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说“木叶”
自主预习
文化传承与理解
?平“语”近人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典出] 《荀子·劝学》
[释义] 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近峡谷,不知道地有多厚。这段话的意思反过来说还有一句常用的谚语:不知天高地厚。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解读] 人类知识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荀子在《劝学》开篇就说,学无止境。他通过形象的比喻,告诫人们学习应该抱有谦虚的态度。只有真正了解前人丰厚的知识成果,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对此,大科学家牛顿也有一句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诗海拾贝
蝶 恋 花
[清]纳兰性德
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去去丁零①愁不绝,那堪客里还伤别。
若道客愁容易辍。除是朱颜,不共春销歇。一纸乡书和泪摺,红闺此夜团月②。
【注】 ①丁零:古代民族名。汉时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②团(luán)月:圆月。
【赏析】 上片前三句描写边塞之景:这里整日狂风呼啸,木叶尽脱,极目望去,天山山势高峻,积雪盈丈,一片皑皑白雪。上片后两句讲作者一步一步地远行,越走越远,都过了远在极边之地的丁零部落,离愁渐浓。下片前三句讲客愁若能停止,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凋谢。现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说明羁旅之愁无法消除。最后两句为设想之语,意思是写好书信,含着眼泪折起,而此时闺中的人正孤独地对着明月,怀念着“我”这远在天山的人。全词描写了一幅天涯羁旅、游子落拓的凄凉悲伤的景象。
?主题时文
以创新之光照亮“裂痕”
有人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新事物诞生时难言完美,拥抱“裂痕”,变痛点为亮点,才能赢得成功和进步。
所谓“裂痕”,常常体现为某种缺陷,但这样的缺陷不会是永远不变的。因发射时枪口跳动幅度大,影响射击精度,驳壳枪问世后曾长期遇冷。然而,通过平放射击,枪口跳动对精度影响小了,连发时相当于小型冲锋枪,特别适合游击战。因录音技术不成熟,早期的唱片容量只有5分钟,开发有声读物项目一度遭到反对。然而,面对市场需求,密纹唱片实现技术突破,放音时间大幅延长。今天,智能手机已趋普及,有声读物产品日新月异。人们不断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踩着成功的阶梯步步上行。
拥抱“裂痕”,意味着要敢闯敢试,不可万事俱备再付诸行动。“中国天眼”构想提出时,重重困难令人感觉“不可能完成”,但历时二十多年,难关逐个被攻破,“大国重器”终于落地。廖俊波在福建省政和县任县委书记时说:“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靠改革优化环境,在破解难题中走特色化路子,他带领大家把县域经济从省末位变成增长速度“省十佳”,印证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事实证明,守成者没有前途,逢山开路才有希望。
数学家陈省身曾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因为次次考100分需要连细枝末节都反复训练,哪有精力思考和探索?由此既要努力学习,又要避免“满分损失”。这也启示人们,无“裂痕”未必好。现实中,有的人面对成果评审,放弃“有缺陷的突破”,选择“平庸的完美”;有的人罹患改革拖延症,不确保万无一失,就不敢先行先试。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并非否定多思,而是提醒人们莫因患得患失走向思而不行。“万物皆有裂痕”,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出现。纠结于完美主义、坐等万事俱备,只会错过探索发现的惊喜。
创新可分为两类:一是“从0到1”,一是“从1到1个亿”。前者是原发性创新,属于垂直进步;后者是推陈出新式创新,属于水平进步。实现科技领跑,需要更多的“从0到1”。而过程中充满“裂痕”,往往是“从0到1”的显著特征。宁要“有缺陷的突破”,不要“平庸的完美”,创新之光才会照亮一处处“裂痕”。进而言之,探索在前、总结在后,先行先试、以立促破,也是改革深水区的常态。瞄准“裂痕”久久为功,改革红利才能充分释放。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成功不等于成熟,完成不等于完美,“美好”永无止境。新矛盾如同“裂痕”,既映照着缺憾、不足,更孕育着希望、机遇。一次次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一次次在新起点上超越自己,前行的道路自会越走越宽广。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曾创办刊物《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1934年后,先后在民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继续写诗。这时期是他写自由诗的时代。1935年以后对诗的形式有进一步的追求,从现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的规律中探索新的格律体诗 【作品】 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学术著作《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天问论笺》《唐诗综论》
【评价】 他对于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有独到的研究,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二、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一书。作者林庚,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他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作者从这一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用语的细微差别入手,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令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的背后,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古典诗词中,类似“木叶”这样意象的事物不在少数,通过本文作者的分析,促使我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文化常识
1.意象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2.意境
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具体意象,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语言文字构建
一、认读字音
1.单音字
