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课标内容要求]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联系人地关系,区分环境问题的类型,学会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学会从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三方面分析环境问题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图]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1.含义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
2.主要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
3.影响因素
?
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量和技术水平。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1.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供给服务功能下降
使人类难以获得足够的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调节服务功能失常
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文化服务功能降低
会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体健康
(1)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2)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3.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1)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构成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环境问题是发展方式不当造成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转变观念和发展模式,寻求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的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河流等。
(2)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
(3)人口增长过快是根本原因。
考点一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019·海南卷)近年来,随着攀登珠穆朗玛峰人数增多,产生的废弃物增多,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人关注。我国登山管理部门相继提出控制登山人数、成立高山环保基金会、制定登山管理办法等措施,以减少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环境的不利影响。
分析珠穆朗玛峰地区废弃物增多易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
【获取信息】
①地点:珠穆朗玛峰。
②环境问题:因攀登人数增多,产生废弃物增多引发环境问题。
解析: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废弃物自然分解难,所以长时间积累,清理难度大;珠穆朗玛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难恢复。
【尝试解答】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高,废弃物难以分解,清理废弃物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易退化,难恢复。
归纳环境问题的特点
特点
表现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是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
过程的不可逆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
规模的全球性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国家或地区,而且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实质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其中,人口问题是根本,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直接原因,发展问题是本质,具体如下所示:
1.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的方法
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掌握环境问题成因分析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1)根据环境问题的类别和性质进行分析
不同的环境问题其成因不同,必须针对不同进行具体分析。就污染来说,是因为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对生态破坏来说,是因为人们获取资源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供应能力。
(2)针对造成环境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环境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如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的污染以及垃圾、噪声等污染;不同的污染方式具体成因各不相同,又如生态破坏包括土地沙化、盐碱化、森林破坏、草场退化等。对于这些不同的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其原因。
2.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
(1)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3)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2.该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多,增长快
B.不合理利用资源
C.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D.工业化快速发展
1.B 2.A 解析:第1题,图示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南方地区,只有选项B符合。第2题,四个选项均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多,增长快。
【备选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解析:第(1)题,从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分析污水来源多,从当地降水少、湖水的流动性差等方面分析自身净化能力不足。第(2)题,针对问题提出措施,要点要全面,要从控制污水排放、减少农业污染、清淤、建立环保法规和加强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完成。
答案:(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考点二 环境问题的危害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渍化
D.地面沉降
(2)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获取信息】
①河流位置:我国。
②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径流量大的时期与降水量多的时期一致。
③径流量大,含沙量也大。
【尝试解答】(1)B (2)C 解析:第(1)题,该河流降水集中在夏季,地表径流量大,河流输沙量很大,说明该流域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第(2)题,流域内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输沙量大,会导致下游河道、水库的淤积严重,会增加洪涝灾害的威胁,河流易决堤泛滥。河道淤积,不利于内河航运。
全球变暖、酸雨及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类型
危害
全球变暖
①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并加剧风暴潮的威胁②海水倒灌导致水质变坏和土壤盐渍化③引起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酸雨
①土壤酸化、危害树木,导致森林生产力下降②腐蚀建筑物③使湖泊、河流水酸化,威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生存④危害人体健康
臭氧层破坏
①危害人体健康:增加皮肤癌,主要是黑色素癌;损害眼睛,白内障患者增加②危害野生动物及海洋生物生长
水土流失的危害
(1)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2)水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加剧洪涝灾害。
(3)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
水体污染的危害
(1)导致水资源危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2)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3)使鱼虾和其他水生生物减少,诱发赤潮等。
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的林带建设(如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能源短缺,过度砍伐
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
C.西大河上游人口增长、经济规模扩大
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
2.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产生的明显影响是( )
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荒漠化范围缩小
C.区域土壤肥力增加
D.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
3.关于喇叭泉林场开始的林带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防风效能显著,风速明显降低 ②虽没有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突出 ③使得农田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 ④使林场土壤熟化速度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C 2.D 3.D 解析:第1题,喇叭泉林场位于干旱区,植被依靠地下水生存,上游人口增长、经济规模扩大,引水过多,使林场来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树木死亡。第2题,树木大量死亡,使林场的整体防护功能大幅度衰退,林地内原已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流沙开始南侵,沙化土地面积扩大,区域土壤肥力下降。第3题,在外围和内部进行林带建设,使林场防风效能增强,风速明显降低;林带的建设使农田蒸发量减少,树木蒸腾增加,空气湿度增加;在枸杞和沙棘(白榆)之间耕作低秆农作物,促使林地间土壤熟化速度加快,促进沙棘和枸杞的生长,提高了林业经济效益。
【备选题】
下图是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森林破坏严重”“河流污染严重”“酸雨”“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五大环境问题中,图中A地区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
(2)简述图中A地区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3)图中B地区环境问题的危害有哪些?
