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学一体化:《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学一体化:《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2 22:41:38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杜甫
诗三首
一、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
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
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
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
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
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
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
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
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
(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
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
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
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
“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
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
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
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
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 兴 八 首 (其一)
关于《秋兴八首》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八首》就是在这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秋兴八首(其一)》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萧瑟阴森、动荡不安的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歌赏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诗歌赏析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一种“隐喻”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诗歌赏析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 “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诗歌赏析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诗歌赏析
内容述评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秋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小结
老大伤悲,凄苦落寞
时局不安,阴沉郁闷
思乡不归,无奈凄伤
无家可归,惆怅凄凉
秋兴八首(其一)
◆《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所作也。”
◆陈继儒评《秋兴八首》,乃有“云霞满空,回翔万状”之言
◆朱鹤龄说:前三章俱主夔州,后五章乃及长安。(《辑注杜工部集》)
◆陈廷敬说:前三章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秩然。(转引自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诗 歌 相 关 评 论
写作背景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王朝再也无法挽回颓势,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孰料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且壮志难酬,登高有感,遂作此诗。三年之后,59岁的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杜甫以前的七律,一味追求秀丽典雅,此诗则创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
这首诗是作者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明代胡应麟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
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眇小;
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
鸟飞回--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他多么想回家呀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
天高--要仰视,渚清、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朗读诗歌:
这首诗主要抒写杜甫面对肃杀的秋景而引发的悲秋情绪,故诗眼是
整体把握
首联共写了哪些景物?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设身处地想想,这些意象分别给欣赏者什么感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凝练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反 衬
宇宙之永恒
人生短暂
韶光易逝
生命的短暂
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
落木
长江
诗的前两联写景: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诗人笔下的景渲染了秋江景物的凄清、萧条。
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及哀猿的啼声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悲苦,奠定了诗歌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深远,情景交融,落叶的“萧萧”之态,长江的“滚滚”之势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而长江不尽,更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联想到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不过,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万里, 地之远也;
秋, 时之惨也;
作客, 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 暮齿也;
多病, 衰疾也;
台, 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
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叹老嗟病,实则是诗人忧时愤世、国难家愁、心情悲苦的实录。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明丽清爽的秋景图
沉郁悲凉,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羁旅之愁,孤独之感
忧国伤时
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
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悲。
形象:一个忧国伤时的具有伟大情操的爱国诗人。
重重痛苦,郁积心头,无处排解
“悲秋”之情来自:
(一)情随景生,情景交融
哀景蕴含哀情
哀景引发哀情
哀景烘托哀情
“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哀景写哀情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三)对仗工整,节奏铿锵,
富音乐美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二)起笔高远,气象宏伟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总结
1、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是指形式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键,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2、诗人的悲愁情怀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愁,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昭君怨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嫁异邦
环珮空归夜月魂
独留青冢向黄昏
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群山万壑赴荆门”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请简要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自刎。
弄清史实
体悟感情
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 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
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
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分析技巧
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实际上是借题发挥。
王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送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学以致用: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罗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借景抒情、比喻
对比、反问
朗读背诵《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三首诗的写作背景,鉴赏并积累一些名句。
2.读-析-赏-评-练,体会三首诗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艺术特色
3.体会杜甫诗歌雄浑阔大的风格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与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与作家的经历来理解诗篇
教学过程
生:齐背《登高》、《春望》
师:有人说诗是语言的钻石情感的轴,杜甫在锤炼诗歌语言上“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作品大部分也表达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诗歌三首。
展示幻灯片一:交待《客至》的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是761年春天写的。)
师:大家要知道,公元759年,杜甫做一个小官吏,目睹了朝廷官员的腐败堕落,一天他在他人歌舞欢饮声中一路走向自己的家门,打开房门看见自己的儿子饿死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者被排挤出京城来到成都,以种草药卖草药,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有了安身之地——杜甫草堂,接下来就是杜甫后半生少有的一段平静安稳的日子。
生范读
师:下面我们分别来解读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生:首联写了诗人居住的房前屋后都是春水,每天有很多鸥鸟来这里,景色幽雅。点明了时间、地点、作者的心情。
师:什么心情?
生:喜悦。
生:寂寞。
师:为什么说寂寞?
生:因为原文“皆”,“但”,表面看,春水茫茫,江波浩渺,群鸥翔集,多少像水边隐士,反衬诗人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寥心情。
师:分析得好!这也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
生:寓情于景。
师:颔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喜客之情。
师:大家结合题目《客至》以上两联客人出现了么?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生:客人还没有正面出现,只看到诗人的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师:前两联可以称作虚写。
师:正面描写作者待客的是哪一联?有人说结尾两句“峰回路转,别开境界”,你怎样理解这一评价?
