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4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件+学案(4份打包)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4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件+学案(4份打包)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7-29 15:22:58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课标内容要求]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综合思维:结合区域实例,综合分析区域的产业结构特征及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区域认知:阅读我国四大地区示意图,明确四大地区的地理特征,明确珠三角、上海的位置及地理特征。
[知识体系导图]
一、地区产业结构
1.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分工深化等。
3.体现:经济发展水平,例如
国家
经济水平
产业结构
非洲的加纳
较低
以农业为主
亚洲的新加坡
发达
以服务业为主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 ?
1.基本内涵: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2.表现
(1)国民经济重心: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2)体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原因:很多
(1)起重要作用:比较优势的变化、政策的引导。
(2)根本原因:技术创新。
4.案例-深圳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
1.概况
(1)产业结构变化: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转变。
(2)工业升级过程:轻纺工业-综合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3)升级原因:政策的调整、比较优势的变化。
2.产业结构具体变化历程
?
工业化初期,以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我国最大的轻工业基地

20世纪50年代开始,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综合性工业基地

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
?举例说明产业结构特征如何描述:以工业或者第二产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为某些行业带来良好的市场机会,一方面也会对其他行业带来生存的威胁。通常在经济成长的过程中,服务业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服务业的比重会日益扩大,服务业从业者有较大的市场机会。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过了持续的产业结构升级,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最早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然后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最终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考点一 地区产业结构
(2020·浙江7月选考)下表为2019年我国四大地区部分指标统计表。完成(1)、(2)题。
指标
四大地区




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
8.2
10.7
9.5
71.6
人口占全国比例(%)
7.7
26.5
38.6
27.2
人均GDP(万元)
4.7
5.9
9.4
5.4
注:数据未包括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1)甲、乙、丙、丁中代表中部地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我国四大地区中(  )
A.东北地区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
B.西部地区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
C.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东北地区
D.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西部地区
【获取信息】
①我国各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分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②注意图中三个指标数据与四大地区的对应。
【尝试解答】(1)B (2)C 解析:第(1)题,一般人均GDP反映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丙地人均GDP最高,经济最发达,应该是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面积广大,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达到71.6%,丁是西部地区;甲、乙地区应该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人口少,占全国比重低,故甲是东北地区,乙是中部地区。第(2)题,先进制造业要依靠发达的技术作为基础,东北地区技术不发达,应该致力于老工业基地改造,产业机构多元化,先进制造业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不可能均衡发展。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早、工业化进程快,故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中部。西部地区有我国的商品棉、商品粮基地,还是特色农产品基地,东部第一产业比重低于西部地区。
 据区域主导产业差异推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技巧
区域
主导产业
农业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我国四大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产业结构差异
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或综合型产业为主
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工业结构以重型工业为主
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以重型工业为主
工业化差异
工业化进程快,工业产值高,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工业化进程快,工业产值相对较低,以传统工业为主
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工业产值低,以传统工业为主
城镇化差异
城镇化水平高,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较高,城市分布密度大
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低,城市分布密度小
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低,城市分布密度小
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对外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

