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知识点:熟语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熟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9 11:3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熟语
熟语:习用的词的固定组合,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警句等,内容十分丰富。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
结构上的稳定性。
意义上的整体性。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
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例如:
“空中楼阁”“鼎鼎大名”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只占绝少数。
成语的来源有哪些?
成语非常丰富,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源于口语。这类成语是在人民群众口语中广泛流传之后见之于书面的,一般都比较
通俗、生动。如:欢天喜地、细水长流、五花八门、一干二净等。
(2)源于古书。即从几千年来的古代书籍中产生出来的其中可分为
①古代寓言的概括,
如:自相矛盾、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等。
②历史故事的概括,如草木皆兵、望梅止渴等。
③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鼓作气等。
(3)源于外来语。如根据佛经意译或改写而成的成语:昙花一现、五体投地、聚沙成塔、
象牙之塔等。
(4)新创造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成语也不断产生、演变。从名家的作品、群众的口语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成语。
如:推陈出新、争分夺秒、厚今薄古、自力更生、百花齐放、古为今用等。
谚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四种:
常用谚语
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气象谚语
例:蚂蚁搬家要下雨。
朝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农作物时令谚语
例:瑞雪兆丰年。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外国谚语
例:一个巴掌拍不响。
洋葱里长不出玫瑰。
二、俗语: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俗语在字数上有区别,有三字俗语、四字俗语、五字俗语、六字俗语、七字俗语、八字俗语。
例:三只手(小偷) 马大哈(粗细大意的人) 铁公鸡(十分吝啬的人)
白日做梦(不切实际的幻想) 黄毛丫头(小姑娘) 半斤八两(两者不相上下)
二一添作五(双方平分) 八字没一撇(事情还未头绪)
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挑事) 不费吹灰之力(手到擒来,不多费工夫)
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干多了,必然招致恶果)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行动)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切实际追求过高目标)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
三、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按内容分可分为四类:常用歇后语、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关于情绪的歇后语、其他歇后语。
常用歇后语:
例: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打破砂锅---问到底
四大名著里的歇后语:
例: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林冲上山---官逼民反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关于情绪的歇后语:
例;抱着孩子拜天地---双喜临门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其他歇后语:
例: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