(1)袅袅(niǎo) (2)橘徕(jú) (3)皎皎(jiǎo)
(4)灼灼(zhuó) (5)寒砧(zhēn) (6)征戍(shù)
(7)庾信(Yǔ) (8)言筌(quán) (9)疏朗(lǎng)
(10)窸窣(xī)(sū) (11)翩翩(piān) (12)亭皋(gāo)
2.多音字
(1)尽 (2)省
(3)宁 (4)泊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相去无几:去,距离;无几,没有多少。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2.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3.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刻意修饰的痕迹。
四、辨析词义
1.流传 VS 留传
课本原句 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巧辨巧析 “流传”指顺着时间往下传或扩大范围往外传。是自然传播。“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有主观刻意的意思。
2.典型 VS 典范
课本原句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巧辨巧析 典型: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②文学艺术作品中用艺术概括的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它既具有一定的社会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典范: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课文探究
总揽全局
【活动设计】
1.根据提示填空。
通观整篇文章。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
[明确] ①“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一个形象 ②含有落叶的因素 ③有颜色的暗示性
2.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活动设计】
一、阅读原文第4~6段,完成下面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高树多悲风”中的“树”的“饱满”形象不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具有秋风落叶的形象,诗句意境更加空阔清冷。
B.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并挖掘组合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形成丰富多彩的诗歌语言,“木”和“叶”这两个字都有秋的稀疏之意。
C.相较于“树”暗示的颜色而言,“木”就显得有些微黄和干燥,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也具有了这个特点,能给人带来疏朗的秋天的气息。
D.“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形象和“木叶”不同,它没有干燥、微黄、疏朗的秋季的特点,它饱含着水分且较繁密。
[明确] 选B。原文第5段“‘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可知“叶”没有“稀疏之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三段围绕“木”的问题,论证其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B.第4段通过“高树”与“高木”的对比,论述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C.第5段是总分结构,先点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决定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D.第6段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明确] 选D。没有比喻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木”仿佛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疏朗的特点;而“树”则没有,它具有繁茂的枝叶, 与“叶”都带浓荫的联想。
B.“木”的背后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是“木”的暗示性所在,在此影响下,“木”很难让我们想到叶子。
C.“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是因为它带有较强的暗示性。视觉上,它是微黄的而不是碧绿的;触觉上,它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D.无干燥之感的“黄叶”不具有飘零的意思,所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就没有“木叶”给人的疏朗、飘零之感。
[明确] 选C。以偏概全,对“木叶”形象生动的原因概括不全面。
【考点链接】
观点推断类选择题
[考点解读] 论述类文本在阐释概念、论证观点、推导结论时,既注重说理论证的层次性,又遵循思维的逻辑性、完整性、严密性、条理性以及推论的合理性等。因此,逻辑性成为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又一命题点。而逻辑的本质在于推断,它考查考生读懂文本、把握文本观点及推断的能力。从选项句式的特点来看,选项表述简洁,一般以两个或三个小的语句构成的复句形式呈现。呈现出的推断,一般一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要判断选项是否正确,需要“三考虑”:推断前提是否与原文匹配;推断结论是否与原文匹配;由前提到结论的逻辑过程是否与原文匹配。
推断前提是否有据,就是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内容,也就是推断前提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考虑推断前提时的陷阱:(1)前提是否混淆范围,原文内容是涉及局部或整体的,到了选项范围是否扩大或缩小了。(2)前提是否混淆了语气,注意原文的前提中表示或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在选项的前提中是否换成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定”;有时则是相反的。这就需要考生仔细比对选项中的前提与原文的信息是否一致。
推断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知局部以及因果互推等。推断结论是否合理应考虑三点:
1.结论是否过于绝对,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过于绝对的词语在原文中是否有与之匹配的信息。
2.结论是否与原文相悖。
3.格外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否合乎社会常理,即一般的规律、人们的认识规律。
要分析推断的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就是分析假设推断、条件推断、因果推断、目的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选项一般以假设、条件、因果、目的等复句形式呈现。
