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雷雨(节选)
自主预习
文化传承与理解
平“语”近人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上的讲话
[典出] 清·万斯大《周官辨非》
[释义] 但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要推行;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必须革除。
[原文] 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解读] 群众生活无小事。水价上调一分、公交涨价一毛,或是办证不用来回跑、少一道审批手续,对民众来说都是影响极大的事情。习近平引用这句话,其意也在于告诫党员干部,不要放过与群众有关的任何细节。每一分错误,在群众那里都会产生加倍的负担;每一分改进,也都会具备乘数效应。
?诗海拾贝
子 规
吴 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赏析】 作者通过对子规的描绘,既表达了由于受连累罢官,流落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作者将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繁荣,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景象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苦无门的悲惨命运。
?主题时文
以道德之光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道德模范是新时代的标杆,是文明的楷模,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锋人物。这次中国好人榜上的胡生发、林赛亚、刘真、罗亮、陈兰芳、张包春等,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一个个明亮的火炬,让道德的光芒更为温暖人心。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新时代向上向善的崇高风骨,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薪火相传。
凡人善举最是暖人心。今天,我国阔步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社会转型也在加剧,由此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多变趋势,虽然崇德向善仍是社会主流,但一些精神文明不良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我们持久地大力弘扬向上向好、崇尚正义的价值理念。自2008年5月以来,中央文明办通过网友推荐、点赞评议,每月发布“中国好人榜”,有力地营造了全社会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成为广泛深入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的一个重要载体。透过这个好人“窗口”,我们看到,这些不同岗位的平凡人,好比满天繁星,照亮夜空、照亮他人。
用道德力量标注人性高度。在这个属于追梦人的时代,走正道、扬道德,追梦的人生才最有意义、最有价值。以此次荣获中国好人的吴果英来说,40多年来无怨无悔地照顾着智障养子不离不弃,无微不至。这份爱超越了血缘,超越了世俗,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为我们诠释了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再如,王茂华、谭良才在十年间三入火海,救出六名儿童,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见义勇为的时代赞歌……可以说,一个个中国好人都是引领社会向上向善风尚的鲜活标杆。客观地说,道德模范也是平凡人,他们就在你我身边,今天我们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就是要他们走进我们的生活,让道德的力量标注人性高度,让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人见贤思齐、向善向好。
用行善之为擦亮精神名片。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我们在表彰的同时,更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涵养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崇德向善的追求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不断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主动向模范靠拢,自觉做道德良知的守护者和践行者。实际上,学做好人,争做好人,也是锻造自己做人的品格,以传承道德力量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道德和爱心,始终是人性之美最绚烂的底色,始终是我们心底最坚实的认同。只要我们继续弘扬真善美,高扬正气歌,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以道德之光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幼年在家塾读书,中学时热心参加新剧演出,先后在南开大学政治系和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求学。1933年完成四幕话剧《雷雨》,因精妙的戏剧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话剧史上影响深远。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名誉院长,中国剧协主席,中国文联执行主席等职 【作品】 《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评价】 著名剧作家、戏剧教育家
二、背景链接
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面临空前危机,资本家采取种种罪恶的手段来压榨工人阶级的血汗,甚至以故意牺牲工人生命的方式来换取他们的利益。在紧张的社会矛盾中,资本家腐朽罪恶的本质有了最充分的体现。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三、文化常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体裁。
1.戏剧文学的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的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种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序幕:介绍人物的历史、剧情发生的起因或暗示全剧的主题。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呈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体现剧本的思想内容,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2.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段
(1)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
(2)人物的语言又叫念白:包括独白、旁白、对白,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3)结构形式:分幕、分场。幕是大单位,场是小单位。
3.戏剧分类
(1)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多幕剧、独幕剧。
(3)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
(4)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5)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四川)、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浙江)等。
语言文字构建
一、认读字音
1.单音字
(1)郁热(yù) (2)贤惠(huì)
(3)樟木(zhānɡ) (4)袖襟(jīn)
(5)窟窿(kū) (6)弥补(mí)
(7)敲诈(zhà) (8)暂时(zàn)
(9)卑鄙(bǐ) (10)江堤(dī)
(11)昧心(mèi)
2.多音字
(1)茄 (2)伺
(3)仆 (4)间
(5)扎 (6)混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5.
