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语文 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语文 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9 10:3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演讲稿
【技法指导】
演讲稿,是为演讲准备的文稿或对演讲内容的记录,是一种直接面对听众,凭借口头表达,进行宣传、教育、鼓动或是思想交流的一种论说性文章。
一、演讲稿的格式
二、演讲稿的写作模式
三、演讲稿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观点要正确鲜明,材料要丰富、具体、典型、生动,适合特定的演讲氛围。
(二)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1.开场白——抓住听众,引人入胜
演讲稿的开头,也叫开场白。它在演讲稿的结构中处于显要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开场白有两项任务:一是建立说者与听者的同感;二是如字义所释,打开场面,引入正题。
好的演讲稿,一开头就应该用最简洁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听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这样,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开场白的技巧主要有:
(1)楔子。用几句诚恳的话与听众建立个人间的关系,获得听众的好感和信任。
(2)衔接。用某一件小事,一个比喻,个人经历,逸事传闻,出人意料的提问,把将要论及的问题和主要演讲内容衔接起来。
(3)激发。可以提出一些激发听众思维的问题,把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演讲中来。
(4)触题。一开始就告诉听众自己将要讲些什么。
2.主体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这是演讲稿的主要部分。在行文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层次、节奏和衔接等几个问题。
(1)层次
层次是演讲稿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体现着演讲者思路展开的步骤,也反映了演讲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演讲稿结构的层次是根据演讲的时空特点对演讲材料加以选取和组合而形成的。
由于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的活动,所以演讲稿的结构层次是听众无法凭借视觉加以把握的,而听觉对层次的把握又要受限于演讲的时间。
那么,怎样才能使演讲稿结构的层次清晰明了呢?
根据听众以听觉把握层次的特点,显示演讲稿结构层次的基本方法就是在演讲中树立明显的有声语言标志,以此适时诉诸听众的听觉,从而获得层次清晰的效果。
演讲者在演讲中反复设问,并根据设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就能在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此外,演讲稿用过渡句,或用“首先”“其次”“然后”等词语来区别层次,也是使层次清晰的有效方法。
(2)节奏
节奏是指演讲内容在结构安排上表现出的张弛起伏。演讲稿结构的节奏,主要是通过演讲内容的变换来实现的。
演讲内容的变换,是在由一个主题思想所统领的内容中,适当地插入幽默俏皮的语言、诗文、逸事等内容,以便使听众的注意力既保持高度集中而又不因为高度集中而产生兴奋性抑制。
演讲稿结构的节奏既要鲜明,又要适度。平铺直叙,呆板沉滞,固然会使听众紧张疲劳,而内容变换过于频繁,也会造成听众注意力涣散。
所以,插入的内容应该为实现演讲意图服务,而节奏的频率也应该根据听众的心理特征来确定。
(3)衔接
衔接是指把演讲中的各个内容层次联结起来,使之具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感。
衔接是对结构松紧、疏密的一种弥补,它使各个内容层次的变换更为巧妙和自然,使演讲稿富于整体感,有助于演讲主题的深入人心。
演讲稿结构衔接的方法主要是运用与两段内容、两个层次有联系的过渡段或过渡句。
3.结尾——简洁有力,余音绕梁。
结尾是对演讲内容的自然收束。
言简意赅、余音绕梁的结尾能够使听众精神振奋,并促使听众不断地思考和回味;而松散疲沓、枯燥无味的结尾则只能使听众感到厌倦,并随着时间而被遗忘。
怎样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到高潮时果断收束,未尽时戛然而止。”这是演讲稿结尾最为有效的方法。
在演讲处于高潮的时候,听众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注意力和情绪都由此而达到最佳状态,如果在这种状态中突然收束演讲,那么保留在听众大脑中的最后印象就特别深刻。
演讲稿的结尾没有固定的格式,或对演讲全文要点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或以号召性、鼓动性的话收束,或以诗文名言以及幽默俏皮的话结尾。但一般原则是要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语言要“上口入耳”“生动感人”。
1.“上口入耳”需要口语化