(一)假设推断
选项用假设复句的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假设情况一旦实现所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若……就……,要……就……,有时关联词会省略,但整个句意是假设推断的。
要判断假设推断类选项是否符合逻辑,需要把握:假设关系是否成立,就是选项的假设关系是否符合文本内容(文意就是假设关系);假设的前提和结论是否与文本对应,不能把前提和结论互换,也不能偷换前提和结论。
(二)条件推断
选项运用条件关系的复句来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作为推断的前提,后一个分句把这个条件实现所产生的结果作为推断的结论。
根据前提和结论又可分为:①充分条件: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常用关联词“只要……就……”。②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的结果,常用关联词“只有……才……”。③无条件:排除一切条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常用关联词“无论……都……”。
判断这类选项,先区分选项是充分条件复句、必要条件复句,还是无条件复句。回归原文,分析原文内容是否与之匹配。思考两个方面:第一,前后分句是否构成条件关系;第二,是否将原文中的充分条件转述成必要条件,或反之。
(三)因果推断(果因推断)
选项运用因果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是原因,作为结论产生的前提,后一个分句是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作为结论;也可能反之,构成“果因推断”。常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有的直接用“因此”关联结论。
判断此类选项正误,需要分析选项的推断形式是由因到果还是由果到因,关注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也为因果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因果(果因)推断是否成立。
(四)目的推断
选项运用目的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复句中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措施,常见关联词:为了、以、以便、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等。
判断此类选项正误,首先考虑目的复句是否成立,再考虑“目的”和为了实现“目的”采用的措施、方针等是否与原文内容匹配。
综上,是观点推断类选择题的主要考虑方向。
[解题指津] 解答该类型题目,主要分三步:
第一步,掌握观点特点,读懂原材料,吃透文本内容,能准确提炼观点。
论点有如下特点:
1.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2.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有的出现在文章结尾,卒章显志;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自己归纳、概括。
3.一个文本材料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第二步,掌握论据常识。
可作为论据的判断依据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已被确认的关于事实的判断,另一类是表述科学原理的判断(包括定义、公理、定律、原理等)。有些论证是分层次的,在确定某一判断真实性的过程中,如果引用的论据(第一层论据)本身还不是很明显,就要引用其他判断(第二层论据)对这些论据进行论证。以此类推,还可以有第三层论据、第四层论据等。在一个论证过程中,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而论据一般有多个。
第三步,分析选项设置,与原文观点对照,进而确定答案。
二、根据相关区域,回答以下问题。
4.结合课文内容,根据示例,赏析下列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
[明确]
诗 句 赏 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描绘了万木落叶飘飞的景象,渲染了凄美的意境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①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生发出浓重的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②“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与洞庭水浩荡的波纹相似,极其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③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引发了诗中主人公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
5.作者在行文中信手拈来,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请找出几处,并体会一下引用的作用。
[明确] (1)所引诗文: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②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③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④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2)作用:①有助于说理、表情达意,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②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加感染力。(上面所列举的引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①点上,所列举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从屈原的《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见仁见智
【活动设计】
1.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我的理解] 如果改动,题目就偏大了,而且给人的感觉是一篇纯理性的文论,不易引起读者的兴趣。而以“说‘木叶’”为题有如下好处:
(1)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2)逐层深入,探幽发微,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文章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
2.本文以精细的美学触觉,辨析了诗歌史上使人钟爱的形象,旁征博引又细致入微,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文学研究方法。但也有人对作者这种“咬文嚼字”的欣赏法不以为然。你认为如何呢?