三、积累词语
1.如梦初醒:好像刚从梦中醒来。形容刚刚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觉醒过来。
2.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3.门当户对:旧时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结亲很适合。
四、辨析词义
1.委屈 VS 委曲
课本原句 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巧辨巧析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委曲:勉强服从;事情的底细和原委;(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
2.意气 VS 义气
意气 义气
课本原句 你这么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巧辨巧析 意气: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义气:因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做自我牺牲的气概。
课文探究
总揽全局
【活动设计】
1.课文选取的两场戏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答:
[明确] 第一场写三十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意外相见,如在梦中,两人展开了紧张激烈的对话。第二场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父与子相见,却是势不两立的仇人;母与子相见,却无法相认。
2.当周朴园得知来者正是鲁侍萍时,在惊恐之后对鲁侍萍的态度有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简析。
答:
[明确]
态度变化 相关文句或情节
先恐吓 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再哄骗 “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后收买 拿出五千块钱的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三十年来的旧恨新仇
3.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活动设计】
1.请根据要求,赏析下面三处舞台说明文字。
(1)课文开头“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描写,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一舞台说明中“自然地”和“慢慢地”两个词?
(3)请分析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这一处舞台说明的作用。
答:
[明确]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烘托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即将到来,对剧情发展起铺垫作用;同时也感染、影响了读者,让人产生一种压抑感,把读者带入戏中。
(2)“自然地”是鲁侍萍三十年来形成的习惯,暗示了她的身份;“慢慢地”表明了她内心的痛苦、矛盾。这两个动作,自然地勾起了周朴园的回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这一处舞台说明真实地揭露了周朴园的心理活动,也刻画了人物性格。眼前的老妈子已不是过去年轻漂亮的梅侍萍了,使周朴园从怀旧的感情中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经过情感与理智的较量,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让读者感受到戏剧的真实。
2.“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周朴园的这三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现了周朴园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明确] “你来干什么?”言外之意:来敲诈吗?“谁指使你来的?”言外之意:鲁贵指使你来的吗?“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言外之意:为了敲诈我,你可真是费尽了心机啊!时间过了三十年,我还搬了家,你还能找到。(含有嘲讽意味)
鲁侍萍的出现,使他一下子从过去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周朴园怀疑鲁侍萍的到来是有目的的,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可能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马上撕去“温柔”“怀念”的面纱,露出了他虚伪、冷酷的资本家的真实面目。
【考点链接】
潜 台 词
[考点解读] 潜台词是戏剧的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都能领悟得出来的言语。它是台词的内在实质,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亦借指某种暗含的意思。人们经常用“潜台词”表达自己内心不便明说的想法。潜台词是人物在行动过程中真实的内心表现,它是表现人物形象的灵魂。
[解题指津] 由于对潜台词的理解不同,掌握起来也就不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挖掘潜台词:
(1)根据语境,揣测人物真正的思想感情;
(2)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测人物内心思想活动;
(3)根据事件发展推测;
(4)体味人物的语气、语调。
3.在鲁侍萍和周朴园的对话中,周朴园的情态有哪几次变化?请简要概括。
答:
[明确] ①开始是漫不经心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雨衣和关窗的事;
②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中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的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
③周朴园就口音问题把话题引向无锡,拐弯抹角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
④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后,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三十年来的悲惨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
⑤他时而“苦痛”,“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
⑥侍萍表露出自己的身份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得语不成声。
4.周朴园的所作所为简直是伤天害理,结合全文概括,他做了几件伤天害理的事。
答:
[明确] 主要有三件:
①为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大年三十夜晚撵走梅侍萍母子,害得她家破人亡,骨肉分离;
②叫警察镇压工人,结果死了三十个工人;
③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扣取三百块钱。
5.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试分析课文这一部分中有哪些矛盾冲突,其中最本质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暴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
[明确] (1)冲突:
人 物 矛盾冲突
周朴园和鲁侍萍 资本家与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冷酷、虚伪、自私与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之间的对立冲突;两人之间的情感冲突
周朴园与鲁大海 父与子的矛盾冲突;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冲突
鲁大海与周萍 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鲁侍萍与周萍 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2)最本质的矛盾冲突: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鲁大海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冲突,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
(3)暴露的社会现实: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阶级对立,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的罪恶。
6.《雷雨》中鲁侍萍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答:
[明确] 鲁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迫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她善良、正直、备受屈辱,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与自尊。她尝尽了人间的辛酸。三十年的悲惨遭遇,把她磨炼得很坚强,对现实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课文中她出现时,先是冷静地回答周朴园的提问,观察他的变化,当周朴园翻脸时,她终于看清了周朴园的本性,悲愤地诉说了自己的不幸,并当场撕毁支票,保持了自己做人的尊严。
见仁见智
【活动设计】
1.同学们到图书馆借阅全本的《雷雨》,不同的同学借到了不同的版本。他们发现不同版本文字上是有差异的,如下面这一段: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周 萍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
[我的理解] (示例一)甲句更好。①句中两次出现“一件事”,表明周朴园很重视这“一件事”。②使用长句,语气缓和,与前面的“严厉”形成对照,表现了周朴园复杂的心理。
(示例二)乙句更好。①凸显了动词“做”和“当”,表明周朴园希望周萍做事要敢于担当,符合剧情的发展。②使用短句,中间增加了语音停顿,合乎口语习惯,语气与之前相比更为严厉。
2.同学们发现,不同版本不仅人物语言不同,舞台说明也不尽一致。如课文中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一句,有的版本是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你认为人物称呼是“侍萍”好,还是“鲁妈”好?
