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自主预习
文化传承与理解
平“语”近人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习近平《摆脱贫困·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
[典出] 汉·刘向《说苑·政理》
[释义] 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原文] 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解读] 这段话是姜太公对周武王询问“治国之道”的回答。他的回答核心是:爱民。怎么做?他于这段话前先举出了反例:让农民错过农时、赋税过重、徭役频发、劳民扰民。在农耕时代,是否按照农时耕作,是农民一年生计的决定因素;赋税和徭役的程度,也决定着人民的负担轻重。而在今天,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关心百姓利益,仁政爱民;社会层面,要先富带动后富,减贫济贫,携手共进。
?诗海拾贝
醉留东野
[唐]韩愈
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
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
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
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
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
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筳撞巨钟。
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
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
【赏析】 本诗以“醉”言出之,娓娓道来,设想奇特,幽默风趣;开篇即表示对李、杜的向往,既表达了与友人惜别之情,又可看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与自信。
全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多次用典,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对孟郊的推崇,如《易经·乾卦·文言》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希望自己和孟郊变为云和龙。同时作者借“醉酒”用“夸龙钟”与“稍奸黠”形容孟郊与自己,足见两人感情深厚。
?主题时文
屠呦呦激励中医人探索创新
屠呦呦发明青蒿素挽救了几百万人生命,作为获得世界最高自然科学奖项的科学家,屠呦呦身上的光芒和优点是举世公认的。我们中医人在欢呼激动过后,是不是需要认真地想一想,应该如何学习屠呦呦身上的优点,来激励自己探索创新,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首先,淡泊名利、专心研究、默默无闻是屠呦呦留给外界一贯的印象。当代中医药界缺乏的,似乎就是这一份淡泊名利、求真务实、默默耕耘的精神。即便在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挽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后,这位可敬的老科学家依然是默默无闻,勤勤恳恳,专注于科学研究。这份沉着淡定、本分做事的精神,足以令许多急功近利者、好大喜功者、纸上谈兵者、沽名钓誉者汗颜。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要求继承者必须要摒弃外界世俗的纷繁干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如此方能学好中医。临床诊察患者细致入微、感同身受,待其如亲人,实事求是地在医海中不断探索,如此方能做好中医。
其次,勤求古训、重视经典依然是学好中医不可或缺的法宝。中医有着数千年的漫长历史源流,典籍汗牛充栋,其中蕴含的宝贵精华不可计数。这些宝贵的中医经典著作值得当代中医界不断挖掘和探索。中医人需要不断学习创新,但不能盲目地崇洋媚外。
再次,屠呦呦等老一代科学家身上,有着大无畏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屠呦呦、陈兰英等老一代科学家,在异常艰苦的年代,为了科学研究,不惜以身试药,这份悲壮的情怀足以撼动我们当代中医人。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中医学更是积累在漫长的临床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科学体系,中医人必须要脚踏实地,多临床实践,曲径通幽,切忌心态浮躁、急于求成,如此方能学好中医。西医在快速发展了一百多年后,在许多疾病的治疗领域都出现了瓶颈,且自身难以解决。时代让中医大有可为,古老的中医药学再次焕发出了新春。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依靠的就是中医后学晚辈们的大胆创新和勤于探索,如此才能取得中医事业发展的辉煌和突破!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 屠呦呦,女,中共党员,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其间先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作品】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评价】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二、背景链接
2011年拉斯克奖揭晓后,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其中的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本文是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经作者本人审定。
三、文化常识
1.拉斯克奖
拉斯克奖由有“现代广告之父”之称的美国广告经理人阿尔伯特·拉斯克和夫人玛丽·拉斯克于1946年创立,以表彰在医学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在世科学家、医学研究者和公共服务人员。
拉斯克奖的评选结果通常于9月公布,而诺贝尔奖通常是10月公布,因此该奖项也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
2.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 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有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理学或医学(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学(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以“诺贝尔奖基金会”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六个领域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截至2018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904位个人和24个团体,这其中4位个人以及1个团体(联合国难民署)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1个团体(红十字会)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奖,故总计908次授予个人、27次授予团体。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语言文字构建
一、认读字音
1.单音字
(1)青蒿(hāo) (2)疟疾(nüè)
(3)精髓(suǐ) (4)肆虐(sì)
(5)相悖(bèi) (6)双氢(qīng)
(7)羟基(qiǎng) (8)砒霜(pī)
(9)化瘀(yū) (10)福祉(zhǐ)
2.多音字
(1)中 (2)症
(3)冠
二、辨识字形
1. 2.
