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9 15: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同步测试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变化大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政治家的立法创制,另一种是在适应统治形势变化过程中发生的日积月累式的变迁。下列各项符合材料中“政治家的立法创制”的应是( )
A. 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 B. 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
C. 从藩镇割据到重文轻武 D. 从设立内阁到置军机处
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A. 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 B. 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
C. 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D. 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A. 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 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 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 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中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经纬分明。”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
B. 西周:权力相对分散;秦朝:统一王朝
C. 西周:贵族政治;秦朝:官僚统治
D. 西周:神权政治;秦朝:世俗政治
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 分封的方式完全相同 B.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C. 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D. 都随丞相制的废除而消亡
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A. 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B. 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
C. 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 D. 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
某班同学在看了《毛泽东点评历代名相》后,对丞相制度进行了探究,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不符合实际的是()
A. 丞相制度的废除彻底解决了君臣矛盾
B. 丞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
C. 丞相制度经历了一相—多相—废相的历程
D. 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以上史料共同涉及的是
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加强中央对权力的监督 D. 加强集权的措施
《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A. 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B. 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C. 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此言本质上反映了
A. 察举制网罗了天下英才 B. 中央官学培养大量政治人才
C. 科举制适应了专制集权 D. 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
宋初文书写道:“凡制赦所出,必自宰相?”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仁宗朝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
A. 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
B. 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
C. 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D. 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
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州)县制;元则实行省路府州县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
B. 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
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持续加强
D.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地方行政制度中后来对中央集权威胁重大的有
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唐朝在边疆设节度使? ③北宋在府州县三级之上加设“路”一级? ④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宋史职官志》中说,宋真宗时期一般官员都有 "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不但宰相为临时职务,天下无官不为临时职务,至于“非奉制敕,不得治本官事”。上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 官僚机构膨胀致使行政效率低下
C.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 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提升中书门下的办事效率 B. 越级提拔官员以笼络朝官
C. 集思广益以避免决策的失误 D. 分化宰相事权以集权于皇帝
王安石任宰相时,想要擢用一新官,负责起草命令的官员不同意,把王安石的手条退还给他本人,并自请辞职。之后上任的负责人,照样把宰相手条退回,并因此被罢免。这样王安石共罢免了七八名负责人,最终临时觅得一代理官才把起草手续完成。这一程序表明(  )
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相权受到制约 B. 保守力量非常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C. 官僚政治法理上严明的职权规定 D. 王安石推行改革的决心坚定不移
柳宗元《封建论》中说:“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材料肯定了
A. 九品中正制的科学性 B. 分封制的稳定性
C. 三省六部制的合理性 D. 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宋朝规定“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这一规定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 监督约束官员的行为
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
A. 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
B.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
C. 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
D.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 (“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贞观十一年 (637年)以后,在朝廷决策工作中,把宰相参议朝政改为由宰相议定朝政,然后奏闻,皇帝行使批准权,建立起皇帝专制——三省分权——政事堂集议三者相结合的新的中央集权的体制。政事堂集议也就是宰相决策会议,成了御前决策会议之外的另一个高层次的决策会议。此种宰相决策会议既以“议定朝政”为职任……它可以充分发挥作为皇帝幕僚的集体宰相的作用,并对三省分权制具有协调的功能,克服了前此存在的由于中书省与门下省分掌出令和封驳以致造成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或者相互依违知非不举的弊端。
——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
材料三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四?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
(4)根据材料四,概括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对“政治家的立法创制”的理解。
【解答】
AC.都属于中央集权制度下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属于“在适应统治形势变化过程中发生的日积月累式的变迁”,故AC错误。
B.所谓“政治家的立法创制”指的是具有转折和开创意义的制度,而“在适应统治形势变化过程中发生的日积月累式的变迁”指的是已经确立了的制度,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设置的制度,结合所学可知,B属于从分封制到郡县制,这是两者截然不同的制度,故B正确。
D.两个也都是属于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制度,也属于后者,故D错误。
故选B。??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据材料“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制度相结合,而不是强调国家权力的分配,故不选A。
B.据材料“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可知材料体现出等级色彩又具有明显的血缘的色彩,故不选B。
C.据材料“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结合所学可知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征,故C正确。
D.依所学,商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不选D。
故选C。??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所学可知西周的“地方分权制”指的是分封制,而秦代的“独制”指的是郡县制。郡县制之下,郡守与县令都是由君主直接任命的,故C正确。
AB.郡县制之下,郡守与县令不是由地方推荐任职的,也不是世代镇守地方,故排除AB。
D.县令由君主任命,而不是由郡守任命,故排除D。
故选C。??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经纬分明”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特点,故A正确。
B.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下诸侯有一定自治权,权力相对分散,而秦朝是统一的封建王朝,故B正确。
C.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属于宫僚统治,故C正确。
D.题干所给内容并未体现西周是神权政治,也无法体现秦朝是世俗政治,故D错误。
故选D。??
