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执教人:泰安市肥城矿区中学 赵承琳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个人他是这么悄悄的来,又这么悄悄的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这个人就是
生齐:徐志摩
生1读作者简介(幻灯片1)
生2读学习目标(幻灯片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幻灯片4)
师: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通过课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3:作者是离开康桥,通过“别”字看出来。
生4:康桥在英国,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大学剑桥大学。
生5:作者不是第一次来到康桥,也不是第一次离开康桥。从“再”字可体会出。
师:很好,作者是第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旅游英国后,写下著名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徐志摩第三次来到英国,徜徉在康河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回国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的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把握断句的同时还要留意捕捉自己内心最细腻的感受。
放音乐,师范读。
师:同学们听的很认真,一定有话说。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6:作者的思念,离开的惆怅。
生7:徐志摩的挥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8:诗中康桥不再是一所学校,而成了作者的一位挚友,一位亲人。
师:好的诗总能带动人的情绪,有些同学已经被感染了。齐读这首诗之前先看几个字音。
生齐读。(幻灯片5)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有感情的朗读。
生齐读。
师:投入的朗读说明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群体。徐志摩以一首纯美的《再别康桥》拉开了我们想象的帷幕,下面,我们通过赏析诗歌语言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一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一边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加以赏析,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也可以记下来。(幻灯片6)
生自读赏析,师相机点拨。
师:都有思考结果了,还有不少问题,有问题怎么办呢?老师送给你三条求助热线:1自己查资料,深入思考,这样能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自己思而无果时用第2条向别人请教,看小组内能不能解决;3如果答案仍不满意,可以提交全班,依靠集体智慧来功克它。下面,四人一组就近组合,交流心得解决问题。
生讨论。(自读和讨论用时六分钟)
三、在诵读中赏析诗歌
师:人们说少年情怀总是诗,同学们青春的感受就是最美丽的画卷。下面谁愿意把自己的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9:我最喜欢“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人们在表达感情时往往选择语言,作者却选择“悄悄”,有一种“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碎了”的感觉,他不想惊动康桥,对康桥感情深厚。
师:有纳才有吐,有积累才有表达,说的好。
生10:我喜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这两句话用了前后照应,轻轻和悄悄表达了对康桥无私的爱。
师:是啊,康桥很美大家都喜欢它,但诗中表达的更多的是谁的爱?
生10:作者。
师:你怎么把作者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生读。
师:你在哪个词上重读?
生10:轻轻的,表达舍不得的感情。
师:如何表现出来?
生10:语调平缓,语速缓慢。
个人试读,自由品味。
生11:我喜欢“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一节,沉默的不仅是夏虫和今晚的康桥,更是作者自己。康桥作为作者心中的一方净土,有着作者太多美好的回忆,离开她作者万分不舍。沉默代表着作者内心对康桥的放歌。
师:为什么说沉默就等于放歌?
生11:作者心中有千言万语但是没有说出来。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沉默中。你能把作者由刚才的放歌到现在的沉默的感情变化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的读。
生12:我喜欢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虽然作者内心对康桥有无限热爱但没有表达出来,他选择沉默,不愿去打扰她,内心充满不忍。
生13:我最喜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自比水草,并且是甘心情愿,写出了对康河的喜爱之情。
师:你愿做水草吗?(学生表示不愿意)是啊,太渺小了,但是徐志摩愿意,为什么?他爱康桥的什么?康河里的水草跟别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吗?能不能在片段中找出让大家都信服的理由?
生13:康河里的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师:提炼那两个词?
生13:招摇
师:招摇是贬义词,如招摇过市、招摇撞骗,用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14:招摇写的是水草自由自在的状态。
师:可置换成逍遥吗?(生点头同意)这个词仅仅是逍遥吗?还有没有更深的体会?
学生思考,一时陷入沉默。
师:我们换个角度。先分析“油油的”,什么意思,什么作用?
生15:有光泽。
师:为什么有光泽?你看我们现在污染很严重,水草能叫“油油的”吗?康河里的水草呢?
生16:从图片可看出康河的环境很优美,环境保护很好。
(险些误导了学生)
师:康河给康河中的水草提供了丰富的给养,因此水草是“油油的”,在作者看来,水草是幸福的。
生17:青荇是作者自比,康河是学校。作者能在这样优美的地方学习感到骄傲和自豪。
师:感情理解的好。青荇是写实,作者也希望能在康桥记取更多的营养更多的灵性,但是他能吗?“招摇”怎么理解?
