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学一体化:《李商隐诗两首》( 导学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学一体化:《李商隐诗两首》( 导学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2 22:41:38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鄱阳扬帆中学语文组
张军
虚负凌云万丈才
一生襟袍未曾开
——诗人崔珏悼李商隐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
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
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
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
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 “诗家总爱
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之说。因
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
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 (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有
《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
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温李:温庭筠、李商隐
三李: 李白、李贺、李商隐
三十六体: 李商隐、段成式、温庭筠
李、段、温风格相近,三人在家族都排行十六。
诗歌成就
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李白、杜甫、王维等人。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但用典相对较多,有晦涩之嫌。
诗歌成就
政治和咏史
从吟咏的题材来看,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抒怀和咏物
感情诗
应酬和交际
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见解,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这类内容的作品中许多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
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
在李商隐用于交际的诗作中,写给令狐绹的几首特别引人注意,为解释他与令狐绹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诗风
他的诗歌体现了他的思想,其人基本思想基本属于儒家,但看重实用,对儒学有一定的批判精神。他还有佛道思想,主张以“自然”为祖。
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而最为突出的便是他的爱情诗。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清朝评李商隐的七绝 “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与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读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
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风格,形成了他作诗的独特风格。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比作“獭祭鱼”。明王士桢认为他有时用典太过,犯了晦涩的毛病,使人无法了解他的诗意。鲁迅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
此外,李商隐的诗词藻华丽,并且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
诗歌影响
施蛰存认为,李商隐的诗的社会意义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
晚唐时期,韩偓、吴融等已经开始自觉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到了宋代,学习李商隐的诗人就更多了。叶燮说:“宋人七绝,大概学杜甫者什六七,学李商隐者什三四。”北宋初期的杨亿、刘筠等人宗法李商隐,经常互相唱和,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并刊行了一部《西昆酬唱集》,被称为西昆体。颇有影响。此外,王安石认为他的一些诗作“虽老杜无以过也”。他的诗歌风格也明显受到李商隐的影响。
明朝的诗人从前、后七子到陈子龙、钱谦益、吴伟业,都受到李商隐的影响。明清二朝喜欢写艳情诗的人更是专学李商隐的无题诗,例如明末的王彦泓的《疑雨集》,清代中期的黄景仁的一些优秀的“绮怀”诗。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香艳诗也是受到他的影响。
传世佳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五绝登乐游原)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七绝嫦娥)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七律无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七绝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绝夜雨寄北)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七绝贾生)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七绝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七律锦瑟)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七律无题)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七律无题二首)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七律无题二首)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五律晚晴)
李商隐诗两首
字音
锦瑟(jǐn sè) 栩(xǔ)栩如生
蘧(qú)蘧然 杜鹃(juān)
沧(cāng)海 鲛(jiāo)人
眉睫(jié) 惘(wǎng)然
马嵬(wéi) 邹衍(zōu yǎn)
卜(bǔ) 虎旅(lǚ)
宵柝(tuò) 更筹(gēng chóu)
南陌(mò)
字形
锦瑟
琵琶
钢琴
蝴蝶
江湖
糊涂
猢狲
葫芦
醍醐
惘然
魍魉
轮辋
宵柝
拆解
诉说
四纪
记录
忌讳
锦 瑟
作于公元858年
赏析
这年诗人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往事如烟,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于怀,故作此。不久病故。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锦瑟 弦 (思)华年
庄周梦蝶 望帝啼鹃
沧海 珠 泪 蓝田 玉 烟
无奈追忆 心中惘然
思忆华年
追忆梦想
梦破悲伤
恍如隔世
年华易逝
襟袍未开
悲情
感慨
朦胧
寄寓
《锦瑟》的主旨,有悼亡、恋情、自伤身世、寄兴、诗集总序等说法,之所以有种种歧义,皆因此诗意象朦胧、意境凄迷。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可是梦想和情思都破灭了,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恍如隔世了。
马 嵬 (其二)
赏析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海外 九州
虎旅 宵柝 鸡人 晓筹
六军驻马 七夕笑牵牛
四纪天子 (不及)莫愁
荒唐招魂
出逃剧变
可笑无奈
诘责讽刺
荒淫
误国
无尽
感叹
《马嵬》(其二)一反诗人一贯朦胧晦涩风格,一改唐人将罪责归于杨贵妃,为唐玄宗开脱之说,运用倒叙、反衬、对比、诘问等手法,直讽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荒淫误国,锋芒毕露。真正别开生面。
【徒闻 未卜 休】
【反衬】
【果因】
玄宗之悲
马嵬之变
义山之叹
诗歌鉴赏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为历来传诵的名句,试加欣赏。
这两句写了诗人追忆的内容。但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庄周梦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诗人借此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时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也足以珍惜一生一世。“望帝啼鹃”更是凄凉悲慨——生而不能,死则续梦!希冀以来世续今生,永结情缘,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2、《马嵬》(其二)写了什么内容?诗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诗歌描写的是唐玄宗思念死于马嵬之变的杨贵妃,并借此表达对唐玄宗荒废朝政,使国动荡的讽刺之意。
3、《马嵬》(其二)的结构思路如何
这是一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招魂”的荒唐,再追叙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另外,颈联(五六两句),也是前后倒置:“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却先着笔。
问题探究
1、有关《锦瑟》的主旨,有悼亡、恋情、自伤身世、寄兴、诗集总序等说法,你赞同哪种观点?说明理由。
李商隐的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长期的失意。
但他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套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否则,李商隐的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就都可当做政治诗读了。
个人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年华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当然,诗歌欣赏本就是“ 仁者见仁 ”的愉快活儿。有自己的观点,并能说明理由就行哦。
2、《锦瑟》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象征还是比喻?为什么?
