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同步测试
20世纪50年代,我国确定的基本政治制度有(? ?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普遍推行基层民主选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政务院人事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人事部。总体来说,各政府系统设立人事管理部门,是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组织部管理干部的一种基本形式,同级党委组织部对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干部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对这种干部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有助于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统一管理
B. 不能适应经济复苏和稳固政权的需要
C. 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影响深远
D. 有利于加强对各级人事部干部的管理
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
①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②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③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④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截止到1996年,我国少数民族的公职人员已有240多万人。现在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和自治县县长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这反映出()
A. 政府对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视 B. 民族平等原则开始正式贯彻
C. 少数民族地区有高度的自治权 D. 民族区域自治内容的日益丰富
“(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新中国的这一“创造”
A. 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B.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 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 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
1954年10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召开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其中包括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定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一致同意。周恩来的建议表明(? ? )
A. 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日程
B. 《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会延续
C. 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
D.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完成
“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新中国“符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主集中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说明(? ? )
A.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已不适应国情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遭到了破坏
C. 当时已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
D.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
1949至1951年,在解放过程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产生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第一步,在新解放区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恢复生产;第二步,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三步,由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用民主选举方式产生人民政府。这一建立人民政府的方式
A. 凸显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B. 开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C. 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 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权特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十七条规定,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组成结构按第一十八条规定,每行省、内外蒙古、西藏各选派 5 人,青海选派 1 人,选派方法由各地自行规定。这一条款集中体现了
A. 五族共和思想 B. 代议制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共产党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黄仁宇
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 肯定“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有意抬高毛泽东政治地位 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
A. 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挠 B. 封建军阀掌握了地方权力
C. 国民政府无意反封建 D. 中共武装割据的影响
据统计,负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起草、审查的14人,除两人年龄不详外,其余12人平均年龄仅30岁,而且多数仅接受日本法政速成教育,“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既数千年……政治之学,夙未讲求,经验所至,尤属浅薄”。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者
A. 以开启近代法制转型为使命 B. 宪政思想较为淡薄
C. 注重借鉴日本的政治体制 D. 革命经验比较丰富
1933年10月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建设大会通过《苏维埃学校建设决议案》。规定实行平等教育,普遍扫除文盲,普遍进行义务教育,培养革命新后代和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工农政治、军事、工业和文化教育人才。这表明,中央苏区
A. 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 把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相结合
C. 培养了大量革命和建设人才 D. 从传统教育中总结经验教训
费正清《中国与美国》:“共产党政府远比旧国民党政府深入到下层,在乡、县、省三级设立代表大会,每年集会一次……这种结构给人民大众提供了参加‘民主集中制’的活动场所。”建国初期形成的“这种结构”是指()
A. 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村民“海选”制度
“这是总结了中国人民在近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的经验,而制定出来的一部人民革命建国纲领。这是目前……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这里评价的文献是
A.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 《和平建国纲领》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33年10月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建设大会通过了《苏维埃学校建设决议案》。规定实行平等教育,普遍扫除文盲,普遍进行义务教育,培养革命新后代和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工农政治、军事、工业和文化教育人才。这表明,中央苏区
A. 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 把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相结合
C. 培养了大量革命和建设人才 D. 从传统教育中总结经验教训
1928年1月,时任中共江西农委书记的方志敏,组织“农民革命”,创建革命武装和红色政权,用暴动的方式推动根据地和游击区波浪式的扩大,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这种革命模式重在()
A. 推动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B. 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
C. 动员革命队伍的战略转移 D. 指明创建人民军队的方向
1956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1957年度计划控制数字时,针对有人提出改变人大通过的计划数字.周总理说:“凡是人大通过的数字,我们自己不能随便改。”这表明当时
A. 急需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B. 宪政意识正逐渐增强
C. 一切权力属于全国人大 D. 政治体制尚未能完善
“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
A. ? 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B. 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开展
C. 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 D. 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特点