解析:本图中A地区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分析。B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环境问题主要是过度砍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其造成的危害需从整个长江流域进行考虑。
答案:(1)土地荒漠化
(2)自然原因: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脆弱;人为原因: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和垦荒。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牧。
(3)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长江生态环境恶化。
PAGE
-
7
-(共41张PPT)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第十六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01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支撑
生态退化
生态退化
舒适感
健康
服务功能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考点二
高考资源网Www.t高考源同你边的高专家1
高考资源网第一时润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案、学案、索材论文种类齐
点此进入
答案
(庞大的人口基数
人口发展
(人口文化素质
较高的人口增长率
较低,生态意
、数尔
人口/质这识淡薄)
传统发展模式,片面
(长期采用有害于
追求经济的增长)
环境的生产方法
经济发展
供给资源
性循环
(消化废
的能力)资源
环境弃物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支撑)
能力)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总排千渠
乌梁素海
黄
河
河流、灌渠○湖泊
水流流向
降水量/mm
径流量/输沙量/
亿立方米亿吨
降水量
∞∞0
径流量
输沙量
2
23456789101112月
耕作低秆农作物-
耕作低秆农作物-
8m
枸杞必沙棘(白榆)
B
南海诸岛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课标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如何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区域认识:结合区域,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知识体系导图]
一、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
1.类型
?
类型
内容
供给服务
主要是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
调节服务
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
文化服务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
支撑服务
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
2.相互关系
(1)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
(2)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
二、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1.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其原因是:
(1)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会使自然环境的供给难以为继。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三个角度认识服务功能的类型
(1)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来化解。
(2)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而支撑服务通过其他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
(3)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是各种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支撑服务功能出现问题,其他服务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2)排放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有毒、有害物质就不能完全得到净化。?
(3)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受到损害,有可能打破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甚至使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影响供给和调节服务功能。
2.综合权衡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三、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
概念
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类型
分为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必备条件
能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需求;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开发利用能力
属性
自然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社会
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社会发展水平不同
四、自然资源的特征
1.数量特征:数量有限性。
(1)原因
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资源有一定数量限制。
②受技术条件限制,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更为有限。
(2)利用要求
①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
②数量有限性?稀缺性?良性响应会优化资源配置。?
2.质量特征
(1)衡量指标: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的优劣程度,或从中获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少。
(2)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来刻画,举例如下表所示:
资源
指标
分类
铁矿
品位高低
富铁矿、贫铁矿
石油
含硫量多少
高硫石油、含硫石油、低硫石油
耕地
生产能力高低、土壤健康状况好坏
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
(3)对开发利用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只有达到某一质量标准,才能被人类利用。
②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是有差别的。
③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用途。
3.空间分布特征
(1)
(2)影响
①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②不同地区间形成资源调配与贸易的需求,导致资源空间上的流动,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排放污染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速度。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会引起生态破坏。
?理解自然资源需注意三点
①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主要体现了自然环境的供给。
②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③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能源资源属于自然资源,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
?受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制约,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良性响应会使需求减少、供给增加,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弥补资源短缺带来的限制。
?两个方面认识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
①无论非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都具有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但存在一定规律:可再生资源具有地带性规律,矿产资源具有地质规律。
②自然资源的流动手段有经济技术手段和产品贸易,也可以直接或间接流动。
考点一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及可持续利用
水库具有防洪、发电等多方面的效益。如今,许多欧美国家却将大坝拆除,恢复河流的原始生态。下图是水库拆除前后的对比图。据此完成(1)、(2)题。
(1)符合M所在河段变化的是( )
A.河道变浅,水温年较差扩大
B.河道变深,水温年较差缩小
C.河道变浅,水温年较差缩小
D.河道变深,水温年较差扩大
(2)大坝拆除后,对水库原有库区的影响是( )
A.植被覆盖率提高
B.土层厚度增加
C.地质灾害增加
D.水循环趋于活跃
【获取信息】
①材料信息:拆除大坝,恢复河流的原始生态。
②图像信息:大坝拆除,水体减少,滩地增多。