主要运用的是象征手法。
理由是:
象征虽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抽象的特点,但比喻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表象的所联系的对象不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
《锦瑟》中,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后面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但以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云雾了。
所以《锦瑟》主要运用是手法是象征。
3、《马嵬》(其二)在“马嵬之变”题材的开掘和表现上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题材。
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罪责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之名为唐玄宗开脱。
这首诗却是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对他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把它写成了一首政治讽喻诗。
诗中采用了反衬、对比、诘问的手法,丰富了批判的内容,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与众不同。
表达与交流
1、请结合《锦瑟》简要分析李商隐诗中用典的效果和作用。
《锦瑟》用了几个典故。
用典可以使诗歌的内涵更丰富,提高诗歌的品味,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壳生蛋,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
以《锦瑟》而论,不引庄周梦蝶,何以在七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不引望帝啼鹃,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
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痕迹,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
2、就《马嵬》(其二)对比手法的运用作简要分析。
诗歌的每一联都包含着鲜明的对比。
贵妃已死与海外招魂的对比,今生已了与来世难知的对比,承平年代鸡人报晓与奔亡途中军旅鸣柝的对比,长生殿里七夕誓盟与马嵬坡前六军驻马的对比,四十年天子不能保住一妇人与民间夫妇白头偕老的对比。
这一系列的对比寓有深远的意味和沉痛的感慨,处处寄寓对玄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惋惜和指责。
积累与应用
1、下列各项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锦瑟(sè) 惘(wǎng)然 无端(duān)
B.马嵬(wéi) 宵柝(chì) 沧(cāng)海
C.晓筹(chóu) 蘧(qú)蘧然 徒(tú)闻
D.更(gèng)九州 传(chuán)宵柝 虎旅(lǚ)
tuò
B
2、下列诗句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以惘然。
B.空闻虎旅传霄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C.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庐家有莫愁。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
3、下列各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
B.无复鸡人报晓筹 筹:更筹,敲击报时时用的竹签,这里
代指时间。
C.只是当时已惘然 惘然:迷惘,茫然。
D.他生未卜此生休 卜:占卜。
预料
D
4、诗歌常识填空。
律诗有 言和 言之分,每首四联,依次称为 、 、 、 。 每联两句,上句称 ,下句称 。中间两联必须 。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出句
对句
对仗
5、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李商隐,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B.李商隐的近体绝句,其中优秀的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五十”只是虚言其多,并无实指。
D.“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柝”和“筹”都是古人报时的工具。
C
“五十”是实指
6、对《锦瑟》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由锦瑟引起的诗人对华年所历纷繁人生境遇与人生感受的追怀。
B.颔联用庄周梦蝶、望帝啼鹃的典故表达失落、困惑之感。
C.颈联开出新境界: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中生烟。让人感到,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
D.尾联“此情”与“惘然”相照应,“惘然”因“思华年”而产生,所以末两句表达了全诗的主旨。
D
主旨是“思华年”
7、对《锦瑟》中四个典故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梦醒之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在。“迷”,是痴迷的意思。典故表达了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A
迷失
B.“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蜀君杜宇,国亡身死,魂化杜鹃,啼声凄婉。典故表现了诗人如杜鹃鸟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沧海月明珠有泪”。月明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明月,月本天上明珠。典故表现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感伤的情怀。
D.“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在日光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看如在,近观却无。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渺茫难求的惋惜之情。
梦境破灭后的感伤
8、对《马嵬》(其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的讥讽、否定、批评:海外九州,不过是空闻罢了。“他生”作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C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底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谓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郎织女不如他们俩可以永不分离。
D.尾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当时”指马嵬之变前五年的七夕时
延伸阅读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还未收到妻子来信。
A
B.“巴山夜雨涨秋池”,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D.“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思归的急切心情。
由“君问归期”可知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 ”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 ”。
2、用简要的语言描述尾联所表达的形象。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意旨?
