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谏逐客书 教案(自主预习+课文探究+拓展延申+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1.1 谏逐客书 教案(自主预习+课文探究+拓展延申+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9 10:5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谏逐客书
自主预习
文化传承与理解
平“语”近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典出] 《孟子·尽心上》
[释义]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得到帮助和利益。
[原文]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解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做贡献。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诗海拾贝
行路难(其三)
李 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赏析】 本诗通篇运用对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间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作者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劝诫人们功成则须及时抽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
此篇用典频繁,诗人通过对古人的评论表达极为复杂的心情。首先对许由、伯夷与叔齐的弃世提出非议,可见“行路难”前两首所说的“济沧海”“归去来”并非心甘情愿;但是,接着他又对伍子胥、屈原、陆机、李斯之殒身政治表示不满。弃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济世又深感世情险恶,两者都不是他愿意选择的出路。正因为如此,李白的“行路难”才有别于鲍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剧性。
?主题时文
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感
1919年5月4日,青年学生的呐喊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风暴,五四运动从学生阶级迅速扩大到士、工、商等各阶层,五四风雷席卷全国,唤醒了四万万民众之思想,点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之火种。
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无数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使得中国人民从积贫积弱、任由列强欺凌、饱受苦难的旧时代走进了国富民强、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讲道,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具有时代使命感的青年方能承担时代使命,挥斥方遒。站在新时代的入口,吾辈青年应深刻地思考,什么才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感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感是树立好青年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道:“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理想之于人如灯塔之于行舟,路标之于行车,青年的理想决定了青年的前进方向。有了理想,青春就不再迷惘不定,不再犹豫不决,不再畏缩不前。千万个青年也许有千万种理想,但作为具有新时代使命感的青年,必须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理想中,将个人的方向融入新时代的浪潮中,将个人的信念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理想汇聚在一起,才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感是投身于青春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春的注解。奋斗的青春是激昂的青春,奋斗的青春是无畏的青春,奋斗的青春是不悔的青春。饱受苦难的中华民族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先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更应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奋斗中成长,在奋斗中升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充满荆棘与坎坷,没有在挫折与苦难中的奋斗,必然没有光明的人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没有青年同志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砥砺奋斗,中华民族也必然没有光明的未来。
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感是肩负起青年担当。“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要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100年前,中国的青年们将唤醒民众思想、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担负于肩,掀起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而今天,作为具有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新时代的历史责任既是时代的重担,更是时代的际遇,逃避与软弱并非青年气概,勇往直前方显青春本色。用青春的臂膀扛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惧前方惊涛骇浪、电闪雷鸣,只有勇于担当的青年方能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站在五四运动10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入口前,大家心潮澎湃:把握好青年理想、青年奋斗、青年担当,奋发图强,乘风破浪,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同时,在为人民、为国家的奉献中燃烧青春,闪耀出最美的火光!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 李斯(?—前208),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人文章,所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作品】 《谏逐客书》《泰山刻石》《琅琊刻石》
【评价】 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二、背景链接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的导火索是“郑国渠”事件。
公元前238年,地处秦国东邻的韩国,因忧患秦国吞并六国,故派水工郑国入秦,借为秦国筑渠兴修水利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阻止秦国东征。郑国阴谋败露,秦国宗室大臣纷纷要求秦王驱逐六国客卿。
秦始皇在公元前237年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就在被逐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著名的《谏逐客书》,劝阻秦王。
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派人将李斯追回,任命他为廷尉(最高司法官),并下令废除逐客令。
三、文化常识
古代奏章
“谏”,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议、章、表、封事等。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章】是用来谢恩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语言文字构建
一、认读字音
1.蹇叔(Jiǎn)       2.成皋(gāo)
3.功施(yì) 4.范雎(jū)
5.穰侯(rǎng) 6.不内(nà)
7.太阿(ē) 8.(jué)(tí)
9.傅玑之珥(ěr) 10.阿缟(gǎo)
11.击瓮(wèng) 12.叩缶(fǒu)
13.搏髀(bì) 14.赍盗粮(jī)
二、积累名句
(一)课内名句
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3.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4.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5.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6.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7.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二)相关名句
1.昔者穆公制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
2.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3.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课文探究
总揽全局
【活动设计】
1.本文提出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答:                                    
                                    
