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原卷)
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瘫痪(huàn) 捶打(chuí) 仿膳(shàn) 暴怒无常(bào)
B.沉寂(jì)
整宿(xiǔ)
鲜血(xuè)
絮絮叨叨(xù)
C.豌豆(wǎn)
憔悴(suì)
央求(yāng)
翻来覆去(fù)
D.淡雅(yǎ)
烂漫(màn)
安慰(wèi)
泼泼洒洒(pō)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瘫痪 雁阵 砸碎 爆怒无常
B.憔悴 央求 漂落 喜出望外
C.昏迷 深沉 整宿 絮絮叨叨
D.可恨 决别 侍弄 泼泼洒洒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B.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
C.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叼叼地说着……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家的户口本不见了,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没找着。
B.史铁生双腿瘫痪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C.试卷发下来,我一看得了满分,真是喜出望外。
D.万千雪絮,泼泼洒洒,在空中交织着唯美的乐章,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悄悄地来了。
5.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史铁生先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课本中。
C.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D.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能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________向四周的墙壁。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________着我的动静。
(3)母亲________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4)母亲进来了,________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A.摔 听 跑 站
B.扔 看 扑 挡
C.摔 听 扑 挡
D.丢 看 走 站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梦想不是一场比赛,制定不出比赛的标准,也根本无法比赛。
②不要为了梦想去“直奔主题”,那会失去很多人生的阅历和积淀。
③梦想从不卑微,你只要牢牢拥有它,追逐它,它就是高贵的。
④当有一天你实现了那个说不出口的梦想,你会“呵呵”地笑出声来,快乐充盈着每一个细胞。
⑤只要你心中梦着、想着,你的生活就会一直希望着、美好着。
A.①③⑤②④
B.③①⑤④②
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②④⑤
8.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却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这才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的地坛里,淡褪了容颜的断壁残垣,亘古不败的冉冉红日,以及满目荒芜的丛草密林,处处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命的气息。
A.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史铁生忽然残疾了。
B.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C.古老的地坛,处处令人惊异和震撼。
D.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9.文章第一自然段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10.“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意是(
)
A.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
B.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地活下去。
C.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儿子的腿也能治好。
D.母子俩身患重病,要互相依靠,互相鼓励。
二、现代文阅读。(共70分)
(一)课内精读,完成下列各题。(16分)
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拉刷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永远的诀别。
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来成年的女儿……”
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1.“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中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我”责备她“烦不烦”时,她为什么笑了?这说明了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中的“挡”是母亲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谈一谈你对“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这句话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6
分)
俯向大地的身影
曹春雷
①一场春雨后,我回到乡下帮母亲种花生。母亲的地块小,用不上机器,只能人工种。
②田里,母亲光着脚,来来回回。我也脱了鞋袜,用脚亲近泥土。但脚下的土地显然已不认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不时用小石子硌一下我,或者用蒺藜扎一下我。我皱眉抱怨,母亲却笑着说,是你的脚太娇气了,不能怨土地。我知道,其实母亲的意思是,土地没错,是你离开这片土地太久了。是的,的确离开太久了,以至于都长了脚气。母亲说,你这几天在田里光脚,就能治好。我信,没听说哪个种田的人长脚气。我负责点种,但花生总不肯听我的话,有时一粒与另一粒像有仇,离得那么远,有时三四粒花生挤挤攘攘簇在一起。母亲说,你站得太直了,要弯一下腰。她在我身后撒肥,每一次都大于九十度俯身。
③这种姿势,似乎是在向大地致敬。
④对土地,母亲是虔诚的。
⑤记得小时,我曾在一块田地前,学大人的样子估摸能产多少斤粮食,显然,这个数字远远少于母亲的预想。母亲“嘘”了一下,示意我闭嘴。她说,这片田地若听到了会生气。我调皮,就追问田地生气了会咋样?母亲说,打的粮食就会少了,你想想,谁不愿意听好话啊。
⑥母亲还常说,你对地好十分,地就对你好十分。人勤地不懒。她总是把田地整理得像是豆腐块,坚持用土肥。到了丰收时,村人经过我家的田地时,总是要夸赞几声。
⑦每年种完花生后,母亲都会在田边地堰上,种上几棵向日葵。向日葵成熟后,籽多饱满,但多半会被鸟啄去,或者被路过的人摘食。母亲却不甚在意,她说,向日葵种了,谁吃还不是一样,种这个,只是因为地堰上闲着。秋日里,若在田野上的一大片花生地里,要找到我家的那块,很容易,边上长着几棵向日葵的就是。向日葵金灿灿,那时我就认为,这是大地因为母亲的勤劳,而颁发给她的金色勋章。
⑧如今,七十岁的母亲,依然坚持种田。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将田地撂了荒,母亲就觉着很可惜。好好的田地,瞎了啊——瞎了,就是浪费了。有人说种粮食不值钱,她就反驳,要是都不种粮食了,总有一天会拿钱也买不着。我担心母亲种地太累,也曾劝她别再种了,笑着说她该退休了。但母亲说,我离退休还早着呢。她依然固执地、一次次将身影俯向大地,播种,收获。再播种,再收获。