[我的理解] 观点一:我认为“咬文嚼字”的欣赏法是可取的。只有“咬文嚼字”,才能把躲在概念背后的暗示性读出来。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语言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学完《说“木叶”》可知,文中对“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落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
观点二:我认为“咬文嚼字”的欣赏法不可取。研究诗歌时,我们不但要细细品味诗歌的字字句句,还应当先了解诗歌的背景、诗人的生平,对诗歌真正要写的是什么、真正在写的又是什么进行反复的推敲。诗作中,特别是对于一些思想性比较强的朦胧诗、讽喻诗等来说,都是“深入而不浅出”的,它们的主旨往往不大明显,那么在此基础上若是只研究文辞,那就真的只是“只知皮毛”了。
拓展延伸
巧妙引用诗词出彩章
【课内挖掘】
作者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通过精要的引用,然后比较、分析,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进行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作者不仅深谙诗歌的妙道,而且在诗歌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对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增添了文化内涵,令人读之赏心悦目,使我们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
【技巧指导】
上面已经对本文引用古诗词的效果进行了阐释说明,下面对如何在文章中引用古诗词进行讲解。
1.巧借古诗词拟题。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诗句拟题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引用。如《一蓑烟雨任平生》,引用苏轼《定风波》中的词句作为题目。二是化用诗句。如上海满分作文《忙兮忙兮奈若何》。
2.妙引古诗词名句开篇。
在文章开头引用或化用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如《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叶缤纷。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叶缤纷的秋景。
这个开头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引出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一哲理的内涵。这样处理,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从而避免了“开门见山”式说理可能会有的枯燥乏味。
3.巧用古诗词结尾升华。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如《照海倚天》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梭,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处引用贴切自然,不显斧凿,使文章文采飞扬,情理交融,意蕴深远,辩证而深刻地评价了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实在是一段漂亮有力的“豹尾”。
4.巧借古诗词点题、过渡。
这种语段的构成主要是连用古诗词名句形成整句,也可在段首或段尾加总起句或总结句。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恋情的思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亲情的思念;“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友情的思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乡情的思念!
连用古诗词名句形成排比,既总结上文又引出下文。
5.连用古诗词刻画亮点段。
引用古诗词名句可单用,也可连用。尤其是连用,可构成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精彩语段。如: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
上文所选语段连用多句古诗词名句,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使文章底蕴深厚,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
【针对训练】
1.运用引用法,写一个排比段来论述“个性”的与众不同。
答:
[参考示例] 你不似灰蒙蒙的春雨,你缺少那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轻巧和缠绵;你不似疏疏朗朗的秋雨,你没有那种“雨打梧桐响清秋”的冷凄;你不似那霏霏连绵的梅雨,整日整日地滴答个不停,叫人感到窒息和气闷;你不似那令人心烦的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把一切美好的景物全给遮没……你是独具个性的啊。
2.请以“经典”为主题,引用古诗词写一个排比段,200字左右,要求语言富有文化底蕴。
答:
[参考示例] 信手翻开一本本古典诗词,经典的力量无声地抓住人的心灵: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豪迈的气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的不羁,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的柔情,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是相思的哀怨……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地流淌,用流行所无法企及的宁静的力量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用内在的魅力给予人们享受与思考。
【课内挖掘】
在《说“木叶”》中,林庚先生从“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说起,援引了大量的诗句,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经过深入的研究,从“木叶”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发现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正如作者曾说的:“诗歌能于一瞬见千古,于微小显大千,能使我们超越有限直面无限。”“读诗”不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应该是有见识地深入阅读、欣赏,即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本文中所举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落下的“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从缤纷的落叶中读出了诗句中凄清、悲凉的感受。读诗就要读出表面文字后深藏的内涵,从而进入到艺术形象的领域。
[适用话题] 阅读 文化 思考
【运用范例】
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提升个人素养的香茗。让我们从名利场中走出来吧,让我们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和劳碌的身心吧,静静地坐下来倾听诗,品味诗,吟诵诗,在霞光满天的早晨,在小雨淅沥的黄昏,在万籁俱寂的深夜……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美文鉴赏】
