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诗四首》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3 16:4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备:史军伟 校审:张梅 签审:刘成大 使用时间:2012.3.15
《诗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诗;
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3.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
一、课前自学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 ) 荷( )锄 草长( ) 属( )国
征蓬( ) 候骑( ) 汉塞( ) 燕( )然
2、 作家作品
①陶渊明,字 ,名 ,东晋时著名的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 》。
②王维,字 , 代诗人,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 诗,北宋苏轼称他的诗“ , ”。
3、 熟读两首诗
二、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一)读《归园田居》探究下列问题:
①你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几层意思?
②你认为“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③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读《使至塞上》,探究下列问题:
①出使人是谁 在什么情况下出使 出使目的是什么 结果如何
②你有首联中的“单”字读出了什么?
③你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读出了什么修辞方法?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④颈联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⑤读了全诗你认为作者所描之景如何与所处心情紧密结合起来的。
三、拓展延伸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归纳小结】:
1.《归园田居》:这首诗是《归园田居》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2.《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当堂测评】:
1.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2.请将下列所举词语相对应的历史人物写在下面。
韦编三绝 刺股苦读 映雪攻读 囊萤照读

板书设计
归田园居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使至塞上
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
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学习反思】:
第二课时《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知识链接】:《渡荆门送别 》
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王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自主探究:
1.你认为全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描绘的景色。
前句是写 (动、静)景,后句是写的 (动、静)景。写景中蕴藏着诗人 喜 的心情和 朝气。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 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 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采用了 的修辞,表达了作者 。
【知识链接】:
《登岳阳楼 》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
自主探究:
1.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 ,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一“ ”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 ”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
(景物) 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 的,他想到的是 ,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3.颔联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 ”二字,便把诗人那 表现的淋漓尽致。
4.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 ”“ ”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 。抒发了 。
5.尾联中“ ”既指自然事物,又实喻社会现实,一语双关。“ ”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明示了胸中悲情涌动,悲如一江春水,以静景反衬生活转徙不安,景之静难平胸中激荡之悲情。
【归纳小结】:
1.《渡荆门送别》:诗作通过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2.《登岳阳楼》:写登临岳阳楼的无限感激之情,表达了作者满腹的国家之恨和身世之愁,寄托了爱国主义的情感。
【当堂测评】:
1.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2.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ì( )
(3)道狭草木长( ) (4)属( )国过居延
(5)帘旌 ( )不动夕阳迟 (6)徙( )倚( )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 )然 (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 )锄归 (2)但( )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 )直 (4)长河( )落日圆
(5)江入大荒( )流 (6)仍怜( )故乡水
(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三年多难更凭危 ( )
4.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 。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 。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 。
(4)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 。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 。
4、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长河落日圆(长江) 带月荷锄归(扛着) 晨兴理荒秽(野草)
B:仍怜故乡水(爱) 江入大荒流(广阔无际的原野) 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C:山随平野尽(完) 帘旌不动夕阳迟 (夕阳来晚了) 从今若许闲乘月(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D:衣冠简朴古风存(保留) 丰年留客足鸡豚(小猪) 征蓬出汉塞(飘飞的蓬草)
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衣沾不足惜 丰年留客足鸡豚 B、大漠孤烟直 烟消波静
C、属国过居延 国破山河在 D、归雁入胡天 带月荷锄归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首联: 远渡的地点 此行的目的
颌联: 写景(远)
颈联: 写景(近)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地理位置
颔:登楼怀古伤时
颈: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
尾联: 抒情(思乡)
【学习反思】:
答案
二(一)①1、种豆的地点以及劳动成果 2、劳作的辛苦与执著
3、自己的田园之乐
②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③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
(二)①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②轻车简从,被排挤出朝庭。
③比喻,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④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⑤通过“孤”“直”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我的的基本特征,而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第二课时
1、写作者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伸展,渐渐消失了,一泻千里的江水奔入辽阔无际的原野,滔滔东流。前句是写静景,后句是写的动景。写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登岳阳楼》
1、诗人凭栏“吊古”,勾起了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也表现了诗人“万能来游”“三年多难”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
2、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东”一“西” “帘旌” 夕阳在缓慢下沉 沉重
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 3、“徙倚” 满腔愁绪
4、“万里”“三年” 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5、“风霜” “老木沧波”
PAGE
3
编号:YU-12-02-009 班级: 学生姓名: 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