三、积累词语
1.振奋人心:某件事使人振作奋发。
2.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四、辨析词义
1.授予 VS 授受
课本原句 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巧辨巧析 授予:指给予(荣誉称号、勋章、军衔、学位等)。授受:交付和接受。
2.果然 VS 居然
课本原句 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巧辨巧析 果然:已经预料到结果,而且结果出现后与预料相同。
居然:没有预料到结果,结果出现后很惊讶。
课文探究
总揽全局
【活动设计】
1.屠呦呦在演讲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
答:
[明确] 时间顺序。
2.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活动设计】
1.“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为什么先写研究工作的背景而不直接写研究工作的过程?
答:
[明确] ①写疟疾重新肆虐,突出研究工作的使命感。②写“523 项目”和中医研究院的任命,突出了国家规划和院所领导的作用。③强调团队的作用,不独自贪功,客观公正。
2.“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中把引用的内容“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删掉好不好?
答:
[明确] 不好。①通过引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渍”“绞”等古方要领对研究工作带来的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②省去引文,表面上看似简洁,实则使语言干瘪不生动,损减了文章的说服力。
3.青蒿素从发现到成为药物,经过了哪些历程?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
[明确] ①从大量中草药中提取可以抗疟的提取物;②发现青蒿提取物具有抗疟效果,但是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③从《肘后备急方》中受到启发,改变提取方式,抗疟效果提升;④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并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⑤敢当志愿者,尝试青蒿提取物对人体的安全性;⑥分离提纯,找到青蒿素的提纯熔点;⑦寻找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⑧制成青蒿素胶囊,打开开发新抗疟药物的大门。
【考点链接】
筛选整合文本信息
[课内链接] 青蒿素从发现到成为药物,经过从大量中草药中提取,到发现青蒿提取物具有抗疟效果,再到从古典文献中受到启发等历程,这些信息需要从文本中筛选整合。
[考点解读] 筛选,就是根据题干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也就是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次留主,挑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归纳、整理、概括,组合成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解题指津] 所谓信息,就是指文章传达给读者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以及有关对它们的解释与阐述。它可以是事实、理论,也可以是观点、设想;它可以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词句,也可以是文章中的概括句、过渡句;它可以是文章的标题,也可以是文后的注释,当然也可以是文章中的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等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三步走”:
第一步,研读标题、开头、结尾,然后抓住各段中心句、过渡句及一些标志性词语,读懂各段内容,进而把握全文内容。这就要明确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文章中往往要运用或涉及一些概念,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
(2)从重要的语句中获取信息。
(3)从引述的材料中获取信息。文章中的一些叙述性或引述性材料往往明示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寻找并圈定答题区域——确定区域遵循“就近”原则,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方;同时要扩大范围,这个范围是指题干原句中的关键词出现的地方;在筛选的过程中,重点对相对、相反、相近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最容易混淆、最难以判断的就是那些相对、相反、相近的信息,厘清了它们的界限,问题就解决了。
第三步,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截取关键词句,合并归类,找全信息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四意识”:
1.要点意识
要尽可能地利用原文关键词句回答,把关键词句要点化。所谓关键词句,主要指文眼句、中心句及句中的关键词,标题、开头、过渡、结尾等处的关键词语。这是答这类题必须拥有并强化的意识。
2.上位意识
归纳与概括,就是把一些散见的信息放在一起,用一个能涵盖这些信息的词语概括,这个词语叫“上位词”,归纳与概括就是要学会使用上位词语。需要答出上位词的题,题干一般会出现“角度”“方面”等词语。如何确定上位词呢?一是从文中找,文中有时会出现这个词;二是靠自己思考、推敲来确定。
3.转换意识
从文中摘录出来的词句有时不能直接拿来答题,需要转换。一是把形象性词语转换成直白性词语。二是主动与被动互换,原文中是被动式,答题时可能需要转换为主动式,或者相反。三是反面、否定说法和假设语气要变为正面、肯定说法和肯定语气。
4.多点意识
该类题答案要点一般是三到四个,答题时要尽量筛选全面,考虑是否有遗漏。当然,这种“多点意识”不是生硬地把一点拆成多点,而是要注意“多点”且“点”不交叉。
4.文章为什么写“发展与超越”?
