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习题精练
一、单选题
下列关于噪声的理解,正确的是(????)
A. 0?dB是指没有声音
B. 0?dB的环境是人类最理想的声音环境
C. 长期工作和生活在高分贝噪声环境中可锻炼人的听力
D. 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身心健康
过春节,人们喜爱放鞭炮。对此,你认为下列观点最正确的是(????)
A. 放鞭炮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鞭炮声不算噪声
B. 放鞭炮没有任何好处
C. 放鞭炮会产生噪声、空气污染等问题
D. 用收录机播放鞭炮声的录音,就不存在噪声污染了
下列关于乐音、噪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B. 从物理学角度来说,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
C. 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人的健康
D. 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一切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叫噪声
如图所示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其中属于噪声波形图的是(????)
A. B.
C. D.
噪声污染对人体有很大危害,下列噪声的等级与危害相符的是(????)
A. 高于50?dB的噪声将影响人们的学习和工作
B. 高于70?dB的噪声将不影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
C. 在30~40?dB的环境中,人会感觉到烦躁
D. 长期在高于90?dB的噪声环境中将会影响人们的听力
高速公路通过村庄密集区时,安装玻璃隔音板,能降噪20分贝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B. 分贝是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C. 利用隔音板是从“防止噪声产生”方面控制噪声
D. 利用隔音板是从“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方面控制噪声
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喧哗,是为了在哪个环节控制噪声(????)
A. 声源处 B. 传播途中 C. 人耳处 D. 考场门口
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A. 在学校周围植树 B. 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 教室安装隔音玻璃 D. 在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二、填空题
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公害之一,从声学角度来看,噪声是由于发声体的??????????产生的,有资料显示,噪声每经过一条100?m宽的林带可降低20~25?dB,从减弱噪声的途径来看,这是在??????????减弱噪声的。
交响乐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乐曲。弦乐器的琴弦由于受到弹拨或摩擦而____发出了声音;乐队指挥员能够分辨出交响乐中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进行辨别的;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把播放器的音量开得过大,优美的音乐也变成了____。
如图所示,从图形可知,图??????????是噪声的波形,理由是??????????.
我们学校前润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的进展一直备受市民关注。工地设有噪声监测设备,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77.0的数字,它的单位是______ ,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______ (音调、响度、音色)。为减小施工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上课时我们通常要关闭门窗,这是在______ 减弱噪声。
如图所示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仪,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的数字是59.1,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当附近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字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睡午觉的小超经常被姥姥家门口放的广场舞音乐声吵醒,对他来说,广场舞的音乐声属于??????????(填“噪声”或“乐音”).为避免干扰,他戴上了耳罩,这是利用了??????????(填“消声”“吸声”或“隔声”)的方法来减小干扰.姥姥知道小超睡醒后要学习,于是把音量调小了,这是在??????????减弱噪声的.
如图所示为一种电子噪声监测器,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如图,此时噪声强度为??????????.当附近有人大声喊叫时,显示屏上的数字将??????????(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如图所示,某一时刻合肥包河区四十八中学校大门口安装的LED噪声监测屏上显示65.9dB,这个数据表示的是当时环境中声音的______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三、实验探究题
小明家有个小闹钟,他想利用几个大小不等的纸盒探究罩子能否减弱噪声.
第一步:他用一个较小的纸盒罩住闹钟,听到的声音如何变化?______
第二步:他又用一个较大的纸盒罩在较小的纸盒外面,小明想这一次听时应保持______ 不变,第二次听到的声音较第一次又如何变化?______
通过这次探究,小明想来用双层窗户比一层窗户对户外的噪声的控制效果要______ 些.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声音交换信息、交流情感.但伴随人类的活动,产生了一种新的污染——噪声污染.
(1)吉他和吸尘器都能发出声音,但这两种声音是截然不同的.如甲、乙图所示,图_________表示乐音,图_________表示噪声,指出两者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人们用声音强弱的等级来表示声音的大小,其单位名称是_________,单位符号是_________.
(3)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宽的林带可使噪声减弱,科学家提出不要把城市绿化带地面上的落叶层扫光,猜想这是出于什么原因?
