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哈姆莱特(节选)
自主预习
文化传承与理解
平“语”近人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典出] 《礼记·中庸》
[释义] 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
[原文] 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解读] 在宇宙和大自然的法则中,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随处可见。中国古人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加以概括。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中曾引用过《礼记·中庸》中的这一经典名句,被评论者认为“这是国与国共处之道,也是人与人相处之道”。当下,中国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世界不少国家也有自己的梦,如美国梦、法国梦、非洲梦等。中国梦与其他国家的梦,也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引用此句古语指出,中国梦是法国的机遇,法国梦也是中国的机遇。
?诗海拾贝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
[唐]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 ①本诗是沈佺期和(hè)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流放岭南。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赏析】 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但诗人没有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在颔联中,诗人回忆洛阳美丽的风光,想象南方崇山峻岭中可怕的湿热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思国怀乡的感情。
?主题时文
守初心,站稳人民立场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吹雨打,这份初心从未改变。
秉持这份初心,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以信仰为旗,以真理为路,以千千万万人的解放、发展和幸福为追求,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始终为人民利益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秉持这份初心,张富清深藏功名、默默奉献,廖俊波脚踩大地、务实担当,黄大年心有大我、只争朝夕,杜富国保家卫国、生死无惧,黄文秀奔走一线、倾情为民……
回望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历史,从嘉兴南湖上的一叶小小红船,到如今承载着亿万人民梦想的巍巍巨轮,正是因为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我们党才能够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一次次挽狂澜于既倒,历危难而重生,于求索中壮大,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向前走,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一个政党如同一个人,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应该看到,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只有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党的事业发展才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永葆为民初心,就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是要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就是要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纵然走过千山万水,仍需不断跋山涉水。只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中国号”巨轮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 莎士比亚(1564-1616),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1613年左右回到家乡,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1616年去世 【作品】 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四大悲剧)等。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四大喜剧)等。悲喜剧(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历史剧:《亨利四世》等。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等
【评价】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二、背景链接
《哈姆莱特》写的是古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使先进于封建专制思想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而当时的英国由于“王位继承权”问题,政治斗争非常尖锐,人们的进步思想和社会的腐朽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悲剧《哈姆莱特》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以古丹麦国的政治斗争暗示英国的社会现实。课文节选的是第三幕第一场。
三、文化常识
文艺复兴: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带来了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它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来宣传人文精神。
语言文字构建
一、认读字音
1.单音字
(1)紊乱(wěn) (2)迷惘(wǎnɡ) (3)虔敬(qián)
(4)鞭挞(tà) (5)轻蔑(miè) (6)陨落(yǔn)
(7)延宕(dànɡ) (8)怪诞(dàn) (9)嫁奁(lián)
2.多音字
(1)创 (2)横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涂脂抹粉:指涂胭脂,抹香粉,修饰容貌。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
2.当机立断:比喻事情到了紧要关头,就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
3.甜言蜜语:指像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的动听的话。
四、辨析词义
迷惘 VS 迷惑
课本原句 他承认他自己有些神经迷惘,可是绝口不肯说为了什么缘故。
巧辨巧析 “迷惘”,着重于因难辨是非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书面色彩要比“迷惑”浓。“迷惑”,着重于心中疑惑迷乱而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常与“不解”并用。
课文探究
总揽全局
【活动设计】
1.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
矛盾冲突 现实意义
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些矛盾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在当时,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的矛盾冲突
哈姆莱特内心生存与毁灭的矛盾冲突
2.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活动设计】
1.哈姆莱特装疯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
[明确] 哈姆莱特担负着为父报仇、“重整乾坤”的重大责任,为此他必须同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展开一系列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哈姆莱特不仅要面对凶狠强大、阴险狡猾的国王,还要面对整个封建集团和社会邪恶势力。而他势单力薄,孤军奋战,才不得不装疯卖傻,斩断情丝,以免使自己的恋人卷入复仇的旋涡中而受到更大的伤害,使自己“重整乾坤”的重任失败。
2.如何理解“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这句话的含意?
答:
[明确] 这句话是波洛涅斯让奥菲利娅去试探哈姆莱特时拿一本书来掩饰时所说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两层含意:一层是说奥菲利娅用看书来表示一种看起来似乎是“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但是实际上却潜藏着另一番心思;另一层含意可以说是波洛涅斯用此话来形容哈姆莱特的发疯,认为哈姆莱特只是假借发疯来掩饰什么。但是实际上,这句话没有给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带来任何影响,却给真正的罪人——国王以心灵的震撼,引起国王的自责与恐惧:“啊,这句话是太真实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妇的脸,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的我的行为更丑恶。难堪的重负啊!”
