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9 15:5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同步测试
唐政府动员全国力量,主持编撰了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典籍。如我国第一部药典《唐本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这说明当时政府致力于()
A. 法律的创新 B. 制度的规范 C. 人民的健康 D. 国力的增强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 从人治到法治
C. 国家管理的制度化 D. 走向专制主义
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有关于手工业法律的记载:凡是制作同一种类器物的,其大小、长短和宽窄,必须相同。由此可见秦朝的法律(  )
A. 阻碍了经济发展 B. 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
C. 以经济立法为主 D. 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秦律·厩苑律》规定: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 )
A. 秦国力雄厚疆域辽阔 B. 秦律规定覆盖面广
C. 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 D. 秦铁农具储备充足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这反映出秦朝
A. 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 B. 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
C. 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 D. 法律执行缺乏严肃性
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
A. 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B. 不合理的治理方式
C. 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D. 实行皇位世袭制度
《秦律》规定,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县啬夫、尉及士吏征发戍役时,如果违反这一规定,要罚二甲。这一规定反映出秦代( )
A. 统一后社会环境较宽松 B. 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严密
C. 法律文化具有专制色彩 D. 注重保证农业生产劳动力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 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需接受处罚。这些规定
A. 反映出秦律的严苛残暴 B. 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
C. 推动秦代冶金业的发展 D. 说明铁犁牛耕逐渐普及
云梦秦简中记在了一段秦律,大意为:有贼入甲家,伤了甲,甲呼喊有贼,其四邻、里典、伍老都外出,没有听到呼喊。在论处的时候,四邻外出,可以不受责罚;里典、伍老即便不再,也不免责。这段秦律最能说明(  )
A. 地的治安形势非常严峻 B. 当时地方基层的管理方式
C. 秦律采取轻罪重罚的原则 D. 实施暴政是秦朝骤亡的主要原因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 )
A. 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 B. 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
C. 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 D. 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
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朝军功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对军功的强调与奖赏,也在于其作为区分华夏与非华夏族群政治层级衡量“一般等价物”的标示。实际上,这就涉及了秦在非华夏地区的政治统治。从历史深远影响的角度看,秦朝的这种做法体现出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倾向 B. 中央集权制度对民族融合的推动
C. 贵族等级特权被政府废除 D. 军功爵提高了秦国士兵的战斗力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记载:“盗徙封,赎耐。”“封”即田地中阡陌、顷边的地界。私自移动“封”,即判处“赎耐”。这说明秦律规定偷偷移动田界标志的行为构成“盗徙封罪”,处罚是剃去人的须鬓或交纳法定数量的财物以赎罪。这条规定能证明当时( )
A. 公私财产受法律保护 B. 审判有严格的程序
C. 地方官员受法律监督 D. 老百姓有人身安全
开元25年(公元737年)《唐律》规定,禁止子孙弟侄在没有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辄以奴婢、六畜、田宅及余财物私自质举及卖田宅”。该规定意在
A. 维持家庭和社会稳定 B.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 保护私有大地产制度 D.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 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
B. 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
C. 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D. 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
《唐律疏议》规定: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依该国法律处理;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则依据唐律处理。这表明《唐律疏议》()
A. 维护了国家司法主权 B. 坚持传统夷夏观念
C. 奠定了封建国家立法原则 D. 阻碍中西文化交流
秦律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保护有相应的规定。例如: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唯不幸死而伐棺椁者,是不用时”;规定禁苑“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者,勿敢杀”。由这些规定可知该法
A. 已经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B. 具有一定灵活性和实用性
C. 注重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 D. 体现轻罪重罚的法治思想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学者刘仲一提出:“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上,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暴力主义原则。秦统一后,统治者更是把法家思想推行极端,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秦国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该观点的核心是
A. 秦朝灭亡源于法家思想极端化 B. 大泽乡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
C. 暴政是秦朝速亡的根源 D. 对法家治国提出质疑与反思
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汉驿律令》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 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 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 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在司法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法为治具”思想,后来成为了历代传统。晋刘颂提出“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都沿用了这一司法思想,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罪刑法定”,显示了中华法制文明的灿烂。唐太宗多次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进而要求“人有所犯,一断于法”;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盛赞商鞅以诚信执法,取得成功。在古代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援法,又考量理与情的影响,形成了“执法”、“准理”、“原情”司法程式,提高了法律的权威和影响力。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
(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22. 材料