青 与 绿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了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机的绿色世界。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作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作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作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年少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叫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和谐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纯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呢?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的绿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选自《唐诗综论》)
【佳作赏析】
《青与绿》对古代诗歌中出现的两种颜色进行品评和玩味,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世界是绿色的,可是为什么诗人却爱用“青青”来形容草色、柳色呢?在概念上,作者认为“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在意味上,也就是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上,作者认为“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和谐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纯净、清醒、永久”,并由此推想开去,意识到“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实际上表达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
【写作借鉴】
1.学引用
文章大量引用古代诗人关于“青”与“绿”的诗句,一是可以做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可以作为例证,使分析有理有据;三是可以调节文气,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
2.学过渡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紧承上段“这是多么富于生机的绿色世界”,并引出下文诗人对“青”的喜爱,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3.学化用
文章结尾巧妙化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表达了人们希望“青山不改、青春常在”的美好愿望,语言活泼生动。
4.学结构
文章由古代诗词中的“草”“柳”经常并提的现象而引出春天和绿色,再由“绿色”引出“青”字,最后从“绿”与“青”中品味出美学韵味和文化蕴涵。全文逻辑结构较为严谨,逐层深入地逼近主旨。
同步练习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3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叶片扩张________,几天之内,池塘里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 ),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不到半个月,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整个池塘。荷花________。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________,似乎在睥睨一切。夏夜每当塘荷盛开时,我总是徜徉在塘边。月色皎洁,________,我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风驰电掣 层出不穷 迎风弄姿 万籁俱寂
B.风驰电掣 接踵而至 搔首弄姿 鸦雀无声
C.欣欣向荣 层出不穷 搔首弄姿 鸦雀无声
D.欣欣向荣 接踵而至 迎风弄姿 万籁俱寂
解析:选A。风驰电掣: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形容非常迅速。欣欣向荣: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接踵而至: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搔首弄姿:形容卖弄姿容。含贬义。迎风弄姿:迎着风摆弄姿容。万籁俱寂: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人们默不作声,非常安静。综上,本题选A。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原来叶片平卧在水面上
B.平卧的叶片原来在水面上
C.叶片原来平卧在水面上
D.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叶片
解析:选D。根据后面的句子“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可知,括号内句子的主语中心词应是“叶片”,所以应选用“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叶片”。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夏夜塘荷每当盛开时,我总是徜徉在塘边。
B.每当我徜徉在塘边,夏夜塘荷总是盛开。
C.每当夏夜塘荷盛开时,我总是徜徉在塘边。
D.每当夏夜塘荷盛开,我总是徜徉在塘边时。
解析:选C。A项,“每当”调整到“夏夜塘荷”前面,作句首状语。B项,不合逻辑。D项,缺少主语,将“时”移到“盛开”后。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百香果又称鸡蛋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有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以及微量元素,有“果汁之王”的美称。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舒缓焦虑紧张、郁郁寡欢、神经紧张所引起的头痛、胃痛、尿频、心慌等症状。百香果虽好,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然,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引起身体不适。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查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后面内容“含有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以及微量元素”分析可知,百香果营养丰富;第②处,结合后面内容“可以舒缓焦虑紧张、郁郁寡欢、神经紧张所引起的头痛、胃痛、尿频、心慌等症状”分析可知,百香果有药用价值;第③处,结合后面“不然”的内容分析可知,百香果不能过量食用。
答案:①是一种营养非常丰富的稀有水果 ②百香果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③但也不能食用过量
5.诗歌的语言有暗示性,读“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体会到昭君的怨恨;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感受到诗人的怅惘。这种暗示性就是我们所谓的语言的言外之意。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将言外之意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6分)
(1)面对金融危机和股市“雪崩”,“股神”巴菲特说:“我奉行一条简单的信条,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巴菲特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近,代言奶粉、药品、保健品的诸多明星纷纷被卷入纠纷之中。对此,一位著名相声演员说:“那可是个雷区啊!”