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
 我国四大地区的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的差异
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地区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是海运便利,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水平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多洪涝灾害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地区
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及重工业发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地区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交通,开发能源、矿产
东北地区
工业基础好;水陆交通便利;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
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严重。矿产资源濒临枯竭,水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
建设商品粮、农林牧基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2020·武汉模拟)下图示意我国M省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
A.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城镇化水平、第一产业
B.城镇化水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C.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城镇化水平、第二产业
D.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2.下列地理现象可能与M省相符的是(  )
A.冰川广布    
B.千沟万壑
C.江南水乡  
D.山河相间
1.B 2.C 解析:第1题,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区域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城镇化水平提高,且三大产业比重之和是100%,可知,甲为城镇化水平,乙为第二产业,丙为第三产业,丁为第一产业。第2题,该区域2020年城镇化水平接近70%,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可知该省为经济发达省份。冰川广布为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经济欠发达;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江南水乡为江苏省苏南地区的地貌特征;山河相间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地貌特征,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
【备选题】
东北地区是我国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近年来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长期以来,东北某城市形成了单一的以煤产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单一重工业结构日益显露出其弊端,造成经济发展滞后、环境污染严重、企业负担加重等问题。为此,该城市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1978年
2005年
第一产业比重(%)
20.0
12.8
第二产业比重(%)
64.3
49.6
第三产业比重(%)
15.7
37.6
东北某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注:图中虚线框内为原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之一。说明1978年至2005年期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2)在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中,说出字母A代表的工业部门。试分析东北地区发展该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3)东北某城市从单一的以煤为主导的重工业结构,调整为煤产业与非煤产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试评价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所示产业模式的优点。
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可以结合图形,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个方面分析。第(2)题,A工业为机械工业提供原料,根据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可以推出A为钢铁工业,区位优势可以从资源、能源、交通、市场等方面分析。第(3)题,发展了多元化的产业,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发展非煤产业,能避免煤炭资源带来的经济衰退;新产业的发展能增加就业机会;利用老工业设备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等。
答案:(1)第一、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2)钢铁工业。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铁路等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市场广阔。
(3)改变以煤为主导的单一结构,优化了产业结构;发展非煤产业,能避免因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新产业的发展能增加就业机会;利用老工业设备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等。
考点二 产业结构的升级
(2020·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1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 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2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3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图1
图2
图3
(1)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4)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获取信息】
①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
②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图1分析黄石市地理位置、水运、铁路、劳动力等条件。图2、3分析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解析:第(1)题,关键词:当前。根据图2、3,总结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第(2)题,可从地理位置、产业基础、水运、铁路、政策、劳动力等角度回答。注意结合材料。第(3)题,结合图3“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从提高轻工业比重、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等方面回答。第(4)题,从资源枯竭转型的一般思路回答。如优化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等。
【尝试解答】(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产业基础好;临江水运便利;政策扶持;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
(3)轻型化(提高轻工业比重);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
(4)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城镇化进程。
 不同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特征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的产业结构有不同的特征,如下表所示:
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
劳动力转化
城镇化水平
产值比重
早期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或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加速期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成熟期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近现代以来,上海产业结构变化经历了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转变过程。其中工业经历了从轻纺工业-综合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升级过程。每一次升级过程都伴随着政策的调整和比较优势的变化。
时间
特征
原因
成就
工业化初期
以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
上海接近原料产地,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是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对外联系和贸易频繁
我国经济中心和最大的轻工业基地
20世纪50年代开始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国家重工业化战略决策引导,原有的基础设施、技术和劳动力优势
形成以冶金、化工、机械设备、纺织四大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成为综合性工业基地
20世纪90年代以后
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新形势,设立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良好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研实力等
