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诗词曲五首》一案三单设计(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诗词曲五首》一案三单设计(两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3 16:44:54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诗词曲五首》问题导读单
【教材分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唐诗,抒发了诗人刘禹锡转徙巴山楚水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流露了对已故友人的怀念,表现出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赤壁》是杜牧任黄州刺史时所作。作者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闪今烁古的诗篇,作于作者被俘后被押解过零丁洋时。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以上坎坷不平的遭遇抒发了忧国之痛和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脍炙人口的咏月佳作。这首词通过写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诗人在任上所写的一首散曲。作者吊古抒怀,表达了悲愤伤感之情,揭露出人民的悲惨命运根源之所在,表现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生平和五首诗词曲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诗、词、曲等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相关常识。
3.把握诗歌内容,积累古诗词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诗词借景抒情、吊古抒怀的写作手法。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培养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人或豁达乐观,或忧虑国计民生的情怀,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
【重难点突破】
1.体会诗歌中运用的写作手法。
2.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人情感。
【学习过程】
一.学海导航:
1.了解作者生平和五首诗词曲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内容,积累古诗词名句。
3.感受诗人或豁达乐观,或忧虑国计民生的情怀,养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了解作者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朝人。
2.《赤壁》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朝_________。
3.《过零丁洋》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爱国诗人。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5.《山坡羊·潼关怀古》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________代_______家。
三.完成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侧畔( ) 折戟( ) 铁未销( ) 干戈( )
寥落( ) 飘絮( ) 宫阙( ) 琼楼( )
低绮户( ) 踌躇( ) 潼关( ) 婵娟(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暂凭杯酒长精神( )
(2)自将磨洗认前朝( )
(3)零丁洋里叹零丁( )
(4)高处不胜寒( )
(5)意踌躇( )
3.古诗词名句默写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中表示议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调歌头》中表达对离苦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表达全曲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古诗词中的春天》
参考答案
1.pàn jǐ xiāo gē liáo xù què qióng qǐ chóu chú tóng chán
2.(1)增长、振作。(2)磨光洗净 (3)孤苦无依的样子 (4)经受不住 (5)心情
3.(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PAGE
1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诗词曲五首》问题生成单
一.默写填空。
1.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谆谆地告诫我们“ , ”。
2.《赤壁》一诗中以小见大,以“二乔”命运来暗示战争结局的诗句是 , 。
3.《水调歌头》中“ , , 。”饱含人生哲理。
4. , ,山河表里潼关路。
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
三.感悟文本
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散曲,完成下面各题。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这句诗分别从哪两个角度形象地描绘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2.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今:国富民殷,社会和谐。
请就两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三.拓展探究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为感受诗词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班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并阐述你命名的理由。
《雁门太守行》——李贺 《春望》——杜甫
《诉衷情》——陆游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诗集名称:《 》
命名理由:
(2)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灿烂盛开。
参考答案
一.1.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安
4.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5.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1.视觉和听觉
2.这是一组古今社会现实的对比。古代,国家兴盛时,统治阶级大兴土木,修建宫殿,百姓饱受劳累之苦;国家衰亡是,战乱频繁,百姓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如今,人民当家作主,国富民殷,多项民生政策的出台,让百姓生活幸福,自然不再辛苦了。
三.(1)【示例】古诗中的战争 因为这四首诗表现的内容都和战争有关
(2)【示例】有的澎湃激昂 有的含苞待放(语意连贯,突出景物特征即可)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PAGE
1人教新课标版《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唐诗,抒发了诗人刘禹锡转徙巴山楚水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流露了对已故友人的怀念,表现出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赤壁》是杜牧任黄州刺史时所作。作者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闪今烁古的诗篇,作于作者被俘后被押解过零丁洋时。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以上坎坷不平的遭遇抒发了忧国之痛和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是脍炙人口的咏月佳作。这首词通过写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诗人在人上所写的一首散曲。作者吊古抒怀,表达了悲愤伤感之情,揭露出人民的悲惨命运根源之所在,表现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生平和五首诗词曲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诗、词、曲等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相关常识。
