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科
学
教科版
五年级上
聚焦
地壳
地幔
地核
复习旧知:
地壳由不同种类的岩石组成。
聚焦
观看视频,说一说视频里讲了什么?
唐山地震
汶川地震
聚焦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探索
(1)交流我们对地震成因的看法。
1.了解地震的成因
用模拟实验来初步验证我们的看法
(2)模拟实验。
材料:
被平分的快餐塑料盒子
①根据材料说一说你的实验方案。
探索
②确定实验方案。
两半拼接的小盒模拟的是什么?
地壳中的两个板块
铺在小盒中的泥模拟的是什么?
岩层
拉开或挤压模拟的是什么?
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探索
③根据实验方案,模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提示:四人合作;听到音乐声,整理好材料。
探索
④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盒子对接边界开裂处是泥开始断裂的位置。
盒子对接边界往内迅速挤压后,对接边界的泥会往上隆起,并有开裂趋势。如果接下去盒子对接边界一上一下错位,边界对接处的泥也会慢慢错位。
探索
(3)根据实验现象和对下面两张图的观察,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出我们的解释。
地震是由地球岩层断裂变动引起的。
提示:两半拼接的小盒模拟的是地壳中的两个板块。
板块不停地运动:碰撞、分离
?
探索
(3)根据实验现象和对下面两张图的观察,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出我们的解释。
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球的哪一结构?
提示:两半拼接的小盒模拟的是地壳中的两个板块。
地壳。
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探索
2.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试着描述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过的地震情景。
地震后房屋倒塌
地震时,地下传来轰鸣声,吊灯在摆动,房屋在摇晃。
探索
(2)分析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资料一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
探索
资料二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地震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
探索
3.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与互救?(交流并记录)
课后制作一份抗震防灾小常识的手抄报或宣传海报。
研讨
1.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吗?
地壳中的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研讨
地震是地壳运动产生的。(板块剧烈地碰撞导致岩层断裂变动形成的)
2.地震是怎样发生的?能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
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等。
这个改变是剧烈的。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课题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
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聚焦、引出课题
复习旧知:地球内部结构的名称。播放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说一说视频里讲了什么?提出聚焦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板书课题: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回顾地球内部结构的名称,由外到内: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由不同种类的岩石组成。观看视频,描述视频内容,即地震。
复习旧知,观看视频,把探索问题聚焦在地震的成因、发生时情景和给地表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探索
1.了解地震的成因(1)交流我们对地震成因的看法。引导学生交流: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同学们,根据你们已经知道的来说一说地震的成因。(2)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用什么来验证?可以我们用模拟实验来初步验证我们的看法。PPT展示并出示材料:被平分的快餐塑料盒子、小铁锹、保鲜膜、一杯水。①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说一说实验方案。②与生确定实验方案。a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保鲜膜。
b用水将土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保鲜膜的小盒中。
c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d观察发生的现象。并引导学生说一说:a两半拼接的小盒模拟的是什么?b铺在小盒中的泥模拟的是什么?c拉开或挤压模拟的是什么?③根据实验方案,模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提示:四人合作;听到音乐声,整理好材料。重点引导学生关注:铺在小盒中泥的变化、泥断裂的位置与盒子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泥隆起的位置与盒子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④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交流。(3)根据实验现象和对下面两张图的观察,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出我们的解释。PPT出示岩层断裂、错动和岩层发生弯曲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地震的成因做出解释。提问:是什么导致地球岩层的断裂变动?小结:是地球内部力量引起板块不停地运动,即碰撞、分离。(板书)当这个力量极大、剧烈的时候,就会引起地震。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球的哪一结构?小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板书:地壳运动)2.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1)试着描述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过的地震情景。PPT出示地震的动图,引导学生描述地震的情景。(2)分析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PPT出示资料:一、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二、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地震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3.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与互救?引导学生交流抗震防灾小知识。(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便于课堂交流)PPT出示抗震宣传海报,引导学生课后制作一份抗震防灾小常识的手抄报或宣传海报。
1.了解地震的成因(1)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描述地震的成因。(2)实验。①观察材料,尝试说一说实验方案。②与师确定实验方案。说一说模拟实验中的各材料分别模拟了什么?a地壳中的两个板块b岩层c岩层受到的作用力③四人合作进行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④交流铺在小盒中泥被拉开和挤压后的变化;泥断裂的位置与盒子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盒子对接边界开裂处是泥开始断裂的位置。泥隆起的位置与盒子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盒子对接边界往内迅速挤压后,对接边界的泥会往上隆起,并有开裂趋势。如果接下去盒子对接边界一上一下错位,边界对接处的泥也会慢慢错位。(3)根据实验现象,观察岩层断裂、错动和岩层发生弯曲的图片,说出地震是由地球岩层断裂变动引起的。回答:板块的快速挤压和裂开。(说明:如果学生没有说快速、迅速,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说出,迅速拉开和挤压这两个动作是引导学生感知到力量的巨大。)地壳。2.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1)观察图片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地震后房屋倒塌、地震时,地下传来轰鸣声,吊灯在摆动,房屋在摇晃等。(2)阅读资料,分析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地震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师适当板书)3.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与互救?交流并记录抗震防灾小知识。
预测——模拟实验——根据事实、对照比较并解释地震的成因,这一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找到合理的证据解释地震的成因,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其中讨论每一材料模拟了什么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对后面解释地震的成因做好铺垫。根据经验、阅读资料,描述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自救与互救是联系了生活实际,将搜集的资料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并制作手抄报和海报,更加深刻地知道遇到地震时,怎样做才会保护好别人和自己。
研讨
引导学生研讨:1.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吗?2.地震是怎样发生的?能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
交流:1.地壳中的板块相互碰撞、挤压。2.地震是地壳运动产生的。(也可以说板块剧烈地碰撞导致岩层断裂变动形成的)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等。这个改变是剧烈的。(教师在适当位置板书“剧烈”)
研讨环节是对本课内容的巩固。研讨问题1是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再次解释,使学生更加了解自然现象。
板书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地球内部力量→板块的不停运动:碰撞和分离(地壳运动)
(剧烈)地震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岩层断裂、错位、扭曲等)
附课堂活动记录单:
1.地震成因模拟实验的记录。
观察对象
观察到的现象
铺在小盒中泥的变化
用线条简单画出原先的样子:
拉开后
用线条简单画出拉开后的样子:
挤压后
用线条简单画出挤压后的样子:
泥断裂的位置与盒子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
用文字简单描述:
泥隆起的位置与盒子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
用文字简单描述:
2.搜集抗震防灾小常识
抗震防灾小常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