相声演员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中给出语境“金融危机和股市‘雪崩’”,在这样的情况下,巴菲特这句话直接告诉人们不要随大流,要独立思考;还有此时面对金融危机和股市“雪崩”,人们是恐惧的,按照巴菲特的说法此时应该“贪婪”,也就是说此时是购买股票的好时机。(2)中首先指出“代言奶粉、药品、保健品的诸多明星纷纷被卷入纠纷之中”,对此,著名相声演员说“那可是个雷区啊!”“雷区”指地雷埋藏的危险地区,现在引申为危险的应该避免的地区或情形。对于充满危险的地区要谨慎小心,所以著名相声演员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给奶粉、药品、保健品做代言要谨慎。
答案:(1)股市运作要有独立思维。(或:现在正是购买股票的好时机。)
(2)代言商品(奶粉、药品、保健品)要慎之又慎。
6.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5分)
①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②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③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④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先找出中心句,从四个句子来看,第④句能够包含其他三个句子,可以定为中心句;然后将前三个语句进行调整,作为附加成分融入中心句中。
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7.下面是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的标志,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5分)
答:
解析:解题时先看清构图要素:圆形、外圈文字、内圈图案。内圈图案展现的是和谐优美的湿地自然景观,从中可联想到保护湿地、合理利用湿地的寓意。
答案:(示例)外圈是中英文名称,内圈图案是湿地景观:天鹅引吭高歌,水鸟惬意戏水,鱼儿逐波畅游,水草随风摇曳,包括了湿地“水、动物、植物”三要素。图形体现了湿地公园保护湿地、合理利用湿地的宗旨。
二、阅读提升(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传统手工艺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众的重要物质与精神诉求,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大机器的广泛应用压缩了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民众生活方式的快速变革也使传统手工艺难以满足民众的生活实用性需求,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由于传统手工艺根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其他文化要素唇齿相依,在此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应运而生。
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以传统手工艺为保护对象,以文化整体观为视野,寻求保护方式的革新,实现对传统手工艺的整体性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源于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这一研究领域注重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化生态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开始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生态学的研究,它着重研究文化与环境的共生关系。之后,相关学者逐渐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活动,如张士闪在对山东惠民河南张泥玩具的研究中指出,民间工艺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创造、传承和演变都是在特定环境中发生的,与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张建世也在对苗族银饰的调查中指出,由佩饰佩戴习俗及其他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所构成的文化生态是导致黔东南苗族银饰变迁的动因。可以说,基于文化生态整体观的视角,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得到了新的解读,这对其保护实践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与文化整体观视角不同,有的学者对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文化生态最终应该满足于人类的文化实践。具体到手工艺领域,重视人的主体性,回归人的生产实践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所所长邱春林曾指出,手工艺的文化变迁是人在变迁,没有人的记忆和心理作用,一切外力作用下的变迁都不可能实现。
的确,手工艺人是具有独立思维和行动能力的个体,并对手工艺生产的结果施加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如果只专注于其文化形态的保护,而较少考虑手工艺人的主体性和文化实践的中介意义,那么任何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效果都可能大打折扣。任何的文化生态保护措施都需要认真评估它对手工艺人身份建构的实际影响,也需要跟踪手工艺人相应的生产活动情况,这将利于保障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
(摘编自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应对传统手工艺面临着的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应运而生。
B.文化生态学是一个新兴学科,它着重研究文化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张士闪、张建世等学者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C.有学者对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提出不同的看法,是因为他们反对文化整体观视角,认为文化生态最终应该满足于人类的文化实践。
D.文化生态整体观可能会忽视作为实践者的个体,但它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析:选D。A项,强加目的,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是“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大机器的广泛应用压缩了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民众生活方式的快速变革也使传统手工艺难以满足民众的生活实用性需求,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由于传统手工艺根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其他文化要素唇齿相依,在此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应运而生”。B项,“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C项,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与文化整体观视角不同,有的学者对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文化生态最终应该满足于人类的文化实践”。故选D。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就阐明了传统手工艺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也指出了其在现代社会中遭遇的生存困境,并从两个方面推导了原因。
B.文章在论证中运用了例证法,列举了张士闪、张建世的观点,这是为了说明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的研究体现了文化生态系统性与整体性的特点。
C.文章从起源、内容、意义等方面,用较多篇幅阐述了整体观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可见作者非常认同这种文化生态保护理念。
D.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文章先介绍背景,接着提出了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理念的两种看法,最后得出作者的观点。
解析:选C。C项,“可见作者非常认同这种文化生态保护理念”说法错误,从第四段可知,作者倾向于两种理念的结合。故选C。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者张建世认为黔东南苗族银饰变迁的动因是,由佩饰佩戴习俗及其他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所构成的文化生态。
B.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学者邱春林认为,没有人的记忆和心理作用,手工艺的文化变迁是不可能实现的。
C.如果能对手工艺人身份建构的实际影响进行评估,那么文化生态保护措施实施的效果就可以得到保障。
D.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不仅要专注于其文化形态的保护,还要重视手工艺人的主体性和文化实践;否则,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解析:选C。C项,“如果能对手工艺人身份建构的实际影响进行评估,那么文化生态保护措施实施的效果就可以得到保障”说法绝对、缩小范围,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任何的文化生态保护措施都需要认真评估它对手工艺人身份建构的实际影响,也需要跟踪手工艺人相应的生产活动情况,这将利于保障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故选C。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