[明确]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2.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活动设计】
一、诵读开端部分(第1段),完成以下各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________________
(4)民以殷盛 ________________
(5)举地千里 ________________
(6)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7)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客何负于秦哉 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窃:私下 过:错 (2)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来:招致、招揽 (4)以:因此
(5)举:占领,攻下 (6)包:吞并、囊括 制:控制
(7)散:拆散 从:同“纵”,合纵 施:延续 (8)强:使……强,加强,增强 杜:堵塞、封闭 蚕: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9)负:对不起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译文:                                    
                                    
(2)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译文:                                    
                                    
(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译文:                                    
                                    
[明确] (1)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缪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在西戎称霸。(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2)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省略句)
(3)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并闭门不接纳(他们),疏远外来之士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国富强,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3.下列对本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落笔言事,干净利落,直接点出宗旨所在,中心词是“过矣”,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错在哪里?
B.本段从反面叙述史实,按时间先后,由远及近,阐述了缪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秦国历史上极为典型的君主事迹,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
C.本段为了进一步阐明纳客的意义,以假设的形式,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D.本段最值得称道的是弹性语言的巧妙使用,十分注意讽谏策略。“臣闻吏议逐客”一句,点明是“吏议”而非“君命”,过失在“吏”,矛头避开最高统治者,措辞谦恭而有分寸,给对方留下周旋改过的余地。
[明确] 选B。本段是从正面叙述史实。
4.本段为何选择缪公、孝公、惠王、昭王这四位君主来论证逐客的错误?
答:                                    
                                    
                                    
[明确] (1)因为这四位君主在历史上都是政绩卓著、比较贤明的君主,是正面的例子,有影响力;(2)因为这四位君主的成功都有任用了外来的人才这一因素。
二、诵读第2段,完成以下各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________________
(2)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而陛下说之,何也 ________________
(4)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________________
(5)不为玩好 ________________
(6)娱心意、说耳目者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7)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________________
(8)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退弹筝而取《昭》《虞》 ________________
(10)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致:得到 (2)建:树立 树:摆,陈设
(3)说:同“悦”,喜欢 (4)必:(如果)一定 (5)玩好:供玩赏的宝物 (6)娱:使……愉快,使动用法 说:同“悦”,使动用法,使……愉悦 (7)傅:同“附”,附着、加上
(8)快:使……畅快 真:的确,实在 (9)退:使……退,摈弃 (10)重: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译文:                                    
                                    
(2)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译文:                                    
                                    
(3)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译文:                                    
                                    
[明确] (1)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绝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被作为彩饰。(被动句)
(2)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被驱逐。(被动句)
(3)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判断句)
7.下列对本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将关注的重心由“物”转移到“人”,由理性的说理过渡到感性的描述,从秦王自己对异国的奇珍异宝的爱好说起,隐伏对客卿的不同态度,以设问作结。
B.本段用六个“不”字句,结合秦宫所用,说明“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荒谬。逐句肯定和逐句否定在形式上形成了正反映衬。
C.针对秦王所好,从珠饰美女等多方面论证“必出于秦然后可”的不可行。
D.本段铺叙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
[明确] 选A。本段将关注的重心由“人”转移到“物”。并没有以设问作结。
8.怎样理解本段中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答:                                    
                                    
                                    
[明确] 第二段以秦王重物轻人的事实为论据论证秦王驱逐客卿的错误,首先罗列了秦王所喜爱的奇珍异宝,而它们均不出产于秦国,问秦王为何喜爱;接着说如果“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陛下不会享受那些宝物、美女等;最后指出“今取人则不然”。说明秦王重物轻人,不是一代英主所应为。这阐明了驱逐客卿对秦国根本利益的严重危害。
三、诵读第3~4段,完成以下各题。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兵强则士勇 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________________
(3)就
(4)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________________
(6)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兵强:武器锋利 (2)让:推辞,拒绝
(3)就:①成就 ②取用 (4)却:推辞,拒绝 明:使……明,彰显 (5)所以:……的原因 (6)资:资助,供给 业:使……成就霸业
10.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译文:                                    
                                    