??? 西汉初年的《九章律》虽然废除了秦朝的一些严刑峻法,但继续对犯人使用割裂肢体、残害肌肤等惩罚即肉刑。汉文帝执政时期,才提出了改革肉刑的主张并付诸实施。汉初统治者吸取秦“重刑制民”,使民生积怨,愤而反抗招致秦速亡的教训,于是将“黄老思想”作为治国施政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落实到汉初的法制原则上,即表现为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安定百姓。同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史记》中记载,高祖时,“人民小安”,至文帝时,“天下殷富”……使刑罚从野蛮走向相对文明,同时也使以肉刑为核心的奴隶制五刑趋于瓦解,以笞刑、徒刑、死刑为主体的封建刑罚体系初步形成,为隋唐时期封建五刑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孙光妍《论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刑罚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初刑罚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法律和典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据“唐政府动员全国力量,主持编撰了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典籍。如我国第一部药典《唐本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可知唐朝时注重各类典籍的编纂,说明不断完善和规范其统治,故B项正确。
A.题干不仅提到法律,还有行政、医药,故排除A项。
C.题干不仅有医学方面的典籍,还有行政、法律,故排除C项。
D.国力增强主要体现在经济、军事等方面,而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层面,故排除D项。
故选B。??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西周和秦朝时期政治制度的认识,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比较的能力。
【解答】
A.该项仅仅提及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不全面,且不是“内涵”,故A错误。
B.秦代的政治制度在本质上仍然属于“人治”,故B错误。
C.题干信息中反映的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这表明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其走向现代化指国家管理往制度化方向发展,故C正确。
D.该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现代化”内涵,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凡是制作同一种类器物的,其大小、长短和宽窄,必须相同。”这种规定有利于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B项符合题意;ACD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选:B。
本题以秦律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秦律:秦代法律的总称。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时曾采用李悝的《法经》,并改法为律,颁行秦国。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即制定《秦律》,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农民借用官府铁制农具致使农具损坏的以文书形式上报官府后原农具由政府回收但农民不必赔偿,AB两项表述与材料信息都无关,均排除;农民损坏从官府借用的农具后只以文书的形式上报官府而不必赔偿这是官府“重农”政策的体现,表明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C项正确;D项表的表述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故选C。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法律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材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的深厚影响。秦朝在法律上将与上述观念相关的髡刑、耐刑作为耻辱刑,表明秦朝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故A正确。
BCD.B项不符合材料的zh主旨,C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故BCD错误。
故选A。??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秦朝政治制度的认识与理解,要求具备解读题干、正确认知的能力。
【解答】
A.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有利于统治,故A错误。
?B.根据题干“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得出秦朝的暴政,即不合理的治理方式,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B正确。
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故C错误。
D.实行皇位世袭制度是加强皇权的体现,这是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历史的进步,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代的法律,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解答】
D.根据“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可知,秦朝重视维护发展农业所必需的劳动力,故D正确。
A.秦统一全国之后,实行严刑峻法,故本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
BC.均与本题主旨无关,且说法不准确,故排除BC。
故选D。??
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始皇开创的政治制度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力,要求具备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解答】
A.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是史实,但本项不是对题干信息的准确解读,且分封制在战国时期就在部分地区施行。故A不符合题意。
B.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废分封行郡县、车同轨书同文、修长城等,都深深影响了后世两千年的政治体制。故B符合题意。
C.秦始皇废分封制,故C不符合史实。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故D不符合史实。
故选B。??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律对农业的推动作用,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进行逐项分析,“秦律的严苛残暴”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A;根据材料“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可知,重视铁犁牛耕,推动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B正确;CD表述片面,不能全面说明材料主旨。故选B。
10.【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虽然是秦律,但是没有强调追究四邻的责任,而是强调里典、伍老维持地方治安的责任,反映当时地方基层的管理方式,不算说明苛政严律,故A不切题,B项正确.
CD两项说法言过其实,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考查秦朝地方基层的管理方式.需要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1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律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材料分析与信息提取的能力。
【解答】
A.材料中秦朝用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以指导人民生产,但并没有涉及对农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因而不能体现秦律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故排除A项。
B.材料体现秦律在指导农业生产主面的内容,但没有呈现具体法律条文,也没有涉及处罚措施,因而不能得出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故排除B项。
C.材料中秦朝用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以指导人民生产,说明秦律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故选C项。
D.材料体现秦律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没有涉及贵族特权,因而无法得出秦律剥夺贵族特权,故排除D项。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军功爵制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B.依据材料“秦朝军功爵的意义……也在于其作为区分华夏与非华夏族群政治层级衡量“一般等价物”的标示。实际上,这就涉及了秦在非华夏地区的政治统治”材料体现了秦朝军功爵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行,其结果必然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民族融合,故B正确。
A.本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
C.本项所述材料无体现,故C错误。
D.依据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军功爵提高了秦国士兵的战斗力”的结论,故D错误。
故选B。??
