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苏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7-28 19:2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是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本课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计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思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和有效工具。因此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三单的学习汇报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学习单中的探讨争辩理解为什么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一定要先算乘法,在作业单中的自主完成,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3.整节课要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助、敢于表达观点等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步计算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计算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正确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课堂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咱班陈老师想成立棋类兴趣小组,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中国象棋和围棋的售价情况,王晓宇同学也去调查了,请看她的调查情况,出示预习单。
预习单

生2:
象棋
3副
每副12元
一共?元
围棋
4副
每副15元
师:这两位同学都整理了条件和问题,请同学们看一看你喜欢哪位同学的整理方法?为什么?
生1:喜欢第二位同学的整理方法,简洁,明了。
生2:我和第一位同学的看法一样,也喜欢第二位同学额整理方法。
2.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请用分步算式解答?
师:这道题请人汇报。
生1:先求3副象棋的钱,再求4副围棋的钱,最后求一共付了多少钱?
3×12=36(元) 4×15=60(元) 36+60=96(元)
我的想法大家同意吗?
生2:我和第一位同学的想法差不过,只是我先求4副围棋的钱,再求3副象棋的钱,最后求一共付了多少钱?你们觉得可以吗?
全班应答:两种做法都可以。
二、探索新知:
师:这道题同学们分析额的不错,那你能用综合算式解答吗?请拿出学习单,先完成学习单中的第一题。
学习单
1.请用用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独立完成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计算的,再全班汇报。
师:请哪个小组汇报自己组的想法。
生1:我是这样列式的计算的
3×12+4×15
=36+4×15
=36+60
=96(元)
我先算3×12,再算4×15,最后算加法,我的做法大家怎们看?
同组的生2补充:这位同学的做法是正确的,我认为这道题两个乘法可以同时算,请看我算的
3×12+4×15
=36+60
=96(元)
我的这种做法大家有什么看法吗?
另一组的生3:第二个同学计算的方法我认为是正确的,比第一个同学的计算要简单些,他的计算过程同样符合题意,我认为两步乘法同时计算是可以的,不知大家看法如何?
全班同学明白了这位同学的讲解,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师:继续完成学习单中的第二题。
2.为什么这道题一定要先算乘法?(联系题意思考)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发现两,三个小组同学独立解决这题有难度,教师温馨提示:小组内同学集体商讨,一定要联系题意思考。
师:有想法的小组汇报。
生1:要求一共要付多少钱?必须先求出3副象棋或4副围棋的钱,而求3副象棋或4副围棋的钱要用乘法计算才能达到要求,所以3×12+4×15一定要先算乘法才符合题意。我的讲解不知大家有何看法。
另一小组的生3:我们这组的想法和刚才组的想法一样,只有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才符合题意。
其他小组同学应答,他们两组的想法我们完全同意。
师:继续完成学习单中的第三题
3.你能再提一个两步以上的问题吗?自己提问并解答。
师:小组汇报:
生1:5副象棋和2副围棋多多少元?
5×12-2×15
=60-30
=30(元)
我的做法大家怎么看?
同组的生2:我觉得他的提问符合题目要求,做的也是对的,但我有一个小建议既然是提问题,应该用题目中的条件,只是改变问题,条件应该不变,不知我的看法大家同意吗?
其他小组人员一致认为生2的说法正确,生1完全接受生2的想法。
生3:3副象棋和4副围棋哪个钱付的多?
3×12=36(元)4×15=60(元)
60〉36 围棋钱付的多。
我的做法大家同意吗?
生4:我觉得你的做法不符合题意,题目要求提一个两步以上的问题,而你提的不是
两步以上的问题,不知我的说法生3你同意吗?
生3:你这一说我明白了,我的做法完全不合题意。
生4:其他小组的同学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全班一致赞同生4的想法。
生5:我来汇报我组的想法,4副围棋比3副象棋多多少钱?
4×15-3×12
=60-36
=24(元)
全班一致通过生5的做法。
生6:其实我们组的想法和生5组的想法差不多,只是问题变为3副象棋比4副围棋少多少元?计算方法一样。
其他小组同学完全同意生6的想法。
师:这道题经过大家的研讨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想法,看来大家的学习能力很棒。继续完成学习单中的第四题、第五题。
4.独立计算:150+120÷6×5.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按怎样的顺序算?全班汇报。
学生汇报第4题:
生1:150+120÷6×5
=150+120÷30
=150+4
=154
我先算乘法,再算除法,最后算加法,我的想法就是这样,其他同学同意吗?