(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                                    
                                    
[明确] (1)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武器借给敌人,把粮食送给强盗”啊!(判断句)
(2)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像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状语后置句)
11.下列对三、四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三句直接说理,强调了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广罗人才。
B.“是以太山”六句以自然物象作为有力的举证,进行类比说理,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
C.“是以地无四方”五句以古证今,更深一层阐明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以秦王最为在意的王者之论,说明要成就霸业就应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才能天下无敌。
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五句是类比说理,与前一层形成古今类比,两种做法,两种后果,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
[明确] 选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五句是对比说理,与前一层形成古今对比。
12.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                                    
                                    
                                    
[明确] 总结了前文的意思:谈物的部分照应第二段,以见“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做法不恰当。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大。最后一段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见仁见智
【活动设计】
秦王在读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后,就采纳了此谏议,取消了逐客令。有人认为这与该文章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有关。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我的理解] 观点一:《谏逐客书》是针对具体事件而发,利国利民。《谏逐客书》的针对性,从内容上来说,是针对逐客这一事件而发的,全文紧扣逐客之事以论说其危害。文章的这种处理方式很高明。逐客之事的起因是韩国人郑国劝秦王修筑一条灌溉渠,其目的是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文章如果就此事进行辩解,显然是不明智的。李斯避开这个起因不谈,只抓住逐客对秦国造成的危害来论说,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另外,李斯当时虽然是无辜受牵连,但是他在上书时完全没有言及个人进退,一字一句皆为国计民生着想。本文针对逐客对秦国的不利来论说,正是为国计民生着想的体现。
观点二:《谏逐客书》针对特定对象而发,有的放矢。李斯上书,就是专门给秦王嬴政看的。因此,李斯就要去揣摩秦王的想法,迎合秦王的心理需求,否则就很容易碰壁。当时秦王嬴政最大的愿望是统一天下,凡是违背这一愿望的意见,就难以被他接受;凡是利于实现这一愿望的,就容易被他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文章的灵魂,贯串始终。李斯在论说的一开始便以秦王嬴政的祖先通过重用客卿所达到的成就去吸引秦王的注意,接着又把重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然后又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从而无敌的功业来打动秦王。总之,文章的每个层次都在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的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样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从而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收回逐客令,最终达到上书的目的。
【参考译文】
 异曲同工
eq \f(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绝不会充实到陛)eq \f(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被)eq \f(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eq \f(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eq \f(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被)eq \f(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娴雅变化而能随俗的妖冶美好的佳丽,)eq \f(不立于侧也。,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eq \b\lc\[(\a\vs4\al\co1(说:同“悦”。(jué tí):骏马名。,下陈:古代殿堂下陈放礼品、站立婢妾))
拓展延伸
使动用法
【考点对接】
本文多处运用了使动用法,如“退弹筝而取《昭虞》”中的“退”,可译为“使……退”,“强公室”中的“强”,可译为“使……加强”。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中心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分为: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其后可带宾语。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中,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后面可以带宾语。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判定名词的使动用法,应分两步:首先按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方法来判定这个名词是否活用作动词;然后看这个活用作动词的名词是否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果有,则判定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译文:                                    
                                    
(2)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译文:                                    
                                    