3.如何理解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
答:
[明确] 第三幕第一场中“城堡中一室”,国王和手下商量好让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疯。哈姆莱特上场后的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不仅是一首具有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而且也是把握主人公性格的钥匙。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但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客观上任务的艰巨和敌人的强大,主观上反对暴力而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因而出现内心的矛盾。独白把他的内心斗争,自我矛盾,内容繁杂、深远的沉思和疑虑等集中强烈地凝聚在诗行之中,从而深刻地表现出一个重要情况——哈姆莱特的思想并不是专注在复仇任务和克劳狄斯身上,相反,却深深纠缠于各种社会道德、行为意志、生存死亡等重大问题中。
【戏剧常识】
品味剧本语言
[考点解读] 剧本的语言是别具魅力的语言,因为它兼具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语体特点,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从塑造人物的角度来说,它以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白、独白、旁白、唱词等)来充分展示人物性格;从文采美的角度而言,它或幽默、或慷慨、或缠绵的语言让人觉得是在享用语言的美餐。
[解题指津]
1.品味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剧本中的精彩语言不仅确切地显示着人物的性格,而且往往还表现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品味人物语言有两个基本前提:一要通读全剧,弄清人物的出身、经历和教养等;二要了解所谓的“规定情境”,这包括人物的身份、职位、跟周围人物的关系以及他当前的心理状态和所遇到的问题。满足这两个前提,我们才有可能通过语言很好地认识人物。
2.掌握戏剧语言动作性的特点。戏剧也是动作的艺术。能把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思想性格中最深刻的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戏剧艺术对动作的重视决定了戏剧语言必须具有动作性。所以,应该对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有所认识。
见仁见智
【活动设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在莎士比亚剧作中所引发的争论恐怕是最多的。学习完课文并了解剧作内容后,老师组织同学们针对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展开了讨论。请你也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1.历代评论家和大作家都有关于哈姆莱特长于思考而短于行动的议论。歌德也认为哈姆莱特缺乏行动的能力。你如何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拖延?
[我的理解]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文主义形象。他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的,因为他想的不光是为父报仇,还要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加上他过于内向、审慎的性格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他开始犹豫,想要行动却行动不起来。因此,他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性格软弱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2.《哈姆莱特》一剧的最后,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对于这种结局,你认为能否避免?
[我的理解] 综合全剧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没有计划性,草率而且冒失,他总是被事件推着走,不能事先做好周密的安排和准备。他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和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的计划。剧中,他答应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的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3.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哈姆莱特》的情节简要分析。
[我的理解] (1)主观原因。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2)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拓展延伸
比喻使语言更形象
【课内挖掘】
