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寓 言 四 则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读一读·写一写】
zūn
hè
bì
mù
rónɡ
zhuǎ
jiào
zhān
kǎi
寓
雕
喇
2.通晓词义,填对词语
①_____:袒护;保护。
②_____:指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
西。
③_____:因喜爱而向往。
④_____: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庇护
添头
爱慕
凯歌
【想一想·填一填】
宙斯
赫拉
添头
爱
慕
虚
荣
狮子
失败
二、《穿井得一人》
【作者档案】
_______(?—前235),_________卫国濮阳人。先为阳
翟大商人,后被秦庄襄王任为秦相。秦王嬴政幼年即位,
令其继任相国,尊称为“仲父”,掌秦国实权。秦王嬴
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
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仆万人。他曾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吕不韦
战国末年
组织门客编纂
《吕氏春秋》
【课文译读】
第一层(1、2句):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1.解释词语
(1)家无井而出溉汲( )( )
(2)常一人居外 ( )
(3)及其家穿井 ( )
(4)吾穿井得一人 ( )
浇灌,灌溉
从井里取水
停留
待,等到
挖掘,开凿
﹒
﹒
﹒
﹒
﹒
2.翻译句子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
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
井得到了一个人。”
3.理解内容
开头交代家庭情况有什么作用?
答案: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吾穿井得一人”做铺垫。
第二层(3、4句):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那里。
1.解释词语
(1)有闻而传之者 ( )
(2)国人道之 ( )( )
(3)闻之于宋君 ( )
知道、听说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讲述
使知道
﹒
﹒
﹒
﹒
﹒
2.翻译句子
(1)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
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
了这件事。
3.理解内容
丁家话语是什么意思? 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答案: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第三层(5、6句):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1.解释词语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
(2)丁氏对曰 ( )
(3)得一人之使( )
(4)求闻之若此 ( )( )
(5)不若无闻也 ( )
派
应答,回答
使用,使唤
消息
像
知道
﹒
﹒
﹒
﹒
﹒
﹒
2.翻译句子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
丁氏回答:“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
到了一个人。”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
听到啊。
3.理解内容
(1)“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不要轻易相信传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在交际中,语言表达做到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方法指导】
如何解答文言文感悟启示题
方法一:从结果,找原因——从事情的结果分析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从而确定“启示”的内容。
方法二:析形象、知品行——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品德,从而引出“启示”。
方法三:看题目,定方向——通过阅读题目,明确“启示”的方向范围。
方法四:抓议论,明主旨——抓住文中议论句,把握文章的主旨或中心论点,从而引出“启示”。
三、《杞人忧天》
【作者档案】
_____,名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_____思想代表
人物,与郑穆公同时。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虚
无为。著有_________。
列子
御寇
战国
道家
《列子》
【课文译读】
第一部分(1):杞国有个人担忧天塌下来并为此废寝忘食地寻求答案。
1.解释词语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
(2)身亡所寄( )( )
崩塌,坠落
无,没有
依附,依托
﹒﹒
﹒
﹒
2.翻译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
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3.理解内容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
答案: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废寝食。
(2)开头一段有何作用?
答案:开头交代事情的原委,引出下文另外一人对他的劝导。
第二部分(2~6):“晓之者”从天体的构成对他进行开导。
1.解释词语
(1)因往晓之 ( )
(2)天,积气耳 ( )
(3)若屈伸呼吸 ( )
(4)终日在天中行止( )
告知,开导
聚积的气体
你
行动,活动
﹒
﹒
﹒
﹒
﹒
﹒
(5)奈何忧崩坠乎 ( )
(6)只使坠 ( )
(7)亦不能有所中伤( )
(8)地,积块耳 ( )
(9)充塞四虚( )
(10)若躇步跐蹈( )
为何,为什么
纵使,即使
伤害
聚积的土块
四方
踩、踏
﹒﹒
﹒﹒
﹒﹒
﹒﹒
﹒﹒
﹒﹒
﹒﹒
2.翻译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担心而担心,就去开
导他。
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
气的。
(3)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
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天如果真的是聚积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
下来吗?
(5)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3.理解内容
(1)“又有忧①彼之所忧②者”,这句话中两个忧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①第一个忧是: 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个忧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之者”担心杞人
“杞人”担心天塌地陷
(2)劝人者是如何进行劝导的?
答案:由表及里,化杞人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因为天是一个聚积的气体,人们生活在这个天空中,没有必要担心天会塌下来。
(3)如何看待“晓之者”的解释?
答案:就现在的科学水平看,也不尽正确,但在当时他认为天地都是一种物质存在,也算是一种进步思想了。
第三部分(7):忧天者、晓之者皆大欢喜。
1.解释词语
其人舍然大喜 ( )( )
2.翻译句子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同“释”,解除,消除
……
的样子
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
了,非常高兴。
3.理解内容
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答案: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