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最新教学资料:《雨巷》(教学实录+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最新教学资料:《雨巷》(教学实录+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2 22:41:38

文档简介

雨 巷
南充市白塔中学新校区 尹冰
[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品味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像的象征意义。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2、问题法。3、演绎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老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 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听完之后)
这首歌曲是根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烟雨迷蒙的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二 作者简介:(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作者)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成名于三十年代。是继徐志摩之后,我国现代诗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动荡的年代,个人的遭遇,使他在诗歌创作上经历了一个从歌咏个人悲欢离合到表现爱国情感、民族气节的发展过程。主要的诗集有《我们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其中,《望舒草》标志着作者艺术性的完成,《灾难的岁月》标志着作者思想性的提高。代表诗作,前期有《雨巷》,后期有《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的《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朗读感受,把握基调:
1、听配画朗诵
师:请同学们静听,听完后静静的思考,你感受到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生①:忧愁的。生②:哀伤的。)
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生:低沉的,感伤的。
师: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自由诵读全诗。
2、分析意象,深入赏析
师:好,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入手,诗歌为什么会有忧愁的情感色彩呢?
生思考,沉默。
师启发:我带着感伤忧愁的心情独处徘徊在哪里呢?
生齐声答:雨巷(意象1)
(紧接着,师出示雨巷图)
师:巷的特点是深,有诗作证: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这巷下着雨,江南的绵绵细雨,自然和愁联系在一起,有诗作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师:“我”的心情与活动的环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生讨论,回答: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
师:对,非常协调,那么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环境呢?
生苦思冥想,组织语言,一生表述:
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嚷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
师:×××同学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沉闷,压抑的环境气氛,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我”(意象2)的心情。
生:在这愁绪的梅雨季节里,在这阴暗狭长的巷道里,我一个人独自彷徨在雨中,孤独、冷漠、苦闷又忧愁……
师: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们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姑娘(意象3)
什么样的姑娘?
引导集体朗读第二、三、四、五、六节(提醒注意感情基调)
师:姑娘,是怎样的姑娘呢?
生:丁香一样的姑娘。
师:为什么说丁香一样呢?
生:丁香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
师:看到过丁香花呢?
生(全体):没有。
师:老师可以满足你们小小的心愿(欲去打无课件,又停),请你们猜测一下,丁香花应该是什么颜色的?
生(七嘴八舌):白色、淡紫色、黄色、很美。
师:应该是偏冷的色彩,是吧?
(生点头,教师出示课件:丁香图片)
师:(介绍):丁香花是一种很美丽的花,多为白色或淡紫色的,不妖艳,仲春时节开放,容易调零。因此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时常和愁怨的情绪相连结,历来被视为愁品。古代有很多诗人以丁香写愁,留下许多千古绝唱。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各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憬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
师:丁香是美丽 高洁 忧愁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中的女子不就是如此吗?可是诗中的丁香花和你们看到的还有不同之处,我们诗中的丁香花是指丁香花蕾。
生(部分):啊?
师:请从书中找出依据。
生(部分):“结”
师:很好。诗中的丁香花不是盛开着的,而是含苞欲放的,仿佛一个满怀心事的女子,把自己的怨愁层层地包裹起来。
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呢?生①: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生②静默地走近,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跃的,而是静静的,默然地走近。生③:叹息般的眼光,充满忧郁的、哀伤的。
师: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姑娘为何如此感伤?
生答:也许她是为心爱的人儿离她远去而苦恼心伤,也许她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许,也是为理想受挫而苦闷徨。
师总结,是啊,姑娘悄然飘过我的身旁,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那一声叹息里有太多的忧伤,她明亮澄澈的眼睛中满含着迷茫,然后,姑娘携着一陈淡淡的幽香,象梦境般翩然而逝,渐行渐行……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请你驻足,生命的漂泊请将我一起带上,然而姑娘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笆,走尽这雨巷……
3、再次朗读,深入意境,读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调。
四、结合背景,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问: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生略一迟疑)
师: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生顿然悟出:那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师:对,说得好,那么姑娘呢?