[我的理解] (示例)“鲁妈”好。这个称呼比较客观,强化了三十年光阴在侍萍身上造成的变化,使她从温柔貌美的年轻女子变成了饱经沧桑的落魄妇人。
3.通过对文章的理解,你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我的理解] 观点一: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应该是真实的,周朴园当年能爱上侍萍,说明侍萍自然有过人的魅力。当突然失去自己最心爱的人,周朴园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为了弥补内心的失落,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非常自然的事,而且周朴园要伪装一时容易,要伪装三十年多难啊!在我看来,周朴园的怀念简直成了他生命中持之以恒的习惯了。
观点二: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虚伪的,他主要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掩盖他不光彩的过去,维护他在家庭中的威严,显示周家是个体面的家庭,抬高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他现在年纪大了,而他的妻子蘩漪又是桀骜不驯的女人,他常感到家庭生活的不如意,时有孤独寂寞之感,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
拓展延伸
心理描写
【课内挖掘】
在《雷雨》周朴园与侍萍相见的重头戏中,作者特别注重描绘人物内心微妙的感情波动,善于以最准确、最形象的语言挖掘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之处。文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精练而又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内心十分复杂的思想情感,细致入微地揭示了人物多变的心理活动。
【技巧指导】
心理描写常大量用于人物描写之中,离开了心理描写的人物描写是不完美的。因此,必须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进而描摹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的方法主要有:
1.内心独白。一般使用第一人称。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个重要手段。
2.动作暗示。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是心理描写的又一表现形式。
3.景物烘托。即借绘景来显情。作品中出现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渗透了人物的特定心情。
4.心理概述。又称心理剖析,是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由于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的剖析、评价,因此不但可以细腻地表现人物当时的思想活动,还可以有进展地概述人物在一段时间内的感情变化、内心斗争,在行文中比较灵活方便。
【针对训练】
请以“坦诚”为主题,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答:
[参考示例] 她不禁一愣,脸腾地红了起来,鼻尖上也不由得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她缓缓地抬起手来,扶了下滑到鼻尖上的眼镜。一时间,各种各样的借口都涌进她的脑海。可以跟那个孩子说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太深,要不就说这种知识考试不做要求……可当她的目光与孩子们那带着稚气更带着对老师的无比信赖的目光碰撞到一起时,这一切原本不属于她的想法马上就都被推翻了!“不!不能为一时保全面子而铸成大错!古人不是讲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吗?”她的目光在教室里环视了一圈,最后,落到了那个发问的同学身上。此刻,她眼里的紧张不见了,昔日里的自信与温和中又多了几分坦诚……
【课内挖掘】
阅读激情澎湃的《雷雨》,我们独独感到的是她的沉默。她的沉默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她的人生经历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希冀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然而她命运的悲剧性却让这汪纯净的生命之泉慢慢干涸,直至枯竭。三十年前的感情纠葛和背弃令她受尽折磨,背负着失德的十字架艰难前行,由此也让她绝望于爱情,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利。
作为一个母亲,她关爱着自己的孩子,她总是竭尽全力地张开羽翼为儿女们遮风挡雨,她毫无保留地将后半生的幸福押在儿女的回报上。然而命运之神所安排的“回报”却彻底击垮了这位善良、满身创伤、苦难深重的母亲。
她沉默的人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她自始至终地关爱他人,以最大的限度忍耐着别人给她造成的伤害,不断退让地守着生命的底线。她的人生诠释着“人必然要经受苦难,即使默默无闻。面对苦难,人无法选择,只有去面对、去接受”。
三十年的悲惨遭遇使她尝尽了人间的辛酸,把她磨炼得坚强勇敢。她用善良、正直书写着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人生画卷。她的悲剧是一曲用心良苦的命运挽歌。她就是面
对冷酷的现实,充满了仇恨,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毅、顽强的鲁侍萍。