5.【答案】B
【解析】略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汉与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题干“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机构是清朝设置的军机处。西汉“内朝”与清朝的“军机处”都是中央建制的机构,故不选A。
BC.军机处有职无权,故不选BC。
D.结合所学可知,西汉的“内朝”与清朝的“军机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中的君臣关系,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不能说彻底解决了君臣矛盾,故A说法错误。
BCD.结合所学可知,丞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丞相制度经历了一相—多相—废相的历程;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故BCD说法正确。
故选A。??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加强集权的措施,旨在考查阅读史料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甲说的意思是由于地方的权力太大,需要削弱地方的权力,控制地方的财政,显然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有关;乙说强调的是天下的兵应该由枢密院控制,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手里没有兵,符合宋朝强化对军事控制的要求;丙说的“中书省”“行省”明显和元朝“行省制度”相关,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丁说的“军机房”,是清朝雍正帝设立的机构,它的设置,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综上,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史料共同涉及的是加强集权的措施,故D项正确;甲和丙说的是中央削弱地方权力,故A项错误;乙说是解决君权与相权矛盾,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D。
9.【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BC两项的表述均与封建社会的中国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不符,故排除;D项应开始于秦朝郡县制的实施,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宋代”,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宋仁宗言……天下事……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可知宋代的政治具有理性化的色彩,故选A。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A.题干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不能说明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故A项错误。
B.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地方行政区划的增加反映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逐步削弱地方权力,故 B项正确。
C.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不能反映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故C项错误。
D.同样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与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也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旨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进士科人才济济”判断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选拨人才;根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科举制加强了唐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C正确;A“察举制”表述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官学”,排除B;“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故选C。
1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凡制赦所出,必自宰相”到“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再到“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可知,宰相的权力在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故A项符合题意;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未涉及“政治统治清明”,也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BD两项错误。故选A。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
B.材料没有涉及地方二级、三级管理体制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故B错误。
C.“中央集权持续加强”说法错误,因为有的时期地方权力很大,比如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局面,故C错误。
D.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制度在县制的基础上不断发生变化,故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准确识记历史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西汉由于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出现王国问题,唐末节度使权力很大,出现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形成威胁,因此①②符合题意,故A正确。
BCD.历代王朝为避免地方割据而采取不同的政策,主要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在地方加设“路”也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监管,因此③④不合题意,这三项组合不均符合题意,故排除BCD。
故选A。??
1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知识。旨在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
B.宋代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降低,材料没体现,故排除B。
C.根据材料“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所以“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对官员的控制加强,官员并不固定担任某项工作和位置,官员流动性强,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故C正确。
D..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故选C。??
1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中央集权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
【解答】
A.材料没有体现提升中书门下的办事效,A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
B.材料信息只说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提及越级提拔官员的相关内容,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
C.集思广益以避免决策的失误不是主要目的,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
D.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改为凤阁、鸾台,且低等级的官员可以参与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换频繁,这些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符合题意,故D正确。
?故选D。??
17.【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的项圈受到下级机构的制约,并没有反映出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
B.材料中看不出阻碍王安石提拔官员的人,是保守力量。而且从材料反映出来的结果是王安石最终完成了他的任命。
C.材料能够看出当时负责起草政令的官员严格遵守自己所在位置的职责,不会因为宰相的压力而随意的改变行政的原则,体现出了当时官僚政治在职责划分上的严格规定,也体现了北宋时期官员恪尽职守的品质。
D.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王安石任用新人,没有体现出王安石推行改革坚定的决心。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官制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中国秦朝以后建立的官僚制度,与以前的世袭制有不同世袭制下官吏的权力主要是世袭而来的,而官僚制度下的权力全部由皇帝赋予,随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的发展,每一个职务都有自己严格的权利和义务,要求,各级官员要严格遵守,否则,就会受到惩处,所以这体现了官僚制度之下职责比世袭制下更加明确的特点。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了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和“七国之乱”,但却没有中央直接控制的郡县反叛;唐朝享有军、政、财独立大权的地方节度使长期实行藩镇割据,甚至导致了“安史之乱”,但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各州却比较安定。三者都强调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性,D正确;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选才制度,与题意无关,材料信息也没有体现,排除A;分封制与西周比较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却为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埋下了祸源,故B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职、不是地方行政官制,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故选D。
19.【答案】D
【解析】A项中“遏止”说法错误;
B项中“严密”说法错误;
C项中“有效”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D根据题意“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轻则…”“王公贵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
故选D
本题从题目中关键信息“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轻则…”“王公贵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可知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是为了监督约束官员的行为.
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朝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君主统治,有利于秩序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归纳历史特征的能力。秦汉创建并发展了以后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不是“倾覆”,排除A;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战乱频繁、少数民族入住中原,使得封建文化受到重创,故不是“再建”或“再造”封建文化,故排除C;魏晋南北朝和秦汉对比体现的是封建政治文明的波峰与波谷关系。汉代确立了以后深刻影响中国的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而且儒学也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体现的精神文明的特征是经世与玄思并存,而不是鼎盛于革新,排除B;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经济交流频繁、科技进步很大、衣食住行、社会礼俗、民间娱乐也出现了融合,故体现了物质文明的特征是恢宏与古朴,综合解答可知体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是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故选D。
21.【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依据材料信息“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政治分别是: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依据材料信息“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的历史作用: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能力。依据材料信息“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可知,元朝行省制度能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的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综合分析、知识运用能力。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22.【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2)特点:君主专制;集体决策;职责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作用: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3)共同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4)秦朝设丞相短期而亡;设丞相容易导致权臣专权。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解析】(1)本题考查汉初制度及其渊源,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可知汉初的制度。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制度大多继承秦制。
(2)本题考查唐朝中央机构特点及其作用,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题干“建立起皇帝专制——三省分权——政事堂集议三者相结合的新的中央集权的体制”“它可以充分发挥作为皇帝幕僚的集体宰相的作用,并对三省分权制具有协调的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克服了前此存在的由于中书省与门下省分掌出令和封驳以致造成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或者相互依违知非不举的弊端”在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答案,注意关键词“积极作用”。
(3)本题考查宋代政治制度,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题干杜范“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和富弼“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可知共同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根据题干“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和“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得出共同主张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宋采取的制约相权的措施可得答案。
(4)本题考查明废相的原因以及丞相制度变革的措施,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结合所学可得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唐朝三分相权和明朝废除丞相可知其趋势是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