第三组的生5迫不及待的打住生1的发言,你的做法肯定是错的,请听听我的意见,我觉得这道题先算除法,再算乘法,最后算加法,因为120÷6×5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两步计算,同级运算要从左往右算,我的看法其他小组有意见吗?其他组的同学异口同声回答没意见,想法正确,生1恍然大悟,谢谢你指出我的错误,我立即纠正,生1重新展示了做法:
150+120÷6×5
=150+20×5
=150+100
=250
这次的做法大家一致通过。
学生汇报第5题:
生1:通过刚才三道题的混合运算我代表我组发言觉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我组的看法大家觉得可否。
另一小组的生4发言,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刚才的计算比较我们组的看法与刚才那组的看法完全相同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其他小组的同学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后鼓起了掌,连连点头,代表完全赞同这两组的想法。
师:今天的学习任务圆满完成,下面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自主完成作业单。
三、巩固练习:
作业单
1.计算下面各题。
35×2+71×3 280×4÷7-120 985-78+85×2
2.将下面三道算式改写成一道综合算式,
176×4=704 800-704=96 1584÷9=176
3.手工课上进行折纸青蛙比赛。第一组12人,平均每人折5只;第二组11人,平均每人折6只。第二组比第一组多折多少只?
学生完成作业单后,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说清楚每题的思考方法。
四、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学共体课堂模式初养成
学习共同体是指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构建团体,围绕共同主题内容,通过会话、协作、分享、反思和适应等活动,建构的具有独特“文化氛围”和“知识结构” 的动态体系。其中共同愿景、尊重差异、彼此协作、团结民主、知行统一成为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内容。
本节课是在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难度系数偏小,整节课我采用了学共体课堂模式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中充分充分体验学共体的核心内容。
一、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大胆表达的能力。
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将来适应社会的必备技能,为了培养孩子这一能力整节课的课堂氛围孩子们感到轻松愉悦,他们在学习中碰到问题总是头凑在一起集体商讨,彼此尊重对方的发言,形成小组集体意见,推选代表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孩子声音洪亮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小组的集体观点,当此组观点表达有误时,其他小组的成员立即反驳错误观点,亮出本组的意见,直到说服对方为止,孩子们在表达中明白了知识的真相,理解了知识的内涵。
二、团结协作的小组活动尊重了每位学生的个性。
学生是以生具来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强,而有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弱,为了避免弱性学生在一节课上产生知识学习的厌烦情趣,我在分组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挑选他们喜欢的对象组成一组,每节课我都会让他们自主课前分好组,今天这节课我发现我班最不爱讲话的、成绩最弱的吴李辉同学自己选择了和好朋友王炳浩一组,在课中我特别关注了这一组的表现,发现吴李辉同学在王炳浩同学的带领下汇报自己小组的观点,当第一位同学在计算150+120÷6×5错误时,吴李辉同学迫不及待的站到台上亮出了小组的正确观点,当他大声讲出后他的好朋友第一个给出了掌声,立即其他组的学生也鼓起了掌,台前的吴李辉第一次得到了同学的肯定与尊重,抿着小嘴暗暗高兴,自信的走下台去,这是我这学期看到的最好的微笑,因为我充分尊重了每位学生的个性才会有这精彩的课堂。
三、教师适时的串联挖掘出学生最大的学习能力。
数学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些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我牢牢记住这一标准,本节课我基本上是退到幕后,当学生在知识学习中遇挫时,我适时参与其中,如在学习单第2题“为什么这道题一定要先算乘法?”我发现好几组学生有困难,无从下手,于是我立即参与其中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商量,有了我的参与孩子们很快找到了解题思路,破冰而解,头头是道的说出了为什么一定要先算乘法的理由。我的参与挖掘出学生最大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也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消除了学生的害怕感,真是一举多得。
总之,学共体课堂模式我们才初养成,前面的路需要老师和学生慢慢摸索,让我们一起努力走进学共体课堂模式,发挥出学生最大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