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学一体化:《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学一体化:《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2 22:41:38

文档简介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
  授课:商丘市回民中学 丁晓红
  点评:李青峰 张建礼
  师: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歌《登高》。
  (板书课题 作者)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幻灯片)
  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这样评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冠是什么意思?生:第一。在众多的七言律诗中,它数第一,可见这首诗歌不同一般,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好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师:(配乐朗诵。)
  师:想把这首诗歌读好吗?
  生:想。
  师:读一遍试试。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声音洪亮,也很有气势,但诗中丰富的情感还没有读出来。要想读好一首诗,理解是关键。只有理解了诗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能读得很到位。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生:(讨论交流。)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哪些句子侧重于写景?哪些句子侧重于抒情?
  生:回答。
  师随机评价。问:在后两联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基调?
  生:悲、
  师:那么在前两联中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呢?
  生:通过写景,借景抒情。
  师:首联写了哪些景呢?
  生:风、……
  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六种景连缀起来,形成一幅图画,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而你就是那位登高赏景的人。
  生:描述
  师:真是一幅明丽清爽(或凄美)的画面,把你的情感倾注其中,用你优美的声音把首联诗句给大家吟诵一遍,好吗?
  生读。
  师:略作评价。(你的声音很好听,读得也很有味了)
  师:本诗中为何用啸而不用啼?李白有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郦道元有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啸和啼有区别吗?
  师:(出示《满江红》中的相关句子)岳飞为什么仰天长啸?
  生:因为有愤懑,需要宣泄。
  师:有愤懑需要宣泄,既然我们揣摩出了这种情感,哪位同学能把首联读一下?(指导到位 啸字要拉长声音,要重读)
  师:颔联只写了两种景,分别是
  生:落木和长江。
  师:和首联的六种景相比,境界是渐大还是渐小?
  生:渐大?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无边,不尽
  师:无边的落木,不尽的长江,给人以包容宇宙之感,好像是天地万物尽在我心中,真的好阔大呀。
  师:境界越是阔大,人就――
  生:越显得渺小。
  师:长江越是无穷,人生就——
  生:越显得短暂。
  师:让我们把这种开阔,这种气势,这种包容之感通过我们的声音传达出来。生读。
  老师把前两联做了如下改动:
  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
  和原诗句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回答。
  师:引导学生明确少了两个词语,诗句就缺少了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觉来。
  师:前两联凄清阔大的景象不正是诗人悲伤心情的体现吗?由于诗人郁积在心中的悲愤之情太多了,以至于借景不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的悲伤,于是他直抒胸臆,写出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生:自主回答。(要有适当的引导和评价,可加入作者身世的介绍)
  永泰元年( 765 ) 五月,离开浣花溪草堂南下,从戎州到渝州,六月到忠州,秋,到云安,居住在那里。
  大历元年( 766 ) 春,从云安到夔州。
  大历二年( 767 ) 在夔州。春,迁到赤甲。秋,迁到东屯。不久,又从东屯回到赤甲。
  师:(出示罗大经的解释,重点解释“台,高迥处也”这一层悲学生很难看到)
  师:“台,高迥处也”也是一层悲,悲在何处呢,我想听听大家的理解。
  生:自主发言(可能说不到位)
  师:登高则视野开阔,人越发显得渺小,孤独空旷、人生短暂之感会油然而生。因此古人登高多有感慨,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发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
  可见诗人杜甫构思之精巧,笔力之深厚。
  由此看来诗人是一位非常可怜的老人,身世太凄苦了。同学们要想办法把这层层悲苦通过你的声音传达出来。
  (练习诵读,注意重音)练习诵读就是这样,首先要理解字面意思,把握诗歌内容,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然后把诗人多变的情感通过我们多变的声音(抑扬顿挫、重音、换气等)传达出来。
  老师现在有一困惑:
  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望见之景,境界宏大,而颈联只感叹自己的命运,境界不像前面的诗句那样开阔,这首诗的前后诗句的境界并不吻合。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生:自主发言。
  师:(适时引导)难道宏阔的背景只是为了抒发小我之苦痛吗?诗人只是在感叹自己的命运吗?
  生:不是。还感叹国家的命运。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艰难。艰难是指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艰难。
  师:767年,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歌,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及其严重,而且在边疆和少数民族的战争接连不断,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师:解释一下这句诗。
  生:解释……
  师:杜甫遗憾什么?明确: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都极其艰难,我非常遗憾自己已经两鬓斑白,不能为国家为百姓出力流汗了。同学们还觉得杜甫只是一个可怜的老人吗?
  生:不是,我看到了杜甫忧国忧民,形象非常高大。
  师: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是无论穷达,都在兼济天下。个人之悲,国家之愁,压得杜甫喘不过气来。古人有愁好喝酒,杜甫也不例外,他是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可是现在杜甫老人还喝酒吗?
