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人们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1.商业贸易的起源
(1)含义: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2.商业贸易的发展
(1)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①物品交换的场所:市
城: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多为政治中心,是人类文明时代的标注之一。
市:城市中特定的交易场所,多为经济中心,在物物交换中诞生。
②发展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商朝
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西周
交易活动日益频繁,但商业仍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秦汉时期
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全国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加强。
隋唐到两宋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时期
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2)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古埃及
商业的历史十分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古希腊
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古罗马
在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古罗马集市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
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概括阿拉伯商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阿拉伯人在8世纪中叶建成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陆上与海上路线,大部分在阿拉伯人占领的范围之内。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起初是沿海岸航行。12世纪末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罗盘传到阿拉伯,从此阿拉伯人可以离开海岸在大洋中航行。他们在濒临印度洋各地港口建立据点,成为欧、亚海上贸易的重要中介人。阿拉伯商人联系着东非海岸和印度西海岸,在两边都有商站。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宝石、珍珠等,经波斯湾或红海,辗转运往欧洲。他们在欧亚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上,立下了历史功绩。
贸易范围广泛
从沿海岸贸易发展到远洋贸易
航海贸易发达是东西方经济交往的桥梁
贸易种类繁多
3、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①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②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朝贡贸易亦称"随贡贸易"、"贡舶贸易"。 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明清时期,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物。
朝贡贸易: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材料:公元前2世纪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政治拓展当然也会增加贸易规模,并进一步密切贸易、战争和外交联系起来的关系。西汉通过控制西域和西南地区的通商大道,……扩大了对外关系;汉朝为了扩大在近邻的影响,……采取了朝贡贸易政策,这种政策吸引着近邻纷纷派出使者和商队向长安奉献礼品,以期得到丰厚的赏赐。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根据材料,概括丝绸之路在汉代开通的原因。
1.推行积极的对外政策,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2.在军事胜利基础上,设专门机构管理西域,保障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畅通无阻。
3.西汉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宣扬国威,厚往薄来,倍偿其价),以及丝绸作为传统商品的优势刺激了丝绸之路的兴起。
4、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
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对中国: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屁、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对世界:中国的丝绸、瓷器流行于亚、非、欧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
拜占庭帝国
阿拉伯帝国
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
1、产生与发展
①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2、作用
①货币的诞生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
②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
③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一)货币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二)信贷
公元前22一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公元前16一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官方的法律保护。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不断扩大,专业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1.世界信贷的发展
(二)信贷
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唐代,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明代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2.中国信贷的发展
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属于早期的汇兑业务,相当于汇票,异地兑换的凭证,本身不是货币。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最早银行的雏形。
邸店:是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机构,类似旅店、货栈的场所。
(三)商业契约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护。
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已经使用契约。
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
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通过此契约所获得的历史信息,分析唐代契约发展的特点。
1.出土地为新疆吐鲁番与甘肃敦煌等偏远地区,虽未涉及唐代的中心地带,以开放文明著称的唐代可推测,中心地带的契约现象只会比偏远地区更加普遍与成熟。
2.契约的主体是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平等主体,以私人为主。
3.从契约文书内容看,契约文书本身的渐趋完善,说明唐代社会的契约活动异常活跃,立契成为市场交易主体的普遍选择契约观念深入人心。
谈谈契约对商业贸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
1.形成了以契约为主要形式的约束机制,推动了契约活动乃至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为市场交易安全提供了保障,维持社会秩序的和谐推动了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
3.形成的契约观念,也就是诚信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古代商业贸易历史悠久
各地区商业贸易和社会生活都是逐步发展的过程并相互影响
各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并不是同步和统一的,存在差异性
古代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多源发生并逐步呈现全球化趋势
探究:古代商业贸易的特点
1.这一时期,“工商食官”的规定逐渐被打破,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商人阶级得以形成,其地位也得到提高。这一局面出现于 ( )
A.商代 B.西周
C.春秋战国 D.秦汉时期
【解析】选C。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即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故选C。
课堂检测
2.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分区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解析】选B。由唐朝长安商业店铺主要集中于东西两市,说明存在坊市分区制,而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可知南宋时坊市分区制度已经瓦解,故B正确。
3.《大明会典》罗列朝鲜货物清单,规定朝鲜每三年呈送50匹种马。此清单反映的是 ( )
A.平等贸易 B.民间贸易
C.榷场交易 D.朝贡贸易
【解析】选D。根据题干可知,朝鲜每三年呈送50匹种马,反映明朝实行朝贡贸易体制,故选D;“呈送”明显体现的是不平等, A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朝鲜“呈送”,明显是官方贸易,B错误;榷场交易指的是宋朝时期与少数民族间的边境贸易,C错误。
4.某中学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往薄来”“市舶司”“广州公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 )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解析】选A。“厚往薄来”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朝贡贸易;“市舶司”为两宋时期掌管对外贸易的机构;“公行”是清朝时期官府在广州设立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故选A。
5.到宋朝,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由此可知 ( )
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 B.宋朝形成了商业信用
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 D.宋朝货币形式多样化
【解析】选A。材料中商业信用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商品流通的速度由此加快,故A正确;材料表明宋朝商业信用发展,而不是“形成”,排除B;货币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不是逐步降低,排除C;“交引”“券”“契约文书”是商业信用中介物而不是货币,是货币中介多样化,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