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
—中日关系史
【热点聚焦】 材料一:日本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 称日军在华受热情接待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城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共有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残忍杀害。然而在当今日本政界和民间,仍有不少人对这段历史采取否定态度,不思悔改,甚至称这段历史“虚假”。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 2月20日 又老调重弹,在谈及“南京大屠杀”时宣称“没有这回事”。(来源环球网) 人民网北京 2月20日 电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 2012年2月20日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就日本名古屋市长近日否认发生过南京大屠杀的问题答记者问。洪磊表示,日方某些人士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那段历史,切实汲取历史教训。 【中考预测】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与中国近邻。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关系之一。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今天,日本名古屋市长近日否认发生过南京大屠杀,竭力掩盖侵略的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又逢中日建交40周年,日本发展史及中日关系是中考命题的又一个永恒热点,在中考中同中美关系一样经常备受命题者的亲睐,必须重点掌握。考察的重点有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战后日本的崛起及原因、中日关系史等。
【考点链接】
一、日本国别史
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获取大量的侵华利益;
4、一战期间,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成为战胜国;
5、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企图使山东合法化;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受到英、美抑制;
6、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亚洲的策源地形成;
7、二战中,日本企图建立东亚—太平洋共荣圈,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进行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 1945年8月15日 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
8、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军占领。日本利用各种因素,使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主要是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9、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定了“科技立国”的战略;但法西斯势力并未根除,军国主义势力有所抬头。
二、中日关系的曲折历程:
1、古代中日关系:
(1)唐朝时,中日交流密切,日本多次派遣使团到中国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日本有深远的影响,646年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2)明朝后期,倭寇骚扰中国沿海,戚继光抗倭,肃清倭患。
2、近代中日关系:日本大肆侵华
(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1900--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山东的权利合法化,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被美国所排挤,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4)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1937年7月7日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中国进行了抗日战争。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3、现代中日关系:从冷冻走向复苏,曲折前进
(1)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
(2)中日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从对抗走向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3)1972年至今,中日一直处于和平交往时期,友好合作共同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和平是中日关系的主流,但中日围绕历史和现实问题也存在着矛盾斗争,如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篡改历史教科书,掩盖侵略罪行、日本扩充日本国民自卫队并参加海外军事活动、领土之争,钓鱼岛归属问题、海洋资源之争、台湾问题,日本插手台湾事务,支持台独等,这些也成为中日交往的主要障碍。
(4)中日关系的现状:目前双方仍处于政冷经热的时期,政治上的分歧对两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合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历史问题。2006年10月,日本新当选的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中国,结束了两国高层5年以来互不访问的历史,双方均表示改善两国关系。
4、如何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政府应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信守和平承诺,妥善处理历史问题;中日两国应增进了解,扩大共识,;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和交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开创未来等。巩固和扩大经贸合作;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加大在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
三、近代史上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1、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
2、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改名天京,成为太平天国的都城;
3、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
4、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党统治开始;
5、1937.12日军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屠杀居民30万人以上;
6、1949.4.23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统治覆灭。
四、你是如何看待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的?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残暴罪行,铁证如山,国际社会对此早有定论,不容置疑。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歪曲历史,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影响了中日间的健康、稳定合作。希望日方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侵华历史,维护中日关系政治基础。
【小试牛刀】
◆(2011·安徽) 2011年3月11日 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科技革命与日本”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回眸历史】
