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湖心亭看雪》
科 目 语文 年 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90分钟(两课时)
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的文言文,已有一点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但在阅读时还不能准确地把握停顿及情感的表达,而本文又是一篇写景文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以读为准,让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享受。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作者的故国之思;2.培养学生的语感及审美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 ;2.生合作探究与师的点拔法相结合;
三、知识与技能1. 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2. 积累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2.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的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同学们,要我们祖国美丽辽的大地上,有数不尽的奇山异景,而在我们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也有无数的文人骚客为它们留下了无数的名篇,今天我们就随张岱一同来领略冬季的西湖吧。它将带我们进入另一个世界。
教学活动2 1. 生说说自己已学过的关于西湖的句子;1)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 。。。。。。。。 是呀,这些都是描写西湖之美的诗句,可它们所写的大都是春夏之季的西湖。
教学活动3 1. 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听录音,老师同时指出应注意的地方;如:毳、凇、沆、砀、强字的读音,同时让学生拿出本子写一写这几个字及其拼音。3.让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文中字音的掌握是否正确;如有不正确的,让其他学生帮助纠正;4.生齐读课文;
教学活动4 1.文本研读:(1)生思考本文描写了什么事,时间、地点、环境?用文中句子作答师明确:崇贞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如何看“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它是从什么角度写的,有何作用? 师明确:从听觉来写的,突出了大雪三日后,天气的寒冷,为下作铺垫。(3)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生再读课文,找找文中都有哪些写景的句子,说说它们的特点。师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们在读这两句时,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简单、直接的感觉。对了,这就是本文在描写景物时的最大特点:语言简洁直朴,不加任何的修饰,也不多着一字,不加渲染,就像我们在画画时的一种画法一样,不加任何的修饰,它就是直接、简洁地表达画家们心中所想所感,这种表达方式我们称之为素描,而在文学中,我们则称之为“白描”。生闭眼体味一下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4)生再次齐读课文,感受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可以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来。生:孤独、愁闷、痴狂。句子:独往湖心亭看雪。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师明确:不错,全文都离不开一个愁字。这与作者的经历有关。本文写与明王朝灭亡后,作者作为明朝旧臣,心中充满了对故国的怀恋之情,也就是故国之思,而这种内心的孤独是无人能解,也无处排解的。这也体现了文人内心的孤寂与清高。小结: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自古以来的得到文人们的青睐,是因为它不但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季,也有“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冬季,真不愧是“浓装淡抹总相宜”。2.作业:(1)收集更多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文章;(2)背诵并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