演讲是由口语表达的,演讲稿的语言必须保持口语的朴实风格。这里说的口语,不是指日常说的口头语言,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头语言,要求语句通顺,通俗易懂。这种风格的语言平易、上口、入耳,便于传播,适合“口传”和“耳闻”这种“双边活动”。许多演讲者在准备演讲稿时为追求文采,使演讲稿语言“文章化”,却不知道这正是写演讲稿时应尽力避免的。演讲稿的口语化应达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注意词语的音节搭配,尽量采用双音节的词,如:“来这前,我没经专业训练”就不如“来这里之前,我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顺口入耳。音节的配合是使演讲和谐悦耳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选用音色美的词汇,给听众以听觉上的美感。
(2)演讲的句式要尽量用简短的句子,长句短化,复句简化,少用倒装句。同时,口语化句子可以比较灵活地使用多种修辞手法,由此带来句式的灵活多变。
2.“生动感人”
马克·吐温说过:“如果你不是传授什么知识,只是为让听众与你在情感上沟通的话,你在演说时就应避免使用呆板的词句,而要采用日常生活的生动用语。听众对呆板的文章只会感到无聊,不会有什么兴趣。”这说明演讲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只有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使演讲产生强大的说服力。生动形象是指语言优美、新鲜别致、活泼动人,能把事物的形神和作者的感情逼真传神地表现出来。具体技巧:
(1)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
(2)语言要具有鼓动性、情感性,多用简短有力的短句,少用长句;
(3)语言要有启发性,可以运用设问、反问句式;
(4)多运用反复呼告、排比句式。
(四)演讲稿要具有现场感。
1.开头结尾点题,主旨句、警策句反复出现;
2.读者对象贯穿始终;
3.具有身份意识,“你”“我”“他”清楚。
【范文引路】
佳作呈现 深刻剖析
重拾劳动热情,共享劳动意义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和大家一样,是复兴中学的一名学生。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重拾劳动热情,共享劳动意义》。正如古语所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热爱劳动的传统已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重新认识劳动,培养劳动自觉与热情。(1)
或许在有些同学心中,劳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操劳,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它似乎只有汗水与苦辛。更有甚者对劳动不屑一顾,或大力吹捧“坐享其成”的态度,或对劳动者的付出嗤之以鼻。但是,这样的认识正确吗?(2)
事实上,劳动可分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流水线上认真作业的工人、大街小巷中辛劳穿行的快递员、大山深处坚持勘测的工人,与实验室默默耕耘的科技研发者、案前兢兢业业的艺术创作者一样,都是新时代可爱的劳动者,都是值得敬重的追梦人。正是他们不断奋斗,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才让各行各业焕发生机,让祖国发展繁荣昌盛。因此,我们更需要明确劳动的意义,端正劳动的态度。(3)
我们要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背后的精神态度,在劳动中获得人生成长财富。如果说认识劳动是我们脚踏的土地,那对劳动的热爱就犹如地上的梯子,让我们收获别样的风景。现实环境中,不少同学认为劳动占用学习时间,智能时代劳动没必要。其实劳动与科技、学业从来不是有你无我的关系,相反美美与共,意义非凡。袁隆平扎根农田数十载,奔波于田垄与实验室,方能研发“中国稻”,创造世界粮食奇迹;农业播种运用新科技一分钟可以撒种8公顷,为农业生产带来便捷,但庄稼的生长仍离不开农民的辛苦培育。而回想我们参加的学农活动,辛勤种下了一片地、煮好了一顿饭后,我们也获得了不少对自然生活的体悟,我们的品格也获得了磨砺,这对学习也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劳动,可以让我们在耕耘中点燃智慧,收获内心的充盈,热爱劳动的火光应在我们心中点燃。(4)
然而,空有热爱不够,真正将劳动用于实践才是硬道理。因此我在此衷心倡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希望大家投入劳动的热潮。多帮助值日生打扫卫生吧!劳动不分大小而重在实践行动。多投入学农等社会实践中去吧!劳动需切身参与更需锤炼精神。多给挥洒汗水的普通劳动者尊敬吧!劳动者需被敬佩更需被效仿。当劳动之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崇尚劳动、参与劳动、热爱劳动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准则,我们这代青年定能以扫一屋之小行,实现扫天下之大志,绘制新时代的蓝图!(5)
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是道路。同学们,希望在无尽的前程中,我们都有劳动做伴!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1)开篇交代演讲题目,明确观点,照应题目。
(2)列举“不爱劳动”的现象。
(3)批驳对劳动的肤浅理解与不屑一顾的态度,提出体力、脑力劳动者都可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为祖国做贡献,深刻有力。
(4)具备正能量,交代热爱劳动的原因,以典型事例进行论证,批驳“劳动学习矛盾论”“劳动科技矛盾论”,提出劳动与科技、学习美美与共、相互促进的观点,逻辑缜密。
(5)提出了“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倡议,建议具体详细,结构清晰有条理。
续 表