图一:1853年佩里舰队到达日本港口 图二:日军轰击重庆 图三:广岛原子弹爆炸
⑴图一中舰只所使用的动力是______;图二中飞机是第______次科技革命的产物。(2分)
【论从史出】
⑵同学们通过探究“三次科技革命对日本的影响”,分别得出“耻辱与振兴”、“疯狂与罪恶”、“伤痛与崛起”的结论。请结合上述图片和所学历史知识简要说明。(6分)
“耻辱与振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疯狂与罪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痛与崛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史明智】
⑶面对是否继续发展核能产业,同学们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继续发展,另一种认为应停止发展。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只答观点未说明理由不得分)(4分)
答案:
(1)蒸汽机(蒸汽);二。(2分)
(2)国门被打开,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分)
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给邻国和世界带来痛苦灾难。(其它符合题意也可得分,2分)
二战期间日本遭受到原子弹袭击(或福岛核泄漏);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2分)
(3)第一种:继续发展。因为能源的需求量大,核能是新能源,潜力大;坚持安全、创新、和平利用核能;加强国际合作和环境保护。
第二种:停止发展。因为这种产业危险性非常大,可能会造成核灾难;发展其它新能源进行替代;很难规避自然灾害对核电的破坏。
(答任何一种观点,言之有理,都可酌情给分。4分)
第一层次: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层次清晰,表述准确。(得3-4分)
第二层次:观点明确,论证不够充分,表述不够准确。(得1-2分)
第三层次:有观点,未论证。(得0分)
◆(2011·河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1853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大门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日本经济遭到摧残,国家主权不断丧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材料二:1931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1/3,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约50%,失业者多达300万,在业工人工资降低了1/3以上。1/3的农民失去土地,许多地方发生饥荒,农民要求减租的斗争达3400多起。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300万人丧生,所有大城市都因空袭而遭到严重破坏,全国1/4的财富被毁,生产水平只相当于战前的1/3,经济陷于崩溃。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日本发展史上的三次危机。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次危机出现的直接原因。(6分)
(2)为摆脱这三次危机,日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这些措施实施的结果,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分别是什么?(3分)
答案:
(1)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
(2)资产阶级统治扩大;华盛顿体系逐渐瓦解,轴心国集团形成;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趋势(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出现)。
◆(2011·鸡西)材料一:隋唐时期中日交流频繁。日本多次派使团到唐朝学习,把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文化带回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的社会改革,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材料二:清朝前期,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认为国内 “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所以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既严格控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又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厉行海禁“片帆不许下海”。造成了清政府的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材料三:1853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大门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日本向欧美学习,实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1)结合材料一,试举出唐朝时中日友好交流的一个事例。(1分)
(2)材料一中,“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是哪次改革?(1分)
(3)材料二反映的是清朝前期实行的哪一政策?(1分)
(4)材料三中,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的是哪次改革?(1分)
(5)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1分)
答案:
(1)遣唐使;鉴真东渡(答出一例即可)(1分)
(2)大化改新 (1分)
(3)闭关锁国政策(闭关政策) (1分)
(4)明治维新 (1分)
(5)日本民族善于学习的精神;改革是社会或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对外交流与开放才能不断进步;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等等。(答出其中一点或符合题意即可)(1分)
◆(2011·湘潭)中日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两国关系曲折发展。请回答:
⑴7世纪日本模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了什么改革?(1分)有何意义 (2分)
⑵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2分)中国在战争中一负一胜的主要原因各是什么?(2分)
⑶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在何时?(1分)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经济腾飞的哪些经验?(2分)
答案
⑴大化改新。(1分)标志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2分)
⑵甲午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或答抗日战争;2个计2分)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
⑶20世纪晚期(或答1987年;1分)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科教兴国);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以及先进管理经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大国家对经济的投入;坚持贸易立国,发展外向型经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加强科技创新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任答2点计2分)
二 中菲南海争端
时事材料