生个别的:炫耀。
师:康河的这些水草浓绿欲滴,似乎挥动着手臂向昔日的老友致意;又似乎在向人们炫耀他们生长环境的美好。它们能与这里的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相厮守,难怪诗人心甘情愿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细细想来,此处应是厉老师所指“挖的过深过细了”)
生18:这一节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不舍。
师: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怎么读这一节呢?
生19:甘心、水草重读.
生20:油油的、招摇重读。
师:自己读,谁觉得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可以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
(分析这一小节用了10分钟,耗时过多)
师:还有吗?继续推荐!
(这时课堂进行到35分钟,这个提问很关键,如果换成“哪位同学有问题”就可能是另一种情形了)
生21:“那榆荫下的一潭”一节是作者用灵魂感受学校的美,眼中每一处景色都是美好的,“彩虹似的梦”蕴含了他的理想跟愿望。
师:“彩虹似的梦”中会有什么样的理想?
生22:担心祖国命运的强国之梦,追求浪漫爱情的梦,民主自由之梦,文学之梦……
师:彩虹很美但易逝,因为易逝才显得可贵,梦也一样。作者情感应是怎样的?
生23:找到梦,很高兴。
师:语气上怎么样?
生24:欢快热烈。
生25:我喜欢“寻梦”一节,描写的或许不是真实的意象,但在作者回忆中是依稀可见的,仿佛给我们描写了一位潇洒之士和康桥美景合二为一,体现了作者在知识的海洋中漫游。
师:感情发展到高潮。
生齐读。
师:我们在读诗过程中一直有一种声音被压着的感觉,到这里就可以打开了,作者感情发展到了高潮,再读一遍。
生齐读,比刚才要好。
师:“金柳”“新娘”一节,用最美的事物形容康桥说明了什么?
生26:对康桥的热爱。
师:自由朗读这首诗体会情感。
生自由朗读。
两位同学同时站起来想读课文,其中一人想坐下。
师:都不要坐,山人自有妙计,女同学读前三节,男生读后四节。其他同学注意想象并梳理感情脉络。
两位同学充满感情的读。
师:(幻灯片7感情脉络图)如画的意境,动人的情感,富有韵律的语言,整齐划一的形式,无不书写出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徐志摩还有一首很经典的小诗《沙扬娜拉》推荐给大家,课下与《再别康桥》做一下分析比较。(幻灯片8)
哨声响。
四、结语
师:说不完的康桥美景,道不尽的康桥遗梦。假如这节课让你在心灵深处或多或少的收获了自己的康桥情结,就请记住《再别康桥》吧!假如徐志摩在你心中投下了长长的身影,那就去读徐志摩吧!假如你对诗歌有了那么一些喜欢,那就爱诗吧!让心灵徜徉在诗歌的花园,让思绪飞扬在知识的殿堂,让诗歌丰富我们的人生,净化我们的灵魂!(幻灯片9)
下课!