⑨如今,在城市里,我不会浪费每一粒粮食。爱惜粮食,就是向大地致敬,就是向每一个俯向大地的身影致敬。因为这些身影里,有我的母亲。
15、“对土地,母亲是虔诚的”,文章中哪些内容表现了母亲对土地的虔诚?(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4分)
我也脱了鞋袜,用脚亲近泥土。但脚下的土地显然已不认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不时用小石子硌一下我,或者用蒺藜扎一下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写我回乡下帮母亲种花生,这是为文章的结尾做铺垫,正是因为我种花生十分艰难,所以结尾才会说“我不会浪费每一粒粮食”。
B第四段中“这种姿势”指母亲撒肥时每一次都大干九十度俯身的姿势。
C.第五段描写母子之间的对话,刻画了作为乡下人的母亲愚昧、迷信的一面,反衬出小时候的我对事情实事求是的态度。
D.第七段中作者将向日葵比作大地发给母亲的金色勋章,色彩绚丽,画面感极强赞美了母亲的勤劳。
E.第八段中“好好的田地,瞎了啊一一瞎了”句中,一个词语重复出现,形象地写出母亲对撂荒的土地的可惜之情。
18、文章题目“俯向大地的身影”有何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21
分)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心里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时,只见她依然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体会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她看不见我的身影时,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爱。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
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母亲必须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的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已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9.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的背影的三件事,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简洁的语言补充下面的表格。(4分)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
③
20.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你按照要求进行品析。(4分)
(1)“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一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尾一段中“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著名作家冰心在《母亲》一诗中曾写道:“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首诗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赞美母爱之意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请你也写一个小片段表达对母爱的赞美,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100字左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7
分)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嘛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24、请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4分)
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作者在第①段说“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从全文看,“张望"是什么意思?体现了奶奶怎样的心理?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文中多次出现“老海棠树",《秋天的怀念》中也多次出现“菊花”,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个物象有哪些共同作用。(5分)
【链接材料】
材料一:“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材料二: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材料三: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瘫痪(huàn) 捶打(chuí) 仿膳(shàn) 暴怒无常(bào)
B.沉寂(jì)
整宿(xiǔ)
鲜血(xuè)
絮絮叨叨(xù)
C.豌豆(wǎn)
憔悴(suì)
央求(yāng)
翻来覆去(fù)
D.淡雅(yǎ)
烂漫(màn)
安慰(wèi)
泼泼洒洒(pō)
【答案】C
【解析】 “豌”应读“wān”,“悴”应读“cuì”。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瘫痪 雁阵 砸碎 爆怒无常
B.憔悴 央求 漂落 喜出望外
C.昏迷 深沉 整宿 絮絮叨叨
D.可恨 决别 侍弄 泼泼洒洒
【答案】C
【解析】A.爆—暴;B.漂—飘;D.决—诀。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B.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
C.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叼叼地说着……
【答案】A
【解析】A.正确;B.“翻来复去”改为“翻来覆去”;C.“决别”改为“诀别”;D.“絮絮叼叼”改为“絮絮叨叨”。故选A。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家的户口本不见了,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没找着。
B.史铁生双腿瘫痪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C.试卷发下来,我一看得了满分,真是喜出望外。
D.万千雪絮,泼泼洒洒,在空中交织着唯美的乐章,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悄悄地来了。
【答案】A
【解析】A.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在句中是“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的意思,此时它具有副词的性质,作状语,后面要跟谓语动词。适用对象错误。
B.暴怒无常: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考试得了满分,超出了自己的预想,用“喜出望外”正确。
D.泼泼洒洒:原指水(液体)从容器中散洒出来的样子。后引申为写文章,做事气势很大。还有“洋洋洒洒”的意思。这里有“泼泼洒洒”来形容“万千雪絮”飘飞的情形,使用正确。故选A。
5.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史铁生先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课本中。
C.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D.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能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修改病句。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A.