[适用话题] 沉默 关爱 苦难
【运用范例】
天黑沉沉地,让人透不过气来,雨重重地敲打着门窗,雷一声又复一声。我想此时在侍萍的心中就是这样的吧——阴沉得吓人!
侍萍,她原本是姓梅吗?梅,清高优雅的植物。也许年轻时的侍萍就是这样的:她单纯美丽,散发着神圣而诱人的魅力。然而命运的捉弄让这片梅飘落到周家,成了周家少爷的“宠儿”。那时的她应该很幸福吧!然而紧接着,她带着身心的伤痛与怀中那个刚生下来的孩子被赶出了大门……
我眼中的侍萍是单纯美丽的,恰似一朵初放的梅,静静地绽放,静静地等待着欣赏她的人。
被赶出大门的侍萍并没有死成,她活了下来,为了心中的恨,更为了怀中的孩子。也许她也曾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那婴孩的啼哭将她唤回到了这个世上,顽强地活了下来。从此,她甘愿受苦受累,只为了让这婴孩过得好一点儿。从此,她将生命寄托在了另一个人身上,她唤这人为“儿子”。
我眼中的侍萍是坚强勇敢的,也许她就是一朵梅花,凌寒绽放,凌寒而香。
命运安排她再次遇到那个让她痛彻心扉的男人。她的心理是怎样的呢?是悲痛,是愤恨,是悔意,是再一次从那心的裂缝中淌下血来的苦楚。她拒绝了周朴园的“救济”,这样很好。然而她却终究不敢认自己的孩子,纵然心里曾千万次思念的孩子真真切切地站在她的面前,她却只会颤抖,只会用断断续续的话语掩埋掉自己心中唤出的声音。
我眼中的侍萍化成了一片飘落的梅,她落入泥土,被碾成了尘,可是她却还担心着来年的花,甘心化作泥土去保护他们。是呀,她是一位母亲。
然而,命运与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自己的女儿爱上了她自己的哥哥!是的,他们相爱了,就像当年的她和他:一个单纯美丽,一个俊朗照人。可是,他们是亲兄妹呀!就在那一刻,侍萍的心又在止不住地淌血,她乞求上苍,愿一个人承担罪过。然而上苍还没来得及听到她的话,惩罚便已降临了。一夜间,养了十几年的女儿,没了;念了多年的儿子,没了……
侍萍的心就在这一刻碎了,她不再有恨,不再有爱,她只会呆呆地痛,恰似一片落梅,无力地望着梅树渐行渐远的身影,无奈地被冷风吹走,吹到远方……
【美文鉴赏】
第三只眼睛看曹禺
我心中的曹禺与他“中国戏剧第一人”的赞誉无关,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天性忧郁敏感的孩子。五六岁时得知自己现在的妈妈只是自己的继母,而亲生母亲早已死去,父母亲总在楼上吸食大烟;是一个10岁读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19岁读完全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写《雷雨》之前读过250部世界名剧的嗜书狂;15岁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平时不爱说话,到了舞台上却如鱼得水。一个从小就受到戏剧滋养的幸运儿,最终把全部的才华都给了戏剧……
18岁就被“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又原始的情绪”吸引,于是孕育5年,在他23岁时,《雷雨》惊世而出。
作品中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一心找寻心灵快乐的幸福之路……于是我只想从他的作品中解读他的心思,而绝不想拿起笔学他的创作之路,因为不想一根筋地把我生活中的痛苦之处挖得苦不堪言,我知道洒脱与忘记的美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曹禺也成了个中年人、领导、演员,全国观众都在期待着他的新作。他曾在协和医院深入调查足足三个月,记的笔记达二十多本,于是很认真、很真诚地创作了一部现在被当作反面教材的剧本——《明朗的天》,他后期的作品总是被人批判为主题先行,其实他只是认真地犯了那个年代人人都会犯的傻,到了《王昭君》自己仍不满意,于是封笔。
之后就是以一种平和的身影出现于各种场合,对无论什么样的戏剧都表示赞美,提携后进从不吝啬表扬之词……于是我真切地明白了自由的意义和分量。
因着曹禺的名声,许多人对他崇拜仰视;许多人对他嗤之以鼻,觉得他名不符实,而谁谁谁才是大师。
但他们忘了,这份名誉不是他自己争取的,甚至是他所不希望的累赘。但只要中国戏剧还没有出现一个大家公认的至少能和他比肩的剧作家,这份荣誉与奚落他就得继续担着。
永远记得1996年年底的一天,戏剧学院内人们奔走相告,说曹禺去世了。那是个安静的阴天,天空灰蒙蒙的像擦不干净似的,而电视上转播的追悼会声音响亮、场面隆重。
【佳作赏析】
作为“中国戏剧第一人”,曹禺先生生前身后毁誉参半,崇拜仰视者有之,嗤之以鼻者有之。本文作者却用“第三只眼睛看曹禺”,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先生曲折起伏的一生。从“天性忧郁敏感的孩子”到创作戏剧的热情如火的少年,再到被时代捉弄的中年、饱受诟病的晚年。简洁有力的语言传递的是作者对先生其人其文深切的理解,“我真切地明白了自由的意义和分量”。“第三只眼睛”就这样为我们还原了先生更真实、更具体的形象,也让我们更理性、更辩证地去看待与此相关的种种社会现象,更深入地去思考现象背后的种种原因。
【写作借鉴】
1.学拟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该题目巧妙地设置悬念,既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暗示了自己对曹禺先生的个性化解读,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2.学“以点带面”
第一段主要介绍曹禺的经历。曹禺的一生不可谓不丰富,可写的事情很多,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截取先生最有代表性的几个阶段和事例加以提炼,以点带面,既让读者了解了先生的主要经历,也更好地突出了先生的形象特点。