解析:(1)句中的“臣”为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称臣”;(2)句中的“安”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答案:(1)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
(2)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
【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到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课内挖掘】
李斯作为一名政治家,必然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当时的情势肯定有一番考虑。当时秦王已经下了逐客令,情势对自己很不利,他万急之中写了这篇谏书,使局势转危为安。
[适用话题] 用人 宽容 洞察力
【运用范例】
《谏逐客书》这篇文章虽然是几千年前写的,但是对现世仍有重要意义。现在中国的经济正在快速发展,需要引进大量的技术和人才,不能因为这些技术是外国的,这些人是外国人而把他们拒之门外或者驱逐出境。从这点意义上说,《谏逐客书》的思想,到现在还被广泛应用着。再从文章上看,《谏逐客书》是我读过的秦朝少数的几篇有名文章之一,我觉得写得非常好。这篇文章是一篇逻辑严密、构思巧妙的政论文,很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谏逐客书》对如何做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要有大海般的胸襟,如此便能看淡生活中的挫折,也会使人与人的相处更加轻松。平日要广交朋友,如此自己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谏逐客书》虽然是古代的一篇政论文,但是它闪耀着文学的光辉,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论是为政,还是做人,不要犯一些无谓的错误。它是一篇惊世骇俗而巧妙无比的文章。
【美文鉴赏】
李斯的人格
有关李斯的生平的史料不多,今人所依据的也主要是司马迁《史记》中的相关章节。《谏逐客书》是中国文学史上很重要的作品,我们很多人在中学都读过。当时,在秦国强大的压力之下,很多诸侯国都派出说客游说秦王,企图以此化解来自强秦的威胁。秦国的宗室大臣看穿了这些说客的计谋,请秦王驱逐所有外国来的士人。李斯出身楚国,后来跟随荀况学习,不是秦国本地人,当然也在被驱逐的行列。李斯为此向秦王上书,这就是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书》。李斯列举了外来的人才、物产对秦国的益处之后总结说:“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这篇文章有理有据、痛快淋漓,一下子就把秦王说服了。李斯不仅重新回到了秦国,而且很快就受到了重用。李斯在这里不仅强调了外国的人才对秦国有用,还特别强调了外国来秦国寻求功名的士人都愿意效忠秦王。
我们知道,李斯与韩非都曾经拜荀况为师,是同学。而且,从后来李斯《对二世书》中我们可以知道,李斯对韩非的学问与理论崇拜至极,甚至把韩非的话说成是“圣人之论”。那么,他是怎样对待这位令自己崇拜不已的同学的呢?《史记·韩非列传》说:“韩非……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我们在这里特别要注意两点。第一,李斯陷害韩非所使用的理由,恰恰就是当年自己被驱逐的理由。在这里,李斯口气一转,说外国人不能效忠秦王,这是人之常情。看到这里,我们对那篇精彩的《谏逐客书》的夸奖就要大打折扣了,因为,它不是出于内心的信仰,而是出于个人利益的需要,写得再好,也是假的。第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明确指出,如果把这些外国的人才驱逐掉,不仅秦国不能利用他们的才能,还会逼着他们到别国去效劳,因此,“逐客”是“资敌”,对敌国有好处。为了避免韩非可能帮助其他的国家与秦国作对,就不能把韩非驱逐,而要把他杀掉。为了杀掉韩非,李斯教唆秦王诬陷韩非,找到把柄把他杀掉。而且,李斯在极度的嫉妒中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于可能的竞争敌手一定要斩草除根。看到秦王还没有下定决心,就把韩非毒死在狱中了。果然,秦王很快就后悔了,但是,韩非已死。所有心肠险恶、残酷无情的人看到这里恐怕都要抚膺长叹、自愧不如了。
崇拜李斯的中国知识分子常常说:陷害韩非是李斯一生中的污点,但是,瑕不掩瑜,李斯仍然不愧为一个伟大的人物。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伟大的人物的胸怀与抱负吧。《史记·李斯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大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李斯学成后辞别自己的老师,说:对人最大的辱骂就是卑贱,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穷困。处在卑贱的地位,生活在穷困之中,而批评社会,鄙夷利益,这不是做士人的心胸。这一段是李斯对自己人生志向的总结,他的人生动力就是追求高贵的地位、物质的利益,除此之外,都不在话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把自己的才能与本领都用上了。而且,他的目的也的确达到了。他不仅自己位极人臣,而且儿子都娶了公主,女儿都嫁了皇子,过生日时来给他祝寿的大臣充斥门庭。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向秦王表示忠心,但是,他对秦始皇没有丝毫的忠诚。秦始皇死前写信给公子扶苏,要把兵权交给大将蒙恬,并让扶苏前来丧葬,继承大统。但是,赵高向李斯陈说了利害,告诉他:扶苏、蒙恬一旦得志,你就没戏啦。于是,他与赵高一起封锁秦始皇的死讯,伪造遗诏,陷害了扶苏、蒙恬,扶持胡亥当上了皇帝。这是秦朝灭亡的开始,而李斯作为丞相,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说,在这件事上赵高是主谋,并不是因为李斯比赵高高尚,仅仅是在赵高那里,李斯遇到了更高明、更险恶的人,李斯最后惨死在赵高的手里,一点儿也不奇怪。