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
空间基尼系数是衡量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的一种指标,空间基尼系数值越接近0,则该地区的产业分布越均衡,值越接近1,则产业集聚程度越高。下图为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示意图。广东省内区域经济差异明显,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不及珠三角地区的1/3。据此完成1、2题。
1.2014年与2005年相比,广东省制造业的变化(  )
A.珠三角地区集聚程度提高
B.粤东地区集聚程度最高
C.粤西地区空间分布最均衡
D.粤北地区空间分散化明显
2.广东省制造业行业集聚水平差异大,出现行业空间分散化现象,该现象表现在(  )
A.轻纺工业由粤东、粤西地区向珠三角和粤北地区转移
B.资源加工工业由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向珠三角地区转移
C.先进制造业由粤东、粤西地区向粤北地区转移
D.产业转移促成了珠三角地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专业化分工趋势
1.D 2.D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空间基尼系数值越接近0,产业分布越均衡;越接近1,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越高。因此2014年与2005年相比,珠三角地区集聚程度下降;粤东地区集聚程度始终较低;粤西地区空间分布不是最均衡;粤北地区空间基尼系数值低,说明产业空间分散化明显。第2题,由材料信息可知,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水平最高,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所以劳动力密集型工业(轻纺工业)和资源密集型工业(资源加工工业)应该由珠三角地区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转移,进而形成珠三角地区发展以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其他三个地区发展以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显的合作模式。
某地区1990~2010年三大产业比重变化图
(1)读图名、知图类。
读图可知,该图为产业结构变化图,应抓住产业结构及其变化来解读。
(2)析图例、看点线。
①产业结构图一般要先看坐标和图例,明确其代表的地理事物。如图中横坐标表示年份,纵坐标表示产业百分比,三种图例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②三大产业结构的比重变化,主要观察三种图例“柱子”的长短以及它们在不同年份的变化,一是三大产业之间要比较比重大小,二是每一种产业比重在不同年份的大小变化,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3)联题目、抓关键。
该类图设问主要是比较三大产业之间比重的大小以及各产业在不同年份的比重大小变化,从而发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或问题,并分析其发展方向等。要根据设问要求去图中寻找关键信息。
(4)析原理、找方法。
该类图一般结合图中信息和题干信息以及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抓住产业比重的大小及其变化这两个核心特征,并能够找出判断规律。
(5)组答案、防失误。
①该类图最直接的就是要读出各产业比重,所以看比重的方法必须熟练,不能只看上限,而应看各图例的“柱子”长短,即上限与下限的纵坐标之差。
②该类题在描述特征时要注意宏观特征,还要注意微观特征,科学严密。
③在分析该类图反映的问题、影响及对策时,要注意针对性,理清逻辑关系,分清主次。
【案例应用】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该地区产业结构从1990~2015年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农业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且工业结构没有太大变化
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为主
D.2000年之前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2000年之后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快
2.下列符合该地区2010年以后发生的现象的是(  )
A.该地区就业机会大增,吸引大量民工涌入
B.城镇化速度非常快,并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C.工业发展迅速,环境污染进一步加重
D.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1.A 2.B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20%;三大产业在不同时期变化速度是不同的。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后,该地工业产值迅速上升,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速度非常快,并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PAGE
-
11
-(共60张PPT)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第十四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01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比例
技术
服务业
产业结构
第三
经济增长方式
政策的引导
技术创新
劳动
金融服务业
综合性
轻纺
金融服务业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考点二
03
核心素养
图表研析——产业结构图的判读
高考资源网Www.t高考源同你边的高专家1
高考资源网第一时润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案、学案、索材论文种类齐
点此进入
答案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0
0.7
0.70
0.66
2005口2014
0.6
0.5
0.42
0.4
0.33
0.35
0.3
0.25
0.22
0.2
0.18
0.1
0.0
珠三角地区粵东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全省均值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
[课标内容要求]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思维:结合纽约对周边地区、城市带、美国、世界的影响,分析城市的辐射功能。区域认知:明确中原城市群、波士华城市带、武汉都市圈的地理位置。地理实践力:通过视频、网络、实地考察等形式,分析武汉等特大城市的辐射功能。
[知识体系导图]
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1.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
2.城市功能
?
概念
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类型
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
差异
功能比较单一,如格尔木集散功能、武夷山市旅游功能突出
多种功能,如省会城市
3.城市的辐射功能
(1)概念: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2)影响因素:城市的规模等级、城市的功能。
(3)大小表示:城市腹地范围。
?
―→―→―→
4.城市体系
?
(1)概念:城市之间通过人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将区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城市组织起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络。
(2)城市等级的影响因素
城市规模越大,交通运输网络越密,联通效率越高,联系强度越大,辐射范围越大,城市的地位越高。,
?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区域是城市发展的依托。
?省会城市往往具有多种功能,是综合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城市腹地是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密切相关。城市的发展受腹地经济特征的影响;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腹地条件而异。
?从空间组织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构成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体系。
5.大都市
?
(1)概念:规模较大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典型代表:纽约
地理位置优越,与腹地关联密切,辐射功能显著。
二、纽约的发展
1.优势:位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部的哈得孙河河口,港口条件得天独厚。
2.发展历程
(1)1825年,伊利运河开通,纽约腹地迅速扩展到中西部地区,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口岸。
?
(2)20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第一座人口超过1_000万的城市。
三、纽约的辐射功能
?
1.“波士华城市带”
(1)轴线:沿海发达的陆海空交通干线
(2)组成
2.纽约的辐射功能:综合性 ?
辐射功能
具体内容
周边地区
依托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中心城区的居住、生产、服务等功能分散到周边地区,形成60多个具有竞争力的卫星城市
城市带
通过高速公路和航空线路,各城市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金融、贸易等服务业为主导,同时又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美国
通过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以及发达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人才、商贸活动、信息等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
世界
