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8 17:1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制度变化与创新、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本课共三个子目,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政治上,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本单元是历史的延续,与上一单元有紧密的逻辑联系。第二单元讲述的这个时期,起始于东汉末年由于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军阀混战,形成三国两晋政权更迭局面。第一,这期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的一面,其余多数时间都是由来自西、北的少数民族长时期的政权分立,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对峙,国家呈现分裂状态。第二,主导局势,形成比较长期的政权对峙,正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政治典章制度。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流亡南方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这种分裂的状态未能继续,继起的隋朝统一了全国,唐朝继承了统一全国的功业,形成了“贞观之治”那样的开明政治。唐朝国力盛,制度创新,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思想活跃,科技发展,文学艺术达到高峰,民族往来频繁,对外交往密切。这些深层的历史关联是需引导学生认识的。
(三)学情分析
高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高峰期,其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高速发展,能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能够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与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培养他们分析历史的能力。另外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这段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
二、教学目标
重难点:
1.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1.难点:五胡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正确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的历史过程,理解造成分裂到统一这样的历史趋势,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这一时期分裂的根源与社会的上层建筑。
【时空观念】:理解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在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时,将某一事物放到具体的时期内去认识,正确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各个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能按照时空要素构建历史人物或者历史时期的具体活动。
【史料实证】:分析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著作,提取这一时期关键的历史信息。同时注意传授史料辨析得方法,帮助学生考证史料的真伪,培养学生搜集这一时期相关史料的方法。
【历史解释】: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物,揭示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及背后的因果联系,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于此种历史事物的看法。
【家国情怀】:通过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和科学文化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部分民族地历史发展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汉文化的影响,增加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播放视频:《三国演义》片段
刚刚播放的视频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段,诸葛亮与刘备在诸葛亮的茅庐中商议天下局势。当时的局势是什么样的呢?中国历史是富有连续性的,当然这不是说它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进程,在它的历史上也出现过断裂,出现过波动,问题是在经历了这些断裂、动荡和变态之后,中国历史或者说中国的制度与文化,最终又回归于它发展的中轴线。在历史早期,这种波动和变态的幅度就来得比较大。比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共同走进那个烽火不休的年代。
(二)新课讲授
教师:可能许多同学在刚接触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的历史时都会觉得很乱,政权不仅多还更迭频繁。接下来请大家小组讨论:结合教材、地图册和已有知识,梳理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情况。
小组展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示意图,建立知识结构,把握时代特征。
三国与西晋
教书:这一时期有很多历史典故,如:群雄逐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
学生1: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区,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势力迅速发展。后来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曹操。当时曹操兵少将寡,偷袭乌巢,烧毁袁绍粮草,大败袁绍,消灭了袁绍的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学生2: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南方。孙权派周瑜率军联合刘备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周瑜用火攻大败曹军。此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巩固江东,刘备占荆、益二州,三足鼎立之势形成。
学生3:这一句话是当时曹魏皇帝曹髦说的。他意识到司马家族的的权势过大威胁到皇权的时候,就很冲动带领自己的亲信去讨伐司马昭,最后司马昭杀了曹髦之后另立皇帝。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在灭蜀之后司马昭很快病逝了。虽然他没有实现称帝的野心。但司马昭之子司马炎265年代魏称帝,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西晋代魏后,通过西陵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教师: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简称蜀。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魏灭蜀,西晋篡魏,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设计意图: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
教师:266年司马炎称帝,280年完成统一,316年西晋灭亡,仅仅存在50年,统一仅持续36年,短命而亡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内因:统治阶级奢侈腐化、八王之乱;外因:五胡乱华、永嘉之乱

教师: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和补充内地劳动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各少数族人民内迁后,在汉族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地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业生活过渡。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当时,在内地不少地方,少数民族人数相当多,如西晋时,关中户口百万,其中少数民族占了一半左右。
西晋对于内迁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但是这样的方式也给西晋带来了所谓无穷后患。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魏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西晋占田制明确规定了他们的租调负担。汉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数民族人为奴婢、佃客。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因而反抗不断地发生。
展示材料:西晋灭亡时的年号为“永嘉”。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时,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羯人石勒在东郡击败晋军,杀王公以下十余万人。
----《中华文明史》
教师: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刘渊称帝,都平阳。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而匈奴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开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东晋与南朝
教师: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后,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教师: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土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和材料,思考什么是士族?
展示材料: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几家士族都是在战乱中从北方移居到南方的。(教材历史纵横)
学生: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土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教师: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教师:东晋士族门阀政治是因何走向衰落的呢?
学生: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
教师: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展示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城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地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材料三:天下无事,
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关于东晋后期南方情形的记载
教师:阅读上述材料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想一想江南能够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发展?
学生:
中国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南方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
教师:这一时期南方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融合。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十六国与北朝
教师: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教师:这些政权都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教师: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哪位同学了解淝水之战?
学生: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
(?https:?/??/?baike.?/?doc?/?6584979-6798750.html"
\t
"https:?/??/?baike.?/?doc?/?_blank?)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
(?https:?/??/?baike.?/?doc?/?6304669-6518195.html"
\t
"https:?/??/?baike.?/?doc?/?_blank?)向南方东晋
(?https:?/??/?baike.?/?doc?/?1698587-1796109.html"
\t
"https:?/??/?baike.?/?doc?/?_blank?)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
(?https:?/??/?baike.?/?doc?/?5398742-5636174.html"
\t
"https:?/??/?baike.?/?doc?/?_blank?)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
(?https:?/??/?baike.?/?doc?/?6960562-7183073.html"
\t
"https:?/??/?baike.?/?doc?/?_blank?)的战例。东晋:谢安
前秦:苻坚
(?https:?/??/?baike.?/?doc?/?4439107-4647221.html"
\t
"https:?/??/?baike.?/?doc?/?_blank?),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
(?https:?/??/?baike.?/?doc?/?6528577-6742310.html"
\t
"https:?/??/?baike.?/?doc?/?_blank?)和后燕
(?https:?/??/?baike.?/?doc?/?6520238-6733968.html"
\t
"https:?/??/?baike.?/?doc?/?_blank?)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教师:前秦战败后,北方又进入到混乱的局面,直到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于马上得天下的北魏能否马上治天下呢?
教师:如果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办?
学生: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教师: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措施呢?
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教师:改革带来的影响?
学生:缓解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打下基础。
教师: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教师: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两名皇族被军阀拥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三)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四百年的时间里,战争和改革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空前的剧烈,华夏民族发达的文化最终吸引了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他们逐渐认同华夏民族,并最终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这也印证了马克思的一句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四、教学反思
1.本课的主要特点是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设计的主线是从政权更迭看民族冲突、民族矛盾,为缓解民族矛盾而进行民族交融,民族交融为隋朝的统一奠定基础。立意较高,主线清晰。
2.材料包含信息丰富,图片资料趣味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3.本课教材容量非常大,在教学中必须有所取舍,有些内容就没有深入讲解、分析,比如三国鼎立的局面,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西晋的八王之乱,“士族”的特点及影响,北魏分裂的原因,北魏灭亡前后民族交融进程的短暂回流等。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