中新网5月3日消息,中菲南海对峙至今已20余天,紧张局势一直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自上月挑起黄岩岛对峙以来,菲律宾接连打出“军事”、“外交”、“国际化”“组合拳”,意图进一步搅浑南海问题,将其公然侵犯中国领海领土的行为打扮成两国有争议的海疆划界之争。中方多次强调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积极和平息事态。在中菲南海对峙之际,中国军方的表态也格外引人注意。在被问及黄岩岛对峙事件的中国海军是否会介入时,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国防部发言人耿雁生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军队肩负着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和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始终坚持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履行自己的使命。根据职责和任务,中国军队将密切配合渔政、海监等部门共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考点链接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2.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3.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5.启示
(1)郑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外交活动,体现了我国具有热爱和平的传统,对于今天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2)我们要学习郑和下西洋开放、交流、合作、友好的精神,学习郑和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明朝中期,海防松弛,沿海的奸商勾结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2.经过:“戚家军”开赴台州,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被肃清。
3.性质: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4.意义:抗击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保卫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
三、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压榨和屠杀台湾人民,骚扰大陆沿海地区。
2.经过:1661年,郑成功率领将士,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于1662年收复台湾。
3.性质: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3.影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四、中国近代有海无防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列强都是从沿海侵入中国。
2.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近代海军(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3.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五、人民海军的建立和壮大
1.建立: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2.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相组建。
(2)目前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种兵种组成,现代化水平较高。
3.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海疆的原因
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进攻;新中国有坚强的国力作后盾,也有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国防力量。
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
(1)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分别与两国总理共同倡导。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影响: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七、当今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
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
考场模拟
1.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两句话评论郑和及其远洋活动,同学们积极发言。以下是当时的发言记录:小明:和平使者,扬威异域;小强:探寻新路,寻找黄金;小华:友好往来,促进交流;小刚:殖民先驱,海盗鼻祖。其中正确的是( A )
A.小明和小华 B.小强和小刚
C.小明和小强 D.小华和小刚
2.当今世界,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政局动荡,菲律宾、越南等国制造南海争端,这些事件背后似乎总有某大国的身影。以上事件共同反映的现象是( D )
A.冷战局面还在继续 B.美国单极世界已经建立
C.两极格局相互斗争 D.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
3.每一艘船背后都有一段耐人深思的故事。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和平之舟】
2012年4月16日上午9时,执行“和谐使命-郑和舰环球行”任务的中国海军“郑和”舰从大连某军港启航。海军司令吴胜利出席欢送仪式并发表讲话说,“郑和”舰扬帆远航,追寻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航迹,以实际行动弘扬郑和精神,传播和增加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中国海军与世界海军友好交流的情谊,共同建设“和谐海洋”,续写中国海军军事外交的崭新篇章。
(1)在东南亚一带有许多郑和遗迹“三宝井”等,显示了郑和远航的影响力。海外各国都将郑和远航誉为“和谐之旅”,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依据: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屈辱之舟】
“致远号巡洋舰”是一艘钢壳巡洋舰,英国Armstrong厂建造,造价84万5千两白银,该舰全长约为76米,宽约为12米,航速18节。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决战中,“致远舰”在弹药将尽且遭受重创后,管带邓世昌下令冲向日本舰队的主力舰“吉野”,欲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敌击中鱼雷发射管引发管内鱼雷爆炸沉没,全舰官兵246人为国殉难。
(2)致远舰属于清朝哪支海军舰队?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最终以该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告终。这场战争的失败导致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舰队:北洋舰队。
变化: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对峙之舟】
2012年4月10日,菲律宾海军企图在南海黄岩岛附近抓扣中国渔民,被及时赶到的中国海监船制止,双方随后发生对峙。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4月11日表示,菲律宾试图在黄岩岛海域进行所谓“执法”的行为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也违背了两国关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不使事态复杂化和扩大化的共识。
(3)刘为民的观点表明一直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交往采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面对今天南海局面,舆论争议一片:中国该不该亮剑。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看法:
观点一,要敢于亮剑。理由:只有强大的军事压力,南海诸国才会同我国进行接触,承认我国的主权。
观点二,不要亮剑。理由:现在的局面一般不会升级为军事冲突,在坚持主权的情况下,还是以和平谈判为主,可以加强军事威慑力以显示军事存在,也可采取宣示主权的行动。(任意一种观点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