哈姆莱特,正直善良,英俊勇敢,具有完美个性,深受百姓爱戴。父亲突然死去,母亲又迅即改嫁,他失去了生活的方向,面对着灵魂发出了令人震撼的拷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莎士比亚善于运用比喻等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使语言更形象。“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文中这样的比喻随处可见。
【技巧指导】
运用比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感情要鲜明。
2.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且二者之间必须要有相似点。
3.作为喻体的事物,要为人所熟知;运用比喻要在构思上有所创新。
【针对训练】
请以“乡情”为主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答:
[参考示例] 乡情是夜色笼罩下那橘黄色的灯光,朦胧、温柔;乡情是穿越万水千山的鸿毛,沉重、甜蜜;乡情是沉默不语的大山,坚固、永恒。在季节的词典里,乡情是一片深秋的落叶,带着不舍和眷恋轻轻地离开了树枝,在风中旅行,和着时间的脚步声,慢慢地远离。飘呀飘,飞呀飞,最后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酣睡。
【课内挖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不仅是因为欣赏者个体的审美差异,更是因为被欣赏者主题的丰富性。我们虽然不是那个丹麦的复仇王子,但是他面对困境时的思想和处理问题时的态度我们都曾有过,在忙忙碌碌的现代生活中,那些折磨他的思想每天也在折磨着我们,他面临的选择也是我们每天所要面临的。生存或者死亡是个哲学命题,生活中每一件具体的大事和小事也是一个哲学命题。对这些烦琐的事务,我们不能逃避,只能勇敢地面对,公开地对它说:“来,我们比剑。”
[适用话题] 勇气 选择 直面人生 复仇
【运用范例】
《哈姆莱特》的那句名言家喻户晓: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人生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选择,而在于直面。所以应当认真思考后面那一句: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人生低谷,反思往往成为一种奢侈品,就好像哈姆莱特,在面对自己曾经的信任被事实打击得体无完肤时,他感到了危机,他质疑一切。就好像我们现在对于自己的信任也存在危机,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的美好被现实打压,要怎么做才好呢?反思是反思过了,但是总觉得不是自己的错,是别人的错,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我们不愿意去相信自己的所谓信仰是有瑕疵的。人性有畏惧失败的特性,也有自我上升的优点,接受命运打击还是与无涯苦难为敌,这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只能自己直面自己的一切。
【美文鉴赏】
月亮的光芒
——《哈姆莱特》随笔
这静谧的夏夜,遗忘了清风、鸣蝉的咏叹调。天穹是完美落下的帷幕,翠竹也为之鼓掌。舞台上,只剩下月亮恬静的脸,无声地散发着光芒。
开始在休止符之前。
血色的华尔兹,会场用镏金的陶瓷砌成一湾不起波澜的湖水。毵毵的是银色丝绸长帘,狂风中,我们无法看清对方的脸。
《哈姆莱特》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而名著之所以为名著,那是因为它有着一颗不朽的灵魂,不同于那些身披精美寿衣、没有生命的躯体。它书写了一个人的痛苦,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
一个人的忧伤
《哈姆莱特》是那华丽的忧伤。
通篇绮丽的人物风景,终究掩不住莎翁的泪。
人性的悲剧。兄弟间的屠戮,恋人背离誓言,而这前者是哈姆莱特的叔父,后者是他的母亲。往昔那些温馨的、热烈的、甜蜜的画面,被瞬间全盘推翻:原来连至亲的人都不能相信!
他不再相信血浓于水的亲情,哈姆莱特对王后说:“来,来,坐下来,不要动;我要把一面镜子放在你面前,让你看看你自己的灵魂。”
他不再相信坚不可摧的友情,哈姆莱特一遍遍地对霍拉旭等友人说:“把手按在我的剑上宣誓。”
他也不再相信天长地久的爱情,哈姆莱特对善良的奥菲莉娅说:“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
我们的心脏外有一层薄薄的骨骼,一层薄薄的肌肉,一层薄薄的皮肤,因此我们无法看清对方的心。人们总是害怕那些未知的事物,于是我们相互提防,独自战栗。
一代人的忧伤
《哈姆莱特》是对人性的思考。
“丹麦是一所牢狱。”哈姆莱特如是说。钢筋水泥的城市,直插云天的大厦筑起另一所牢狱,没有封顶的牢狱——谁都知道,我们没有翅膀。
心的隔阂,充斥着不信任与怀疑。于是我们都是哈姆莱特,我们都寂寞,也冷漠。
《哈姆莱特》预言了我们所经历的。
这一切同心底的秘密一般无从知晓,只有咏叹调再次悠扬……
【佳作赏析】
这是一篇有见地、有文采、有章法的随笔,是一篇难得的学生习作。文章不蔓不枝,要言不烦,文中直接写哈姆莱特的忧伤——“连至亲的人都不能相信”。而作者的目的是引出“人们总是害怕那些未知的事物,于是我们相互提防,独自战栗”的社会现象,表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互不信任与怀疑,从而彰显文章主旨。
【写作借鉴】
1.学取舍
为了突出主题,文章不讲述《哈姆莱特》的情节,不评论《哈姆莱特》中的人物,而是在阐述不再相信亲情、友情、爱情的基础上,顺势引出人们“相互提防,独自战栗”的现实,表现生活中人们的互不信任与怀疑,“于是我们都是哈姆莱特,我们都寂寞,也冷漠”。
2.学结构
文章用两个小标题架构全文,既使文脉清晰,又使主旨鲜明。“一个人的忧伤”揭示的是哈姆莱特的心路历程,残酷的现实让他不敢相信亲人,不敢相信朋友,也不敢相信恋人。“一代人的忧伤”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同住一层楼,心的距离却很远;明明熟悉被问的路,却不愿为问路的人指明……