生: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
师:你有一个理想,我有一个理想,你有一个愿望,我有一个愿望,有时候我们以为理想越来越近简直就要实现了可就在即将实现的刹那它都与我们擦肩而过了,我们只能孤独,只能
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听朗诵,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现在, 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再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行上独行的妙处。
毕,师:“李社文章在,火焰万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忧伤的姑娘。
板书:
情感基调——幽怨低沉
雨巷——悠长 寂静 ——社会现实
姑娘——美丽 高洁 愁怨 ——美好理想
我——独自 彷徨 ——理想的追求者(共19张PPT)
作者:戴望舒
榕江县民族中学 罗铃龙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2、认识作者。
3、识记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划出节奏。
2、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雨巷、油纸伞、丁香和我这些意象,体味诗人感情。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朦胧、迷离、悠长、
沧桑、冷清迷茫、潮湿、
阴冷、阴暗、狭窄、
雨巷
美丽高洁;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叹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
花色为淡紫色或白色,淡雅脱
俗,芳香宜人。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丁香花
代赠(唐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浣溪纱(南唐 李璟)
手卷珍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点绛唇 素香丁香(宋 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丁香是忧愁的载体,是愁思的象征。
意象:寄予主观情思的客观形象
忧愁、幽怨和迷惘
丁香一样的姑娘
美丽高洁;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叹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
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原因探究
  作者用丁香姑娘等典型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忧伤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1. 失恋的痛苦
2、现实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四·一二”政变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3. 人生哲理
丁香一样的姑娘运用了象征手法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楼主]
有人认为《雨巷》是一首爱情诗,有人认为是一首理想诗,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沙发]
这首诗为我们呈现了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濛濛中,“我”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寥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心中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这姑娘却与“我”擦肩而过、转瞬即在小巷的尽头消逝。诗写得朦胧恍惚,既实又虚,没有将“我”无限的心事明白地道出来。“似乎在期待、追求着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却是那样的遥远而渺茫。”
[板凳]
其实,我认为此诗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表达“诗人对革命失败的苦闷与追求”的“政治”化了的诗歌。我认为它就是一首情诗。诗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没有从诗人身边经过,也至少从诗人的幻觉中经过。应该是实指,决不是什么“理想的象征”。诗人此时已22岁,为爱情写诗,难道不正常吗?
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姑娘”,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又忧郁的姑娘。这位“姑娘”是他要追求的“梦寐思服”的佳人。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里经过。我们尽可以去想象。
[三楼]
楼上真是浪漫。
单从字面上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诗的情感归结为对“姑娘”的朦胧的爱情,但优秀的诗作一般都可以有多样的解读。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它其实也表达了作者陷入人生苦闷时的彷徨心情,诗中可遇不可求的“姑娘”代表了作者追求又幻灭的理想。
1、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反复、顶真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增强了诗歌的抒彩,有音乐美。
艺术特色
2、《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雨巷》教学实录
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 王海霞
师:(在歌声中走上讲台)同学们,这首歌是我们青岛歌手江涛演唱的《雨巷》,它是由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雨巷》改编而来。也正因为这首象征主义诗歌,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随着诗人走进这细雨如丝的雨巷。(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赏析,希望我们能真正理解《雨巷》,并力争能当堂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篇诗歌,并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生自由大声地朗读)
师: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主要内容。
生:诗人在雨巷中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了诗人一种哀怨的情感。
师:概括的非常全面。我们已经学过现代诗《再别康桥》,我们知道,要读好一首诗,
需要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我来找一位男同学朗读诗歌,看能否把握好这三点。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完后请同学来评价。
(指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生:感情把握得还可以,但是,他读得有一些地方节奏把握得不太好。
师:哪个地方?那你认为怎样读更好?
(生读)
生:他有一个字读音不准。
师:对,除了这个字之外,同学们还应该注意这两个词语。
(师生齐读“彳亍”“颓圮”)
生:他读“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不太好。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么读?