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 ????????????????????——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针对我国陆地边疆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大规模的治理实践。人民解放军进驻边疆并控制局面后,召开具有政协性质的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组建各级人民政府。随着1954年宪法的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边疆地区得以确立。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国与缅甸、蒙古、阿富汗等五国签订边界条约,解决了边界历史遗留问题。同时,针对个别国家的挑衅和边境地区局势的紧张局面,中共中央采取军事自卫的措施,对来犯之敌给予迎头痛击,有效地维护了国家主权。此外,中共中央决定在边疆地区实施移民开发政策,号召广大知识青年积极投身于边疆的各项生产建设。在1954~1956年,有近2万名铁道官兵在北大荒安营扎寨,开荒造田,担负屯垦戍边的使命。云南、甘肃、内蒙古等地组建了军垦农场或国营农场。党中央坚持“慎重稳进”的原则,采取“稳步推进”的工作方针推行边疆地区民主改革,在国家帮扶的同时,注重培植边疆自力更生的能力。从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初期陆地边疆治理是卓有成效的。
——摘编自赵银河《建国初期陆地边疆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材料二
???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新的边疆治理体系。党在推进边疆治理的进程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考虑陆地边疆的特殊问题,又考虑边疆与祖国腹地相通的普遍问题,将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与进步作为边疆治理的对象。“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坚持用和平方式、谈判方式”解决海洋边界的争议性问题,明确指出海洋与我国的国家安全、周边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2015年的国防白皮书指出,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海外能源资源、战略通道安全以及海外机构、人员和资产安全等海外利益安全问题凸显,“加强海外利益攸关区国际安全合作,维护海外利益安全”。“海外利益攸关区”表现出我国构建新形态边疆的积极态度。总之,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边疆治理思想与实践呈现出来鲜明的特点和取得了巨大成就,进一步推动边疆治理实践深入发展。
——摘编自杨力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的四维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边疆治理的主要实践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代我国边疆治理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1950年代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要求识记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颁布了“五四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故①正确。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转变了职能,成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故②正确。
③.1954年的“五四宪法”,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故③正确。
④.普遍推行基层民主选举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故排除④。
故选A。??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干部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CD.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干部制度有助于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统一管理,对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影响深远,有利于加强对各级人事部干部的管理。故ACD不符合题干要求。
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题干反映了“党管干部”原则的具体实施,有助于加强党对各级政府的领导,有助于新中国成立初的经济复苏和巩固政权,所以本项说法错误。故B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B。??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1954年政协职权的转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①.根据1949年的《共同纲领》,政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权力机关和立法机构)。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就不再代行人大的职权。故排除①。
②.综上,1954年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政协不再是权力机关,故排除②。
③④.均是1954年后政协的新职能,故③④正确。
故选B。??
4.【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从题干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人员担任公职的数量非常多。有很多的地方,自治州,自治区的主要领导人都是少数民族公民担任。说明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的权利。故选A。
B.题干没有体现出民族平等的原则。而且民族平等也不是从1996年才开始正式贯彻的。排除B。
C.题干看不出少数民族的自治权的特点。排除C。
D.题干没有反应出自制内容的丰富。排除D。
故选A。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由题干信息“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和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故B正确。
AD.本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故AD错误。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故C项错误。
故选B。??
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1954年政协职能的转变,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而本题的时间是同年10月。结合所学可知,1949~1954年的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当全国人大已经召开,那么政协将进行职能的调整。因此,周恩来提议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故A符合题意。
B.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五四宪法”,那么《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的作用也宣告结束。故B错误。
C.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是在1949年,故C错误。
D.1954年的中国,还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且这与本题无关,故排除D。
?故选A。??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与题干“政党制度”。故排除A。
B.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故排除B。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是合理处理民族问题。故排除C。
D.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政党制度的特点是“和合”,结合所学知识这符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征。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文革时期民族区域自治遭到破坏,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题中的时间是1975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当年制定了新的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的破坏,是历史的倒退。其中,就包括删去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这说明文革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遭到破坏,故B正确。
AC.民族区域自治满足了少数民族民众当家做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是长期有必要的,故AC错误。
D.本题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无关,故排除D。
故选B。??
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当地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不选A。
B.项是1949年一届政协的召开,故不选B。
C.项是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故不选C。
D.根据“第二步,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三步,由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用民主选举方式产生人民政府”可得出这一建立人民政府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各界人士的力量,同时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建立人民政府,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权特征,故 D正确。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五族共和思想强调的是在中国的五大族群汉满蒙回藏和谐相处,共建共和国的思想,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错误。
B.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代议制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依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十七条规定内容反映了参议院由地方选举的参议员组成,这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原则,故B正确。
C.分权制衡原则强调的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错误。
D.民族区域自治原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认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提及的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其作用,并没有夸大毛泽东话语的作用,故排除A。??