教后反思
首先感谢厉老师及各位评委老师对《再别康桥》一课的肯定和厚爱。回来后,我反复看了几遍当时的教案及教学光碟,有一些感悟。
一、教学设计
拿到这个传统篇目,想到出新已经不易。对于这样一篇至真至美的诗歌来说,该怎样处理教材呢?我摒弃了教师串讲的教学方式,淡化了对诗歌三美的讲解,采用阅读讨论的教学模式。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同时在朗读中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从上课时学生的反应和表现来看,应该说教学目标基本得以实现,较好的体现了课堂设计意图。
二、反思不足
这堂课结束后,让我对“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背景介绍浮光掠影,学生缺乏想象的源头活水
徐志摩与剑桥大学有着难分难舍的情感,在这里学习期间,不仅这里的自然美景令诗人陶醉,还有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让他刻骨铭心。在这里,他还遇到了伟大的诗人泰戈尔,并与英国伟大哲学家罗素、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挚友。因此他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如果在预习时能把这些内容充分补充给学生的话,课堂上也许就不会出现“无私的爱”这种说法了。
(二)课堂上对时间的把握欠佳,前松后紧。
学生自读讨论用了7分钟,前半部分处理较细,尤其是有些地方挖得过深过细,如对“油油”和“招摇”两词的理解,引导时牵涉环境保护实属多余,学生也险些被误导,耗用了较多时间。当堂成诵和拓展《沙扬娜拉》都没能展开进行,给人一种结尾匆匆的感觉。
(三)课堂引导欠灵活。
上课时打算让学生谈感受和提问题齐头并进,双管齐下。但在集体讨论时却以谈感受和朗诵为主,“提问题”成了有放无收。如果能在课堂进行到35分钟时,将老师说的“继续推荐”改为“谁有问题”许会让这堂课少些遗憾。
(四)没能融入学生的自我体验。
“诗无达诂”,对诗歌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丰富的,而能让学生对诗歌有融入自我生命体验的理解才是最好的理解。诗人因告别母校而有了这首诗,同学们告别初中校园时是怎样的?高中三年的求学会给你插上腾飞的翅膀,也会给你留下无尽美好的回忆,三年磨一剑,三年后做一首《别母校》如何?可惜上课时没有提及。
(五)如能将写作融入教学中效果也许更好。
在学生对诗歌意境有所了解后,启发学生已有的记忆,模仿再创造几句诗句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深化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因为有了反思才有遗憾,因为有了遗憾才有更高的追求!一次次备课上课的经历,有破茧的痛苦,更多的是成长的快乐!“美枣生荆棘,甘瓜抱苦蒂”,一切皆然,教学也不例外。(共39张PPT)
徐 志 摩
制作人:王香华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的主题。
3、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4、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
中国现代诗人简介
现代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它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在自己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艺术流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闻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都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先驱,虽然他们风格迥异,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国剑桥大学
作者简介
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史上
是位毁誉不一的诗人。1918
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欧,
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研究英
国文学时,曾在康桥河里划
船,在康桥上漫步,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怀
抱中。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
一夜》、《猛虎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诗人获
得巨大声誉的诗作。
徐志摩作品欣赏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英,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文坛巨星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再别康桥
朗读欣赏一
朗读欣赏二
河 畔( ) 荡 漾( )
青 荇( ) 榆 阴( )
揉 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 溯( )
斑 斓( ) 笙 箫( )
pàn
yàng
xìng
yú
róu
zǎo
gāo
sù
lán
shēng xiāo
轻轻挥别云彩
金柳
水草
浮藻
星辉
夏虫
悄悄的走
呼应
康桥的景物
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
6、黄昏夏虫沉默图
7、招手惜别云彩图
1、挥手作别云彩图
1难舍难分
挥手作别云彩图
2欢喜和眷恋
河畔金柳倒影图
3更加欢喜和眷恋
青草水底招摇图
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榆阴浮藻清潭图
5感情达到高潮
撑篙漫溯寻梦图
6情绪低落
黄昏夏虫沉默图
7难舍难分
招手惜别云彩图
结构全解:
再别康桥
第一部分
(1)
第二部分
(2-6)
第三部分
(7)
轻轻的我走了
轻轻的我来了
轻轻的我招手
河畔上的金柳
软泥上的青荇
榆阴下的一潭
悄悄的我走了
悄悄的我来了
我挥一挥衣袖
作别母校
生离愁
泛舟康桥
来寻梦
悄悄离去
心忧伤
离愁别绪
依恋母校
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辉、夏虫。
思考: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和那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再别康桥》。
完成练习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______徐志摩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内容
徐志摩与张幼仪
徐志摩与林徽因
徐志摩与陆小曼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走出徐志摩《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寄语同学们:
少年是诗,青春如歌.
让我们去读诗吧!
让心灵徜徉在诗歌的花园,
让思绪飞扬在缪斯的殿堂.
含英咀华,化育灵魂,
提高你的文学素养,
绽开你生命的纯美之花!
3、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4、开头“轻轻的来”,奠定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金柳”“青荇”两节进一步表达对康桥的无限依恋;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豪情壮志,而这些如今都已成幻梦,令人惆怅不已;“撑篙漫溯”“放歌星辉”是在想象将对康桥生活的再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点;但转眼间回到现实,忽然间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无限惆怅重回心中。而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贯穿始终。
10、第一层写景,第二层抒情。
11、悲伤、遗憾、苦闷。(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贯穿始终的感情。)
12、昔日的梦。
13、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快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诗人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道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