纽约是全球的物流枢纽和信息中心,发挥着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等多种职能。
?国际大都市,是城镇化进程中一顶给城市戴上的皇冠,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一流都市。
?从纽约发展的历程来看,交通条件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
?纽约是“波士华城市带”的核心城市,也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具有综合性的城市功能,对周边地区、“波士华城市带”、美国乃至世界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特大城市之一,在综合交通方面优势显著,是承接东西,互联南北,辐射周边的金融、商贸、科教、信息、物流和旅游集散中心。
考点一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2020·山东等级考)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  )
A.安庆-池州
B.合肥-巢湖
C.亳州-阜阳
D.芜湖-铜陵
(2)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  )
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
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
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
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
【获取信息】
①相邻城市。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首位客运、次位客运含义。
②滁州、合肥、南京三者之间行政联系、地理位置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状况等。
【尝试解答】(1)B (2)C 解析:第(1)题,合肥-巢湖最适宜推进同城化,两者距离相邻,且属于双向首位客运流向;其他选项都属于单方向首位客运流向。第(2)题,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力更大,且与滁州距离更近,更有地理位置邻近的优势,会加大两者的客流差异;合肥和滁州都属于安徽省,且合肥属于省会城市,两者行政联系密切;虽然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但两者城市规模、等级、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且与滁州更邻近,除去行政因素,南京的吸引力更大。
 城市辐射力
1.概念:指城市对周围地区,以及其他城市的影响能力。
2.因素:辐射力的大小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关系。一个城市的经济越发达,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力就越大,与其他城市的交流也越广泛,城市的辐射力也就越强。
3.分析:由于城市的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它不仅与城市周围地区有密切的关系,与其他城市也存在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既表现为以交通通信设施为联系途径的物质、人员和资本的流动,也表现为信息的流动和新思想、新技术的扩散。
 影响城市腹地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
资源条件
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资、劳动力和城市用地等
交通条件
便利的交通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政策因素
可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及规划城市发展的规模
一个地区的行政中心,或享有优惠发展政策的城市,其发展速度快,城市规模大
 城市等级体系
(2020·江苏高考)城市群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建设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下图为“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1、2
题。
1.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A.成熟型城市群分布于东部沿海
B.成长型城市群分布于中部地区
C.培育型城市群分布于西部地区
D.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
2.符合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的是(  )
A.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B.“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
C.联系各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
D.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
1.D 2.B 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西部也有成熟型城市群,A错;东部沿海也有成长型城市群,B错;东部和中部也有培育型城市群,C错;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人口密度大,我国城市群主要分布于于此,D正确。第2题,天山北坡城市群位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所以发展定位应为“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B正确。与东部的城市群相比,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相对落后,技术水平低,并不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A、D错;天山北坡城市群地处西北地区,与各大城市群联系不便,C错。
考点二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2020·浙江7月选考)市郊铁路是连接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快速、便捷、公交化铁路。下图为我国某地市郊铁路与市内地铁分布模式图。完成(1)、(2)题。
(1)与市内地铁相比,市郊铁路通常(  )
A.修建在地上
B.日客运总量大
C.发车频次高
D.站点间距离小
(2)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  )
A.与外围城镇间经济分工弱化
B.与外围城镇间空间距离缩短
C.以扩散为主转向以集聚为主
D.高等级商业的服务范围扩大
【获取信息】
①市郊铁路是连接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快速、便捷、公交化铁路。
②市郊铁路与市内地铁的分布不同,推知特征差异。
【尝试解答】(1)A (2)D 解析:第(1)题,为了避免干扰市内地面交通,减轻市内交通压力,市内地铁修建在地下,而市郊铁路通常是修建在地上。由于市区人口密集、客流量大,所以市内地铁日客运总量大、发车频次高、站点间距离小。第(2)题,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联系更加便捷,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分工合作。市郊铁路的建设,可以缩短与外围城镇的运输时间,并不能缩短与外围城镇的空间距离。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联系更加便捷,有利于人口、产业扩散。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联系更加便捷,可以使高等级商业的服务范围扩大。
 以上海为案例分析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
2.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
 京津冀协同发展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及其对协同发展影响
背景
地理条件
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三地位置邻近
有利于三地的协同发展,三地有长期协同发展的基础
交通
交通运输便利,形成连接三地的快速交通网
有利于加强三地之间人口、产业的流动,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资源
水资源短缺严重;有较为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但供应较为紧张
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不利于区域发展;加强资源跨区域调配
人口
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分布不均
人口流动不合理,加强人口流动的管理
经济
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显著,京津发展水平高,河北发展水平低
没有形成良好的地区间经济合作机制,缺乏良好的地区分工与合作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
内容
主要措施
交通一体化
构建快速交通网(公路网、铁路网等);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缩短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换乘时间;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客运联程联运,实现主要城市交通“一卡通”
产业一体化
加强区域间产业规划与合作;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升级与扩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建设产业带、构建区域间产业链
生态环保一体化
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资源共享,统一规划、利用及保护;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京津冀生态系统承载力
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
(1)促进区域间产业的转移与扩散,加强区域的分工与合作。
(2)探索中国特色“大城市病”治理道路,为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发展探索新模式。
(3)有力推进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4)探索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新经验。