答:
[明确] ①表明科学探索无止境,也表明科学家至今仍在科学探索道路上孜孜以求。②呼应文章标题,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③同时也是为了引出“青蒿素联合疗法”。
见仁见智
【活动设计】
1.本文是屠呦呦在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针对的是青蒿素的贡献方面,为什么还要写中医药学的贡献?
[我的理解] ①这样能突出中医药学在治疗白血病、老年痴呆、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贡献。②介绍中医药学的复方用药、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等,突出这些实践对中华民族繁衍昌盛所起的作用,进而突出青蒿素药物只是中医药学的一部分,来展现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以及表现中医药学在征服人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③拓宽文本内容,突出文章主旨,突显作者情感态度:中医药学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福祉做出了新的贡献。
2.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为什么能发现青蒿素,并一步一步影响全世界呢?
[我的理解] ①大量地试验,从成百上千种方药种提取了上百种提取物;②大量地阅读文献,具备深厚的学术支撑;③献身精神:新药的临床试验难以开展,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做志愿者;④严谨的科学态度;⑤其他科研单位的协作;⑥国际交流与合作。
拓展延伸
围绕中心选材
【课内挖掘】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青蒿素从发现到成为药物,经过了一些历程,这些历程在人类征服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又是一小步。所以文本始终围绕“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来选材。
【技巧指导】
1.什么是中心
简单地说就是你想要表达什么。无论是写人、叙事,或写景状物,或议论抒情,都不能只描述一个现象或记叙一个过程或简单议论,而是借助记叙描写的内容,使读者受到启发,使作者表露感情、态度等。也就是说,中心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中的体现,也可称为中心思想,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确立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是选材的基础。
2.怎样确立中心(主旨)
(1)正确:中心思想要积极向上。
(2)新颖:不落俗套,令读者耳目一新。
(3)集中:中心始终如一。若有多个中心,文章就会混乱,读者就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说什么。
3.什么是材料
所谓“材料”,就是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搜集、摄取并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或论据。
4.材料从何而来
(1)直接材料
(2)间接材料
5.材料和中心的关系
(1)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2)中心思想从材料中提炼,还要靠材料来表现。
6.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针对训练】
围绕“母爱”这个主题,你选择哪些材料?
1.我在学校生病了,委屈地跑回家,母亲说:“学校条件太差了,就在家治好了再去上学!”
2.我跌倒了,母亲没有扶我起来,说:“你是个勇敢的孩子,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
3.我悄悄把别人的文具盒拿回家,母亲看见了,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然后要我连夜送回别人家去。
4.母亲在街上看见一个小偷,不顾个人安危,把他扭送到派出所去了。
5.母亲从不私拆我的信件,也不干涉我与他人的交往,但却经常注意我与什么样的人来往。
答:
[参考示例] 1.虽然是母爱,但是母亲的溺爱不是我们应该选的题材,所以不能选。
2.围绕中心,而且深刻。母爱,是一种新颖的、独特的爱,多下笔墨能成为好的材料。
3.题材虽然是母爱,但太多人写,不容易写出自己的特色。
4.与母爱无关的材料,说的是母亲见义勇为。
5.是母爱的一种,并且是既尊重孩子又关心孩子的新材料,少有人写,此材料容易得高分。
【课内挖掘】
新药的临床试验阶段,因历史环境的影响,新药试验很难开展,屠呦呦就和同事来当志愿者,以检验青蒿素对人体的安全性,科学家为了科学的献身精神可见一斑,其对科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可见一斑。
[适用话题] 献身科学 孜孜以求 精益求精
【运用范例】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美文鉴赏】
倾听青蒿素的“倾诉”(假托屠呦呦获奖感言)
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讲演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
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后,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只是当时,我还不认识什么是青蒿,也不知道什么是青蒿素,也不知道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54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
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假如把我分配到一个乡村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
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
当年,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时,我就一遍又一遍温习中医古籍,正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抗疟记载,给了我灵感和启发,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
