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五单元同步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五单元同步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8 19:0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同步测试
一、
积累与运用
(本题共计
5
小题
,每题
3

,共计15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咒(jǔ)???相(chèn)??预警??叮嘱
B.靠(yǐ)???恿(sǒng)??懒惰??冤枉
C.伏(quán)?戒(chěng)?消耗??挣扎
D.待(nüè)??污(sè)????辨诉??抵抗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小沈阳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孩子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B.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C.他酷爱收藏,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D.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3.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餐桌“升级”,革除陋习。
②为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传统合餐式就餐陋习和方式的危害性。
③从这次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来看,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呼吸传播、飞沫传播、唾液传播等方式。
④这也必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习惯和新的社会风尚。
⑤于是,在与疫情战斗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反思,同时也倒逼传统餐饮“革命”、餐桌文明“升级”。
⑥当下,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打破传统就餐方式、革除传统就餐陋习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强。
A.①②③⑥⑤④
B.①③②⑤⑥④
C.⑥④①③②⑤
D.⑥④②①③⑤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是否幸福,取决于他是否懂得用豁达去包裹世界,是否有创造幸福的力量。
B.疫情期间,请广大市民注意防护,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恐慌,切忌不要造谣传谣。
C.由于株洲极少有雨雪天气,使元月7日的那场雪,给株洲人民带来了激情、浪漫与新奇。
D.在第十四届市运会青少年组篮球比赛中,全市约20多支代表队参赛,高新乙组勇夺桂冠。
5.
下列句子空缺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
?
?

①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________________
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②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_____________着
③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永无改正我___________________的机会了。
A.①冤枉?
?
?②注视?
?
?③郁闷?
?
?④过错
B.①冤苦?
?
?②凝视?
?
?③忧郁?
?
?④错失
C.①冤枉?
?
?②凝望?
?
?③忧郁?
?
?④过失
D.①冤苦?
?
?②注目?
?
?③憋闷?
?
?④错误
二、
综合读写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6分


6.(6分)
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读书人生美如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好字书写)请用正楷字把“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抄写在田字格中。
(2)(名句仿写)少年正是读书时。有同学搜集到汉代刘向的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书犹良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请仿照这句话再写一句关于读书的句子。要求:句式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近。
我的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探究)在这次读书活动中,针对课外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同学们通过调查问卷形式,拟出了一份调查报告。阅读下面这份表格,写出你的探究发现(至少两点)。
课外读物
中外文学
漫画娱乐
科普
其他
所占比例
30%
42%
12%
16%
阅读时间
半小时左右
1小时左右
两小时
三小时
所占比例
45%
30%
15%
10%
探究发现:_______________
三、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计
3
小题
,共计37分