(5)有利于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全国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实现区域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2020·天津模拟)通勤指从家中往返工作地点的过程。在中心城外,与中心城的通勤联系达到一定规模的区域,被界定为中心城的都市区。下图是上海市都市区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中心城相比,外环线外的都市区(  )
A.中央商务区分布广
B.人口密度大
C.发展历史悠久 
D.工业园区数量多
2.该市许多人定居在中心城外,选择较长距离通勤,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中心城外都市区经济收入高
B.中心城外都市区基础设施更完善
C.中心城房价过高
D.中心城生态环境恶化
1.D 2.C 解析:第1题,读上海市都市区分布图可知,外环线外的都市区离主城区较远,地价较低,适宜布局工业园区,D正确。中央商务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交通便利,接近最大的消费群体,A错误;中心城区居住区多,人口密度大,B错误;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一些工业区选择布局在城市外围,地价较低的地方,发展的历史比较短,C错误。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心城区地租较贵,房价较高,因此,许多人定居在中心城外,C正确;中心城外都市区经济收入低于中心城区,A错误;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更完善,B错误;中心城生态环境恶化不是影响选择较长距离通勤的主要原因,D错误。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创造了全国近1/4经济总量的长三角区域中,上海与相邻长三角城市已经共同形成了空间形态上的城市密集地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将上海周边的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城市作为同城化都市圈。而国务院在关于该规划的批复中也明确,要“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探究思路】
[探究思路一] 上海大都市圈的形成背景
上海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均海拔4米,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常住人口总数为2
428.14万人(2019年),总面积6
340.5平方千米。
[问题]
1.上海发展为中国最大城市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请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各提出一个有利条件。
提示:位于长江入海口,水资源丰富;通江达海,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工业发达等。
2.上海外来人口主要以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迁入为主,请分析其原因。
提示:距离上海近;交通便利;语言相通;有迁移传统。
3.上海市“严控城市规模,坚持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缓解城镇化问题,改善城市环境
[探究思路二] 上海大都市圈的构成
“上海2035”规划的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从历史因素看,这些城市与上海在历史、文化方面有广泛联系与认同。多年来,这些城市与上海的经济联系、人员往来也十分紧密,并且都以上海为核心进行接轨。
[问题]
1.图中城市地区大多沿______分布,上海市服务范围____(大于/小于)其他城市;随着大都市圈的建设,其他城市与上海市的发展差异将逐渐____(缩小/扩大)。
提示:河流 大于 缩小
2.上海市城市等级提升的最主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导致上海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扩大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提示:优越的地理位置 经济因素
3.与我国中西部城市相比,分析图中城市承接上海市非核心产业的区位优势。
提示:靠近上海,地理位置优越,与上海联系密切;产业基础好,生产协作条件好;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先进等。
[探究思路三] 上海大都市圈辐射对长三角发展的影响
上海大都市圈范围不断扩容,从1+6到1+7再到1+8个城市,这个90分钟的通勤圈跨越上海、江苏、浙江三地。上海大都市圈将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路,并且对标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等世界级都市圈。上海建设成全球城市,需要有更大的腹地空间,特别是港口资源、生态资源予以支撑。宁波、舟山、南通的港口资源,湖州的太湖资源,可以大大增强上海大都市圈的独特优势,形成一个更具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共同体。
[问题]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国际公认的世界级六大城市群之一,从城市群形成条件角度分析形成原因。
提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长三角沿江临海,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平坦肥沃的冲积平原。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等。
2.上海是我国1984年首批开放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正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1992年武汉是长江沿岸开放的五个城市之一,现在已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分析在带动区域发展过程中上海比武汉更突出的优势条件。
提示:武汉沿江,为内河港口;上海既沿江又沿海,既是河港又是海港,地理位置更优越,海陆交通更加便捷,更有利于对外联系。武汉为内陆经济中心,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辐射范围更大,国内外市场更广阔。上海比武汉开放时间早,更早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快了经济发展进程,上海聚集着更多的人才,科技力量更雄厚。
3.从城市等级的大小与服务范围的关系角度,分析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提示: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范围越广;上海市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可涵盖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区域中心,上海市的发展会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研究结论】
上海的核心地区越突出,服务越好,整个长三角发展就越好,上海大都市圈是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强核”。在一体化进程中,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代表的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则为都市圈建设提供支撑。
【案例应用】
(2020·临沂模拟)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示意2017年上海市部分行政区的职住比统计。据此完成1~3题。
1.从职住比看,能为本区以外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行政区是(  )
A.杨浦区  
B.宝山区
C.黄浦区  
D.奉贤区
2.崇明区的职住比为1.00,主要原因有(  )
①与其他地区有水域阻隔 ②距中心城区远 ③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 ④多高档住宅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近年来,上海不同行政区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这会导致(  )
A.人均收入增加
B.通讯成本增加
C.房屋均价上升
D.交通压力增大
1.C 2.A 3.D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得知,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就业人口数量,当职住比数值大于1,代表本区提供的就业岗位有剩余;职住比小于1,数值越小代表提供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本区需求。从图中数值得知,黄浦区职住比大于1且最高,说明为外区提供的就业机会最多,C正确。杨浦区和宝山区职住比小于1,说明提供的就业机会少,无法满足本区需求,A、B错误。奉贤区的职住比等于1,说明本区就业岗位刚好可以满足,D错误。第2题,崇明区的职住比等于1说明本区提供的就业岗位刚好满足本区居民就业。本区与其他区有水域相隔,距中心城区远,环境相对独立,对外联系不便,所以本区居民就业多在区内,①②正确。若区域内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区,提供大量剩余劳动力,职住比会大于1;高档居住区内提供就业岗位少,职住比小于1,③④与题不符,故选A。第3题,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居民就业和居住不在同一辖区,人口流动加大,增加交通压力,D正确。人均收入、通讯成本、房价与经济发展程度关联性大,受职住比影响较小,A、B、C错误。
PAGE
-
12
-(共65张PPT)
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
第十四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01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服务
劳动力
管理
创新
省会
发展带动力
功能
腹地
辐射
资本流
交通运输
经济
地理位置
港口
伊利运河
1
000万
纽约
巴尔的摩
200
纽约
轨道
航空线路
贸易
信息网络
信息
金融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考点二
03
核心素养
问题研究——上海大都市圈辐射对
长三角发展的影响
高考资源网Www.t高考源同你边的高专家1
高考资源网第一时润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案、学案、索材论文种类齐
点此进入
答案