只叹生不逢时,如果东晋时期就有诺贝尔奖的话,我想,葛洪应该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医者。
我还想感谢一个人,准确地讲,应该是一群人,一群数以百万的非洲人。正是他们对中国中医、对青蒿素的信任,才换来生命的重生,见证了青蒿素的神奇。
在感谢四个人的同时,我还要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
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因为痴迷青蒿素,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科研当中,没有尽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和责任。
最后,我要万分感谢的,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草本植物——青蒿。它星散生长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在中国近二十个省、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一岁一枯荣的青蒿,
生,就生出希望;
死,就死出价值。
其茎,其叶,其花,浓香、淡苦,蕴含丰富的艾蒿碱、苦味素,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继”,奉献了自己的身躯,成就了中国的中医事业。
正是因为它们的牺牲,才铺就了我通往诺贝尔奖的坦途。
青蒿呦呦。
情感呦呦。
生命呦呦。
临来瑞典前,我曾经有一个想法,想带85株青蒿来到卡罗林斯卡学院,让它们和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但我怕在机场、海关遇上安检、植检的麻烦,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还想邀请85名参与过“523”项目的科学家来到瑞典,共同发布青蒿素的科研报告,但我怕诺贝尔奖基金会无法承担这笔庞大的开支,最终,我决定还是一个人来,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中医和中国科学家,领取诺贝尔奖。
尊敬的主席先生,再过几天,我就要返回中国,临走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您能告诉世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
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但我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终极目的。
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疟、治病。
因此,我不想对于自己已经没有多大价值的诺贝尔奖,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烦恼和质疑。
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
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
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所以,我请求您能满足一个医者小小的心愿。
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让我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望终生热爱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浓绿,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
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
深深感谢家人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
谢谢大家!
【佳作赏析】
本文是一篇声情并茂的获奖感言。其实“谦卑、执着、坚忍、沉默、朴素的青蒿,是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屠呦呦的缩影”。屠呦呦从事青蒿素研究的年代,尽管今人看来“封闭、保守”,但充满了激情和必胜的信念。屠呦呦及其团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土法上马,经过191次实验终于取得成功,可谓百折不挠。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成功还得益于文化自信。青蒿素研究源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记载,正是基于对传统古典医药典籍的崇信,他们锲而不舍,终成正果。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虚怀若谷的科学家,才成就了诺贝尔奖!
【写作借鉴】
1.学结构
获奖致辞,从另一角度来看就是演讲稿。本文材料丰富、具体、典型、生动,适合特定的演讲氛围。同时本文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开头抓住人心,“将有”众多“呦呦”;主体部分层次分明,具有逻辑性,四个“感谢”串起演讲内容;结尾部分主旨深远,留下余味。
2.学文采
本文文采斐然,语言“上口入耳”“生动感人”。既有引用,又有排比,运用诗意语言,拓展了“青蒿”意象的意蕴。
同步练习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语言运用(3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其作为治疗疟疾的标准药物,并和其他药物一起使用来减少产生耐药性的风险。但屠先生的获奖,(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科技进展突飞猛进,但发达国家也在________地发展,国内外一些研究领域的差距还在拉大。虽然我国的科技投入已跃居世界第二,但用在基础研究上的经费占比还不到5%。虽然我国的科技人员有300多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但真正领先世界的领军型人才________。虽然我们的科研平台鸟枪换炮,但绝大多数先进仪器和实验试剂还依赖进口。
除了“硬件”,科技的繁荣离不开勇于________、平等交流、自由探索、积极合作的创新文化。“枪打出头鸟”的古训,“羡慕嫉妒恨”的红眼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学霸作风,“成者王败者寇”的世俗眼光,无处不在的“院士崇拜”……都在无形中________着创新的手脚,抑制着“异想天开”的种子。