7.(12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③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④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⑤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⑥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⑦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⑧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⑨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⑩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a.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b.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c.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梳理选文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下列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我”冤枉第三只猫吃了芙蓉鸟,留下了深深的悔恨。
B.a处画线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我”明白真相后,知道猫因为“我”的主观臆断而冤死,心里内疚后悔、难过痛苦。
C.b处画线句表达了“我”因无法补救自己的过失而无比愧疚的心情。
D.c处画线句表明“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弥补的。
(3)联系全文说说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
8.(13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动物笑谈(节选)
①第三次我差点被送进疯人院里,这得怪我养的那只黄冠大鹦鹉“可可”了。那年复活节前几天,我花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买下这只漂亮而温驯的鸟。过了好几个礼拜,这个可怜的家伙才渐渐从它长期被禁锢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最初它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不受脚链的约束,可以随意行动;看到这只骄傲的大鸟坐在树枝上想飞却又不敢飞的模样,真叫人觉得可怜。不过,最后等它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后,它马上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
②晚上我们通常把它关在屋里睡觉,早晨一放它出来,它总是迫不及待地去找我。它聪明得很,不要多久,就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我了:首先它一定飞到我的卧房窗口,如果我不在里面,它便会去养鸭子的水塘里。只要是我早上要做例行检查的地方,它都会一一找到。这种追寻对它而言并不是没有危险,因为它如果找不到我,就会越飞越远,有好几次迷了路,回不了家。因此,我的助手都知道,凡是我不在家的时候,就根本不把可可放出来。
③六月里的一个周末,我从维也纳坐火车回艾顿堡。因为天气好的时候,周末常有别的地方的旅客到艾顿堡来游泳,所以和我一起出站的人很多。我才走了几步,忽然看见前方有一只大鸟,在离地相当远的空中缓缓而飞,它的动作非常之慢,时而振翅,时而滑翔。一时之间,我完全不能确定这到底是哪一种鸟,说它是秃鹰,未免太重;说它是鹳,又不够大,而且鹳在飞到这般高度的时候,颈子和腿应该还看得见才对。这时,它忽然歪斜了一下。落日的余晖照在它巨大的翅膀底部,就像夜空因为星星而发光一般,我看出来这是一只白鸟——老天!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
④我怎么办?该不该喊它一声呢?对了,你听过黄冠大鹦鹉的鸣声没有?假使没有,只要想想用老法子杀猪时猪的嚎声,再用扩音器放大几倍就得了。如果一个人用尽全身之力,把嗓门憋得尖尖的,发出“哦——啊”的叫声,虽说比不上大鹦鹉的气势,听起来也蛮像了。从前我曾试过这样喊它,每次它都听话地回到我的身边,但是它现在飞得这么高,肯不肯听话就不知道了,因为鸟通常不喜欢直直地从上往下飞的。到底叫不叫它呢?那一刻真叫我为难呀,如果我叫了,它竟然理也不理地飞走了,我怎么向旁边的人解释?
⑤不过我到底还是叫了。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可可伸开了翅膀迟疑了一会儿,然后敛翼俯冲而下,只一下就停在我伸出的手臂上了。真是谢天谢地,我总算松了一口气。
⑥又有一次,这只鸟的恶作剧把我吓了一大跳。我的父亲那时已经上了年纪,他最喜欢在我们房子西南面的阳台上睡午觉。我虽然很不赞成他在强烈的阳光下晒着睡觉,他却不肯让任何人改变他的老习惯。一天又在他睡午觉的时候,我忽然听见他在阳台上像个大兵似地大声咒骂起来。我连忙赶去,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两手紧紧地抓住裤腰。
⑦“我的天啊,你是不是病了?”
⑧“没有,”他生气地说,“我一点儿病也没有,只是那个坏东西在我睡觉的时候,把我裤子上的扣子全咬掉了。”
⑨我跑到“犯罪”现场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袖子上的扣子作一堆,背心上的作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作一堆。
⑩这只鹦鹉还有一样好把戏,可以跟猴子和小孩子的丰富想象力比美,也许是因为它对我母亲的热爱而触动了灵机吧。夏天里,我的母亲只要在院子里坐,总是一刻不停地织着毛衣。可可似乎很清楚那一团团柔软的毛线是干什么用的,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它总是蹿得高高的,然后就绕着我们屋子前面的柠檬树有规则地打起转来。要是没人在那儿打断它的好把戏,它就把整棵树都缠上鲜艳的毛线,叫你怎样也没法子再解开来。我们家的客人常常会在这棵树前一站半天,想不出我们为什么把它打扮成这个模样,也不知道我们是用什么法子把毛线缠上去的。
(1)选文讲述了几个有趣的场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幽默诙谐。请摘录—例并批注。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作者详细描写鹦鹉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4)本文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这些“笑”的背后引发了我们怎样的思考?
?
9.(12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多此一举
林深
①父亲两兄弟不及成年,爷爷便已过世。一路相依相靠的两兄弟格外情笃,大伯入住老年公寓后,父亲隔三差五寻了空就去探望。
②记得有一年暑夏,我恰巧得了机会可以陪父亲同往。大伯住的是双人套间,洗浴室、阳台、并排单人床、桌案、衣柜、空调、电扇配置完备。这时,我发现床头柜上还摆了两柄蒲扇。
③“大伯,您这儿空调、电扇齐全,怎么还有这古老玩意儿,岂不多此一举?”
④“你知道什么?这里很多老人都有风湿病,吹不得空调、电扇,更何况我们这把年纪的人,哪个不是蒲扇使惯了,反而顺手称心得很呢!”
⑤原来,即便空调、电扇样样不缺,可每年夏天,老年公寓还是会替老人们早早备下蒲扇,入秋再集中回收保管。
⑥临行,门边的几把雨伞又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哟,大伯,你们平时也不出门,这伞也太多余了吧?”
⑦“那不是给我们老人准备的,而是给探望老人的亲属准备的,每个房间都有这样的备用雨伞。”
⑧回程路上,我深深为自己的短见而惭愧。看似“多此一举”,原是自己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多来的一举,竟是那么贴心入微的一举!
⑨其实,正是我们往往知之甚少,才妄下“多此一举”的结论。
⑩有几次,看见洒水车过路穿巷,雨中作业。听得路上有人议论:下雨天洒水,多此一举不说,也浪费水资源!另有人说,有的路面积泥较多,雨天泥泞,路面湿滑,才更要洒水,况且落叶被冲到路边,也方便环卫工人清理。
?下结论并不难,难得是有凭有据,有理有断。
?记起出差途中的两则小事——
?一次在北方的小镇出差,夜幕未降,黄昏未尽,可司机早早开了车灯。微弱的光束,在起伏的乡间小路出没着,探头探脑。日光尚在,还不需要借助灯光探路,此时打开车灯,实在多此一举。
?不想司机解释:车灯不是用来照路前行,而是让镇上的人远远就能看到。镇上人家,多数养羊,一片宽阔的草地与村镇隔路相望,此时,羊群正好晚归呢。
?一次结束出差,买了夜班车票。来接我的出租车上,后座除了纸巾和矿泉水,另有一沓方便袋和一条套在薄膜袋里的毛毯。想来,纸巾、矿泉水倒是常见,偶尔也会派上用场,其他的,多少有些多余吧?
?这时,对方开始答疑解惑:原来,他跑夜班,常会搭载一些晚宴散席醉酒的人。酒后呕吐,甚是寻常,如果停在路边等待客人,一来不够安全,二来夜风袭人,容易受风着凉,方便袋正好一用,也不至于脏了车座,一举两得。至于毛毯,假使客人睡在了后座,刚好打开盖上,因为醉酒之后,是更加不宜受寒的。
?如果是这样的“多此一举”,实在是多多益善。
(2021年1月6日《今晚报》)
(1)通读全文,梳理内容,概括文中“多此一举”的事例。
(2)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入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请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按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你知道什么?这里很多老人都有风湿病,吹不得空调、电扇,更何况我们这把年纪的人,哪个不是蒲扇使惯了,反而顺手称心得很呢!”(请揣摩大伯说这句话时的内心感受)
②微弱的光束,在起伏的乡间小路出没着,探头探脑。(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4)有人说:“多此一举”这个词带有贬义,作为标题不合适。请你站在作者的角度说说拟此标题的用意。
四、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2分