句式杂糅,可删掉“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B.
语意重复,“大约”“左右”删掉其一;C.正确;D.前后不一致,应删去“是否”。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________向四周的墙壁。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________着我的动静。
(3)母亲________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4)母亲进来了,________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A.摔 听 跑 站
B.扔 看 扑 挡
C.摔 听 扑 挡
D.丢 看 走 站
【答案】C
【解析】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此题可用排除法。结合第一句的意思可知,“摔”字比“扔”和“丢”字更能表现当时“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故排除B、D两项。“扑”和“挡”这两个动词,用在句中来刻画母亲的动作,说明母亲想得很周到细致,不想让儿子想起伤心的事,比“跑”和“站”更能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选C。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梦想不是一场比赛,制定不出比赛的标准,也根本无法比赛。
②不要为了梦想去“直奔主题”,那会失去很多人生的阅历和积淀。
③梦想从不卑微,你只要牢牢拥有它,追逐它,它就是高贵的。
④当有一天你实现了那个说不出口的梦想,你会“呵呵”地笑出声来,快乐充盈着每一个细胞。
⑤只要你心中梦着、想着,你的生活就会一直希望着、美好着。
A.①③⑤②④
B.③①⑤④②
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②④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做本题时注意上下的过渡和衔接,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注意语段中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具体方法是紧紧抓住“序”字做文章,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再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关键词的一定要抓关键词;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顺序。B项正确,“梦想从不卑微”是总起句,所以③为第一句,排除AC项,①⑤意思相连,按时间顺序④排在后面,最后②点明梦想需要等待。
8.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却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这才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的地坛里,淡褪了容颜的断壁残垣,亘古不败的冉冉红日,以及满目荒芜的丛草密林,处处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命的气息。
A.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史铁生忽然残疾了。
B.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C.古老的地坛,处处令人惊异和震撼。
D.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段的理解以及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分析语段,找出语段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概括成谁做了什么事即可。此语段围绕史铁生来写,可提取主要信息为: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9.文章第一自然段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答案】A
【解析】考查重要语句的深刻内涵。需要读懂原文的其他情节内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从上下文考虑,这是母亲煞费苦心,“躲出去”是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是担心儿子做出“傻事”。联系原文内容才能答全面准确。
10.“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意是(
)
A.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
B.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地活下去。
C.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儿子的腿也能治好。
D.母子俩身患重病,要互相依靠,互相鼓励。
【答案】A
【解析】就是俩人要同心协力,相依为命地好好生活,坚强地活下去。这是母亲鼓励儿子要珍惜生命,不做“傻事”。B“鼓励自己”错。C“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理解有误。D理解不到位。
二、现代文阅读。(共70分)
(一)课内精读,完成下列各题。(16分)
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拉刷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永远的诀别。
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来成年的女儿……”
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1.“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中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4分)
12.“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我”责备她“烦不烦”时,她为什么笑了?这说明了什么?(4分)
1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中的“挡”是母亲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4分)
14.谈一谈你对“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
11.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情形。
12.因为母亲太高兴了,都有些六神无主了,突然“我”说“烦不烦”,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太高兴了,有些不好意思,所以笑了。另外,这笑也包含着母亲对“我”的爱。
13.这是母亲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景象而触景伤情,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14.母亲心疼“我”,她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压抑自己,变得小心翼翼。
【解析】