1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大意是说:如果有人“盗徙封”,即私自迁移(改变)田界,则要对其处以“赎耐”的刑罚。即交纳法定数量的财物以代替耐刑。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判断题干中这条法例是针对那些随意挪动公私土地封界的处罚,体现了保护公私财产的取向,故A正确。
BCD.这三项与与题干信息无关,故不选BCD。
故选A。??
1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律》,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禁止子孙弟侄在没有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可知,“辄以奴婢、六畜、田宅及余财物私自质举及卖田宅”需要得到家长同意,这有利于维持家庭和社会稳定,故A正确。
B.题干无法体现封建等级制度的信息,故排除B。
CD.私有大地产制度、重农抑商政策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D。
故选A。??
1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律法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题干“《唐律疏议·斗讼》规定……”“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反映唐朝、清朝均对监察权作了具体的规定,反映封建王朝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故B正确。
A.题干不体现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故排除A。
C.题干反映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察与惩处,无法体现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故排除C。
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题干不体现,故排除D。
故选B。??
1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法律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该项不能全面概括题干信息,题干主要体现的是法律的适用性问题,故排除A。
B.题干提出了两种解决司法纠纷的方法,一种是“依其俗”,一种是按照“属地”原则,就是适用唐朝法律,在坚持夷夏观念的基础上,维护了主权原则又体现了公平原则。故B正确。
C.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人治为主,谈不上国家立法原则,故排除C。
D.题干中的规定有利于与其他各国的正常交往,故排除D。
故选B。??
1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律,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
【解答】
A.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
B.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内容均以案例为主,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司法中的难题,有的直接给予司法处理的答案或结果。可以得出秦律具有一定灵活性和实用性,故B正确。
C.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C。
D.题干信息没有体现轻罪重罚的法治思想,故排除D。
故选B。??
1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认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这实际上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体现了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正确。
AC.此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C。
B.此项明显错误,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
故选D。??
1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据题干“秦统一后,统治者更是把法家思想推行极端,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可知,作者观点强调的是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的秦朝,在统一后,将法家思想推向极端,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秦朝灭亡,故A正确。
B.推翻秦朝统治的是项羽和刘邦,故排除B。
C.该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认为暴政的根源是法家思想,故排除C。
D.题干未提出对法家治国的反思,故排除D。
故选A。??
20.【答案】B
【解析】略
21.【答案】(1)特点:立法方面,援礼入法,德主刑辅;将人伦纲常内容法律化;刑法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司法方面,将法律作为治国安邦的工具;援法断罪、罪刑法定;公正、诚信执法,维护法律权威;将“法”“理”“情”结合,扩大法律的社会影响。
(2)不同:法制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重私法、轻公法。
(3)原因:政治上,中国长期为封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间处于共和国阶段,平民力量强大。经济上,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古罗马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上,中国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具有人本主义传统;古代罗马宗教思想影响政治生活。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可以得出立法援礼入法,德主刑辅;将人伦纲常内容法律化;依据材料一“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可以得出刑罚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
(2)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的不同,依据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可以得出法制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据“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可以得出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据“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可以得出重私法轻公法。
(3)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与古代中国法制理念不同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关于原因,依据材料一、二,结合古代中国和罗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史实解答即可。
22.【答案】(1)背景: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确立“黄老思想”为治国思想;政治局面的稳定,为刑罚改革奠定了社会基础;封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要求改革刑罚制度与之相适应。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犯法者的劳动能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与经济的恢复;为后世的法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把儒家道德精神引入司法和立法领域,从而改变了汉代法律文化的风貌;从改制的内容与思想本身来说,是刑罚从野蛮走向相对光明,体现了一种古朴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了刑法的人道取向。
【解析】(1)本题考查汉初刑罚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要求具备材料分析、归纳与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汉“汉初统治者吸取秦‘重刑制民’,使民生积怨,愤而反抗招致秦速亡的教训,于是将“黄老思想”作为治国施政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至文帝时,‘天下殷富’……使刑罚从野蛮走向相对文明,同时也使以肉刑为核心的奴隶制五刑趋于瓦解”等信息并结合汉初经济、政治形势以及其治国理念分析作答: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确立“黄老思想”为治国思想;政治局面的稳定,为刑罚改革奠定了社会基础;封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要求改革刑罚制度与之相适应。
(2)本题考查汉初刑罚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要求具备材料信息提取、知识迁移与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第一小问的分析,结合汉初经济的发展、法律的沿革和其体现的儒家精神得出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犯法者的劳动能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与经济的恢复;把儒家道德精神引入司法和立法领域,从而改变了汉代法律文化的风貌;从改制的内容与思想本身来说,是刑罚从野蛮走向相对光明,体现了一种古朴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了刑法的人道取向。同时依据材料“为隋唐时期封建五刑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等信息归纳得出:为后世的法制改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