O商丘
级枢纽城市
○徐州
,二级枢纽城市
首位客运流向
次位客运流向
阜阳○
○蚌埠
淮南


巢湖
芜湖
铜陵
宣城
安庆
杭州方
匕坡城市群
成熟型城市群
成长型城市群
培育型城市群
南海诸岛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图例
外环
都市区基本范围
0
30
km
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图



Lr.
连云港
徐州

●淮北1
●宿迁
亳州
宿州-y江
淮安

盐城
阜阳
●蚌埠

●/淮南


赣州扬州泰州
@广婚
省○马鞍山

○南通
●芜湖

◎铜陵宣城

O池州
湖州嘉必
安庆
(~浙◎
杭州

黄山


衡州O金华省
西
台州

丽水
温州a
图[上海
三角城市群E-省市界
例「口省会城市
上海大都市圈
o地级城市
E三省一市范围

235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SHANGHAI
海市区位图

●连云港
●徐州

●淮
○亳
宿迁
●宿州

●盐城

阜阳准南●蚌埠
f
●滁
○扬州
●泰州




○南通
合肥
马鞍
常州无锡

●芜湖
苏州

业铜陵·成·州兴

上海
池州
安庆
◎杭州

绍兴
●舟山
●宁波
●金
●衢

●台州
n2·温州

图巴城市家化市群三界

级城市
上海市域
三省一市范围匚水域
图例
无锡

铁路
口水域舟
湖州嘉兴
杭州湾
绍兴

崇明区
0.84

杨浦区
0.9:
黄浦区
奉贤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