,少有昂扬,如: 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欧阳修: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作者的这种独特的情怀和诗人的哪些方面有关?
与诗人的志向、胸襟、性格密切有关。(情-景)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三拓展深化
“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吴乔《围炉诗话》)。因此,作者境界不同,作品就有不同的风格,所谓“风格就是人”,“诗品出于人品”。毛泽东这首词雄奇奔放、慷慨激昂、豪迈爽朗、大开大阖、一气呵成,如奔雷掣电,吐月吞星,充满了一个青年政治家气吞八荒心怀四海的革命豪情。它所刻画出的那幅惊世骇俗的壮丽的秋景图,一反古人对秋的悲叹情调,直可令千古词人共折腰。它让我们领略到青春的呼唤,生命价值的归向。
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讨论]青春的真谛是什么?
1、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源泉在不息的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
――塞缪尔.厄尔曼《青春》(愿每位同学都能永远奏响生命的最强音)
2、“名人少年多立志”,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均是其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毛泽东16时的诗句:孩子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恰同学少年》片尾曲:
美哉潇湘伟少年,
踏浪湘江竞风流。
名和利,
莫问候。
书并剑,
到心头。
挥毫万山红,
举臂托飞舟。
美哉中华伟少年,
他日神州竞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