1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不能调换,要看词语的意思。①从词义上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②“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1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母亲喜欢花,但是因为我的瘫痪导致她要照顾我,花全部死了,而且我的心情非常差。现在我突然说要去看花,母亲感到儿子心情好了,所以心里很高兴。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即使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这说明母亲对儿子有着最伟大、无私的爱。
13.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该根据前文情节,再加上常理推断即可。“挡”是动作描写,母亲“挡”住,不让我看落叶,是怕我触景生情更难受更绝望,表现母亲希望我能乐观面对生活,体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因此“挡”是有意的动作。
1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母亲心疼我,很爱我。她知道我因病而烦躁,因此行动都变得小心翼翼,可她又放不下我,只能悄悄地躲出去看我的动静。她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的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6
分)
俯向大地的身影
曹春雷
①一场春雨后,我回到乡下帮母亲种花生。母亲的地块小,用不上机器,只能人工种。
②田里,母亲光着脚,来来回回。我也脱了鞋袜,用脚亲近泥土。但脚下的土地显然已不认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不时用小石子硌一下我,或者用蒺藜扎一下我。我皱眉抱怨,母亲却笑着说,是你的脚太娇气了,不能怨土地。我知道,其实母亲的意思是,土地没错,是你离开这片土地太久了。是的,的确离开太久了,以至于都长了脚气。母亲说,你这几天在田里光脚,就能治好。我信,没听说哪个种田的人长脚气。我负责点种,但花生总不肯听我的话,有时一粒与另一粒像有仇,离得那么远,有时三四粒花生挤挤攘攘簇在一起。母亲说,你站得太直了,要弯一下腰。她在我身后撒肥,每一次都大于九十度俯身。
③这种姿势,似乎是在向大地致敬。
④对土地,母亲是虔诚的。
⑤记得小时,我曾在一块田地前,学大人的样子估摸能产多少斤粮食,显然,这个数字远远少于母亲的预想。母亲“嘘”了一下,示意我闭嘴。她说,这片田地若听到了会生气。我调皮,就追问田地生气了会咋样?母亲说,打的粮食就会少了,你想想,谁不愿意听好话啊。
⑥母亲还常说,你对地好十分,地就对你好十分。人勤地不懒。她总是把田地整理得像是豆腐块,坚持用土肥。到了丰收时,村人经过我家的田地时,总是要夸赞几声。
⑦每年种完花生后,母亲都会在田边地堰上,种上几棵向日葵。向日葵成熟后,籽多饱满,但多半会被鸟啄去,或者被路过的人摘食。母亲却不甚在意,她说,向日葵种了,谁吃还不是一样,种这个,只是因为地堰上闲着。秋日里,若在田野上的一大片花生地里,要找到我家的那块,很容易,边上长着几棵向日葵的就是。向日葵金灿灿,那时我就认为,这是大地因为母亲的勤劳,而颁发给她的金色勋章。
⑧如今,七十岁的母亲,依然坚持种田。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将田地撂了荒,母亲就觉着很可惜。好好的田地,瞎了啊——瞎了,就是浪费了。有人说种粮食不值钱,她就反驳,要是都不种粮食了,总有一天会拿钱也买不着。我担心母亲种地太累,也曾劝她别再种了,笑着说她该退休了。但母亲说,我离退休还早着呢。她依然固执地、一次次将身影俯向大地,播种,收获。再播种,再收获。
⑨如今,在城市里,我不会浪费每一粒粮食。爱惜粮食,就是向大地致敬,就是向每一个俯向大地的身影致敬。因为这些身影里,有我的母亲。
15、“对土地,母亲是虔诚的”,文章中哪些内容表现了母亲对土地的虔诚?(4分)
16、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4分)
我也脱了鞋袜,用脚亲近泥土。但脚下的土地显然已不认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不时用小石子硌一下我,或者用蒺藜扎一下我。
1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写我回乡下帮母亲种花生,这是为文章的结尾做铺垫,正是因为我种花生十分艰难,所以结尾才会说“我不会浪费每一粒粮食”。
B第四段中“这种姿势”指母亲撒肥时每一次都大干九十度俯身的姿势。
C.第五段描写母子之间的对话,刻画了作为乡下人的母亲愚昧、迷信的一面,反衬出小时候的我对事情实事求是的态度。
D.第七段中作者将向日葵比作大地发给母亲的金色勋章,色彩绚丽,画面感极强赞美了母亲的勤劳。
E.第八段中“好好的田地,瞎了啊一一瞎了”句中,一个词语重复出现,形象地写出母亲对撂荒的土地的可惜之情。
18、文章题目“俯向大地的身影”有何含义?(4分)
【答案】15、大于九十度俯身种地,似乎是在向大地致敬;要对土地说好话;认真整理土地;勤劳地将闲着的田边地堰种上向日葵;七十岁依然坚持种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对土地,母亲是虔诚的"是文章第④段,找出文中相关段落,具体分析即可。可根据第@段“她在我身后撒肥,每一次都大于九十度俯身",第⑤段“田地若听到了会生气",第⑥段“你对地好十分……坚持用土肥",第⑧段“七十岁的母亲,依然坚持种田"等语句回答。
【答案】16、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已经不适应用脚亲近泥土的样子,表现了“我”对土地的生疏。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但脚下的土地显然已不认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中“不认识”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由于长时间离开土地,已不适应在土地上劳动的情形,表明“我"已经对农业劳动生疏了。
【答案】17.A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有误,因为母亲对土地的虔诚影响了“我”,所以结尾才说“我不会浪费每一粒粮食”,并不是因为“我”种花生十分艰难。C项有误,第⑤段描写母子之间的对话,刻画了作为乡下人的母亲对土地的虔诚,反衬出小时候的“我”的调皮。
【答案】18.“俯向大地的身影”一方面是实写,指母亲种田时俯下身子的身影,另一方面指母亲以及和母亲一样对土地充满了感情的勤劳的人们。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及主题分析。内容上,描写母亲的身影。“她在我身后撒肥,每一次都大于九十度俯身”,从中可看出母亲种地时的认真仔细和辛劳。主旨上,“就是向每一个俯向大地的身影致敬"一句中“俯向大地的身影”是指母亲及像母亲一样对土地充满了感情的勤勒恳恳俯身耕种土地的人们。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21
分)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心里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时,只见她依然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体会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她看不见我的身影时,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爱。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