赵高、李斯纵容胡亥骄奢淫逸、压榨百姓、迫害大臣,导致天下之人对他们怨愤不已,六国旧族与陈胜、吴广纷纷起义,逼近首都咸阳。二世质问李斯,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爵禄地位,运用超人的辩才,教导胡亥:做皇帝不能为天下服务,而要让天下为你服务。为人服务的人是下贱人,被人服务的人才是尊贵的人。怎样才能让天下人都为你服务呢?你要对所有人严加监视,用酷刑惩罚他们。他举了一个例子。把灰土洒在道路上本来是很小的过错,但是商鞅对这个人施了残酷的肉刑。百姓看见这样小的过错都要受到那样残酷的刑法,因此就会俯首帖耳为你服务了。李斯进一步劝说胡亥要自我放纵、享尽人间之乐,并无耻地说:这样才能算是贤明的帝王。决不能让仁义的道德、忠烈的感情、大臣的谏说等妨害了自己作威作福、压榨人民。作为这种行为的理论基础,李斯说:皇帝要限制一切,但不能被任何东西限制。听了李斯的劝告,胡亥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残害百姓,对人民敲诈勒索多的官吏被称为“明”,使用酷刑杀人多的官吏被称为“忠”。人民怨声载道,起义军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这是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所以,司马迁说李斯不忠于秦朝,是很精辟的。李斯的智慧仅仅是为了保证自己飞黄腾达,而秦朝的江山天下不是他真正关心的。
如此,二世在他的教导下日益残暴,而李斯最终,也被自己的教导功力“反噬”,被二世腰斩于市。真是害人终害己啊。
【佳作赏析】
作为年轻人,我们用竹的风骨、梅的精神、松的高傲让自己披荆斩棘,破冰而出!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日。但是当上进心遭遇了残酷的现实而变成了欲望,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把持,欲望会让自己把成功建立在别人的不幸之上,欲望会让自己丢失敬畏生命的本能,欲望会让自己忘记了初衷,自己便不再是自己。当然,李斯的可悲之处并不在于忘记初衷,而是信奉“人性本恶”,枭雄会为自己的惨淡收场而感到悔恨,这悔恨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怜悯,而非对天下苍生。
【写作借鉴】
1.学标题
标题反语讽刺,“人格”应该是高尚的,而李斯为一己之私,残害同门,残害同僚,所以作者的用意是想说他人格卑下。
2.学语言
本文语言严谨中不乏幽默讽刺,如“陷害韩非是李斯一生中的污点,但是,瑕不掩瑜,李斯仍然不愧为一个伟大的人物。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伟大的人物的胸怀与抱负吧”。
3.学论证思路
本文采用层进式论证思路,先分析李斯对韩非的做法及其原因,再进一步分析李斯对秦始皇的“忠心”。
4.学论证方法
本文采用对比论证,把李斯对昔日同窗韩非和对秦始皇的前后做法进行对比,让读者更能了解李斯的为人。
同步练习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巩固(40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民以殷盛          盛:多,众多
B.功施到今 施:施加
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让:辞让,拒绝
D.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傅:附着、加上
解析:选B。施:延续。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遂散六国之从
B.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C.而陛下说之,何也
D.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解析:选D。A项,“从”同“纵”;B项,“内”同“纳”;C项,“说”同“悦”。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西取由余于戎
A.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B.故能明其德
C.蚕食诸侯 D.却宾客以业诸侯
解析:选C。C项和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畅快;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明,明示;D项,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
4.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句)
B.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省略句)
C.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判断句)
D.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宾语前置句)
解析:选D。D项是定语后置句。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书:此处不指书信,而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与“疏”性质类似。
B.丹青: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C.陛下:当臣子与帝王谈话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称“陛下”。
D.纵横:即合纵连横,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
解析:选D。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6.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还书用语:大作拜读完毕,兹原物璧还。
B.请柬用语:6月16日是小女满月之喜,本人略备菲酌,敬请各位光临……
C.情景对话:“令郎贵庚?”“犬子今年14岁。”
D.回函用语:如不出意外,本人届时定当拨冗出席。
解析:选D。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冗,繁忙。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4分)
译文:                                    
                                    