(生读)
师:同学们觉得她读得还行吗?再请一位同学试试。(生再读,把握得还是不太好)
师:好像还是不太到位。下面我们听一听著名配音演员乔榛的朗读,看看他是如何把握这三方面的,请同学们小声跟读。(听配乐朗读,生跟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一节你认为乔榛处理最好的地方试读。
(指二生试读)
师: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都把握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生齐答“哀怨”,师板书),
那么,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这种感情的呢?请同学们跳读全诗,找出意象。
生:有“油纸伞”“姑娘”“雨巷”“颓圮的篱墙”。
师:这些意象可不可以合并?
生:“油纸伞”也是“姑娘”的一部分,“颓圮的篱墙”也是“雨巷”的一部分。
师:对,“油纸伞”还是“我”的一部分。(师板书“雨巷”“我”“姑娘”)
师:那么,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细读全诗,从文中圈画出形容这些意象的词语。(生读,圈画)
师:同学们预习的都不错,都已经圈画出来了。请同学们互相补充一下。
生:“雨巷”的特点是“悠长”“寂寥”。
师:好,(板书)从哪一节中找到的?请你读一读,看能否读出这种感觉。
(生读第一节,并不理想,又指一生读,有进步)
师:“我”其实是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又有什么特点?
生:彷徨,独自一人。
师:对,“独自一人”其实写了“我”是怎样?
生:孤独。
师:很好。(板书)从哪一节中看出来的?能不能读一读?
(生读第一节)
师:其实,还有一节也写了“我”,是——
生:最后一节。(指生读尾节)
师:对,首尾两节基本是一样的,只是将“逢着”改为“飘过”,这种方法其实在《再别康桥》中也学过。“轻轻的——”(生齐背《再别康桥》首尾两节)
师:这种方法是——
生:首尾照应。
师:对,也叫反复,可以产生一种回环美。
生:姑娘“像丁香一样”,第二节中写的。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读)
师:为什么说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同学们知道丁香是什么颜色的花吗?
生:白色,紫色。
师:但是,有的同学们没有见过,我们一起看看图片。(师展示丁香图片,并指生读介绍文字)
师:那么丁香花到底有什么样的意蕴?其实李商隐和李璟就曾经将丁香写入他们的诗中。请同学们齐读诗句,不必读作者。
生:“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师:那么丁香花到底有什么样的意蕴呢?
生:愁。
师:对。也就是说,写姑娘像丁香一样,就是写姑娘的特点是——
生:忧愁。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了姑娘的特点?
生:冷漠、凄清,又惆怅。(师板书)
生:凄婉迷茫。(师板书)
师:诗人希望逢着这样一个“姑娘”,那么,真的有这位姑娘吗?
生:没有,是想象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一节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师:那么,在想象中,姑娘是否停留下来或者和诗人结伴而行了呢?
生:没有。
师:你是如何得知的?
生:第五节中,“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师:对,而且是“静默地——”
生:“远了,远了”。
(指生读4、5、6节)
师:她只是“默默地走近”又“静默地远了”,只是“像梦一样地”从“我身旁飘过”,最后“消散在雨的哀曲里”。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虚拟这样一位姑娘?既然虚拟了,那又为什么要让她只是从我身旁飘过?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位丁香姑娘到底指什么?
生:我认为丁香姑娘只是诗人的一个希望。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
生:第一节中写道“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师:对。还有其他的依据吗?
(生沉默)
师:诗中写姑娘除了像丁香一样,还像什么?
生:像梦一般。
师:“梦”是什么?
生:梦想,理想。
师:在《再别康桥》里也写到了“梦”,“那榆阴下的一潭——”(生齐背《再别康桥》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徐志摩的“梦”是“彩虹似的梦”。那么,诗人的梦想有什么特点?
生:忧愁,迷茫。 
师:你觉的诗人的梦想是什么?
生:希望社会更好。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
生:根据当时的背景。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知人论世”。(师出示有关背景资料,指读)
生:本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中,诗人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茫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师:现在再来理解:诗人为什么要虚拟这样一位姑娘?既然虚拟了,那又为什么要让她只是从我身旁飘过?