B.根据题干“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共产党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提及的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其作用,实际上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B正确。?
C.“有意抬高毛泽东政治地位”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合,故排除C。
D.题干不涉及国民党对农村统治,故排除D。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土地制度概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所学可知,帝国主义势力忙于各自的势力范围的争夺,本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
B.20世纪30年代时已经是国民政府统治,故B错误。
C.国民政府实行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但对于封建土地制度没有真正地进行改革,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故C正确。
D.根据所学可知,本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题干可知,负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起草、审查的14人,多数仅接受日本法政速成教育,他们“经验所至,尤属浅薄”,这说明他们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候并不具备较为完整的西方宪政理念,故B项正确。
A.题目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者的保守性,此项与题干主旨不相符,故A项错误。
C.虽然题干提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者在日本接受速成教育,但中华民国体制并没有学习日本,故C项错误。
D.革命经验丰富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略
1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联系所学可知,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故B符合题意。
AC.这两项均与“民主集中制”,故排除AC。
D.该项是新时期形成,故排除D。
故选B。??
1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共同纲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材料“中国人民在近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经验,而制定出来的一部人民革命建国纲领”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为筹备新中国成立,召开了第一届政协会议,颁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和施政纲领作用,故C正确。
AB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
???????故选C。??
17.【答案】B
【解析】略
18.【答案】B
【解析】略
19.【答案】B
【解析】略
20.【答案】B
【解析】略
21.【答案】(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丰厚土壤。
(3)民主政治建没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应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解析】略
22.【答案】(1)实践:建设人民民主专制政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边界历史遗留问题;实施移民开发政策;推行基层民主改革。?特点:把政权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夯实边疆治理的政治基础;通过外交谈判与军事自卫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边界历史遗留问题;以慎重稳进的方式开展民族工作,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把国家帮扶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增强边疆自我发展能力。
(2)新变化:扩展了陆地边疆治理的范围;明确了海洋边疆的重要地位;积极构建新形态边疆,提出“海外利益攸关区”理念。意义:新时代边疆治理政策的明确与扩展,表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实现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和确保国家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便于发挥边疆的区位优势,形成面向国内和国际开发合作的新格局,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区域联动发展;新时代国家边疆治理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念。
【解析】(1)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边疆治理的主要实践及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召开具有政协性质的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组建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边疆地区得以确立”可得出,建设人民民主专制政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材料一“我国与缅甸、蒙古、阿富汗等五国签订边界条约,解决了边界历史遗留问题”可得出,我国与缅甸、蒙古、阿富汗等五国签订边界条约,解决了边界历史遗留问题;根据材料一“中共中央决定在边疆地区实施移民开发政策”可得出,实施移民开发政策;根据材料一“采取‘稳步推进’的工作方针推行边疆地区民主改革”可得出,采取“稳步推进”的工作方针推行边疆地区民主改革。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人民解放军进驻边疆并控制局面后,召开具有政协性质的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组建各级人民政府”可得出,把政权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夯实边疆治理的政治基础;根据材料一“我国与缅甸、蒙古、阿富汗等五国签订边界条约,解决了边界历史遗留问题……中共中央采取军事自卫的措施”可得出,通过外交谈判与军事自卫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边界历史遗留问题;根据材料一“党中央坚持‘慎重稳进’的原则,采取‘稳步推进’的工作方针推行边疆地区民主改革,在国家帮扶的同时,注重培植边疆自力更生的能力。”可得出,以慎重稳进的方式开展民族工作,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把国家帮扶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增强边疆自我发展能力。
(2)本题考查新时代我国边疆治理的新变化及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将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与进步作为边疆治理的对象”可得出,扩展了陆地边疆治理的范围;根据材料二“明确指出海洋与我国的国家安全、周边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可得出,明确了海洋边疆的重要地位;根据材料二“‘海外利益攸关区’表现出我国构建新形态边疆的积极态度”可得出,积极构建新形态边疆,提出“海外利益攸关区”理念。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党中央的边疆治理思想与实践呈现出来鲜明的特点和取得了巨大成就,进一步推动边疆治理实践深入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边疆优势、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概念等方面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