(2)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4分)
译文:                                    
                                    
答案:(1)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2)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的原因啊!
8.将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6分)
(1)《谏逐客书》中,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文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人。
(2)《谏逐客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十分形象。
(3)《谏逐客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话列举秦穆公求贤若渴的事实,十分有说服力。
答案:(1)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退弹筝而取《昭》《虞》 若是者何也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3)西取由余于戎 东得百里奚于宛 迎蹇叔于宋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9.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王最终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联系作品,谈谈李斯是怎样使秦王收回成命的。(3分)
答:                                    
                                    
                                    
答案: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八位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第二部分由物及人,指出逐客的无理和偏执,秦王轻视人民、不思进取的过错;最后直接说理,秦王欲成就统一大业,必须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言之成理即可)
10.如图,是第二十一届全国图书博览会会徽,该会议的举办地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其徽标构成及其含意。(5分)
答:                                    
                                    
                                    
解析:对徽标的解读要抓住活动的主题和构图要素,揣摩图案构成要素的含意和整个徽标的含意。要注意“图书”“21”“黑龙江”等因素。
答案:①图形将书籍造型与数字“21”有机结合,体现出“第二十一届全国图书博览会”的内涵。②图书造型恰似一只抽象的天鹅,灵感来自黑龙江省地图的形状,揭示本次会议的举办地。③图形中的三角形是电子书籍的浏览符号,体现出阅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李斯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辄从辒辌车中可诸奏事。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B.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C.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D.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解析:选D。句中“沙丘”作“至”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公子扶苏”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曰”提示后文,其后需要断开,由此排除B项,故选D项。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陛下,原来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台阶下站有护卫近臣,后来借用为对帝王的敬称。
B.会稽,中国古代郡名,因会稽山而得名,秦朝始置。今一般为绍兴的别称。
C.崩,古代指帝王和王后去世,也叫“驾崩”。而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
D.太子,是对我国封建时代帝王法定继承人的称谓。有时也用东宫来借指太子。
解析:选C。C项,“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错,大夫去世称“卒”。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斯借秦始皇让他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并焚烧《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文章。
B.李斯为秦初统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少数民族等,他都出了不少力。
C.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请假回咸阳,在家中设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祝贺,李斯慨然长叹,不知道归宿在何方。
D.秦始皇死后,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没有正式确立太子,于是跟宦官赵高等人一起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
解析:选C。C项,是李斯设酒宴,百官向李斯敬酒祝贺,不是李由。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李斯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4分)
译文:                                    
                                    
(2)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4分)
译文:                                    
                                    
解析:(1)谬:意动用法,认为荒谬;绌:废黜;辞:言辞。(2)黔首:百姓;驽:驽钝;下:低下;擢:提拔。
答案:(1)李斯认为他的说法是荒谬的,废黜了他的言辞,就上书给皇帝。
(2)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驽钝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
15.本文选取李斯早年看到老鼠的感叹,有什么作用?(3分)
答:                                    
                                    
答案:本文选取了李斯早年生活中的一个典型事件,就是他看到了厕所中的老鼠和粮仓中的老鼠,同为鼠类但境遇不同,由此认识到人也同老鼠一样,有出息与没出息,是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他认为爬上高位的自然有出息,沦落下层的自然没本领,表现了李斯倾慕富贵荣华的心理。
【参考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囤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武威盛德。齐人淳于越劝谏道:“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办事不学习古代经验而长期统治的朝代,臣还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始皇把这种议论交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认为他的说法是荒谬的,废黜了
他的言辞,就上书给皇帝。说:“……我请求把人们收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都一概扫除干净。”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以便使人民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今朝廷。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从秦始皇开始;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都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哎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盛大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驽钝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的了,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皇帝巡行出游到会稽,沿海北上,到达琅邪山。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都随同前往。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因多次直言劝谏皇帝,始皇派他到上郡监督军队,蒙恬任将军。小儿子胡亥很受宠爱,要求随行,始皇答应了。其他的儿子都没跟着去。
这一年七月,秦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赶快到咸阳参加葬礼,然后安葬。”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书信和印玺都在赵高手里,只有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和赵高以及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群臣都不知道。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正式确立太子,所以保守秘密。把始皇的尸体安放在一辆既能保温又能通风凉爽的车子中,百官向皇帝陈述事情及进献饮食还像往常一样,宦官就假托皇帝从车中批准百官上奏的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