生:颈联正面写作者待客。因家贫市远酒菜单薄,诗人表示愧疚之情。
生:结尾通过一个细节描写“诗人高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使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巧妙的运用了侧面烘托手法。
师:大家可能没有这样的生活体会。在农村的农家小院里,傍晚时候,邻里两家在院子里放上桌子,你家做什么菜,我给你来一盘,我家做什么菜,我给你送点,隔着篱笆墙头爷们儿们还可以喝口。独居秀丽风景中的诗人在老朋友到来后兴奋不已,自然邀请邻翁对饮。因此有评论家“上四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下四留客,见村家真率之情”。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风格如何。
生:清新明快,富有生活情趣。不同于杜甫的以往的“沉郁顿挫”风格。
师:是的,《宾至》、《有客》、《过客相寻》、《江村》等都体现了这阶段作者颇为宁静的心情。但是这样的日子并不长,这样的日子在杜甫的后半生也是绝无仅有的,接下来大家请看——
展示幻灯片二:交待《旅夜书怀》的写作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到成都投靠好友严武,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突然死去。杜甫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带着家人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此刻我配上了一段低沉浑厚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自己低吟浅唱这首诗。慢慢地学生进入了诗歌的境界中。
师:这样的一首完美的诗歌,我不愿意把它分割得七零八落来理解,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来畅所欲言!
生:我喜欢“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一联。那只飘飞在空旷的天地之间的沙鸥像杜甫一样孤单,漂泊无依,它有一种空灵美。
生:我喜欢“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一联。诗人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不能施展,虽说声名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既老且病的杜甫,休官却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应该是反语。
生:我喜欢“細草微风岸,危檣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几句。前两句是近景,后两句是远景。“細草”对广阔的“平野”,“独夜舟”对涌动着的“大江”,更能体会出诗人“天地之大何处是我家”的感慨。
师: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可以知道他在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中夜不能寐,面对汹涌东流的大江感受着似水流年,而自己终生无成,凄怆至极!
师:这两联写景有何特点?
生:寓情于景,远近结合。写法上三四句是乐景写哀情。
师:大家再次体会一下这首充满身世之感的《旅夜书怀》。
生美读
师:这首诗同上一首诗比较一下风格截然不同,同学再一次回到了杜诗的雄浑阔大的意境中来,这种诗歌的境界都源于杜甫宽阔的心胸,博大的襟怀,远大的抱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去世的前两年,这两句写洞庭湖的佳句蘸着血泪留给了后人。
展示幻灯片三
唐庚: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者言乎者。
王嗣:只“吴楚”两句,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后面四句只写情,才是自家诗,所谓诗本性情者也。
刘克庄:杜五言感时伤事,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八句之中,着此一联,安得不独步千古?
俞犀月:三、四极开阔,五、六极黯淡,正于开旷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
无名氏:中四句与孟工力悉敌,而颈联尤老,起结辣豁。孟只身世之感,而此抱家国无穷之悲,事境尤大云。
展示幻灯片四:交待《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
师:请大家迅速找出这首诗歌中体现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语句。
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师:因此这诗在内容与情感上加大了内涵,既是身世之感又有家国之思。
师: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中“ 昔”、“今”你如何理解?
展示幻灯片五: 《忆昔》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生:“昔”,早期的杜甫可以说是热血沸腾的青年,是“读书破万卷”的诗教传统世家的读书人,处在开元盛世,胸怀远大抱负的少壮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师:是的,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在水势浩渺的洞庭湖的气势中感受诗人的伟大抱负,也理解了诗人在孤苦飘零穷困潦倒之际能够心忧西北战事以至潸然泪下了。
生:洞庭湖水上乾坤日月浮在上面,杜甫的心中国家百姓都在。没有这样的心胸怎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己推人的精神境界,怎有“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的博大胸怀。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诗歌三首,深入地了解了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了解了杜甫这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中,杜甫占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开端,中经汉乐府民歌,建安时期,初唐四杰等等,到杜甫总结并发扬了我国现实主义这一优秀传统,并把它发展到了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直接开导了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诗歌改良运动,并一直影响到清代。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光照千古,正如韩愈所称赞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他一生辛勤耕作,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传到今天的有1400余首,另有散文和赋2O多篇,有《杜工部集》传世。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在基础相对薄弱的一班进行的。在学习第二首诗时,我已经预先准备了几个问题,但当时看到同学们低吟时很投入,很动情,我于是瞬间改变了自己的备课计划,让学生自己来谈感受,把属于他们自己的理解讲给大家。事实证明,我这种临时决定是正确的。我体会到每一个细微的捕捉,每一个真实的感受。而这些积极参与的学生收获更是甚多。在文科班第三首诗学习时间比较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