同步练习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语言运用(2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真正的艺术家,在于让生活与艺术“不离不即”。语言、情绪、动作要准确真实,是为“不离”;但不在模仿还原上________,不让艺术被拉拉杂杂的现实同化,并且在生活中保留一方自我的天地,是为“不即”。在“仿真”的基础上有所创造,让观众得神忘形、________,方能创造“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日常生活中,不少语言大师________、喜剧名家严肃谨慎,他们让生活和艺术保持________的距离,分清彼此,自由出入,这是极高的艺术境界,也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深意所在。
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向老师学习,所以仅得其一隅。破解之道,在于向生活取经,在生活中积累,如此方有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是演员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要用一辈子来回答的考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趋之若鹜 得意忘言 三缄其口 恰如其分
B.亦步亦趋 得意忘言 沉默寡言 恰如其分
C.趋之若鹜 得意忘形 沉默寡言 适可而止
D.亦步亦趋 得意忘形 三缄其口 适可而止
解析:选B。“趋之若鹜”,像成群的鸭子争先恐后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相追逐(多含贬义)。“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第一处,语境强调模仿,应使用“亦步亦趋”。“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得意忘形”,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第二处,语境强调观众对“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的心领神会,应使用“得意忘言”。“沉默寡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谨慎,也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第三处,语境中是说生活中的“语言大师”与其在艺术中的表现不同,应是说他们很少说话,并非说话谨慎,应使用“沉默寡言”。“恰如其分”,(说话、办事等)恰当稳妥,正好合乎分寸。“适可而止”,做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指做事不过分。第四处,语境中是说语言大师和喜剧名家让生活和艺术保持恰当的距离,应使用“恰如其分”。故选B。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是因为很大程度上只向老师学习,难免仅得其一隅。
B.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是因为很大程度上只向老师学习,所以仅得其一隅。
C.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向老师学习,难免仅得其一隅。
D.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向老师学习,难免仅得其一隅。
解析:选D。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因为只向老师学习,所以仅得其一隅”太过绝对,应改为“难免仅得其一隅”。“是因为很大程度上”语序不当,“很大程度上”作状语,应放在“是因为”的前面。“……的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戏如人生过于波澜,人生如戏失之平淡,寻找生活与艺术的平衡点
B.戏如人生失之平淡,人生如戏过于波澜,寻找生活艺术的平衡点
C.戏如人生失之平淡,人生如戏过于波澜,寻找生活与艺术的平衡点
D.人生如戏过于波澜,戏如人生失之平淡,寻找生活艺术的平衡点
解析:选C。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从前面来看,材料是说艺术家要处理好“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即找到“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平衡点,而这也是“演员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要用一辈子来回答的考题”。再分析四个选项,A项,“戏如人生过于波澜,人生如戏失之平淡”不合逻辑,“人生”应是“平淡”的,而“戏剧”应是“波澜”的,故“戏如人生”应“失之平淡”,“人生如戏”则“过于波澜”;B、D两项,“生活艺术”与后文的“平衡点”不搭配,应是“生活与艺术”。排除这三项,故选C。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他们的一些优秀作品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日臻成熟。
②剧坛上除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丁西林等,又涌现出曹禺、夏衍、于伶等著名剧作家。
③曹禺1934年发表了震动剧坛的《雷雨》,翌年又创作了《日出》。
④这个阶段戏剧创作队伍更加扩大,作品质量普遍提高。
⑤曹禺的这两个剧本和不久后完成的《原野》,不仅显示了剧作家向更深的社会题材开掘的努力,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新阶段的到来。
⑥通过家庭的悲剧或社会的悲剧,在更加宏观的角度上透视了旧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下层人民的痛苦与悲惨。