10.(12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1)解释句中画线的字。
①目似瞑_______________
②止增笑耳_______________
③将啮其喉_______________
④信不诬哉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乃杀之而取其革
D.乃悟前狼假寐/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4)【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五、
写作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0分


11.
题目:幸福在细微之处开花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参考答案
1.B
2.D
3.B
4.A
5.C
6.
(1)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
(2)书犹音乐也(书犹阳光也),?善读之可以怡情(善读之可以暖心)
(3)①同学们课外阅读内容主要以漫画娱乐为主(或阅读漫画娱乐的时间远远超过阅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
②他们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大部分在半小时左右(或较少)。
7.
愤怒,难过,悲痛(或:悔恨)
B
(3)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内容上,是写因为“我”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心中负罪感永远无法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及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久”不养猫。表达了“我”深深的内疚和自责。
8.
(1)①可可到处追寻“我”;②可可的恶作剧;③可可把毛线缠到树上。
(2)如“这只鹦鹉还有一样好把戏,可以跟猴子和小孩子的丰富想象力比美,也许是因为它对我母亲的热爱而触动了灵机吧”这个句子把可可和孩子、猴子进行比较,形象地写出可可的想象力丰富的特点。
(3)这样详细地描摹既介绍了鹦鹉叫声的特点,又表现出人妖模仿鹦鹉叫声的难度之大,从侧面写出在旅客众多的场合,发出这样的叫声是令人为难的事,为下文写四周的人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做铺垫。
(4)示例:作者用行动告诉我们要善待生命,我们要尊重和热爱生命,把他们视为平等的朋友。不妄自尊大,不任意妄为,用心去尊重生命的神圣和权威,是人类最佳的选择。作者耐心了解动物的本性,让可可从禁锢中恢复过来,为动物着想,不顾尊严挽回可可,为科学的献身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9.
(1)老年公寓内放置蒲扇、雨伞;洒水车在雨天洒水作业;北方小镇上的司机在黄昏未尽时开车灯;出租车上备有方便袋和毛毯。
(2)示例一:文中第⑧自然段属于议论,该段为自己不知老年公寓备下蒲扇和雨伞的用意而惭愧,“贴心入微”揭示了“多此一举”的实质,起到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示例二:第?段属于议论,表达作者对这些能为他人着想,对他人多些体贴的举动的肯定,并希望这样的“多此一举”越多越好,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结构上,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
(3)①大伯对老年公寓从老人的身体状况出发,在安装了空调、电扇的同时放置蒲扇这样的“多此一举”,满怀赞美、满足之情(或感激、自豪、骄傲、开心)。
②拟人的修辞手法。车灯“探头探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车灯在黄昏未尽时给晚归的羊群照亮回家的路,体现了司机贴心入微的善举。
(4)“多此一举”原意指做不必要的多余的事情,在文中是指在空调房里放置蒲扇、洒水车雨天洒水等事情。标题用意,关键词:①文中描写了看似“多此一举”的事;②似贬实褒,反意行文,意味深长;③告诫读者,此举多多益善,以此为标题,引人深思。
10.
①闭上眼睛,②只是,只不过,③咬,④确实、的确
D
(3)①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前面。
②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
(4)共同特征:阴险、狡猾、奸诈。
态度:【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子野心、秉性不改的本质。
11.
略。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