在诺奖“零突破”面前,自信应该有,自大要不得。只有正视差距、直面问题,远离浮躁、脚踏实地,切实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大力培育健康的创新文化,少当“社会活动家”、多坐科研冷板凳,中国才有希望早日迎来第二、第三乃至更多个“屠呦呦”,逐步缩小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其作为治疗疟疾的标准药物,并和其他药物一起使用来减少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B.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标准药物,并和其他药物一起使用来减少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C.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标准药物,并和其他药物一起使用来减少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D.屠呦呦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标准药物,并和其他药物一起使用来减少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解析:选C。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应该把“得主”去掉;二是“其”指代不明,改成“将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标准药物”。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大多数跟随、极少数领先”的科技现状并没有改变
B.我国“大多数跟随、极少数领先”的科技现状得到极大改变
C.并没有改变我国“大多数跟随、极少数领先”的科技现状
D.极大改变了我国“大多数跟随、极少数领先”的科技现状
解析:选C。“屠先生的获奖”是个名词短语,应做要填写句子的主语,排除A、B两项;D项和下文文意不符。故选C。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日千里 凤毛麟角 置疑 束缚
B.一日千里 屈指可数 质疑 束缚
C.日新月异 屈指可数 置疑 约束
D.日新月异 凤毛麟角 质疑 约束
解析:选B。一日千里:比喻事情发展变化的速度特别快。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一日千里”侧重发展快,“日新月异”侧重变化,故选“一日千里”。凤毛麟角:形容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屈指可数: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形容数量稀少。无论从词性还是意思上都应用“屈指可数”。置疑:表示怀疑。质疑:提出疑问。“置疑”多用于否定,应用“质疑”。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约束:限制使不越出范围。此处指约束手脚,用“束缚”。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科学家屠呦呦一句“诺奖奖金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的笑谈,让某演员那场高调奢华的婚礼备受非议。于是有人感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行各业都出精英,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所以,屠呦呦获奖不应该是该演员必须低调结婚的理由。这个世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有该演员那样娱乐公众的明星,才是多元的,他们不必构成相互PK乃至互证对错的对立面。
答案:①科学家的一生努力不敌明星一场秀 ②两者不矛盾也不可比 ③既有屠呦呦这样潜心研究的学者(本题有一定的灵活性,大意对即可)
5.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按要求答题。(6分)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不到一个月,多种青蒿素保健品打着“抗癌杀虫”等名号,已“搭便车”在网上热卖。例如某些淘宝店家在售一款名为“高纯青蒿素”的产品,号称美国原装正品,抗疟、抗肿瘤,同时还有抗菌作用,可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的治疗,目前售价为90粒365元。还有一种名为“超级青蒿素”的产品,60粒售价410元。此外,京东等平台的第三方卖家也有从美国代购这种青蒿素补充剂、青蒿素植物养生茶的。
这些打着青蒿素旗号的产品真有其宣称的神奇疗效吗?据了解,其实早在屠呦呦获奖之前好几年,青蒿素补充剂就已在美国出现了,属于膳食补充剂的一种。曾有一家美国公司在其网站上宣称青蒿素“对病毒、细菌及真菌感染很有效”,具有“处理肠道细菌和寄生虫”与“杀死癌细胞”等功效。而最终该公司的这种行为被判定为违反多条法律。因此,专家提醒消费者:________________。
(1)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3分)
答:
(2)给新闻拟写一个结尾。(不超过20个字)(3分)
答:
答案:(示例)(1)青蒿素产品竟能“抗癌”?
(2)青蒿素产品没有奇效,购买当慎重
6.某文学社要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办一个人物专栏,请根据下面材料,为屠呦呦写一则颁奖辞。要求:①突出人物贡献;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6分)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从1969年开始,屠呦呦与其他研究人员一起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从而使得对抗疟疾的新药品得以开发研制。这些药已经拯救了全球上百万人的性命,过去15年里,世界疟疾的致死率因此降低了一半。
答:
答案:你是中国的骄傲,亦是世界的瑰宝。漫漫岁月送走了你的青春,浩瀚的典籍陪伴你的人生。你传承着古老的中国医药文化,发现青蒿素,开创了治疟的新纪元。你让疟疾乖乖臣服,让数百万的生命起死回生,让中医走向了全球。
7.下面是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答:
答案:大学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首先在毕业时办理还款确认,然后确定还款方式,如果去外地工作,就将钱款直接汇入原存折;如果在本地工作,就将钱款存入用于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和存款的存折。
二、阅读提升(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材料一:
一株小草造福世界,中国之蒿举世瞩目。在屠呦呦手中,青蒿素这一抗疟药物,成功治愈了无数疟疾患者,但青蒿素的发现,并不意味人类对付疟疾可以一劳永逸。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新闻发布会上,屠呦呦不无担忧地说,疟原虫一旦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也指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
2019年4月25日,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屠呦呦团队的研究成果。短时间内,很难研制出药效、安全性、抗药风险及药品价格等方面优于青蒿素的下一代抗疟药。目前青蒿素抗药性仅表现为寄生虫清除延迟,而没有完全抗药的证据。所以屠呦呦团队提出了新的用药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
(摘编自王君平《与病毒赛跑,科研不能减速》,《人民日报》)
材料二:
迄今为止,青蒿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大量的抗疟治疗中未见明显的严重不良反应,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常见的一般不良反应包括头疼、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如有报道称,当采用直肠给予青蒿琥酯栓剂的时候,有约6%的患者出现里急后重,但粒细胞减少等中等或严重的不良反应罕见。但是,对免疫炎性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长时间服用药物,因此对药物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需要更加关注。
在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中,青蒿素类药物在治疗期间的患者肝肾功能、血液常规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的影响。尽管既往有研究指出青蒿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表现为听力损伤、共济失调和震颤,但后来Ramos等总结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缺乏青蒿素类药物具有神经安全性风险的高质量的证据。这意味着青蒿素类药物具有神经毒性的结论尚不能确认。而血液毒性方面,部分报道显示青蒿素类药物可以导致患者网织红细胞减少,但这是可逆的过程:在一个开放的一期研究中发现,在青蒿琥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身上看到尽管在较长时间治疗时患者网织红细胞减少,在停药2周后网织红细胞数量又恢复了正常。此外,对于青蒿素类药物的妊娠毒性,通过总结大量研究发现仍然不能得出结论。
(摘编自蒋为薇、钱妍《青蒿素类药物的抗炎免疫
作用机制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
材料三:
研究显示,疟疾可能早在50万年前就存在于早期人类当中。法国科学家在非洲的研究确切表明,至少2万年前,现代智人在撒哈拉以南的祖先就已经产生疟疾抗体。考虑到智人的历史也不过两三万年,可以说,从一开始,疟疾就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
古希腊将疟疾称为“沼泽热”,因为多在沼泽水源密集之处发病;罗马帝国时期疟疾也曾多次流行,特别是公元前1世纪的疟疾大流行对罗马帝国国力造成沉重打击。2011年,西方考古学家从一处古罗马坟墓发掘出来的婴儿骸骨中,发现了曾遭疟疾感染的基因证据,这显示罗马帝国可能因疟疾猖獗而衰败。
同一时期的中国,在殷商时代也已出现对疟疾的记载,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存在。东汉时期成书的中国现存首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对“疟”是这样解释的:瘧,热寒休作。可见“疟”这个字是专门为疟疾所发明的。中国古代气候较为炎热,长江以南地区丛林和水网密集,疟疾多发,特别是岭南和云贵地区尤为严重。当时的医疗条件不足,疟疾长期无法得到有效遏制,致使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开发也迟迟无法起步。直到东晋时期,由于南北朝的对立,军事和经济压力的存在,南方各王朝才不得不顶着疟疾的威胁,对长江以南进行大规模开发。饶是如此,岭南地区的开发也要迟到宋代了,而云贵地区直到明清才得到有效的开发,疟疾可谓“功不可没”。
(摘编自宋海博《疟疾,人类50万年的敌人》,《环球时报》)
8.下列表述不属于青蒿素类药物使用高安全性表现的一项是(3分)( )
A.即便有不良反应,也多是头疼、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一般性反应。
B.采用直肠给药,只有约6%的患者出现里急后重的轻度的不良反应。
C.采用直肠给药者有粒细胞减少等中等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
D.青蒿素类药物可以导致患者网织红细胞减少,但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解析:选C。可能出现中等或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能算作高安全性。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青蒿素对付疟疾,不可能一劳永逸,因为疟原虫对青蒿素可能产生抗药性,而且已经有表现。
B.青蒿素安全性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在其是否有神经安全性风险方面尚无明确结论。
C.药物学方面所说的“可逆”,是指服用某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患者停止用药后逐渐自动消失。
D.从某种意义上说,疟疾伴随整个人类文明,但是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有时是毁灭,有时是保护。
解析:选D。“有时是保护”错,是对文末“疟疾可谓‘功不可没’”的误解。
10.屠呦呦是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她获奖的原因。(6分)
答:
答案:①疟疾长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而她主持研究开发的青蒿素类药物为治疗疟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②青蒿素类药物至今依旧是药效、安全性、抗药风险及药品价格等方面最优的抗疟药,短时间里难以被取代;③疟疾伴随智人历史如影随形,严重阻碍了人类的健康和文明进程,而青蒿素类药物的问世在人类文明进程方面也一样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