在学习“声现象”的知识时有以下几个实验:如图甲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如图乙,拨动同一把钢尺,在保证其振幅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变化。
(1)如图甲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 产生的,水花的作用是______ 。
(2)如图乙实验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______ 的关系;当钢尺伸出桌边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度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钢尺振动______ 。
(3)如图丙中______ (选填“a”或“b”)显示的声音属于噪声,可以看出噪声发声体的振动是______ (选填“规则的”“无规则的”)。
在“声现象”一章的教材中出现了以下几个实验:
①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如图甲;
②拨动同一把钢尺,在保证其振幅相同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声音的变化,如图乙;
③塑料用泡沫在平板玻璃上摩擦,感受发出的声音,并观察它的波形,如图丙。
(1)图甲实验说明声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水花的作用是______,此处运用了______的研究方法。(选填“控制变量”、“等效替代”或“转换”)
(2)图乙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______的关系;实验时发现,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时,其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当钢尺伸出桌边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度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
(3)噪声是发声体做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由课本上噪声的波形图片丙可以判断,丁图中的______显示的声音属于噪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解析】解: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故A的说法错误。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故B的说法错误。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所以长期工作和生活在高分贝噪声环境中可能会使人失去听力,故C的说法错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它会使人烦躁不安,有害身心健康,故D的说法正确。故选D。
2.【答案】C
【解析】过春节时人们喜爱放鞭炮,放鞭炮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但会产生噪声、空气污染等问题。用收录机播放鞭炮声的录音,虽然没有空气污染,但是也有噪声污染,A、B、D错误,故选C。
3.【答案】A
【解析】略
4.【答案】C
【解析】略
5.【答案】D
【解析】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故A选项错误。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故B选项错误。15~40?dB的环境是人们较理想的生活环境,故C选项错误。为了保护听力,不能长期处在声音超过90?dB的环境中,故D选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A、隔音板不能降低噪声的音调,故A错误;
B、声音的强弱等级用分贝为单位来划分,故B正确;
CD、利用隔音板能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是在声源处防止噪音产生,也不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D错误。故选:B。??
7.【答案】A
【解析】解: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喧哗,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解:A、在学校周植树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D、教室安装隔音玻璃、在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都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D错误。故选:B。
9.【答案】无规则振动?
传播过程中
10.【答案】振动;音色;噪声
【解析】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弦乐器的琴弦由于受到弹拨或摩擦而振动发出了声音;根据声音能够分别出乐器的种类,是根据音色辨别的;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人们需要安静的休息,所以优美的音乐变成了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噪声。??
11.【答案】乙
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12.【答案】分贝? 响度? 传播过程中
【解析】解:因为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所以噪声监测设备上的数据77.0的单位是分贝(dB);
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响度,它没有吸收和减弱噪声的作用;
关闭门窗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分贝;响度;传播过程中。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的强弱,即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用分贝来表示。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途径和声音的强弱的表示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
13.【答案】响度
增大
14.【答案】噪声
隔声
声源处
15.【答案】90.4?dB
增大
16.【答案】响度
【解析】解:噪声的强弱用dB(分贝)进行量化,因此,从噪声监测器上可以直接读出65.9dB(分贝),它代表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响度。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可以从噪声监测器上直接进行读取,其单位是dB(分贝),0dB是人类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本题考查响度的定义、单位,属声学基础题。
17.【答案】声音变小;距离纸盒的远近;声音变得更小;好
【解析】解:由实验过程可知,用一个较小的纸盒罩住闹钟,这样声音的传播受到了阻挡,所以听到的声音会变小;
又用一个较大的纸盒罩在较小的纸盒外面,并应保持?距离纸盒的远近不变,此时大纸盒再次对声音进行阻挡,则这一次听时第二次听到的声音较第一次变得更小;
通过这次探究可以得出,用双层窗户比一层窗户对户外的噪声的控制效果要好些.
故答案为:声音变小;?距离纸盒的远近不变;?声音变得更小;好.
减弱噪声的途径包括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结合实验情境可做出分析与判断.
本题通过具体的实验,证明了在声音传播过程中阻断其传播,可以达到减弱噪声的目的.难度不大.
18.【答案】(1)乙? 甲? 乐音是声源做有规则振动产生的;噪声是声源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2)分贝? dB?
(3)城市绿化带地面上的落叶层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解析】
19.【答案】振动? 放大音叉的振动? 频率? 频率低于20Hz? b? 无规则的
【解析】解:(1)图甲实验说明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水花可以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属于转换法;
(2)由图乙可知,探究的是声音的音调跟频率的关系;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时,钢尺就越不容易振动,其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钢尺伸出桌边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度拨动钢尺振动,但频率低于20Hz,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故人听不到声音。
(3)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对比丁图中的ab两图,不难看出:a波形很有规律,属于乐音;b杂乱无章属于噪声。
故答案为:(1)振动;放大音叉的振动;(2)频率;频率低于20Hz;(3)b;无规则的。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
(2)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
(3)从物理学角度来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即为噪声,从波形分析是否是噪声。
此题考查了探究声音产生、传播的方法和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综合题,难度不大。
20.【答案】振动? 放大音叉的振动? 转换? 振动频率? 低? 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 无规则? b
【解析】解:(1)图甲实验说明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水花可以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属于转换法;
(2)由图乙可知,探究的是声音的音调跟频率的关系;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时,钢尺就越不容易振动,其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钢尺伸出桌边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度拨动钢尺振动,但频率较小,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故人听不到声音。
(3)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对比丁图中的ab两图,不难看出:a波形很有规律,属于乐音;b杂乱无章属于噪声。
故答案为:(1)振动;放大音叉的振动;转换;(2)振动频率;低;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3)无规则;b。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
(2)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
(3)从物理学角度来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即为噪声,从波形分析是否是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