【尝试解答】(1)A (2)A 解析:第(1)题,大坝拆除后,下游流速变慢,泥沙淤积,河道变浅,水域面积变小,调节气温能力变差,水温年较差扩大。第(2)题,大坝拆除后,原有部分水体变为滩地,适合植物生长;大坝会拦蓄泥沙,拆坝后原有库区泥沙堆积减少;拆除大坝后,原有生态改善,植被覆盖率提高,可减少地质灾害。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及实例
服务功能
举例
供给服务
食物、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淡水等
调节服务
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减缓土壤侵蚀、净化水质、抑制病虫害等
文化服务
身心健康、娱乐和生态旅游、美学价值、精神价值等
支撑服务
养分循环、光合作用、水循环、土壤形成等
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是集中的乔木与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与环境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总体。它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肺”。据此完成1、2题。
1.森林提供林产品,体现的服务功能是(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文化服务
D.支撑服务
2.森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这体现的服务功能是(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文化服务
D.支撑服务
1.A 2.B 解析:森林具有的服务功能有供给服务(提供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调节服务(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质、涵养水源等)、文化服务(提供美丽的风景,供人类旅游休憩、获得精神享受)和支撑服务(作为生物的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肥力等)。
考点二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下图是某区域风能资源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分析图中甲地建设风力发电基地的不利因素。
(2)分析图中乙地风能资源贫乏的原因,说明该地正在开发的可再生常规能源是什么。
【获取信息】
①图中风能资源分布特征:丰富程度自北向南降低,沿海地区为较丰富区。
②甲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属于丰富区;乙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属于贫乏区。
解析:第(1)题,从自然条件看,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纬度相对较高,冬季冰冻、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多发;位于非季风区,夏季风风力小。从市场调节看,远离大城市与人口密集区,距离市场较远。第(2)题,乙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距离冬季风源地远,且受周围山地和高原影响,风力较弱,故风能资源贫乏。但该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尝试解答】(1)夏季风力相对较小;易受冰冻、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影响;远离消费市场,输电距离远。
(2)原因:离冬季风源地远;受盆地周围山地及高原影响,风力减弱。可再生常规能源:水能。
自然资源的属性及开发利用要求
属性
含义
开发利用要求
有限性
一般来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
珍惜、节约利用
整体性
从利用的角度看,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统筹兼顾,综合利用
地域性
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某种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因地制宜
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综合利用
社会性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价值的物质财富
充分利用
1.太阳能发电站、风力发电站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太阳能资源或风力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租金较低;自然灾害限制较少。
(2)社会经济条件:距离电力消费市场近,消费市场广阔;当地经济基础较好、技术水平高、资金充足;交通便利,有利于设备运输;国家或地区政策扶持。
2.水电站的建设条件
地处××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地势落差大;地质稳定;靠近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量大;技术先进等。
(2021·青岛模拟)锂电池应用领域广泛,消费电子、汽车、储能是最主要的三大应用领域。我国锂矿储量位列世界第二位,其中西藏和青海的盐湖锂矿储量占全国总量的80%。但我国锂矿产量较低,国内加工企业需从国外进口含锂卤水来生产锂电池。2017年,国内某电动汽车企业耗资2.45亿在青海开发盐湖资源,其科研技术上的突破是未来盐湖提锂商业化的关键。读2015~2020年全球锂矿产量和需求量的统计图,完成1~3题。
1.我国锂加工企业需从国外进口含锂卤水来生产锂电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我国锂矿储量低
B.我国锂矿分布分散
C.提取锂矿技术不足
D.保护我国锂矿资源
2.从图中可以看出,锂矿产量与需求量( )
A.2015年以来,增长幅度相同
B.2015年以来,产量增速一直快于需求量增速
C.2015年以来,产量增速一直低于需求量增速
D.预计今后几年,全球锂矿产量将供不应求
3.我国某电动汽车企业在青海投入巨资研发盐湖提锂技术的主要目的是( )
A.开拓当地市场
B.确保原料供应
C.获取相关技术专利
D.产业升级
1.C 2.D 3.B 解析:第1题,我国锂矿储量位列世界第二位,故我国锂矿储量高;西藏和青海的盐湖锂矿储量占全国总量的80%;我国锂矿产量较低,提取锂矿技术不足。第2题,2015年锂矿产量与需求量相当,2016年锂矿产量大于需求量,2020年锂矿产量与需求量相当,故增长幅度不相同。按图示发展趋势,预计今后几年,锂矿产量将小于需求量,全球锂矿产量将供不应求。第3题,“国内某电动汽车企业耗资2.45亿在青海开发盐湖资源,其科研技术上的突破是未来盐湖提锂商业化的关键”,从中可以看出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原料供应。锂的市场主要用于生产锂电池,当地不是主要市场;获取相关技术专利不是目的;青海经济落后,高新技术产业不是其产业升级方向。
【备选题】
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主要基础。读下表,完成1、2题。
社会阶段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产力水平
低
中
高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
强
中
弱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
小
中
大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
简单
中等
多样化
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低
中
高
1.表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方式和效率产生了变化,其根本原因是( )
A.人口数量的增大
B.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C.资源的不断变化
D.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2.关于农业文明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最强
B.土地数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C.在采猎文明阶段,人地矛盾最突出
D.人类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土地质量不断提高
1.B 2.B 解析:第1题,表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利用方式和利用率产生根本变化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弱,开发利用规模增大,利用方式多样化,利用效率提高,故B正确。第2题,农业文明阶段生产力水平中等,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依旧较强,但不是最强,A错误。农业文明阶段主要以农业为主,所以土地数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B正确。在采猎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小,人地关系比较和谐,C错误。人类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土地肥力下降,土地质量降低,D错误。
PAGE
-
7
-(共44张PPT)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第十六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01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前提
同时
极限
供给
调节
稳定
生产
能量
生物
矿产
开发利用
社会发展水平
有限
极限
稀缺
优劣
品位
贫铁
含硫量
高等地
质量
开发利用
用途
规律
可循
全球化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考点二
高考资源网Www.t高考源同你边的高专家1
高考资源网第一时润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案、学案、索材论文种类齐
点此进入
答案
水坝
水体
滩地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全球锂矿产量和需求量/万吨
35囫全球锂矿产量口全球锂矿需求量
25
20
10
20152016201720820192020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