3.把握诗歌内容,积累古诗词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诗词借景抒情、吊古抒怀的写作手法。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培养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人或豁达乐观,或忧虑国计民生的情怀,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
【重难点突破】
1.体会诗歌中运用的写作手法。
2.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人情感。
【课时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与五首诗词曲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趣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积累生字新词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节。
闻笛赋(fù) 烂柯人(kē) 折戟(jǐ) 销(xiāo)
干戈(gē) 絮(xù) 寥落(liáo) 惶恐(huáng)
2.理解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暂凭杯酒长精神(增长,振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销蚀)
自将磨洗认前朝(拿起)
辛苦遭逢起一经(遭遇)
干戈寥落四周星(文中代指战争)
零丁洋里叹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代指史册。)
三.研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
1.指导学生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句诗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4.教师小结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四.师生共同学习《赤壁》一诗。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五.师生共同学习《过零丁洋》一诗。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背诵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板书设计】
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赤壁
前两句——————兴感之由 非凡的史识
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
《过零丁洋》 追忆过去 丹心垂史
(述怀诗) 颈联 悲愤忧惧 映照千古
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名志——激情慷慨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
二.积累生字新词。
1.识记生字。
宫阙(què) 绮(qǐ) 婵娟(chán) 踌躇(chóu chú)
2.理解词义。
把酒问青天(端起)
高处不胜寒(经受不住)
何似在人间(哪里比得上)
千里共婵娟(指月亮)
伤心秦汉经行处(经过)
三.研读《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2.解题。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3.分析序言
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
“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 (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
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读这句诗应该用什么语气 (反诘埋怨。)怀念谁 (弟弟子由。)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四.师生共同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3.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4.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 试说明理由。
五.课堂总结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对这五首诗歌的学习,我们的诗情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上阙(望月)写景 下阙(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主题:这首词表达词人旷达胸襟和对离人的怀念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教学反思】
对于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需要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我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
PAGE
1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诗词曲五首》问题训练单
一.基础达标
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B.沉舟侧旁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转朱格,低绮户,照无眠。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酬乐天(以诗答谢) 长精神(振作) 自将磨洗(拿起)
B.折戟(古代兵器) 铁未销(销蚀) 叹零丁(孤苦无依)
C.丹心(比喻忠心) 不胜寒(承受、经受) 干戈寥落(指战争)
D.经行处(经过) 共婵娟(指月亮) 望西都(指洛阳)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B.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诗词中常见用典。仔细阅读下列诗句,其中不含典故的一句是( )
A.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D.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5.下列诗句中不含比喻的一句是( )
A.山河破碎风飘絮 B.身世浮沉雨打萍
C.惶恐滩头说惶恐 D.留取丹心照汗青
6.对下列诗句翻译欠准确的一项是( )
A.山河破碎风飘絮: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的柳絮。
B.到乡翻似烂柯人:重返家乡好似隔世之人。
C.何似在人间:和在人间有什么不一样呢?
D.望西都,意踌躇:遥望着西都,我的思绪起伏不平。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过零丁洋》一诗,完成后面各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诗的颈联,诗人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 和 ,地名与处境融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二)阅读《水调歌头》一词,完成后面各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儿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
                                     
10.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三.写作实践
月亮历来是文人的爱物,瞧,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对着月亮深情诉说自己的一腔衷情,另外,李白、王建等十分都对月亮寄予了无限幽思。
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D 2.D 3.C 4.C 5.C 6.C
二.7.形式的险恶,境况的危苦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直抒胸臆,表现了以死明志的决心,表现了民族气节。
9.示例一: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
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示例三:“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
10.“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三.【提示】紧扣“月”这一关键词来拟写题目,可拟写为“记忆中的那一轮明月”、“月亮,我的至爱”等。结合自己的内心感悟组织行文,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PAGE
1