A.③⑤⑥④②① B.④②①③⑥⑤
C.⑤②①④③⑥ D.④②③①⑤⑥
解析:选B。观察所给句子发现,文段是关于中国现代戏剧文坛的叙述,以曹禺为例进行进一步解说。④②①应相连,是对文坛的描述。③⑥⑤是以曹禺为例来进一步阐述。
5.请把下面的长句变为几个连贯的短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5分)
我们漫长的可骄傲于任何民族的文明史中,最不文明、最见不得人的创造恐怕当属对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令人心碎的鲁侍萍式的女人的灵与性的扼杀。
答:
解析:所给长句由两部分组成,“我们漫长的……文明史中”为第一部分。先将第一部分展开成两个分句,再将后面的内容切分成三个分句,注意语意要连贯。
答案:我们有漫长的民族文明史,它足以让我们在任何民族前骄傲,但我们的民族文明史中也有最不文明、最见不得人的创造,那就是对女人灵与性的扼杀!鲁侍萍在命运困顿中苦苦挣扎、令人心碎的事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6.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窦娥和鲁侍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辞。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6分)
答:
解析:颁奖辞需要以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获奖者的事迹及崇高精神的闪光点,将其浓墨重彩地展示出来,要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答题时,要结合窦娥或鲁侍萍的具体情况加以概括。
答案:(示例1)窦娥:你是一位柔顺的女性,你用所有的宽容承担了父弃、被卖、夫死、逼嫁的苦难!你是一位不幸的姑娘,你在生命的火花最灿烂的时候,被罪恶的黑手扼杀!你是一位勇敢的女性,大难当前,你用柔弱的身躯对社会秩序猛烈声讨!你倒在了戏剧的舞台上,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示例2)鲁侍萍:“爱你的人却伤害你最深”,你用你的方式选择了隐忍退让,你是柔弱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用你的行动捍卫了人格尊严,你是刚强的。你是现代人物画廊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7.依据下列材料写一则通知,文字可以适当进行删减调整,必须符合通知的格式和语体,发通知的时间为2019年12月13日。(6分)
①学校拟举办2019年课本剧竞演活动,请各年级积极组织本年级师生观看。
②本次活动的地点在学校体育馆。
③本次活动由语文组和团委联合举办。
④本次竞演活动将评选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
⑤本次课本剧表演将和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同时举行。
⑥本次课本剧竞演主题是“激活名著,点亮心灵”。
⑦本次活动的时间定在12月20日(周五)下午三点。
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应用文写作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先看清题干的要求,例如本题要求写一则通知,这就要注意通知的固定格式:标题+称呼+正文+落款单位和时间。掌握了通知的格式后,要注意通知正文的内容。例如此题要注意此次活动的名称是“课本剧竞演活动”,要注意活动的主题是“激活名著,点亮心灵”,注意活动举办的时间、地点、奖项设置等。最后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语言的逻辑要严密,切记不要出现歧义或含糊其词的现象。
答案: 通 知
全校师生:
兹定于12月20日(周五)下午三点,在校体育馆举办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激活名著,点亮心灵”课本剧竞演活动,届时将评选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请各年级组织好本年级师生观看。
语文组、团委
2019年12月13日
二、阅读提升(16分)
阅读《雷雨》第四幕节选部分,完成8~11题。
【第四幕概括:侍萍和鲁大海来到周公馆找四凤,侍萍要带四凤回家,四凤不得已向侍萍说出真相,她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侍萍如晴天霹雳,因为她知道四凤与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在四凤的苦苦哀求下,她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
蘩漪带周冲来阻止周萍带四凤走,周朴园也闻声而至,他以为侍萍前来认儿子,让周萍跪下认自己的生母。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善良的鲁妈痴呆了,阴鸷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
(周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不动,静寂)
周朴园 (在门口)你叫什么?你还不上楼去睡?
蘩 漪 (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
周朴园 (见鲁妈、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
蘩 漪 (拉四凤向朴园)这是你的媳妇,你见见。(指着朴园向四凤)叫他爸爸!(指着鲁妈向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
鲁侍萍 太太!
