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为政以德》课件之三

文档属性

名称 《论语》之《为政以德》课件之三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7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7-15 08: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为政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为政以德: 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北辰:北极星。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如果我们从实际出发,考察历史和现实,显然还是卫文子德主张比较行的通一些。子适①卫,冉有仆②。   子曰:“庶③矣哉!”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①适:到,往。
②仆:驾车。
③庶:众多,这里指人口多。《管子·治国》说: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所以比较好治理。民 贫则危乡轻家,犯上作乱,所以难于治理。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地让人民富裕起来。   这就是富民政策。   《管子》表达的思想正是孔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思想。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贡曰:“必 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 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释】
①兵:在《论语》、《孟子》和“五经”中,“兵”多指兵器,只有极少数 时候是“兵土”的意思。所以,这里的“兵”指军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就 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 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 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 时,孔子作出了“去食”的选择。这正如后来孟子那个著名的选 择一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 兵”。正如孟子并非不喜欢吃鱼不想活命一样,都是“必不得已而去”。 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4)可也。”「注释」   (1)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2)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3)益:增加。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 彻乎① ?”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
  孔子说:“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 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在《颜渊》篇里,孔子曾经回答过季康子:“政者,正也。子 帅以正,孰敢不正?”在本篇的另一个地方,孔子又说:“苟正其 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说:如果 自身行为端正,从政治国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又 怎么能够去端正别人呢?所有这些与这里的论述表达的都是同一 个道理,就是强调政治领导人的表率作用。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②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注释】
①无道:无德的坏人。下文“有道”与此相应,指有德的好人。
② 君子:这里的“君子”指在上位者,下文的“小人”与此相对,指老百姓。
③上:加。
④偃:倒伏。孔子的这种理论,我们姑且把它称作“风吹草动”的统治术。它的核心内容是主张德治,在全国上下形成一种道德风尚,移风易俗,改造思想,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正是在这 一点上,见出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根本区别。 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2)以:连接词,与“而”同。 (3)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临:对待。
(5)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执政者以身作则,老百姓才会按执政者的意思办事。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南宫适(1)问于孔子曰:“羿(2)善射,奡荡(3)舟(4),俱不得其死然。禹稷(5)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评析」   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