【总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开篇直奔主题,明确观点。主体部分围绕“重拾劳动热情,共享劳动意义”的主题进行思路清晰、深入到位的论证。对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劳动偏见进行集中的驳斥,对劳动的认识与理解深刻到位。结尾部分,对同学的呼吁真挚而不空洞,“多投入学农等社会实践中去吧”等句子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感召力。 这篇演讲稿语言形象生动,多处援引古代与当代的诗歌,颇具文采;善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整散句结合巧妙,语言流畅,颇能展现自身语言功底。
【任务检验】
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参考例文]
我们的使命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们正值青春,青春难道就是携子之手,浪漫而温馨地漫步于桃红柳绿之中吗?难道是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在大街上旁若无人地大跳千奇百怪的街舞吗?难道是无休止地泡吧,疯狂地蹦迪吗?有些人一直在成长的十字路口徘徊。但是,我要问:难道青春仅仅就只剩下这些了吗?青春可以是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青春还可以是面对艰难险阻,披荆斩棘、举步探索的毅力。
时光老人又一次送来了五月,迎来了又一个五四青年节。在这阳光灿烂、安宁祥和的幸福生活之中,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曾为中华民族的民主、科学、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们,是他们,在民族遭受屈辱的时刻挺身而出,以力挽狂澜之势救黎民于苦难。在斗争中,青年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以燃烧的激情和鲜血凝聚成精神的火炬,点燃了未来。这种青春是多么绚丽夺目呀,这种使命是多么震撼人心啊!
青春是美好的,没有使命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我们要怎样才能实践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光彩照人呢?
放眼看吧,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涌现出许多新时代青年的楷模。从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到以服务于祖国为乐的王杰,从自学成才的张海迪到科技创新的秦文贵……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用五四精神诠释了青春的使命,演绎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谱写了一曲曲壮丽雄浑的青春之歌!
作为新世纪的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紧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我们要坚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二十一世纪,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改造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不断成才。同时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做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
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安康,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艰苦能磨炼人,创业能成就人。青年一代的我们,只有做到艰苦奋斗,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真正地做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为祖国奉献青春,这是当代青年最嘹亮的口号,我真心地希望,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旗帜!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我坚信:流星虽然短暂,但在它划过夜空的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让我们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让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迸发出激情,让我们都做夜空下闪亮的星星!
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振兴国家,匹夫有责,赶快行动起来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体会情感
1.课内挖掘
(1)思路分析:《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写作思路见“活动总结”。
(2)讨论①:《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为什么宕开一笔,讨论工业和技术的发展?
答:                                    
                                    