文章以“这静谧的夏夜,遗忘了清风、鸣蝉的咏叹调”开篇,以“这一切同心底的秘密一般无从知晓,只有咏叹调再次悠扬……”作结,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学修辞
文章篇幅不长,但辞采飞扬,足见作者的语言功底。文章标题“月亮的光芒”运用象征手法,含蓄生动,意趣悠远。再如“天穹是完美落下的帷幕,翠竹也为之鼓掌;舞台上,只剩下月亮恬静的脸,无声地散发着光芒”,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引发读者的联想,也为文章奠定了略带忧伤的基调,耐人回味。
4.学句式
文中大量使用短句,甚至独立成段,干脆利落,言简意赅。如“开始在休止符之前”“《哈姆莱特》是那华丽的忧伤”“《哈姆莱特》是对人性的思考”“《哈姆莱特》预言了我们所经历的”等。
同步练习
(时间:45分钟 分值:35分)
一、语言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莎士比亚的剧作经几百年时光的磨洗,仍以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在各国的舞台上,它们历久弥新,印证了莎翁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不朽生命力。莎翁写戏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因此,他的历史剧主人公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情节起伏跌宕;他的悲剧和喜剧都不是单纯的,而是错综的混合体。( ),他常布置几条线索平行而后________,于________中展现广阔多彩的画面,总是逐步增加悬念,使读者、观众的紧张感不断增强。莎翁的戏剧语言,俏皮、华丽、精粹而丰富,从典雅的书面语言到________的市井俚语,从民谣体到古诗体,无所不有。剧本中的不少台词,成了成语典故或人们经常引用的格言。比如,“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心里的瑕疵是真的污垢”。莎翁创作的三十七部戏剧,塑造了几百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一套符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而且随着场面的更迭、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展变化。比如,哈姆莱特的语言,有时________,有时又语无伦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一位单枪匹马企图重整乾坤的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莎翁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
B.莎翁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
C.莎翁写戏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
D.莎翁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
解析:选A。注意“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的先后顺序。正是因为“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他才会“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故而两者应一前一后、紧密相连。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恩格斯称赞莎士比亚戏剧是情节生动性、思想深度与丰富性、历史内容完美的融合
B.恩格斯称赞莎士比亚戏剧是情节生动性、丰富性与思想深度、历史内容完美的融合
C.恩格斯称赞莎士比亚戏剧是思想深度、丰富性与情节生动性、历史内容完美的融合
D.恩格斯称赞莎士比亚戏剧是思想深度、丰富性与历史内容、情节生动性完美的融合
解析:选B。注意“情节生动性、丰富性”“思想深度”“历史内容”的并列关系,以及各自的先后顺序。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交织 错综复杂 粗俗 妙语连珠
B.交融 错综复杂 粗鲁 伶牙俐齿
C.交织 扑朔迷离 粗鲁 伶牙俐齿
D.交融 扑朔迷离 粗俗 妙语连珠
解析:选A。交织:错综复杂地合在一起;用不同品种或不同颜色的经纬线织。交融:融合在一起。文中用来指多条线索,应用“交织”。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结合语境,此处应选用“错综复杂”。粗俗:(谈吐、举止等)粗野庸俗。粗鲁:粗暴鲁莽。结合语境,此处应选用“粗俗”。妙语连珠:形容精彩的话语一句接着一句,好像珠子串在一起。伶牙俐齿:形容口齿伶俐,能说会道。结合语境,此处应选用“妙语连珠”。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在莎士比亚所处的16世纪,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的欧洲文坛,前辈有拉伯雷、洛佩·德·维加,以及和他同月同日死的塞万提斯;同时代的有同他一样文笔优美的思想家蒙田、培根;后起才俊中也有同为英国文学骄傲的弥尔顿、笛福;甚至在东方,还有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与之辉映。但几个世纪之后,上述诸公在文学史和大众传播领域的位置,较之莎士比亚,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莎士比亚是如何成为大师中的大师的?