  生:不喝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不能喝酒了,老人满心的悲愁如何消解呢?不能消解,无法消解,只能郁结在诗歌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中,郁结在我们大家的心中。请跟着老师想象:
  1200多年前,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在夔州,长江边,大风猎猎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杜甫老人两鬓斑白,孤零零的站在长江之滨。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他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满身疾病、一生坎坷,他心忧天下,心怀祖国,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学生诵读,师生齐诵,下课。
  点评:
  诗歌教学,或者说古典诗歌教学,其主要目的或任务是什么呢?我想主要目的是审美鉴赏,是在通过鉴赏“这一首”,达到提升文化的、文学的、文字的等诸多鉴赏能力的目的。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鉴赏是第一位的,应用则放在其次。(当前的文学教育,普遍存在着实用的功利主义倾向,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目前的语文教材里有比例很不小的文学作品,但并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读写训练’的,连古典文学作品也不例外。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作法。”)
  所谓鉴赏,就是将诗歌中的美感因素转化为学生个人审美结果和审美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对情感的感受体验,以及对作品内涵的把握。《登高》一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策略的实施,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过程进行推进的,是符合古典诗歌教学的特点的。下面结合课例具体阐述如下:
  一、理解诗歌内容。
  课堂上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文、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首先去理解诗歌内容。因为古代诗文的教学,读懂是第一步,也是关键。没有这一步,其他鉴赏环节都是空中楼阁。
  二、感知作品形象。
  在诗歌中,诗人情感需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体现,而这种形象的感知则是需要通过联想、想象来完成。本课中对诗歌中所写景物(意象)的指认、描述画面、有感情的朗读,都是感知作品形象的良好方法。
  三、感受体验情感。
  实际上,感知作品形象与感受体验情感在诗歌鉴赏中无法截然分开。对情感的感受体验是在对作品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
  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对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深切的感受体验,归结为一个词语,即:设身处地。所有教学的技巧都要围绕如何让学生感受诗人之心,让读者与作者合二为一。在本节课中,这样的教学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直接的画面的想象。
  如“境界越阔大,人就越显得渺小”的引申,课堂结束时教师极富画面感的描述等。
  2.知人论世。
  为了深刻的理解“常作客”,不失时机地出示杜甫的经历。
  3.理性分析后的感性观照。
  引用宋代罗大经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诗包含八层意思的论述,带领学生体会诗境诗意,为把课引向深入找到了一个巧妙的抓手。
  四、把握作品内涵。
  本课中对杜甫忧国忧民形象的挖掘,靠的是对诗意的理解,是时代背景的唤起。作品内涵的把握,是不能离开文本而任意想象的。
  需要指出的是,诗歌教学要想把审美鉴赏引向深入,相关或相似诗句的引入对比是值得借鉴的方法。所谓的相关或相似诗句,既可以是本人的,也可以是同类题材的其他诗人的诗句。本课引用《满江红》来阐释“啸”的涵义,就是一例。(只不过以“啼”来代替“啸”的提问显得呆板,不必要直接问“本诗中为何用啸而不用啼”,可以直接问“啸”和“啼”在情感表达上的区别就可以了。)本课教学在诗句比较上使用较少,其实还可以再多穿插一些。
  我搜集了一些杜甫的诗句,可以作为丰富本课的备课原始材料。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岳》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764,成都)《登楼》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765,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所写。)《旅夜书怀》
  《秋兴八首》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九日》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共29张PPT)
醉里眉攒万国愁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杜甫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望岳》
《兵车行》、《丽人行》
《月夜》、《春望》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研讨思想内容
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啸哀


飞回
意境
凄凉
孤独无依
漂泊痛苦
品味语言





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
“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猿鸣——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飞鸟——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长江——
飞鸟 ——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沉郁
高昂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品味语言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品味语言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登 高
写 景
抒 情
首联
仰观  云天秋风
俯察  江水洲渚
颔联
仰观  无边的落木
俯察  不尽的江水
颈联
尾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方法总结
意象分析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移情入境法: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达标检测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达标检测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