答案:“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说明了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即“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其中,前者构成了爆发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经济基础,而后者则说明了这场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最后,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阐述了这场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执刑者。深邃的思想融入独特的逻辑中。
讨论②: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为什么却在演讲中先评价他作为“科学家”的一面?
答:                                    
                                    
答案: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承接上文说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指导革命实践。引出下文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由浅入深,更好接受。
2.实用性文本特定的表达方式
任选一篇课文,思考作者运用的表达方式和策略。
答:                                    
                                    
答案:(示例)《与妻书》一文的表达方式是以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记叙、议论。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黯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于一体。信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生人作死别”的显豁,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如写到中国事势之时,抒发的则是对国家黯弱腐败的愤慨之情。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强情的感染力量。如忆双栖生活时,“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惬意!而今却生离死别,怎不声泪俱下!或通过描绘形象来抒情,使情具象化。读罢全信,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个既忠于爱情,但又能舍小家为大家、“为天下人谋永福”、视死如归的英雄汉,也见到了一位感情笃厚、知书识礼的女性;或借议论来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说理充满了感彩,全信充溢着浩然正气,虽为生离死别的绝笔,却又是声讨反动势力的檄文,也是振聋发聩、给人以力量的正气歌。
 把握长句的深刻含意
【技法指导】
长句是针对短句而言的。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对于结构复杂的长单句,可通过提取句子主干、分析附加成分的办法来体会其含意。
对于复句,如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句子,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是一个偏正关系的复句,句意当然在“正”的部分,但“偏”的部分绝不可忽视,忽视它,可能丢失要点。
把握长句的含意的具体方法:
(一)去枝叶,找主干。
(二)抓主干,理枝叶。
(三)通过准确、鲜明、生动的关键词语挖掘思想内容。
(四)通过分析关联词语看逻辑推理过程。
【任务检验】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理解: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答:                                    
                                    
                                    
答案:①去枝叶,找主干。
用简缩的方法,去枝叶,找主干。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其余都是依附于这个主干的枝叶,起修饰和说明的作用。找到了主干,再分析这一段(即这个复杂长句)在全文的地位和作用。全文中心是赞颂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文中具体论述了马克思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和实践上的光辉业绩。理论上写了三个方面的发现,这个长句则是理论上的第一个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②抓主干,理枝叶。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一类比是修饰主干中“发现”一词的状语,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历史意义。状语的提前,则对意义的伟大更进一步起了强调作用。“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是插说部分,对上文“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做补充说明。而冒号以后的文字,则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对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进行具体阐述。
③通过准确、鲜明、生动的关键词语挖掘思想内容。
在插说中,恩格斯用“繁芜丛杂”“掩盖”等词语,深刻地揭露了唯心史观的反动本质。“经济发展阶段”之前,连续贯之以“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三个定语,限制非常严密,语言非常准确。这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经济发展阶段”这一关系。
④通过分析关联词语看逻辑推理过程。
句中冒号以后的内容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层,使用了“首先必须……然后才能”所构成的条件关系复句来表达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观点;第二层,使用了“从而”来揭示“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因果关系;第三层,则用“……而……”这一表示对比的联合复句来阐述如何解释上层建筑的变化。上述三层意思之间还包含严密的推理过程,这三层意思不是并列的。
抓住上述的关联词语,讲清它们的语法作用,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冒号以后这个复句内部复杂严谨的推理过程,从而正确理解恩格斯在这一句话里所表达的精密的思想,深奥的道理,掌握这里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谏逐客书》理解: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答:                                    
                                    
答案:驱逐客卿,成就的是敌国的功业,其危害之大,不得不考虑。这五个分句是对比说理。与前一层形成古今对比,本层内部进行敌我对比,两种做法,两种后果,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3.理解情感: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答:                                    
                                    
                                    
答案:“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这些饱含感情的倾诉,使读者心魂为之摇荡。正由于作者对妻子爱得深挚,因此在挥毫作书之际,夫妻之间那令人无限眷恋而又无法重温的往事,一时奔涌笔底。句句体现对妻子的至爱之情。
4.理解情感: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答:                                    
                                    
                                    
答案:这是作者回忆的第四件事,这次作者从日本归来,身负革命重任,本拟将实情告诉妻子,又考虑到妻子有孕在身,恐不胜其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试图减轻压抑心底的难言之苦,永诀之痛。诚如古人所叹:“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醉中之苦仍是对妻子的至爱所致。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