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母亲必须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的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已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9.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的背影的三件事,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简洁的语言补充下面的表格。(4分)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
③
20.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4分)
21.请你按照要求进行品析。(4分)
(1)“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一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2)结尾一段中“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22.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23.著名作家冰心在《母亲》一诗中曾写道:“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首诗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赞美母爱之意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请你也写一个小片段表达对母爱的赞美,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100字左右。(5分)
【答案】19.②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③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注意按照时间顺序这一要求。文中表明时间的词语有:那个夏天、去年秋天、这个周末,找到相应的事件,围绕“母亲注视着我的背影”概括即可。
【答案】20.示例一: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
示例二: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是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努力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以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进行分析,文中的母亲依恋与女儿在一起的时光,在女儿离去时,默默地注视女儿的背影,由此可见,文中的母亲是关爱子女,通情达理,对孩子爱得深沉含蓄的人。
【答案】21.(1)示例一:“才”字细致地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就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
示例二:“才”准确地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期待,“我”告别母亲时,一边下楼一边倾听母亲的动静,期待她赶快回家,听到关门声才放下心来。如果删去,则少了细节上的强调,不能表达出母女间微妙真切的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首先要结合语境,分析“才”的表达效果,即体现了“我”与母亲之间怎样的情感和心理,然后进行删与不删的比较。
【答案】21.(2)示例一: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
示例二:这句话虽然不合常理,但是不合常理的表达却有很好的表达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
示例三:此句形象生动又巧妙自然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疼爱和牵挂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分析本句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答案】22.示例: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揣摩,要联系上下文,至少答出“我”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难过和被母爱感动这两种情感。
【答案】23.示例: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如春的温暖;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母爱是一场甘霖,用细雨的温情,给干涸的心田带来欢笑和希望。
【解析】
能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出对母爱的赞美即可。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7
分)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嘛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24、请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4分)
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作者在第①段说“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从全文看,“张望"是什么意思?体现了奶奶怎样的心理?
(4分)
26、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2分)
(2)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2分)
27、文中多次出现“老海棠树",《秋天的怀念》中也多次出现“菊花”,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个物象有哪些共同作用。(5分)
【链接材料】
材料一:“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材料二: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材料三: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案】
24、春:糊纸袋
夏:补花、洗菜
秋:扫院子
冬:灯下学习(读《扫盲识字课本》、读报、向“我”请教)
25、“张望”有期望、希望的意思。(1分)心理:希望有一份工作;希望跟上时代;希望对亲人对社会更有用。(每点1分)
26、(1)“海底捞月”在这里形容一个由下往上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我”动作的敏捷和顽皮淘气的个性。(2分)
(2)“终于”表明奶奶低头不语的时间很久,体现了奶奶当时沮丧、失落的心理。(2分)
27、①都是文章的线索。“老海棠树”是本文的线索,它是时序更迭的标志,每件事都与它有关。《秋天的怀念》以“看花”为线索组织材料。②都有象征意义。“老海棠树”是奶奶人生的象征,象征着奶奶渴望有用,渴望跟上时代的品格,也象征奶奶的命运。“菊花”象征母亲坚强、高洁的品格,也象征着母亲对“我"活出精彩人生的期望。③都烘托人物形象,寄托作者情感。“老海棠树"烘托奶奶的形象,寄托“我”对奶奶的思念和愧疚
“菊花”烘托母亲的形象,寄托“我”对母亲的怀念。(每点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