有人试图打开那双“神奇的手”,摊开掌心,重新审视其纹理,找到③____________________,发现其中蕴含、作用于眼前世界的现代意义。
解析:第①处,根据后面列举的内容来看,主要讲莎士比亚并非唯一的文学大师;第②处,根据前后的内容来看,莎士比亚的地位远远高于那些人;第③处是对上文的总结,有人想找到莎士比亚成为大师的原因。
答案:(示例)①他并非唯一的文学大师 ②显然只能排在其后 ③莎士比亚成为超级大师的原因
5.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某校开展了阅读名著系列活动。下面是某班同学写的一段名著导读推荐词,这段推荐词在语法、文学常识等方面存在一些错误,请指出并加以修改。(4分)
莎士比亚作品
它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和小说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读者。他笔下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情节、华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放射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
答:
解析:第二句中的“戏剧和小说”有误,莎士比亚并不创作小说;最后一句“放射”只能与“光芒”搭配,所以应将“以及”改为“体现了”。
答案:①“戏剧和小说”改为“戏剧和诗歌”(或“戏剧”)。②“以及”改为“体现了”。
二、阅读提升(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哈姆莱特 我绝对信任你的诚意,愿意奉陪你举行这一次友谊的比赛。把钝剑给我们。来。
雷欧提斯 来,给我一柄。
……
雷欧提斯 这一柄太重了;换一柄给我。
哈姆莱特 这一柄我很满意。这些钝剑都是同样长短的吗?
奥斯里克 是,殿下。(二人准备比剑)
国 王 替我在那桌子上斟下几杯酒。要是哈姆莱特击中了第一剑或是第二剑,或者在第三次交锋的时候争得上风,让所有的碉堡上一齐鸣起炮来;国王将要饮酒慰劳哈姆莱特,他还要拿一颗比丹麦四代国王戴在王冠上的更贵重的珍珠丢在酒杯里。把杯子给我;鼓声一起,喇叭就接着吹响,通知外面的炮手,让炮声震彻天地,报告这一个消息,“现在国王为哈姆莱特祝饮了!”来,开始比赛吧;你们在场裁判的都要留心看着。
哈姆莱特 请了。
雷欧提斯 请了,殿下。(二人比剑)
哈姆莱特 一剑。
雷欧提斯 不,没有击中。
哈姆莱特 请裁判员公断。
奥斯里克 中了,很明显的一剑。
雷欧提斯 好;再来。
国 王 且慢;拿酒来。哈姆莱特,这一颗珍珠是你的;祝你健康!把这一杯酒给他。(喇叭齐奏。内鸣炮)
哈姆莱特 让我先赛完这一局;暂时把它放在一旁。来。(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雷欧提斯 我承认给你碰着了。
国 王 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
王 后 他身体太胖,有些喘不过气来。来,哈姆莱特,把我的手巾拿去,揩干你额上的汗。王后为你饮下这一杯酒,祝你胜利,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 好妈妈!
国 王 乔特鲁德,不要喝。
王 后 我要喝的,陛下;请您原谅我。
国 王 (旁白)这一杯酒里有毒;太迟了!
哈姆莱特 母亲,我现在还不敢喝酒;等一等再喝吧。
王 后 来,让我擦干你的脸。
雷欧提斯 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国 王 我怕你击不中他。
雷欧提斯 (旁白)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
哈姆莱特 来,该第三个回合了,雷欧提斯。你怎么一点不起劲?请你使出你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雷欧提斯 你这样说吗?来。(二人比剑)
奥斯里克 两边都没有中。
雷欧提斯 受我这一剑!(雷欧提斯挺剑刺伤哈姆莱特;二人在争夺中彼此手中之剑各为对方夺去,哈姆莱特以夺来之剑刺雷欧提斯,雷欧提斯亦受伤)
国 王 分开他们!他们动起火来了。
哈姆莱特 来,再试一下。(王后倒地)
奥斯里克 哎哟,瞧王后怎么啦!
霍 拉 旭 他们两人都在流血。您怎么啦,殿下?
奥斯里克 您怎么啦,雷欧提斯?
雷欧提斯 唉,奥斯里克,正像一只自投罗网的山鹬,我用诡计害人,反而害了自己, 这也是我应得的报应。
哈姆莱特 王后怎么啦?
国 王 她看见他们流血,昏了过去了。
王 后 不,不,那杯酒,那杯酒——啊,我的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我中毒了。(死)
哈姆莱特 啊,奸恶的——阴——谋!喂!把门锁上!——阴——谋!查出来是哪一个人干的。(雷欧提斯倒地)
雷欧提斯 凶手就在这儿,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你已经不能活命了;世上没有一种药可以救治你,不到半小时,你就要死去。那杀人的凶器就在你的手里,它的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这奸恶的诡计已经回转来害了我自己;瞧!我躺在这儿,再也不会站起来了。你的母亲也中了毒。我说不下去了。国王——国王——都是他一个人的罪恶。
哈姆莱特 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好,毒药,发挥你的力量吧!(刺国王)
众 人 反了!反了!