生:因为只是诗人的一种希望,而且这希望又是朦胧的。
师:也就是说,诗人内心迷茫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反映在笔下,就形成了这一个独一无二的哀怨美人——丁香姑娘。正因为情绪与希望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所以这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才会只是虚拟的;也正因为当时诗人的情绪是迷茫的,希望是朦胧甚至是渺茫的,这位姑娘才是哀怨的,才是迷茫的。虽然这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虚拟的,但是却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这就是诗人当时的心境,但是诗人并没有绝望,这位姑娘飘走了,他却还是一直在追寻,这从最后一节中也能看出。而且,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诗人也做了不少的工作,他的生活和风格都变得积极明朗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心境。
(生朗读体会)
师:优美的诗歌需要我们背诵下来。下面老师来背诵诗歌,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心中默背,并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师配乐有感情地背诵)
(生齐背第一节)
师:请同学们课外自读戴望舒其他的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下课)
教学反思:
总体上,我认为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需要氛围,需要与学习内容一致。
讲完之后,再来回味这堂课,心里依然回响着学生最后的掌声,依然被那种“忧愁”笼罩着,久久沉浸在那感伤的音乐中。我想,这可能是我这堂课设计的最大目的:让课堂在一种与诗歌相符的氛围中进行。所以,我在设计这堂课时,用了多种方法试图将学生带入到一种氛围中,带入到诗歌的意境中。
1、歌曲导入。《雨巷》这首歌的演唱者江涛是青岛歌手,歌词是由诗歌《雨巷》改编而来。这些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初步带入情境中。
2、名家朗诵引导。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课堂气氛渐渐地在学生的分析和部分试读中消失,此时,适时地引入朗诵名家乔榛先生的朗诵,让学生跟读,可以将课堂气氛再一次营造出来,再一次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而且,学生确实在有感情地跟读着,渐渐地融入诗歌的意境。
3、教师配乐背诵。在分析诗歌意象时,学生不断地朗读;但是,毕竟学生朗诵的素质还是有一点差距。所以,在分析把握了诗歌的主旨之后,教师配乐有感情的背诵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二、教学立足文本。
当下,许多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总是凭感觉,不注意让学生从文本中找依据;在理解文本主旨时,完全依赖于时代背景,似乎没有背景就不能把握主旨一样,把学生带入一个“贴标签”的误区。我认为,虽然许多文本不能离开背景,但是背景只能作为一个依据,可以去印证文本的主旨或作者的感情;而这些都应该在文本中有暗示。《雨巷》中的“姑娘”象征着诗人的一种“理想”,而且这“理想”是朦胧的、迷茫的。其实,这些内涵不必结合背景也一样能分析出来,诗歌中的“我希望逢着”“像梦一样”这些都可以体会出来。当然,这个“理想”可以是“爱情”,对姑娘的“追寻”可以是对“爱情”的追求。如果提供背景,可以让我们对“理想”的理解更多一些,如一种社会理想。
本堂课在探究“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时,就试图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依据;在了解背景后,又引导学生回扣文本,让学生明白其实把握住文本中“丁香姑娘”的特点,就会把握住其象征意义。
三、关注不同层次学生。
每个班级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每个班级都有积极参与课堂和不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尤其是这种比赛课堂,语文素养低一些的学生会将自己包起来,尽量避免参与课堂。这堂课也有这样的特点。有几个女同学非常活跃,后面的部分同学则不敢抬头,不愿意参与。为了鼓励这些学生,我在课堂上试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使他们对自己产生信心。事实证明,当在我的鼓励下,几个学生站起来时,他们的回答也是不错的。我想,在这种比赛课堂上,能回答一次问题,对这样的同学来说,或许会让他们从此转变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地反思,我们才会进步。本堂课体现了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本诗“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是多义的,可以是“爱情理想”,也可以是“社会理想”。在设计本课时,是想学生说到哪点都是需要肯定的,但是课堂上学生并没有说出前者,一个同学直接点明了后者,我就直接沿着学生的思路说了下去。当时,考虑到如果硬提出前者的象征意义似乎不妥,所以课堂上就没有提出。现在想来,应该在学生点明后者时,再问一问其他学生的意见是否都一样。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