蘩 漪 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跟这个妈叩头。
周 萍 (难堪)爸爸,我,我——
周朴园 (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
蘩 漪 (惊)什么?
鲁侍萍 (慌)不,不,您弄错了。
周朴园 (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
鲁侍萍 不,不!(低头)啊!天!
蘩 漪 (惊愕地)侍萍?什么,她是侍萍?
周朴园 嗯。(烦厌地)蘩漪,你不必再故意地问我,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三十年前死了的。
蘩 漪 天哪!
(半晌,四凤苦闷地叫了一声,看着她的母亲,鲁妈苦痛地低着头。周萍脑筋昏乱,迷惑地望着父亲同鲁妈。这时蘩漪渐渐移到周冲身边,现在她突然发现一个更悲惨的命运,逐渐地使她同情周萍。她觉出自己方才的疯狂,这使她很快地恢复原来平常母亲的情感。她不自主地望着自己的冲儿。)
周朴园 (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周 萍 (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
周朴园 (严厉地)混账!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周 萍 (痛苦万分)哦,爸!
周朴园 (尊严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
四 凤 (向母)哦,妈!(痛苦地)
周朴园 (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
周 萍 (向鲁妈)您——您是我的——
鲁侍萍 (不自主地)萍——(回头抽咽)
周朴园 跪下,萍儿!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是你的生母。
鲁侍萍 不,不!四凤,我们走!
周朴园 跪下,认她!这是你的生母。
四 凤 (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
鲁侍萍 (不语,抽咽)
8.下列对选段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一语意思是,看看周萍干了些什么,竟然与周家的佣人有这种关系。目的是嘲讽周朴园,阻止周萍与四凤来往。
B.周萍“难堪”是因为和四凤相爱之前没有告知父亲,现在被发现了,有一种“负罪”的心理。
C.周朴园“明白地”是因为,认为鲁侍萍最终还是到周公馆来认儿子了,出于一种本能的提防心理。
D.对鲁侍萍打断周朴园的话,说了一句“不,不!四凤,我们走!”是想保护四凤,不想让四凤重蹈自己的覆辙。
解析:选B。B项,周萍“难堪”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身份低下、家庭贫穷的“岳母”,感到对不起父亲和这个有地位的家庭,有一种“负罪”的心理。
9.下列对选段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家不动,静寂”,这里的“静寂”,欲“动”先静,起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即一个非常激烈的矛盾冲突将要在这场戏中爆发。
B.蘩漪“倨傲地”反映了人物心理,表现蘩漪以为此刻利用周朴园来阻止周萍与四凤结合能稳操胜券的得意神态。
C.“不,不!(低头)啊!天!”这里鲁侍萍用极短促的句子写出了她的震惊、痛苦、自责之情。
D.这一幕戏剧冲突非常紧张、尖锐,令人惊心动魄,主要是靠外部动作的紧张和人物内在心理状态的紧张来掀起高潮的。
解析:选D。D项,这一幕中并没有多少外部动作的紧张。
10.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一句中,“怎么——”隐含了周朴园怎样的心理特点?(4分)
答:
解析:根据舞台提示“明白地”以及周朴园欲言又止的表现总结其心理特点。
答案:周朴园自以为明白了事情的缘由,想责备周萍又考虑到场合不对而没有将话说出来。
11.结合本文,分析侍萍、蘩漪、周朴园在揭开真相前各自了解了多少真相。(6分)
答:
解析:要注重揣摩人物的心理和对话特点,据此总结。
答案:侍萍知道了一切:周萍是自己的儿子,和亲妹妹在浑然不觉中相恋。蘩漪知道了周萍和四凤的恋情,故当众揭开,以便让重视门第的周朴园阻止他们,她事先并不知道四凤之母是侍萍。周朴园以为侍萍对周萍说了真相,他不知道儿子与四凤的恋情。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