国 王 啊!帮帮我,朋友们;我不过受了点伤。
哈姆莱特 好,你这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喝干了这杯毒药——你那颗珍珠是在这儿吗?——跟我的母亲一道去吧!(国王死)
雷欧提斯 他死得应该,这毒药是他亲手调下的。尊贵的哈姆莱特,让我们互相宽恕;我不怪你杀死我和我的父亲,你也不要怪我杀死你!(死)
哈姆莱特 愿上天赦免你的错误!我也跟着你来了。我死了,霍拉旭。不幸的王后,别了!你们这些看见这一幕意外的惨变而战栗失色的无言的观众,倘不是因为死神的拘捕不给人片刻的停留,啊!我可以告诉你们——可是随它去吧。霍拉旭,我死了,你还活在世上;请你把我的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解除他们的疑惑。
霍 拉 旭 不,我虽然是个丹麦人,可是在精神上我却更是个古代的罗马人;这儿还留剩着一些毒药。
哈姆莱特 你是个汉子,把那杯子给我;放手;凭着上天起誓,你必须把它给我。啊,上帝!霍拉旭,我一死之后,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你倘然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
【注】 雷欧提斯:奥菲利娅的哥哥。新王克劳狄斯备下毒酒毒剑,挑唆雷欧提斯,让其为了父亲波洛涅斯和妹妹奥菲利娅的死向哈姆莱特复仇。
6.下列对选段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说“我绝对信任你的诚意,愿意奉陪你举行这一次友谊的比赛”,表现了哈姆莱特是一个真挚坦诚的人。
B.“他身体太胖,有些喘不过气来”暗示王后在全神贯注地观看比剑,儿子的一举一动尽在她的掌握之中。
C.“哈姆莱特,你已经不能活命了;世上没有一种药可以救治你”,这句话表明雷欧提斯为完成复仇使命感到欣慰,自己虽死无憾。
D.“啊!我可以告诉你们——”,哈姆莱特本想将事情的真相告诉人们,但由于死神的召唤,他已经没有气力讲述复仇的始末根由了。
解析:选C。C项,“感到欣慰,自己虽死无憾”错误,这里表现了雷欧提斯的无比痛心和遗憾。
7.下列对选段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正像一只自投罗网的山鹬,我用诡计害人,反而害了自己”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雷欧提斯被奸王利用的悔恨和自责。
B.“把我的手巾拿去,揩干你额上的汗。王后为你饮下这一杯酒,祝你胜利”,这两个细节表现一个母亲对儿子的关切,“喝酒”这个细节,暴露了克劳狄斯的阴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我的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我中毒了。”王后为了救哈姆莱特,特意喝下毒酒,揭露了国王的谎言,怀着对儿子的不舍死去,剧情由此急转直下。
D.奸王安排剑术高超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让雷欧提斯偷偷换上利剑,并且准备好毒酒庆祝哈姆莱特胜利,双管齐下,确保杀死哈姆莱特。这个阴谋是矛盾冲突的高潮。
解析:选C。C项,“为了救哈姆莱特,特意喝下毒酒”错误,王后是无意中喝下毒酒的。
8.在“这一次友谊的比赛”中,哪几件事及后果让哈姆莱特完全没有想到?(4分)
答:
答案:第一,“友谊的比赛”应当使用钝剑,没想到雷欧提斯竟然用利剑伤人。第二,没想到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不仅自己将很快死去,雷欧提斯也为此送了性命。第三,没想到国王在酒里下毒,原想毒死王子却害死了王后。
9.哈姆莱特在临终前,对霍拉旭说:“你倘然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请结合剧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解析:这句台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请霍拉旭传述他的故事,二是表明了他对现实的看法。解题时要说明他为什么会向霍拉旭提出这个要求,他为什么说这是“冷酷的人间”。
答案:哈姆莱特请霍拉旭留在人世传述他的故事,这是因为人们还没有理解他的行动,还有可能把他杀死奸王克劳狄斯的正义行为误解为弑君、杀父的叛逆行为,在中世纪的时代,对于一个把荣誉看得胜过生命的骑士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他临死前向朋友提出了这个请求。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在他眼里,丹麦已是“一所牢狱”,人世已经成为“一座荒废的花园”。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