诗人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诗人重情惜别的情怀。
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留《李商隐诗两首》 导学案
编写: 雷 湘
学习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进一步培养读诗诵诗的能力
3、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重点难点:
1、 领会诗的意境、情感、主旨
2、 体会诗的艺术技巧
学习课时:二课时
【知识链接】
一、名句填空 :
1、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
2、 ,蜡炬成灰泪始乾。《无题 》
3、身无彩凤双飞翼, 。《无题》
4、夕阳无限好, 。《登乐游原 》
二、.作家作品
(1)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2)关于《锦瑟》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这首诗为李商隐46岁时所作,据说怀恋一个赠予锦瑟的女子。是令狐楚婢女也好,是当时贵人爱姬也罢。正如《玉溪生诗集笺注》说:“吐词含味,妙臻神境,令人知其意而不敢指其事以实之。”,“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
(3)关于《马嵬(其二)》
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探究案
第一课时:
阅读鉴赏《锦瑟》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 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第二课时:
阅读鉴赏《马嵬》
4、《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为背景,哪几句诗写了这一事件?

5、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收到什么艺术效果?

6、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什么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7、 诗人最后发出了“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慨叹, 从内容上看有什么特点?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8、《马嵬》这首诗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谋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同步练习】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 驻马(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杜鹃(子规)
B.无端(没有由来地、无缘无故地) 锦瑟(一种管弦乐器)
可待(可以)
C.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 惘然(迷惘、茫然)
莫愁(不要愁苦)
D.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华年(青春年华)
10、对李商隐的《锦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由锦瑟引起的诗人对华年所历纷繁人生境遇与人生感受的追怀。 B.颔联用庄周梦蝶、杜宇化鹃的典故表达失落、困惑之感。
C.颈联描写了沧海之中,明月之下,鲛人滴泪,化为明珠。
D.尾联“此情”与“惘然”相照应,“惘然”因“思华年”而产生,末两句表达了全诗主旨。
11、对《马嵬》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空刘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郎织女不知他俩可以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12、对《马嵬》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诱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诱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拓展运用]

马 嵬
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是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注:长生殿,又名集灵台,是唐玄宗祭祀天神的宫殿。)
13、对这首诗的词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长恨歌》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B、人间的“银河”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这里运用的是借喻。
C、第三句里的“夫妻别”写的是民间的爱情悲剧。
D、第四句是说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远比李杨爱情悲剧深重。
14、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的意思是说《长恨歌》里所描写的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原作者虽对他们的荒淫误国有所揭露和不满,但更多的是同情和美化,所以不必传颂吟唱。
B、第二句是借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表明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夫妻离散的悲剧。
C、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用映衬的手法,写出因战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不仅存在于上流社会中,也存在于下层人民群众之中。
D、作者来到马嵬驿不叹李杨悲剧,却借题发挥,抒写百姓因战乱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2、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一是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意为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二是用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三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四是用传说中蓝田产玉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这恰恰给了人们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
3、此诗内容很有争议有人认为“锦瑟”是令孤楚家婢女名,这是首爱情诗;有人认为是追怀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诗;还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四句每句各咏一调,则这又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现在认为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本诗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如:诗人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破灭,或自己卓越才德不为世用的悲哀等
4、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5、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
6、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7、对比: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
反问;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8、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9、剖析:答案:D。A项中杜鹃(一种鸟,啼声哀凄); B项中可待(难道、哪能); C 项中莫愁(古时洛阳女子)
10、答案:D。剖析:D项中尾联“此情”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
11、 参考答案:C。剖析:C项中“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 ”指七夕相约之时。“七夕笑牵牛 ”,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 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12、参考答案:A。剖析:A项中应为: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但从思想内容上看,大多数诗都是把罪责归给杨贵妃的,而为唐玄宗辩护的。李商隐这首诗,却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别开生面的,
13、答案:C 。剖析:C项中“夫妻别”是借指一般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
14、答案:C 。剖析:C项中三、四两句采用对比和用典,说一般民众的苦难比帝王妃嫔的爱情悲剧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